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下的会计人才培养

2010-09-12 05:44梁美仪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年23期
关键词:财务软件电算化会计专业

□文/梁美仪

企业信息化下的会计人才培养

□文/梁美仪

本文通过分析企业信息化与会计信息化关系,重点提出企业信息化下会计人才培养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企业信息化;会计;会计人员素质

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能够适应企业信息化要求的会计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如何使高等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适应企业信息化工作要求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与会计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它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会计信息化工作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都是先从实施会计领域的信息化开始,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经阶段,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密不可分。

二、企业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一)从传统的会计核算职能向会计管理职能转变。企业信息化对现有企业管理模式的冲击导致会计管理思想从事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从而使会计软件从核算型向管理决策型发展。在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信息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更加方便和简洁,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如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工作可以由会计软件全部或部分完成。企业信息化使会计人员从繁杂、单调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发挥会计的决策、管理、控制职能。

(二)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了新的要求。企业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有更高的深度和广度。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需要掌握更丰富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关知识。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从业知识,不管是在手工还是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是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会计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以及行业财务制度和会计电算化等。在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会计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深入到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由手工记账转变为计算机记账,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转变为以会计数据分析为主,会计人员的主要精力由制造会计信息变为对计算机产生的会计信息进一步加工、分析、处理,因此会计人员必须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会计工作。此外,会计人员还必须具备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知识。

(三)会计人员需要具备更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下,对会计人员的分析、判断、控制和抉择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会计工作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业务处理的多样化,处理难度的增加,以及会计管理职能的增强,信息环境下的会计人员要具备分析、判断、交流等能力,因此需要会计人员具备更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企业信息化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各高等院校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导致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学生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偏差,甚至学不能有所用,导致企业难以找到适合的人才。当前高校会计教学的目标多数停留于培养报账型会计人才上,要求层次也是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正确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技能。在此目标下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缺乏会计软件安装与维护的一般知识,尤为缺乏的是从企业管理的高度进行ERP系统实施与运用的能力,不能适应企业信息化的要求。

(二)缺乏理论与实践双优的师资力量。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大部分会计专业的授课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会计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另外,传统教育观念使得很多院校没有把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摆在重要的位置,对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实践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对教师的考核和收入分配仍然以教学工作量、理论研究成果等为依据,教师们缺乏到企业挂职实践的动力。而现行职称评审条件中对教学研究的规定主要是强调理论学术成果的数量和层次,没有相应专业实践教学成果的要求。缺乏一批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师资队伍,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专业技术人才。

(三)会计实践环节不足。注重实践动手能力是会计专业的主要特点,但长期以来受条件所限,各会计专业课程存在实验内容陈旧落后、实验资料不系统、实验方法不科学、实验设备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实验和教学效果。

会计毕业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而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同时会计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不全面,尤其是会计实操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不足。目前在我国,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财务软件公司等会计职业界和高校联系松散,没有一个固定长久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各高校经费紧张,环境限制太多,阻碍了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再加上传统的会计实践模式比较重视系统的手工模拟会计核算,而电算化实验仍停留在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操作层面,系统性较差,尤其是与手工实验结合不紧密,导致两者脱节。学生进行了电算化会计实验后往往只能学到一些软件操作的知识,并没有把软件操作与会计学的理论体系联系起来,不利于学生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在适应企业信息化的要求方面,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主干课程设置单一的问题。各高校在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内容陈旧、实用性差的弊端。多数院校仍然按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设置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没有根据企业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来调整相关课程。与信息化相关的课程只有一门会计电算化,主要讲授计算机记账过程,与流行软件接轨少,往往只选择一个财务软件进行教学,学生能学到的电算会计技能是非常狭隘的,一旦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碰到另外的财务软件,往往会束手无策。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合理,直接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在会计课程体系方面基本采用了“双轨运行”的模式:一条线是会计专业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另一条线是计算机应用相关课程,如计算机基础、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会计电算化课程与其他专业课联系松散,像是两个会计环境下的产物。“双轨运行”模式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出现了学生只会在某一条轨道上运行,无法有机结合这些课程的内容,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以适应企业信息化的要求。

(五)课程考核体系不健全。目前,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还是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标准,对学生技能能力的评价不够重视。单纯的理论考核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有某些学生平时不用功,仅仅靠考试前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通过考试,但实际上这些学生的会计实操能力非常薄弱。因此,只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而忽略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是难以全面审核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四、完善会计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完善培养方案。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普及,高校及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方向上需要做一个调整,否则不适应会计工作的要求。对此,在企业信息化会计人才培养方向上,要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由于各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能力不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培养目标。以广东的地方高校为例,由于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有80%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或部分实现会计信息化。因此,可以把培养目标定位为是培养一批具备会计初级职称水平的,能熟练运用会计软件,具备相当的实操能力和会计软件维护知识的学生。

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以后,要对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结构进行分类,分批进行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学习培训;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聘请软件公司的人员对学生进行会计软件的安装与维护知识的培训;对一些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成绩突出的同学给予表彰和奖赏;组织会计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正确定位企业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素质需求,以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二)加大会计教育改革和发展力度,吸引全面的师资力量。高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由于缺乏一些理论和实践工作经验较丰富的人才应聘,导致高校师资力量不全面,不利于教学的开展。为此,要加大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力度,建立会计职业界和会计教育界的联系机制,有效吸引高学历、高学识、高素质的人才从事会计教师职业,培养一支业务过硬、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接受到更多、更新的知识。对选拔老师要严格把关,尤其是要适当选择有会计工作经验的人员到高校从事教育工作。

会计教师是会计知识的传授者,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教育质量。高校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会计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到相关岗位挂职锻炼,高校会计教师除具有教师证外,还应考取会计师、税务师、审计师、会计信息化应用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并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熟悉会计岗位,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传授学生会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职称评聘管理上,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要将“科研型职称标准”改变为“科研+实践能力型职称标准”,同时可以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信息化专业人员,到学校举办案例讲座和进行实践指导,或承担一些课程的讲授。

(三)改革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加大实验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比重。传统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存在重手工核算、轻电算化核算的缺点。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实践模式进行改革,推行“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一体化”的实践模式。首先在实验前设计若干套会计业务数据,让学生一方面用手工方式进行核算,另一方面采用电算化手段进行处理,并对两种手段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使学生熟悉手工会计操作和电算化操作的双重处理流程。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式收集整理一套完备实用的企业会计实务资料,将这套资料分别用于手工操作——软件操作——数据的调试与验证三个不同的实验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并掌握会计电算化的本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从手工会计过渡到电算会计的系统实施能力,这是非常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

(四)设计符合企业信息化要求的课程体系。当前,高等院校在会计课程体系方面基本采用了“双轨运行”的模式,未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不适应企业信息化发展。因此,信息化下的课程设计应该能够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完善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课程设置要多元化,确定培养适应信息化环境的人才教学内容。

要改革原有的课程设计,就要把“双轨运行”的模式统一起来,可以把ERP软件相关功能与各专业课程融合,把ERP系统各模块的内容体现在各会计专业课的学习中。(表1)有条件的院校可以为会计专业学生量身定制一门计算机课程,除了教授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文字录入、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外,还应讲授目前市面上的主流会计软件的安装与维护、数据库应用技术、病毒防护知识,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企业信息化要求的职业能力。

同时,据有关调查显示,用友、金蝶、速达、管家婆等软件在广东均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由于学生就业单位的不确定性,其软件操作能力应是对我国主流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以及对其他财务软件触类旁通的能力。因此,学校须将财务软件操作的一般规律教给学生,即至少应选择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财务软件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相应财务软件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对其他财务软件触类旁通。

表1 ERP系统与会计专业课程对应关系

(五)制定技能量化考核标准。当前,高校大部分采取考核理论知识为主要导向的考试模式,不能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实操水平能力作一个有效的评价。应将会计实践教学进行指标量化,实现对每个学生实践运作全过程的成绩考核,包括职业道德、会计工作实操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等多方面内容。学校可以建立技能考核组织(学校、企业、教育专家),拓宽技能考核形式,将常规考核、专家考核和校外实践评估考核相结合,修订技能考核办法,争取开展校与校之间的技能考核。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1]张瑞龙.ERP环境下会计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6.7.

[2]王光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蒋永根.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途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

G64

A

猜你喜欢
财务软件电算化会计专业
财务软件在我国财会工作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分析
分析财务软件在企业中的运用
略论财务软件的发展以及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中应用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浅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和审计的冲击
“三自主”学习法在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软件应用问题探讨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