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宏观政策新特点

2010-09-07 08:18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0年3期
关键词:宏观政策实体货币

在危机影响下,对于供给的强调、结构的调整、总量政策向结构政策的强调、总需求扩张的政策向扩张政策的传导效益的强调,这一系列的变化将构成2010年中国宏观政策新的特点

供给不足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

中国处在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没有完成、正进入加速阶段的时期,距离工业化、城市化的完成还有很遥远的距离,距离发达国家具有非常漫长的距离。

处在这个阶段的中国经济实际上没有摆脱供给创造需求的时代特征。中国经济失衡更要紧的是供给方面的问题,也就是生产方面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首先是供给不足,房地产行业正是这样的典型。

结构问题是供给问题,结构问题不是需求问题,在总量需求政策的方向不变的同时,也就是扩大需求这个政策方向不变的同时,把政策重点开始转向供给方面的结构调整,是中国应当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的决策,而2010年是从总量政策开始转向更加强调结构政策的非常关键的转变期。

结构调控的三大目标约束

中国从总量政策,也就是刺激总需求的政策为重点,转向强调中长期的结构调控,有三个方面的约束条件不容忽视。

第一是均衡目标。调结构很大程度上要恢复国民经济的均衡,特别是克服国民经济长期累积下来的一系列的结构性失衡的矛盾。中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高速增长,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10%,高速发展积累了很多结构性的矛盾。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产能过剩问题,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在各个方面开始空前显现,需要我们通过结构调整来加以处理。

投资和消费结构长期严重失调、消费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存在着严重的结构矛盾等等,调结构,就是要把这些结构性矛盾导致的失衡缓解下来,促使它均衡,所以调结构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均衡目标。

调结构的第二个目标,是效率目标。我们到了一个从努力降低成本来扩大投资、刺激经济根本的转向努力提高创新带来收益率竞争能力的提升,带动经济增长的转变时期,而这个转变就是技术的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市场创新、要素创新、组织创新等等一系列的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够真正解决我们有效的扩张、有效的增长问题,这是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一个深刻的教训。

调结构的第三个目标约束,是环境和资源,也就是解决中国的经济增长可持续的问题。

宏观政策的战略转移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在宏观政策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对付这场危机的措施重点是刺激需求,因为危机是从金融开始发生,传递到实体,所以他是金融企业没有钱,流动性短缺,破产、倒闭,收紧银根,导致实体经济流动性不足,破产、倒闭。由此形成的问题是: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上,无论是金融企业银行、金融机构,还是实体产业汽车、钢铁等等,都缺钱,政府要帮助市场走出危机,宏观政策就是刺激需求,向流通中注资,给银行注资,给即将倒闭的企业注资,增大货币投放量来救市。这场危机对我们的影响首先是实体经济,由于国际订单的减少,大量加工企业受到了影响。之后,再影响到金融企业,而我们的金融和国际的联系程度、自由化的程度、市场化的程度比较低,有了这样一道屏蔽,我们的金融类企业比较安全。因此我国宏观政策的背景是实体经济不需要钱,因为他要么破产了,要么倒闭了,要么订单减少了,他对资金的需求量减少了,而我们大的国有企业自有利润很充裕,也对银行的依赖度很低,所以大小企业对银行的资金需求不像西方企业那么强烈,而我们的金融又没有危机,没有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影响,所以我们金融类的企业可以说有的是钱,他流动性非常充裕。这样就形成了中国的资本和货币市场上的供求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根本不同。再加上中国老百姓又有储蓄的偏好。数据显示,到2009年第三季度末,银行的存贷差是18万亿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就不能和西方那样采取增大货币供给,简单的用货币去刺激需求。中国更要紧的是把货币政策的扩张效应真正的从金融领域传导到实体经济当中去,使实体经济当中对货币的需求真正活跃起来,如此来解决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失衡。

宏观政策调整的战略重点更要紧的是调结构,特别是短期的刺激需求之后要有这样的战略转移。

(本文根据作者在2010年1月6日“中国地产新视角·品质地产高峰论坛”上的主题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猜你喜欢
宏观政策实体货币
宏观政策将利好化肥市场运行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现代货币理论与宏观政策和政府债务的现实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论宏观政策对工程咨询行业的市场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