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的研究价值和研究路径*

2010-08-15 00:52潘守皎
菏泽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太宗古文经历

潘守皎

(菏泽学院中文系,山东菏泽274015)

王禹偁的研究价值和研究路径*

潘守皎

(菏泽学院中文系,山东菏泽274015)

王禹偁是宋代著名诗人,宋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改革思潮的发起者。此外,他直道躬行,还是以三黜闻名的宋代著名诤臣。他严于律己,也是在那个时代难得的清廉之臣。因此,王禹偁的研究具有多方面价值。关于王禹偁研究,可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深入探索:与太宗、真宗以及时贤的关系;对其诗文的宏观解读;《小畜集》的整理。

王禹偁;诗文创作;文化人格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山东巨野人。他是宋代著名诗人,宋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改革思潮的发起者。此外,他直道躬行,还是以三黜闻名的宋代著名诤臣。他严于律己,也是在那个时代难得的清廉之臣。

宋兴几十年间,在文化政策上一直沿袭旧制,在文学创作上也相沿旧习。宋初诗坛,无论是当时风行的“白体”,还是“晚唐体”,抑或是王禹偁之后独擅胜场的“西昆体”,都是对前代诗歌风尚的模袭。王禹偁是这种积习的改变者,他能在唱酬成风的诗坛擎臂而出,让那些追求闲适、附庸风雅的诗人刮目相看。所以,当谈到其诗歌成就时,宋初诗人林逋曾说:“放达有唐惟白傅,纵横吾宋是黄州。”(《读王黄州诗集》)林逋是把王禹偁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相提并论的,认为王禹偁就是有宋的白居易。林逋发现了白居易和王禹偁的共同点,即他们在一个时期的代表性和他们对诗歌创作的巨大影响。同时林逋也道出了两人的不同,这就是“放达”和“纵横”。“放达”是白居易元和后期走向“独善”时的诗歌风格特征,是随缘自适、知足保和的思想在诗歌创作上的反映。这也正是白居易诗歌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部分。“纵横”则指出了王禹偁在诗歌创作上独开生面的特点。诚然,王禹偁在写诗和做人诸方面都学习白居易,在第二次谪官之后,也常常流露出归隐的思想。但是,作为一个有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王禹偁却一直都在关心着民瘼,从来也不曾像白居易晚年那样放达、自适。他的诗歌内容涉猎广泛,题材风格多样,已为宋诗题材和风格特点的形成开了先河。南宋著名诗评家刘克庄曾以为梅宛陵为宋诗的开山祖师,这其实有失公允,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在王禹偁的诗里已有突出表现。

作为两制之臣,王禹偁的词诰典雅深醇,为当时朝廷所倚重。但他同时又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重要参与者。他在古文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贡献,甚至让宋代古文运动的首倡者柳开都显得有些逊色。“想公风采常如在,顾我文章不足论”,(《书王元之画像侧》)欧阳修也是以一代文章宗师来推崇王禹偁的。王禹偁不愧为一代文章圣手,他的四六表奏如《陈情表》、《谢除翰林学士启》和《黄州谢上表》堪称骈体佳什;《待漏院记》、《唐河店妪传》、《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更是散文名篇。他提倡古文,但并不鄙薄骈体;他强调“句易道、义易晓”,但并不排斥典重和词彩。他理性而温和、言简而意明的古文理论对散文创作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自明的。其实,三为制诰、一入翰林的经历便足以说明他在宋初文坛的重要地位以及宋廷对他文章的赏识和青睐。

王禹偁还是北宋改革思潮的开启者。虽然由于政治地位和影响的原因,他还算不上政治改革家,而且由于国初追求稳定,他的很多政治改革主张也未被当朝统治者所接受并推行,但他忧国忧民、志在兼济的人生态度是值得后人肯定的。他常常上书朝堂议论国是,无论是边关的安危,还是州郡的农情,抑或是浮图的蠹民,都是他条陈的内容。他对时政的批评,往往透彻而犀利;他提出的改革措施,往往具体而可行。范仲淹、苏轼的革新主张无不受到他的影响。当然,《小畜集》中常常不见这些忧国忧民的篇什,这是因为作者不愿落下“谤时卖直”的名声,未将它们收进诗文集的缘故。

王禹偁有三黜的经历,这也应验了他谪官滁上时所说的“一生大抵如春梦,三黜何妨似古人”的话。贬谪虽然是唐宋很多士大夫都有的经历,但一生三黜,叠遭贬谪的人又有几人?封建时期的士大夫对皇权有极度依附的心理,在以皇帝之是非为是非的时代,被赶出禁林、走向蛮荒,其实是一种羞辱,每一次谪宦都是对士人心灵的折磨,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安然处之。王禹偁同样经历了谪宦时的艰难困苦与失意彷徨,但到最后,他终于释然了——“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三黜赋》)他由此而达到了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也造就了一种尊贵的道德品格。王禹偁的同年戚纶曾为王禹偁作诔曰:“事上不回邪,居下不谗佞;见善若己有,嫉恶过仇雠。”(《涑水记闻》卷3)苏轼则称赞王禹偁说:“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亵玩。”(《王元之画像赞》)这是对王禹偁品格最真实的写照。

王禹偁还是一个清廉为官的楷模。处在优渥文人的时代,沉浸于丝竹歌舞的享乐风气之中,但他一生都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老病形容日日衰,十年赁宅在京师。”(《赁宅》)他四入掖垣,贵为近侍,然而京师中却无片瓦之地。他在《对雪》中说:“月俸虽无余,晨炊且相继。”有平平淡淡的一日三餐就足够了,他不追求奢华的肥甘之享。无论在京城做官还是在地方牧守,王禹偁从来不放浪形骸,妻子不施金翠,儿子不爱财货,蓄妓纳妾更是不曾有的事情。所有这些品质,都出自他严格的自律自警意识,并和他一生关爱稼穑、为民请命的人生态度相一致。一个封建官吏能够做到这些,其实已很难能可贵。

王禹偁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文化价值的人,因此对于王禹偁的研究应该在各个层面展开。对于其诗文创作的研究,我们应该注重研究王禹偁在这一时期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其政治改革思想的研究,我们应看到他在宋初承平的时代对王朝隐藏的种种危机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宋朝改革风潮的影响;对于王禹偁文化人格的研究,我们应该从中看到在唐宋以来三教合流的情况下知识分子心灵的蜕变;对于王禹偁道德和价值观的研究,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他直道做人和清廉为官思想的由来以及对后世文人的深刻影响。但对以上问题,长期以来,人们的研究却十分不够。关于王禹偁的家世和生平经历,更有很多谜团有待解开。但建国以后至八十年代以前,王禹偁研究几乎无人问津。八十年代以后,才出现了一系列水平较高的研究文章。但由于一直以来人们对王禹偁的研究不够深入,再加上资料的匮乏,至今对他的综合研究仍有很大欠缺。1982年,徐轨先生为其撰作的年谱《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问世,成为王禹偁研究的一部力作。2005年,王延梯先生等出版《王禹偁诗集编年笺注》,对王禹偁的诗歌进行了编年和校注,但至今却没有一部对王禹偁生平和创作进行综合评价并集学术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著作出现。上述关于王禹偁研究的各类论文,大多集中于对其诗歌特点的讨论,对其在宋初古文运动方面一些观点及实践的讨论;对其一生的仕宦经历、政治改革思想和文化选择等却较少论述,对其文学成就进行整体审视和把握方面做得也不够。

在对以上问题进行阐述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在下面有关具体问题上表现出创新观点。

一、王禹偁生平研究

王禹偁生平研究中的具体问题表现为对于其家世及生平经历的研究,与时贤关系的研究,与太宗、真宗关系的研究。

其一,对王禹偁家世和生平经历的研究。对王禹偁的家世,我们只是通过王禹偁的《送鞠仲谋序》知道大概情况,然而对其家世的渊源和漂泊迁徙状况却并非了然,这里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考究的问题。对于王禹偁的生平,更多的人也只知道他三入制诰、三次被贬的经历,中间更多的人生情节都被我们经常忽略。挖掘这样一些被我们平素忽略的细节,才会让我们认识一个完整的王禹偁。比如,王禹偁三入制诰的经历,说明了宋朝廷对于其文才的欣赏和依赖,也证明了王禹偁在宋初文坛的重要地位,否则,就不会有像孙何、丁谓这样一些当时重要的名士投到其门下。这件事情同样也说明王禹偁四六文撰制水平的高超。还有王禹偁三黜的经历,如果我们仔仔细细地看一下其中的细节,就会发现,造成王禹偁的三次被黜,除去其直道行事的一贯风格之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其一贯的、有时是激烈的排佛立场和排佛言行。对王禹偁家世的研究是目前最需要突破的难点,主要是因为有关文献资料少之又少。

其二,对王禹偁和时贤关系的研究。王禹偁作为宋初文坛的重量级人物,和当时很多著名文人学者有着交往和诗文酬唱。而这些诗文酬唱都是基于一定的关系而进行的。比如,王禹偁和宋白、王禹偁和李昉是后辈对师长的关系;毕士安和王禹偁、王禹偁和晁迥之间是师友关系;王禹偁和张咏、王禹偁和田锡之间是相互欣赏的朋友关系;王禹偁和冯伉、王禹偁和罗处约是宦途相扶的同年关系;王禹偁与孙何、丁谓、张扶、郑褒、黄宗旦之间则是师生关系等。揭示他们之间的关系,研读他们之间的诗文往还,对于了解宋初文学创作的原生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三,对王禹偁与太宗、真宗关系的研究。王禹偁为官主要在太宗、真宗两朝,这就是说,王禹偁仕途的顺遂与坎坷都与太宗、真宗有密切的关系。然而,太宗、真宗与王禹偁的关系远不是一般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王禹偁三黜的经历虽然告诉人们为宦的酸辛和直道行事的艰难,也会让人们对当朝的太宗和真宗不能宽宥直臣有些看法,认为王禹偁行直道却屡遭贬黜,定然是太宗和真宗不能容人,尤其是像王禹偁这样的狷介之士,其实并不然。太宗和真宗当国的时候,给予王禹偁太多的欣赏和眷顾,有时甚至于感人肺腑,令人潸然泪下的。这让我们看到,在三黜背后,并不尽然是皇帝的刻薄少恩,尚有君臣之间的相遇相得抑或是相知。只有深入研究这样一段君臣际遇,才能真正理解王禹偁为何三入制诰又三次被黜,对其狷介刚直的秉性才能真正认识,对其“事上不回邪,居下不谗佞;见善若己有,嫉恶过仇雠”的品格才能够真正体会。这样才能还原一段真实的君臣关系,以避免读者对于王禹偁作品读后而产生误议,让我们在为秉道直行的诤臣的不幸遭遇掬一把热泪的同时,不再武断地责斥太宗和真宗的昏庸和不能用人。

二、王禹偁思想研究

王禹偁的思想研究实际上包括其政治改革思想和文化人格研究。

其一,对王禹偁的政治改革思想的形成以及治郡理想的研究。王禹偁曾应诏向朝廷上了很多章疏,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朝廷弊端的认识以及他改革思想形成的脉络。但以往人们没有厘清他改革思想的渊源和发展阶段。王禹偁还曾经数度外任知州,也逐渐形成了他的治郡理想和主张。对于这一问题,以前是从未有人讨论过的。

其二,对王禹偁宗儒、亲道和排佛立场的研究。王禹偁的这种文化人格在其一生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有突出表现,尤其是其极端排佛的立场,是造成其三黜经历的重要而直接的原由。这种文化人格的形成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探讨这一问题,对于我们认识那个时期士大夫的思想文化生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王禹偁为人自律、人格高古,这也是我们需要挖掘的内容。

三、王禹偁创作研究

王禹偁的创作研究主要包括对其诗文创作的研究以及对《小畜集》的整理校注等。

其一,对王禹偁诗歌创作的整体性研究。关于王禹偁的诗歌创作,研究者已多有述及,但往往偏在一得,缺乏总体的把握和审视。我们研究的重点就是结合宋初诗歌创作的生态对王禹偁的诗歌进行研究,以发现和总结其独特之贡献。

其二,对王禹偁散文创作的研究。关于王禹偁的散文研究,人们以往关注的主要是其古文,较少涉及其骈体文,这是很不客观的。王禹偁写下了很多精美的骈体章表,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四六名对,他虽然是宋初主张文风革新的作家,但同时还是骈文高手。

其三,对于《小畜集》的整理校注。这也应该成为今后王禹偁研究的一个重点。这项研究困难的地方在于资料比较匮乏,可以参考的东西太少,但取得的成果将会更重要。

总之,菏泽市巨野县(即宋朝的济州)是王禹偁的故里,王禹偁最初为官的成武县、唯一一次出行按狱的曹州、还有第一次做知州的单州都在本市。所以,关于王禹偁的研究,我们具有很多资源和区位上的优势。再加上我市民间也有不少有相当造诣的研究者、爱好者,因此,开展王禹偁研究,我们既有专业的队伍与丰富的资源,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On the Values andWays of Study ingWangYucheng

PAN Shou-jiao

(Heze University,Heze Shandong 274015,China)

Wang Yuchengwas the noted poet,advocator of classical prose and starter of new thought in SongDynasty.He acted impartially and frankly.He was strictwith h imself and an incorruptible official.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make a study of h im.The study can be done from the following:the relationship with Taizong,Zhenzong,and Shixian;macro interpretation of his poems;his Collection ofLittle Poultry.

Wang Yucheng;poetic creation;culture and personality

book=7,ebook=283

K825.6

A

1673-2103(2010)04-0080-03

2010-04-20

潘守皎(1963-),男,山东梁山人,菏泽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宋代文学。

猜你喜欢
太宗古文经历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肱骨良臣魏玄成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太宗纳谏
英武太宗亦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