试析王禹偁对“宋诗”的影响*

2010-08-15 00:52张明华
菏泽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宋诗诗人诗歌

张明华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试析王禹偁对“宋诗”的影响*

张明华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作为宋初的重要诗人,王禹偁对“宋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王禹偁的诗歌开始关注现实,实现了对“白体诗”自身的否定,对其后梅尧臣、欧阳修等人这类诗歌作品的出现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王禹偁开始注重诗歌技巧,这是其开启“宋诗”的另一条途径;王禹偁初开宋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新风气,它们后来成为“宋诗”的基本特点。

王禹偁;宋诗;影响

作为宋初的重要诗人,王禹偁对后来的“宋诗”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联系,但王禹偁的诗歌,具有开启“宋诗”的重要意义。王禹偁的诗歌在题材和艺术上都有一些独特的地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被后来发展起来的“宋诗”所继承,后人才认为他是最早开启“宋诗”的诗人。然而,以往的学者在谈论这个问题时,往往只论及王禹偁对“宋诗”的开创者梅尧臣、欧阳修等人诗歌的影响,这显然是不够的。笔者以为:王禹偁对“宋诗”的影响,还包括了对白体自身的突破、对西昆体形成的推动等方面,这些都深刻影响到后来形成的“宋诗”特点;而且所谓“宋诗”,也不能局限于梅尧臣、欧阳修等人的诗歌上,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是更加重要的“宋诗”诗人。现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其一,王禹偁开始关注现实,实现了对“白体诗”自身的否定。

宋初白体诗之得名,当然是因为当时诗人普遍宗尚白居易。可是,白体与白居易的诗歌其实有着非常大的差别。白居易曾将自己五十一岁前创作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其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感伤诗无疑代表了其诗歌在艺术上取得的最高成就,而《秦中吟》、《新乐府》代表了其诗歌在题材和内容上的忧国忧民,可是这两类作品在白体中都没有得到继承,只有闲适诗一类成了白体诗人学习的对象。这样学习的结果,使得白体诗在内容题材上非常狭隘,主要表现身在庙堂的诗人富贵悠游的生活和朋友间的酬唱而已;在艺术上比较粗率,缺乏思致,充斥着大量的粗制滥造之作。即便是徐铉、李昉、李至这些当时最重要的诗人,其作品也是如此。

跟上述这些人不同,王禹偁在学白上显示出了自己的特点。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王禹偁的诗歌中有一些关注现实的内容,这些诗歌有的表现下层百姓的不幸生活,如其《感流亡》:

谪居岁云暮,晨起厨无烟。赖有可爱日,悬在南荣边。高舂已数丈,和暖如春天。门临商於路,有客憇檐前。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然。呱呱三儿泣,惸惸一夫鳏。道粮无斗粟,路费无百钱。聚头未有食,颜色颇饥寒。试问何许人,答云家长安。去年关辅旱,逐熟入穰川。妇死埋异乡,客贫思故园。故园虽孔迩,秦岭隔蓝关。山深号六里,路峻名七盘。襁负且乞丐,冻馁复险艰。唯愁大雨雪,僵死山谷间。我闻斯人语,倚户独长叹。尔为流亡客,我为冗散官。左宦无俸禄,奉亲乏甘鲜。因思筮仕来,倏忽过十年。峨冠蠹黔首,旅进长素餐。文翰皆徒尔,放逐固宜然。家贫与亲老,睹翁聊自宽。

此诗的主要内容是写长安一家流亡者的悲惨处境,读来令人愀然动容!

在其《对雪》一诗中,他这样想象“河朔民”和“边塞兵”在风雪中的艰难生活:

因思河朔民,输税供边鄙。车重数十斛,路遥几百里。羸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夜来何处宿,阒寂荒陂里。又思边塞兵,荷戈御胡骑。城上卓旌旗,楼中望烽燧。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今日何处行,牢落穷沙际。

相对于上首诗中的一家长安人在旱灾之后成为流民,这里“河朔民”和“边塞兵”的不幸更具有普遍意义。

诗人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他已经把自己的呼吸与老百姓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了。看到邻家种植的庄稼长得很茂盛,他非常高兴。如《观邻家园中种黍示嘉祐》:

比邻有闲园,瓦砾杂荆杞。未尝动耕牛,但见牧群豕。今夏赤旱天,斲琢谁家子。播种甚莽卤,苗稼安能起。秋来连月雨,迤门昼不启。新晴一携杖,出户聊徙倚。重到田中立,黍稷何薿薿。吐穗欲及肩,鸟雀声亦喜。力穑乃有秋,斯言不虚矣。向使懒种植,荒榛殊未已。有书闲不读,为学还如此。

夏天久旱后下了一场甘霖,他和老百姓同样地喜不自胜。其《贺杨遂和雨》云:

我罢内庭职,出临永阳民。永阳民虽庶,未免多饥贫。富之既无术,龊龊为谨身。可堪今夏旱,如燎复如焚。厥田本涂泥,坐见生埃氛。稚老无所诉,嗷嗷望穹旻。食禄忧人忧,蚤夜眉不伸。促决狱中囚,遍祷境内神。楚辞有山鬼,庙貌罗水滨。胡法有浮图,寺宇连城闉。斋庄命寮寀,供给抽俸缗。鼓笛迎湫水,香花照金轮。诚知非典故,且慰旱熯人。偶与天雨会,霶霶四郊匀。插秧复修堰,野叟何欣欣。可办官赋调,亦免农艰辛。燮调赖时相,感应由圣君。于吾复何有,敢望歌颂云。清流杨水部,德与我为邻。仇香官位屈,何逊诗格新。见投贺雨篇,言自人口闻。夫君盖私我,过实岂相亲。为霖非我事,职业唯词臣。若有民谣起,当歌帝泽春。庶使采诗官,入奏助南薰。

对于朝廷里嫉贤妒能的官吏,诗人恨之入骨,将他们比喻成竹林中贪婪的大老鼠,并以不得善终来警告他们。其《竹鼠留》云:

商岭多修篁,苍翠连山谷。有鼠生其中,荐食无厌足。春笋啮生犀,秋筠折寒玉。饫饱致肥腯,优游恣蕃育。林密鸢不攫,穴深犬难逐。凤凰饿欲死,彼实无一掬。唯此竹间鼠留),琅玕长满腹。暖戏绿丛阴,举头傲鸿鹄。不知商山民,爱尔身上肉。有锸利其锋,有锥铦于镞。开穴窘如囚,洞胸声似哭。膏血尚淋漓,携来入市鬻。竹也比贤良,鼠兮类盲俗。所食既非宜,所祸诚知速。吁嗟狡小人,乘时窃君禄。贵依社树神,俸盗太仓粟。笙簧佞舌鸣,药石嘉言伏。朝见秉大权,夕闻罹显戮。李斯具五刑,赵高夷三族。信有司杀者,在暗明于烛。彼狡勿害贤,彼鼠无食竹。

对于当时北方存在的边患,诗人也念念不忘。儿子的一次“射弩”游戏竟然使得他感慨万端。其《射弩》云:

蹷张见旧史,强弩亦古官。如何壮夫事,今作儒者欢。罚郡在僻左,时清政多闲。戎装命宾侣,作此开愁颜。吴弩号健捷,仆夫为吾弯。正侯废已久,画纸为雕盘。日晕生几重,挂壁何团团。记筹鼓声急,中的酒量宽。诚非军旅事,亦有堵墙观。安得十万枝,长驱过桑乾。射彼老上庭,夺取燕脂山。不见一匈奴,直抵瀚海还。北方尽纳款,献寿天可汗。吾徒久不武,干禄为饥寒。所得才升豆斗,龌龊在朝班。不如执戈士,意气登韩坛。笑拥白玉妓,醉驰黄金鞍。郎官一生俸,供尔数月间。儒将古所重,料兵如转丸。谁知戴章甫,终老弄辛酸。偶因儿戏为,痛念边事艰。临风自慷慨,素发冲儒冠。

当然,相对于王禹偁的近600首传世诗歌,其中关心现实的作品虽不多,但已经涉及到社会问题的各个方面。徐规在《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里淳化三年(992)《竹鼠留》诗下加了这样的按语:

上引《感流亡》、《竹鼠留》诗以及端拱元年撰《对雪》诗、淳化四年撰《对雪示嘉祐》歌行,乃继承和发扬杜甫《三吏》、《三别》与白居易《秦中吟》、《新乐府》之现实主义精神,求诸宋人诗集中,诚未多见。[1](P119)

如果说之前的白体因为内容题材范围狭小,写来写去都是个人的享乐生活而已,思想内容都非常单薄,王禹偁的上述诗歌却关心百姓的生活忧乐,揭露现实矛盾,表现自己的理想和壮志,思想上要比之前的白体作品深刻多了,可以看作是对白体的重大变革。

王禹偁诗歌关注现实的一面,对其后的西昆体有一定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影响到更晚的梅尧臣、欧阳修等所谓开创“宋诗”的诗人。梅、欧诸人高度关心现实,写出许多揭露现实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甚至批评朝政得失的诗歌。梅、欧之后,王安石以诗歌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苏轼以诗歌讽刺王安石新政等,把宋诗关注现实的一面发展到顶峰。随着黄庭坚影响的扩大和江西诗派成为诗坛主流之后,宋诗关注现实的一面就被无情地消解了。这种情况在南宋初年有所改变,但直到陆游等所谓“中兴四大家”的出现,现实内容才重新受到大诗人的重视。不管怎么说,现实内容曾经是宋诗的重要题材,而对这一题材的形成,王禹偁无疑起着导夫先路的作用。

其二,王禹偁开始注重诗歌技巧,这是其开启“宋诗”的另一条途径。宋诗与唐诗相比,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宋人高度重视诗歌的技巧。宋初白体不重视写诗的技巧,所以诗歌的艺术水平不高,但王禹偁已突破白体的藩篱,有意探讨诗歌的写作技巧。他的有些诗歌,已使用较多的典故。如其《送冯中允之任婺州》:

东南宦迹多胜游,婺女星下溪山幽。严陵隐德七里濑,沈约诗名八咏楼。岸上黍离经故国,湖边木脱正高秋。承明三入妨贤久,拟觅江乡小郡侯。

此诗使用典故甚多,颔联用东汉严子陵隐居七里濑和沈约写《八咏楼》诗事,照应本诗首句的“胜游”二字;颈联用《诗经·黍离》与屈原《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意,交代了送别时的环境和作者的悲伤之情。尾联中“承明三入”出自应璩诗:“三入承明庐,车服一何焕。”应璩初为侍郎,又为常侍,又为侍中,故云“三入承明”。张九龄《大唐故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赠太子少保东海徐文公神道碑》铭文中亦有“三入承明,五迁外郡”之句。一首律诗,竟然用了这么多的典故,这与白体的轻浅大为不同,反倒更接近后来的西昆体了。

王禹偁开始注意炼字炼句,有的诗歌语句提炼得特别精警,如最著名的《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性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棣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帐,村桥原树似吾乡。

此诗颔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通过“有声”与“无语”的对举,把“万壑”、“数峰”写得那样亲切,那样富于人情味。钱钟书对其中“无语”一词的使用赞赏有加,编《宋诗选注》时为此联作了一个很长的注释:

按逻辑说,“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王夫之《思问录·内篇》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而破除之也。”诗人常运用这个道理。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参看司空图《诗品》“落花无言”,或徐夤《再幸华清赋》“落花流水无言而但送年”,都是采用李白《溧阳濑水贞孝女碑铭》“春风三十,花落无言”。)改用正面的说法,例如“数峰毕静”,就减消了意味,除非那正面字眼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像李商隐《楚宫》:“暮雨自归山悄悄。”有人说,秦观《满庭芳》词“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比不上张昇《离亭燕》词“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历代词人考略》卷八),也许正是这个缘故。[2](P8)

关于“无语”一词的妙处,钱先生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笔者要强调的是,包括“无语”在内的这一联诗写得这么好,决不是信笔挥洒所致,而是作者精心锤炼字句的结果。颈联虽不如此联深警,亦可谓对仗工巧,色彩鲜明。总之,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不仅仅是因为其中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美景的喜爱以及由此引发的思乡之情,而且因为诗中显示了高超的技巧,这在当时的创作中是非常突出的。

王禹偁的有些诗歌语言非常华美。如果说《牡丹十六韵》写得富丽高华可能跟写作对象的富艳美丽有一定的关系,送别的诗歌他也可以写得语言华美,如《送仆射相公赴西京》:

五十升端揆,西郊任保釐。偶抛三事重,未失百僚师。府县威仪引,宫城管钥随。粗官嫌出将,剧位是留司。樱笋供筵馔,蜩蝉响路岐。碧纱题壁处,昼锦下车时。请雨摩腾塔,寻芳白傅祠。维嵩过旧隐,禊洛赋新诗。礼绝应悬榻,公馀尚读碑。留台咨拜表,内殿列须知。易退甘龙卧,难虚是凤池。两京全咫尺,三入不参差。康济荒年谷,风标饣丁座梨。弼谐终在我,睠注更同谁。温树阴犹在,甘棠影暂垂。常濡玉堂笔,愿草白麻词。

此诗作于至道元年(995)翰林学士任上。是年四月,吕蒙正罢相,以右仆射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王禹偁以此诗相送。诗中虽然是一片歌颂之声,但在使用许多典故之后语言显得典雅华美,再加上五言排律的使用,风格更加壮丽。

其《谪居感事》竟然把一首五言排律写到一百六十韵,这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现象。该诗主要叙述自己的经历,剖析自己的高洁心胸,抒发无辜被贬的怨愤之情。而其中大量使用典故,语言壮丽,都使得此诗在艺术表达上具有深刻的特点,而与白体体现出明显的不同。

从表面看,王禹偁注重诗歌技巧的一面直接影响到的是西昆诗人。在宋代诗人中,王禹偁开始重视典故的使用,重视炼字炼句,使用华美的语言等,都已经逐渐走向白体的反面,而与即将出现的西昆体非常接近了。笔者在《王禹偁与西昆体关系之辨正》一文中曾经这样说:“对于西昆体的产生,王禹偁起到了引导和推动的作用。”[3](P12)现在看来,考虑到王禹偁与西昆体创始人杨亿之间的密切关系及其诗歌中的新变特点,说王禹偁是西昆体的先驱也许并不过分。西昆体是宋诗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尽管梅、欧等人最终走到了西昆体的反面,有意排斥诗歌的用典,但最能代表宋诗成就的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三人,都酷爱在诗中化用典故,表现出一定程度上对西昆体的继承。“以才学为诗”是宋诗的重要特点,而这个特点最先在王禹偁笔下表现出来,到西昆体那里获得大发展,后来到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及江西诗派发展到极处。

即使就梅、欧等人而言,他们的近体诗创作在重视提炼字句方面与王禹偁(以及西昆体)也保持了一致性。如梅、欧、苏舜钦三人的几首代表作: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梅尧臣《鲁山山行》)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欧阳修《戏答元珍》)

尽管这几首诗有律诗有绝句,有五言有七言,且都具有他们所强调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的特点,但客观地将其与王禹偁《村行》一诗相比较,其在锤炼字句后能达到深警而自然上则是一致的。王安石致仕之后创作的“半山体”小诗,也是沿着这条道路发展的结果。

从上面所分析的这些方面来说,王禹偁重视诗歌技巧的一面对宋诗的影响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其三,王禹偁初开宋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新风气,这些在后来成为“宋诗”的基本特点。“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是宋诗的重要特点,所以严羽在《沧浪诗话》里对其大加鞭挞。这样的特点,实际上在王禹偁的诗歌中已初步显示出来。

先从“以文为诗”说起。王禹偁诗歌的“以文为诗”主要表现为用散文的章法和赋体的表现手法写诗。如其文集中的第一首诗《酬种放征君》(一百韵。此篇命为首,重高士也):

太岁在辛卯,九月万木落。是时太阴亏,占云臣道剥。王生出紫薇,谴逐走商洛。扶亲又抱子,迤逦过京索。弊车载书史,病马悬囊橐。西都不敢住,空负香山约。阌乡正南路,秦岭峭如削。肩舆碍巨石,十步三四却。妻孥亦徒步,碛砾不容脚。山店盖木皮,烟火浑熏灼。夜深闻贙虎,全家屡惊惧。山泉何萦回,切冽无桥彴。卸鞍引羸蹄,解袜事芒屩。晨澜发可鉴,朝涉胫如斮。商山六百里,天设皆岩崿。上洛在其中,狴牢曾未若。逐臣自可死,何必在远恶。刺史不我顾,古寺聊淹泊。卜居杂民氓,致养无精糳。知道由自宽,有亲强为乐。侧闻种先生,终南卧云壑。长沮既躬耕,元礼仍开学。王绩妇未娶,介洁翘孤鹤。之推母偕隐,教诲修天爵。诗情亦嗜酒,道气不服药。田衣剪荷芰,野饭烹茝药。雾豹泽文彩,冥鸿避矰缴。肯从羔雁聘,唯恐簪裾缚。如何宋右史,斥鷃议雕鹗。玄纁与丹诏,恩礼诚非薄。仍敕京兆府,敦谕辞恭恪。先生恋板舆,纯孝心坚确。散发走烟峦,拜章谢恩渥。巨材犹在涧,大玉不出璞。使者遂空回,软轮何寂寞。贤母诏征君,庭责词嗃嗃。胡为事章句,漏名入街郭。府县污我山,胥徒噪吾幄。以兹近声利,安得成高邈?誓将徙穷谷,庶可逃喧浊。先生拜引过,为寿开樽杓。陶陶又熙熙,何啻闻竽籥。人传到迁客,面目敦惭怍。器小识不远,当年事头角。遭时得一第,游宦何龌龊。逐膻甚蚍蜉,斗耀同虫習蜦。宰邑乏弦歌,谏垣无謇谔。便蕃朱紫绶,僭忝丝纶阁。方号骙骙龙,已闲狺狺犭足。待罪始知非,咄哉昧先觉。一聆高世行,罪发庸可擢。忍耻赋三章,尘埃寄寥廓。明年会恩宥,量移升蛙跃。靡暇谒南山,征途望西岳。黄河波汹涌,白径苔斑驳。中条围解县,五老烟龊龊。此焉为郡副,乌敢事陨获。笼禽幸未死,尚且谋饮啄。米呼村婢舂,樵雇山僮斫。喂马捽寒芜,看书爇秋箨。信口亦吟哦,放心无适莫。君恩已绝望,人事终难度。相府一张纸,唤起久屈蠖。诚知有梁栋,未忍弃榱桷。五城天上开,三殿云间卓。重取故衣冠,笼裹山猱玃。病翼得风云,坏墙劳赭垩。谏官与史氏,旧职聊羁络。举袖拂石螭,凝眸睨金雀。冥心想前事,一梦何挥霍。长恐先生闻,倚松成大噱。关中朋友来,遗我神仙作。繁华远客骑,铮鏦美人错。古澹啜鉶羹,文雅铿木铎。千言距百韵,旨趣何绰绰。孰念气如虹,翻然轻抵鹊。俊甚麻姑抓,快比屠门嚼。浑金岂在熔,尺璧宁施琢。愈风齐捧檄,忘味同闻乐。致之向怀袖,日夕芬兰若。褒我尘俗韵,铅刀化干镆。同声必有应,过实还疑谑。盛夸山中事,云屋张霞幕。兰芽含露采,石髓和烟酌。巢由泉涤耳,园绮芝盈握。有时上绝顶,星斗近可摸。下视尘世人,营营似螶 。男儿既束发,出处歧路各。苟非秉陶钧,即去持矛槊。致主比唐虞,安边如卫霍。不尔为逸人,深居返吾朴。胡然自碌碌,名节已销烁。行年过半世,功业欠圭勺。无术铸五兵,使民兴钱镈。无材统六师,逐寇开沙漠。空言说王道,肆目看人瘼。多惭指佞草,虚效倾心藿。一览大雅文,起予亦何博。况兹山野性,谟画昧方略。搔首谢朝簪,行将返耕凿。

此诗先从自己被贬商山写起,不但写出一家人奔赴贬所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而且写出他们在贬地的苦难生活;接着写隐者种放高蹈林泉、远离人间功名富贵的事迹,特别赞美了种放之母高洁超逸的遁世情怀,这些都令数年来一直在红尘中奔走的作者感到惭愧;然后,作者写自己在第二年量移解县,不久又回到朝中,但是怕被种放所笑,一直不敢让他知道自己的这些事情;最后写种放寄诗褒美诗人,而且盛称山中之美,令诗人感慨万千,不禁心中涌起了辞官隐居的念头。全诗按照事情发生的自然顺序叙述,事情前因后果交待得非常清楚,结构也很完整。同事,作者在描写路途的艰难和种放的隐逸之乐时,都采用赋体的描写手法,使得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王禹偁这样的诗歌虽然不是很多,而且集中在古体诗中,但如《七夕》、《北楼感事》、《闻鸮》、《淫雨中偶书所见》、《和杨遂贺雨》、《扬州寒食赠屯田张员外成均吴博士同年殿省柳丞》、《月波楼咏怀》等长篇古诗大都具有类似的特点,可以用“以文为诗”来概括。

再说“以议论为诗”。王禹偁诗歌中“以议论为诗”的一面非常突出,有的诗歌全文都以议论写成,如《读汉文纪》:

西汉十二帝,孝文最称贤。百金惜人力,露台草芊眠。千里却骏骨,鸶旗影迁延。上林慎夫人,衣短无花钿。细柳周将军,不拜容櫜鞬。霸业固以盛,帝道或未全。贾生多谪宦,邓通终铸钱。谩道膝前席,不如衣后穿。使我千古下,览之一泫然。赖有佞幸传,贤哉司马迁。

此诗写作者对汉文帝的评价,一方面列举许多证据赞美其“霸业固以盛”,另一方面又以“贾生多谪宦,邓通终铸钱”来批评其“帝道或未全”。本诗全以议论写成,有褒有贬,评价公正,在内容上非常像一篇史论文。

《读汉文纪》在“以议论为诗”方面虽然典型,但这样的情况在王禹偁诗中不多。更多的时候,议论仅仅是全诗的一个组成部分,至于其所处位置,则非常灵活。有的议论位于诗歌的开头,《送戚维戚纶之阆州》在入题之前先来了几句议论:

古人贵道德,岂以禄位拘。有道不在位,颜回舜之徒。无德殃且至,商受为独夫。以此固名节,富贵安足图。

这几句议论为下文赞美二戚兄弟奠定了基础。

更多的议论位于诗歌的结尾,如《酬杨遂》的最后几句:

人生一世间,否泰安可逃。姑问道何如,未必论卑高。自古富贵者,撩乱如藜蒿。德业苟无取,未死名已消。岂期颜子渊,不朽在一瓢。推此任穷达,其乐方陶陶。达则为鵾鹏,穷则为鹪鹩。垂天与巢林,识分皆逍遥。

为了安慰多才而无辜被降职的杨遂,诗人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古训作为议论的理论根据来劝说他。

但在有些诗歌里,议论也会在中间部分出现,如《闻鸮》中的一段:

人生纵百岁,忽若石火光。其间有穷通,幽昧难自量。我爱臯与夔,峨冠虞舜堂。箫韶闻九成,丹穴来锵锵。又爱闳与散,陈力遇文王。鸑鷟听岐山,多士周道昌。嗟嗟汉贾谊,年少谪南荒。故有鹏鸟赋,倚伏理甚详。郇公暨邺侯,放逐同一邦。夜深闻此鸟,韦公涕沾裳。李侯举酒令,斯音非不祥。坐客如不闻,罚之以巨觞。遂使恶鸟声,听之靡所伤。赞皇贬袁州,怀鴞义亦臧。乃知昔贤哲,未免亦凄遑。

此诗先写一家人在滁州闻鸮产生的悲凉之情,接着用上面一大段议论来自我解脱,下文又结合自己数年来为官的境遇,表达出回归田园的愿望。

王禹偁的诗歌中已有较多的议论成分,而且这些议论有一个鲜明的中心,那就是调节“仕”与“隐”之间的矛盾,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相对于前文对现实题材和艺术技巧两个方面的分析,王禹偁“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对宋诗的影响更加深刻而持久。无论是梅、欧等人,还是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还是南宋的众多诗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一直是其诗歌创作的突出特点。前人常将宋诗这一特点的形成归结为学习韩愈的结果,这当然有其道理。韩愈诗歌固然有“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梅、欧等人也一直标榜学习韩愈,但他们学习王禹偁的一面也不容忽视。王禹偁是宋代最早诗、文兼长的重要作家,他在《赠朱严》一诗中曾说过“谁怜所好还同我,韩柳文章李杜诗”这样的话。梅、欧等人也是如此。从很大程度上说,梅、欧等人对韩愈“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接受,本身就是效法王禹偁的结果。从这个角度上看,王禹偁诗歌“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对宋诗的影响,比韩愈还要更直接。

王禹偁是宋初较有成就的诗人,其诗歌在许多方面对宋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王禹偁开启宋诗的历史作用,胡云翼在《宋诗研究》中说:

我们要明白禹偁诗在宋诗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必须知道一种文体的革新,决不是三两人振臂一呼便可以成功的。在革新的实现以前,早已有许多原因近因堆积在前头作先驱了。当西昆风靡一时,尽人皆堕其藩篱,独王禹偁能够别开生面,自创一格。虽不必说做后来革新的模范,却可以做革新的参考,让后来的诗人很容易想到除了西昆体也还有别的路径可寻的上面去,让后来的诗人也仿效他去追求新的诗体;这是王禹偁对于宋诗革新最低限度的功绩,虽然他没有直接参加这种革新的运动。[4](P25)

这里,胡先生承袭了清代吴之振《宋诗钞》将王禹偁说成生活在西昆体繁荣之后这样一个严重的错误,但他强调了王禹偁诗“在宋诗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是“革新”的“先驱”,也就是说突出其开启宋诗的历史意义。对于这一点,房开江《宋诗》一书的评价更加合乎现实:

在宋初诗坛上,王禹偁能够从晚唐五代浮艳轻巧的诗风中挣脱出来,走自己的路,虽然创作成就不大,但是,这毕竟是宋人向真正的宋诗迈出的第一步。[5](P21)

本文的用意就是分析王禹偁“迈出的第一步”包涵了哪些具体方面,而这些方面又是如何影响到“真正的宋诗”发展的。

[1]徐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3]张明华.王禹偁与西昆体关系之辨正[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6).

[4]胡云翼.宋诗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3.

[5]房开江.宋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The Analysis ofWang Yucheng’s I nfluence on Song Poetry

ZHANGMing-hua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uyang Teachers’College,FuyangAnhui 236041,China)

As an important poet of the early SongDynasty period,Wang Yucheng had a tremendous influence on the for mation of Song poetry.In his poemsWang paid attention to reality,managed to deny the value of the Bai style poetry,and directly illuminated the composition of s imilar poems by such poets asMei Yaochen and Ouyang Xiu;Wang started laying stresson writing techniques,whichwas anotherway leading to the appearance of Song poetry;Wang helped establish the common practice of Song poetry:poetry like prose,and poetry as comment,which later on becam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is style of poetry.

Wang Yucheng;Song poetry;influence

book=7,ebook=291

I207.209

A

1673-2103(2010)04-0074-06

2010-03-15

张明华(1967-),男,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宋诗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宋诗五首(书法)
宋诗新解
从黄庭坚的诗法诗作探析“宋诗以意胜”
宋诗新解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