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厉打击内幕交易

2010-08-28 03:35曹中铭
市场瞭望·投资者 2010年13期
关键词:违规者宏达资产重组

曹中铭

內幕交易是证券市场的一颗毒瘤。不仅扰乱了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践踏着证券市场赖以生存的“三公”原则,而且还导致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受到严重损害,也不利于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但在目前的A股市场中,内幕交易却有愈演愈烈之势,有时候甚至达到明目张胆的程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内幕交易行为打击不力,与内幕交易者所获取的利益相比,市场违规成本太低,因此,市场中才会出现为数不少的铤而走险者。

5月18日,《最高人民检瘵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标准的规定(二)》(下称《规定》)颁布。《规定》的出台,是监管部门打击市场内幕交易行为的一大利器,亦是对那些欽违规者的一种警示,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对于内幕交易行为从原先的无的放矢,步入到了有章可循的阶段。

尽管《规定》已经颁布,然而市场上却不乏“顶风作案”者。就在《规定》颁布的第二天,沪市宏达股份股价即出现异动。5月19日,宏达股份股价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形下,强勢放量封于涨停。交所盘后公开交易信息显示,当天买入前五位中,有两家机构席缸,并且有一家机构投资者投入资金超过亿元。而就在5月19日晚上,宏达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关联企业四川宏达集团正在策划对宏达股份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宏达股份“莫名其妙”涨停的谜底由此揭开。

无独有偶,5月25日,通化金马股价出现异动。与宏达股份一样,该股亦是在大盘走势低迷的背景下放量涨停。深交所盘后公布的公开交易信息显示,通化当地三家营业部位列买人前五名。就在当天晚上,通化金马公布了资产重组的相关事宜。通化金马在当天为刚口此强势,其公告已经给出了答案。

宏达股份、通化金马的涨停与资产重组出现如此的“紧密联系”,亦引起市场的一片质疑。这一切都是巧合吗?显然不是!

具有讽求憶义的是,宏达股份与通化金马所谓的“资产重组”,最终都没有成行。一方面,可能是重组双方条件没有谈拢;另一方面,面对市场的广泛质疑之声,或许是因为舆论的强大压力而导致其重组夭折。但是,那些涉嫌内幕交易的追涨资金却因之付出了代价。宏达股份与通化金马复牌后,均是大幅低开,门乎将所有的追高资金“一网打尽”。这些追捧资产重组的投资者,最后落得个自身资产“被重组”的结局——要么遭遇套牢,要么割肉,实乃内幕交易的一大黑色幽默。某种意义上,亦是内幕交易行为应该付出的代价。

在宏达股份与通化金马涉嫌内幕交易问题中,《规定》显然没有起到任何的震慑作用。此事实亦说明,市场上的内幕交易行为已到了非常猖獗的地步,不对这些内幕交易者施以严惩,证券市场将永无宁日。

打击证券市场的内幕交易行为,监管层可谓年年都在抓,但遗憾的是,市场上却几乎年年都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据证监会相关负责人6月8日介绍,2008年以来,证监会共调查内幕交易案件227起,占新增564起案件的40%,其中重点查处了杭萧钢构、延边公略、中关村、高淳陶瓷、中山公用等一批大要案件。今年以来共调查内幕交易案件51起,占今年新增案件近60%。

单从数据上看,不能说监管部门没有作出努力。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监管层对某些案件的处罚力度值得商榷。如在光明家具高管内幕交易案中,对于违规人员的处罚仅仅按《证券法》规定的最低“基数”1倍实拖罚款,如果按上限5倍处罚的话,不仅违规者的违规成本要大得多,而且对于惩罚违规者警示后来者的效果无疑也会好得多。

笔者以为,对于市场内幕交易行为,应该从重从快予以严厉打击,特别是像宏达股份、通化金马遭到市场普遍质疑的涉嫌内幕交易现象,更应该早日进行调查。如果调查结果表明个中不存在内幕交易行为,也是还上市公司一个清白。如果其中存在内幕交易,同样也要给市场一个交代。

猜你喜欢
违规者宏达资产重组
印尼叫停“躺棺反思”
保持距离(大家拍世界)
A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历程分析
资产重组会计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