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Vygotsky的“脚手架”理论看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的作用

2010-08-23 08:44刘小庆
关键词:第二语言二语脚手架

刘小庆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从Vygotsky的“脚手架”理论看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的作用

刘小庆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第一语言;二语习得;维果茨基;教学行动研究

在二语习得领域中,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汉语进行辅助思维和扶持,会明显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母语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心理工具,作为中介促进了二语习得。从Vygotsky的“脚手架”理论视角下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适当的母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初步提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通过教学行动研究来把握第一语言在二语习得中的使用度的理论框架。

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在外语课堂上起什么作用,是外语教师关心的问题。心理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这方面成绩斐然,只是研究的重心大都在语言的负迁移,对母语的积极作用、正面影响关注不多。随着近代层出不穷外语教学法理论的出现,对于是否运用母语来进行英语教学,总是不断的被人肯定或否定。如之后的阅读法:它重新认为母语在阅读和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视听法:它虽然侧重交流的语音和语调,否定对语法的过多讲解,但是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母语来进行分析和诱导。现在的认知法则追求语言学习者能达到母语和目标语的双语流利切换和交流,并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所以认知法同样也允许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授课比例。关于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德国的英语教学法教授Butzkamm[3]有一极好的形容: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踏进外语教室之前可以将其脱下,弃之门外。恰恰相反,它的影响,正面的和负面的,都会随着学习者登堂入室,在不同的阶段,以它自己的方式发挥作用。探讨一下这些排斥母语的教学法所追求的心理效果,似乎都想传递一个信息:让我们从零开始吧,就好比我们不会母语!在这般追求的背后,隐藏着的恐怕还是对母语负面影响的意识和担忧,故而要防范在先,堵住所有的入口!当然,教师们都很清楚在英语课堂的大环境里,更是要求学生能最大限度的去全面接触英语,才能达到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实现这一目标的差距。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专业英语的教学,在学生素质,水平,以及教师的实践经验等各个方面,都表明了在课堂英语教学期间,一定程度汉语运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拟从Vygotsky的“脚手架”理论视角下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适当的母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初步提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通过教学行动研究来把握第一语言在二语习得中的使用度的理论框架。

一 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

维果茨基的理论也被称作维果茨基文化心理学或文化-历史心理学,在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领域则被通称为社会文化理论[5]。它不是关于人类生存的社会层面或文化层面的理论,而是一种研究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部分包括中介(mediation)、控制(regulation)、内化(inter2 nalization)、最近发展区(zone of p roximal development)、搭手架(scaffolding)、私语(p rivate speech)/内语(inner speech)、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以及心理发展研究方法(genetic method)等,这些概念相互联系。由于篇幅原因,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其中的一部分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启示。

1 中介与第二语言习得

与其它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一样,外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高度依赖于中介的过程,而母语作为一种心理工具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是有充分理据的。换言之,母语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当一种中介的作用来促进二语习得。正如维果茨基所言,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使用在母语中早已形成的字词的意义(word meaning),所需要的只是进行翻译。高级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对理解外语学习过程所特有的内外关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维果茨基还指出,学习者在学习一种新语言时,不会直接回到实物世界,也不会重复过去的语言发展过程,而是把母语作为实物世界和新语言的中介。二语习得是一种目的明确的活动,很多方面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学习者个体的内化才能完成。Butzkamm[3]认为,用母语思维不是一个完全能或完全不能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最终的结果。学习者通常是在这儿能,在那儿不能,有时候能,有时候不能,这主要取决于学习者是否能及时激活他需用的语言材料。如果不能,或是词汇量原本不足,便会出现表达困难。这时候,母语会自动出来救场。

学习者把母语作为评价和理解第二语言篇章意义的工具也充分说明了母语在第二语言的理解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母语不仅可以用来生成内容,思考语言材料,还可以创造一个社会和认知空间。在这一空间内,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能够互相提供帮助。

2 最近发展区与第二语言习得

最近发展区、内化和搭手架这三个概念紧密相连。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有利于二语习得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它能够帮助学生建构“脚手架”。因为在完成以意义为基础的语言任务时,母语作为关键的心理工具,其三项重要功能,即建构支架性帮助、建立心理认同和使用自言自语,能够使学习者建构有效的合作对话。母语的使用不仅能作为生成内容、并对产出语料进行思考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母语的使用能帮助学习者创造一个社会和认知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既能互助,又能自助[1]。下文中将要提到的支架教学中母语在建构“脚手架”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从认知的视角来看,“最近发展区”通常被描述为“学习者分别在独自工作时和受到更有经验的人帮助或与他们合作时所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能力之间的差距”。这一“脚手架”的解释激励着这样一些教学方法,将学习视作一个过程,学习者通过这一过程内化知识,无论知识是被“发现的”,还是由他人“传递”的,或者是在与他人的“交互中体验”到的,于是,教学就是促进学生的“内化”,这些方法明确地为以后需要独立完成的任务提供了最初的支持[8]。

“最近发展区”与“搭建脚手架”之间的关系在支架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中得到真切的描述。支架教学是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建构主义教育模式,它是指对那些超出学生能力的任务元素加以控制,从而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内容上,并快速地掌握它们。在支架教学中,首先经由教师或能力较强的“他人”为初学者搭建起自我发展的架构,当初学者逐渐积累经验、渐能自立时,他人所给予的协助便越来越少,而初学者也会逐渐进步,并不断提高与形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犹如建筑时搭建脚手架,当建筑完成时,脚手架也逐渐予以拆除。在这个过程中,支架只起着辅助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只扮演着“咨询者”、“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主要靠自己,在这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进步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身对母语的需求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个体发展有他自身的内部逻辑。教学既要立足于现有的水平,又要指向学生可能的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好的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好的教学是一个为学生建立、并逐渐推进“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这是维果茨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主要观点。P1V1Reddy也指出,进行英汉翻译,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可以及时准确地解释一些字词的意义,而这些字词很难一下子用二语解释清楚。他认为有节制地使用翻译这一辅助手段是正常情况下正规学习(第二语言)的最好方式。

首先,从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状况来看,在研究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领域中,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母语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会改善英语学习者的处境,并帮助其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及效果。爱尔莎·奥尔芭赫[2]就曾经总结过母语运用于英语教学中所起到的不可比拟的作用:“用母语开始教学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并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已有知识来帮助对于新语言的学习。同时也能使其大胆的开口表达自我的思想。这样学生才愿意去冒险、去尝试、去使用英语来表述,从而克服犯错心理,达到外语学习的目的。”在我国,多数的大学生同样也具有类似的心理,尤其是非重点院校的大学生。如果教师上第一节英语课就全用英语讲述,会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这对于刚刚升入高校的学生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毕竟在高中阶段,除极个别的重点学校能部分用全英语外教上课以外,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习惯于用汉语来辅助学习英语的。如果只是鼓励学习者忘掉母语,使用目标语,他们可能会有其自己身份受到威胁和压迫的感觉。

其次,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来看,尽管我们都知道,最大限度地给语言学习者提供语言环境,理论上能促进其语言技巧的掌握。但是在目前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确存在不少的困难。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讲述某种语法现象,如特殊的从句,或者某种修辞手法,或是纠正错误语音,教师是很难用英语去讲解的。学生也会因为太多的英文术语而感到困惑不解,毕竟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过于专业的东西不能理解,也没有兴趣去理解。当然,对于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如背景故事,相关练习,教师当然可以采用英语教学。

再次,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为重新思考翻译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可操作的理论平台。基于维氏理论的研究证明了:

(一)母语的使用促进了二语习得过程。在学习一门第二语言时,学习者使用母语作为现实世界和第二语言的中介,这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第二语言;同时,使用母语作为中介能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任务过程中互相提供支架性帮助,在合作活动中建立并保持心理认同,从而创造一个富于成效的合作的学习环境。

(二)母语是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基础。母语总是存在于学习者的思维之中,并且在二语习得的关键时刻,学习者会下意识地使用母语。由此可见,翻译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救援”作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母语思维既是一条有助于理解、消化和吸收外语信息的有效途径,又是一种组织表达内容和形式的常用策略。最近发展区概念把个体心理机能的发展与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方法连结起来,因为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内,认知能力才得以发展。当我们计划使用母语或翻译对二语习得活动进行指导时,应考虑哪些因素,才能保证计划的教学步调与学习者的习得步调相一致?也就是说,如何保证教学的内容与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从而使学习者在通往最终目标---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发生质变?这就要求教师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把握好第一语言在二语习得中的使用度。

三 母语使用度的教学行动研究的理论框架

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及增加对课程与教学的了解,其最终结果是改善课堂教学[4]。行动研究是“解决问题式”的研究,它关注的是某一特定情况下的某一问题,并试图找到该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分析、反思等环节。Wallace[7]把这几个环节分成以下几个步骤: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的感受,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制定、实施教学方案以期解决该问题;评价教学行动结果;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教学问题,以便进行下一轮研究。

爱尔莎·奥尔芭赫[2]建议在下列一些情况可以使用母语教学:与学生商量教学大纲和进度、课堂管理、语言分析、语法点的再现、语音教学、构词法教学、拼写练习、探讨跨文化事件、指导现场表演、分析解释错误、以及对于理解题的订正。当然,在具体的课堂环境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应如何准确地把握好这个度呢?根据上面提到的行动研究的几个步骤,我们可以设计出一个研究框架以供教师参考:

问题实质→假设性分析→解决方法→自我反思→总结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的是无论为学生提供哪种“脚手架”的支持方式,都需要适时提供,更需要适时去除。这意味着:当学生快要达到另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发展水平、然而事实上还没有达到时(即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时),我们教师不能够完全将学生的探索过程包办,也不能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而当学生已经内化了“社会——文化——历史”成果时,“脚手架”就应该及时拆除,否则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更谈不上学生自主、主动地发展。

四 结语

该文旨在认识迁移现象的同时,了解母语的正面影响。语言迁移是个复杂的现象,它遵循一定的规律,也因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L1、不同的习得环境和习得阶段有其独特的表现。但无论如何,母语在外语习得过程中不应被视作障碍。如果使用得当,它可以起我们外语教师所起的作用:像一根手杖,在学习者站不住走不稳的时候,给他支撑,助他学步,以便他尽快获得独立行走的能力。只是要使母语真的成为这么一根理想的手杖,而不是束缚学习者进步的绳索,还需要理论研究和外语教学实践做很多工作,这一领域期待着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1] Anton,M1&DiCamilla,F1Socio2cognitive functions of L1 col2 laborative interaction in the L2 classroom1Canadian Modern Lan2 guage Review,1999,(54):31423421

[2] Auerbach E1Reexaming English only in the ESL classroom [M]119931

[3] Butzkamm,W1Psycholinguistik des Fremdsp rachenunterrichts [M]1Tübingen:Francke,19931

[4] Kemm is,S1&R1McTaggart1 Introduction in S1Kemmis and R1Mctaggart(eds1)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C]1Vic2 toria,Austral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21

[5] Lantolf J1P1Sociocultral Theory and L2:State of the Art[J]1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6,28(1):672 1091

[6] Vygotsky,L1S1Thought and Language[M]1Cambridge,MA: MIT Press,19861

[7] Wallace,M1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M] 1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1

[8] J1莱夫,等1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1王文静,译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1

[9] 维果茨基1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12版,余震球,译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7723911

[10] 吴潜龙1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几个问题[J]1外语教学,2000(1)1

The Function of Learner’s Na tive Languag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 ing in the View of Vygotsky’s“Scaffold ing Help”Theory

L IU Xiao2qi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Changsha Hunan 410004,China)

native language;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vygotsky;action research

In the study field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a growing numberof peop le th ink that u sing app ro2 p riate Chinese to adjuvantor support thinking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an greatly imp 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nglish teaching1 In the sociocultural theory ofVygotsky,mother language is regarded as a p sychological tool in the p 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 Itacts as an intermediary to p romote the SLD1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2 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using app rop riate Chines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under the theory ofVygotsky,and then putforward the theoreticalframework of using action research to grasp the degree of using the first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specif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1

H 31913

A

167322804(2010)0420170204

2009205206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二语脚手架
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及其安装方法
探讨BIM技术在悬挑式脚手架工程中应用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施工特点及难点探讨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助建脚手架 写作显章法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