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铁路地区1956~1995年急性传染病疫情动态分析

2010-09-14 06:17于海静王晓红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位次传染病死亡率

于海静,王晓红

(济南铁路疾控所青岛分所,山东青岛 266012)

为全面掌握青岛铁路地区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动态,分析流行因素,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现将青岛铁路地区1956~1995年急性传染病疫情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疫情资料来自青岛铁路疾控中心流行病科,人口资料来自统计部门。

1.2 方法

为了便于比较各个时期的急性传染病发病情况,将1956~1995年划分为 4个时期:1956~1965年为第 1个 10年,1966~1975年为第 2个10年,1976~1985年为第 3个10年,1986~1995年为第4个10年。病毒性肝炎因以甲型肝炎占多数,故列入肠道传染病统计。

2 结果

2.1 急性传染病流行情况

1956~1995年40年间,青岛铁路地区共计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8种,累计发病46 879例,死亡122例。年均发病率为852.54/10万,死亡率为2.22/10万;发病率最高是1964年(3 653.33/10 万),最低是 1995 年(78.59/10 万);死亡率最高是 1964 年(18.66/10 万),最低是 1974、1977、1979~1995 年,均为0.00。总的来看,40年来发病率、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见表1。

表1 青岛铁路地区不同时期急性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10万)

2.2 各系统传染病发病情况

1956~1975年,青岛铁路地区以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居首位,肠道次之,1976~1995年以肠道传染病发病占首位,呼吸道次之,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均位居第3,性病列第4,见表2。

2.3 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发病情况

实行计划免疫,尤其是冷链运转以来,提高了接种技术,保证了疫苗质量,因此与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流脑、脊灰、白喉等5种传染病与其他传染病相比,发病率大幅下降,其中以麻疹和百日咳的发病率下降最为明显。同时,从不同时期传染病发病率与位次变化情况来看,与计划免疫有关的传染病的发病率的位次也在逐步后移,这也可以看出与计划免疫有关的传染病正逐步得到有效控制,而肠道传染病如肝炎、菌痢等发病位次正逐渐前移。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以来,性病死灰复燃,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见表3、4。

表2 青岛铁路地区不同时期各类急性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10万)

表3 青岛铁路地区不同时期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与其他传染病发病情况比较

表4 青岛铁路地区各种急性传染病不同时期的发病率(/10万)及位次

3 讨论

1956~1995年青岛铁路地区急性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并得到了有效控制[2]。这主要与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水平提高,计划免疫制度健全,人们的预防接种意识加强有关。但有些传染病如菌痢由于没有特效预防药或者接种面小、保护率有限等原因,发病位次逐渐前移,跃居为第1位。但总体发病率仍基本上呈下降趋势,这与北京市的报道相一致[3]。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由于逐步采取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增强人群免疫力等预防措施,其发病率已逐年下降,但我们仍然要提高警惕,加强对疫源地的监测管理,防止新的疫源地再生或散发病例出现。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既是生物学现象又是社会现象。流行过程又受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可直接作用于传染源,对易感人群亦有一定作用,寒冷季节,人群室内活动多,接触密切,常出现呼吸道疾病的季节性高峰。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劳动及居住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卫生设施、医疗条件、文化水平、防疫工作、经济、宗教等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一切条件。社会因素作用于3个环节而影响流行过程。社会因素对流行过程既有促进作用亦有阻碍作用。建国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尚不够发达,用于发展卫生事业的人力,财力资源仍不足,尤其是边远地区及山区,因此面临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任务仍较大。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卫生经费,调动了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已经在原有的基础上为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作出了新的成就。我们还应大力开展消毒、杀虫及灭鼠工作,以控制肠道、虫媒及动物病的流行。

从统计分析上看,呼吸道传染病已经不占主体地位[4],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居首位,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疾病的影响特别重要有关[5],主要是近年来城乡饮食业迅速发展,卫生管理却跟不上。再者,与人群中仍然存有一些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有关。因此,我们应当继续加强防治,做好公众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强化卫生观念。向广大群众普及防护知识,加强对食品及公共场所卫生的管理和监督,努力降低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同时密切关注性病的发病情况[6],继续加强性病防控工作,关注高危人群的活动动态。总之,应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作业,提高人群防病抗病水平,使得各类传染病的发病率都能逐年下降,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出贡献。

[1]孙志强,马玉霞.包头市青山区2001~2005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4):47-48

[2]顾君.苏州市平江区2005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5):57.

[3]高婷,刘桂荣.北京市近14年细菌性痢疾的疫情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41(1):98.

[4]范伟,张溪林.老年患者院内感染现况分析及对策[J].广州医药,2006,37(5):19-21.

[5]沈建平,张国成.中国1949~2007年消除麻风病的历程及其流行特征[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9(11):110.

[6]袁咏梅,吉正平.重症监护患者医院感染医院监测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1):1247-1249.

猜你喜欢
位次传染病死亡率
2022年1-6月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完成情况表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2022年1-3月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完成情况表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