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学习型社会 省级电大战略转型之基础

2010-09-27 05:40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习型体系

秦 农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陕西 西安 710068)

【远程教育模式与应用研究】

全面认识学习型社会 省级电大战略转型之基础

秦 农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陕西 西安 710068)

目前,全国各省电大系统进行战略转型、建立开放大学的探索与实践方兴未艾,如何选择正确的转型之路已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在系统阐述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发展、本质内涵、体系构架与实现途径的基础上,分析论述了发达国家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步骤——确立终身学习理念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对转型后陕西电大在全省终身教育体系中功能定位的初步思考。

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远程开放教育;开放大学

近年来,一系列涉及省级电大发展战略的重大事件相继涌现。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到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要把电大建设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和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现代远程教育中心;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办好开放大学等途径来实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到许多省市在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或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基础建设开放大学。这些都清晰地表明省级电大正面临新的战略转型,一是在国家及各省的教育格局定位中,从参与高等学历教育的补偿转向参与全民终身教育;二是在办学机制方面,从侧重于计划体制下的远程教育助学与管理机构转向市场体制下拥有独立办学资格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转型是否顺利,全面认识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是前提,准确把握建设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实现途径是基础。

一、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概念与特性

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形成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更替与发展趋势的大变革中。根据经济要素贡献与产业结构的差异,人类社会分为三个阶段。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社会。1969年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Drucker P)率先提出知识社会的概念,他认为:知识社会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知识资本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成为社会的主流。[1]在知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信息社会处于低级阶段,学习型社会处于高级阶段。当代,经济运行中信息爆炸的发展趋势,要求更快、更准、更低成本地掌握信息;社会结构中需要高级化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要求个体具有不断学习与创新的能力、要求社会构建起终身教育体系;社会交往中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通过学习创新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文化系统中强调人文价值关怀的发展趋势,要求注重人文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是学习型社会产生的大背景。

196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Hutchins R M)出版的《学习社会》首次提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法国教育家富尔(Faure E)的《学会生存》,提出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三个基本概念,并进一步提出“向学习型社会迈进”的口号;80年代美、日等发达国家发出了由“学历社会”向“学习型社会”过渡的倡议;1990年美国管理学学者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将学习型组织理念作为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管理方法从美国辐射到全球;1998年欧盟发表白皮书要求所属各国建成学习型社会。如今,它已成为当代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社会管理理念,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起,始终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最新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均不断强调并揭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与实现途径。

学习型社会或称学习化社会、学习社会(learning society),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保障和实现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学习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获得社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2]其基本特性表现为:①生活性。一方面,学习作为核心生活方式,将渗入到生活的各方面,成为个人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通过个人自我导向学习的态度、习惯与能力的养成,提高其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学习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社会机构与组织均逐渐朝向学习型组织发展,既行使自身职能也行使学习和教育职能,致使学习型组织普遍存在。社会呈现出工作的学习化使社会成员活出生命的意义、学习的工作化使社会不断创新发展的美好景象。②终身性。学习将成为每个人终其一生的活动,使人生中教育、工作及休闲的界限逐渐模糊。同时,通过确立终身教育体系,社会的公共体系和市场机制为个人的学习需要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供给,形成了良好的终身学习条件与环境。③多样性。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不仅融合了各种正规与非正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模式,而且提供了诸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回归教育、单位教育及更新教育、社区教育及业余教育、社会教育、自学教育等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习形式;此外,通过举办学习节或读书节、在大众媒体专辟学习栏目和版面及网上学习社区等提供了多元与多样的学习渠道与场所,以利于形成时时处处学习的氛围和热爱学习的风尚。④开放性。一切学习机会均向全民开放,人人享有充分而公平地参与学习的权利。特别是开拓不同层面的终身学习活动与支持服务系统,以保障残疾人、老年人、边远农村人群、少数民族、失业者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⑤整合性。通过整合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发挥社会所有部门的优势与特色积极参与并推进终身教育,形成跨行业、跨部门合作的终身学习网络。同时,通过政府、社会各组织与公民个体共同担负教育责任,把个人的学习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整合起来。可见,创建学习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其关键在于全民学习权的保障、社会学习资源的有效整合与良好学习环境的形成;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习型社会的系统构架与依托载体

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其系统构架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它是各层次构成主体遵循终身教育、社会创新和人本管理等核心理念,秉持平等、自由、主动、创新等基本原则,协调配合而形成的结合体。其中,作为最小主体的学习者个人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身生活与发展的重要方式;个人组成了学习型家庭和团队,其成员共同参与学习,提升生活与工作品质;大量的家庭和团队又构成了学习型组织和社区,后者均具有学习的功能和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场所、设施及多元化的学习形态、途径和方式,开展持续的合作学习与互动沟通,培养学习意识与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文化。同时,学习型政府作为社会学习的促进者和建立公众学习系统的责任者,通过制定规划、建设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开拓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等措施,确保全民终身学习的权利与机会。无数的各层次学习型主体在政府的指导支持下,通过“学习”纽带凝聚构建起学习型社会的网络架构。第二,学习型社会是一个拥有终身教育体系为核心生活方式、学习运行体系为核心管理方式、社会创新体系为核心生产方式的共同体。其中,终身教育体系通过提倡并制度化各类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潜能,为社会提供人力与知识的支撑,成为保证社会不断创新的坚实基础。学习运行体系通过独特的社会管理,为其他两大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成为社会系统协调统一的必要条件。社会创新体系是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直接动力,成为三大体系的落脚点和根本。[3]

学习型社会所依托的是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的教育体制改革的完成、社会成员积极良好的终身学习意识的普遍形成和各种组织学习化的实现;其载体是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的个人、家庭、团队与组织等。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纷纷依据本国国情,选定自身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有效载体。美国根据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的《迈向学习社会》中所提出的建设学习社会的具体构想,通过建立回流教育制度、扩充社区学院和远程教育、举办公司大学等途径,开展包括开放型网络学习在内的多样化成人学习活动来实现由学历社会向学习型社会的过渡;瑞典通过建立民众大、中学,开展学习小组活动,实施回归教育制度,建立相应的立法保障机制来创建学习型社会;新加坡通过建立“青年运动”社会组织、乐龄(老年)与儿童俱乐部、举办学习节、开展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习型社区建设活动来实现创建“学习型新加坡”的目标;日本则通过建立“社区”、“集合地”和“区级”三个学习圈体系来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形成了以社区为中心的终身学习网络、以“终身学习综合中心”为基地的媒体信息网络;在发挥学校向社会提供成人终身教育作用的同时,加强与企业、工会、文化中心的合作,强化对终身学习指导者和志愿者的培训,开展终身学习成果评价及其体系的研究。[4]而最为突出的是教育高度发达的英国,其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有关学习型社会创建的研究,实施了一系列推进终身学习的政策。1998年2月英国发表了“学习型时代”的绿皮书,提出了建立“产业大学”、“学习与技能委员会”、“个人学习账户”等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设想,经过实践,逐步形成了以产业大学(University For Industry)为龙头的社会化学习体系的基本框架。该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远程开放教育,通过开发覆盖全国的电子学习网站——英国产业大学(UFI)网站、学习指导(Learn direct)网站和英国在线学习中心(UK online),以及遍布各地的8000多个学习中心和地区办公室与合作伙伴,向全国提供便捷、高质量的远程开放学习产品与服务,形成一个在互联网支持和推动下的社会化终身学习体系。它的成功预示着未来学习型社会依托载体的发展趋势。[5]

三、学习型社会的实现途径与战略步骤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国外学者与组织提出了许多建设学习社会的途径与策略。除上述美国于1973年发表的《迈向学习社会》所提出的建构学习社会的构想外,1995年欧盟发表的《教与学:迈向学习社会》白皮书也提出了:建立弹性学习认可制度、促进学校与企业界的相互开放与紧密结合、兼顾资本和人力训练投资、以及将1996年定为欧洲终身学习年以推展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活动等具体途径。我国学者则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四大战略步骤。即:第一步,掌握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基础——五项修炼。将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作为学习型组织与个人建构的模式与手段。第二步,建构全方位教育体制——终身教育体系。即:通过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终身教育的新观念、并据此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建立学前、学校和继续教育等不同层次与类型教育有机联系的机制;加强普通与职业教育,基础和高等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的相互贯通与衔接,构筑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第三步,链接多方位联动网络——学习型社会的“细胞”组合。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核心措施与通行途径是努力将家庭、社区、学校、企业、政府等各种类型的组织建成学习型组织。应针对不同的学习需求设计出具有各类组织特色的学习内容,形成相互开放的“终身学习中心”。同时,加强学校与其他各类组织的密切联系与良性互动,形成一体化、系统化的教育组合。第四步,引入高效率整合环节——内在运作机制。即:通过树立共同理想和目标、增强个体和组织学习的内在动力、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形成内动力机制;通过制定激励和竞争等规章制度对学习型先进成员进行表彰奖励,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突出学习绩效在聘用、晋升方面的评价作用,形成外动力机制;通过加大对各种教育培训与文化设施、各基层组织的学习场所和各级各类学习指导组织的投资与硬件建设,形成有效的投入机制;通过建立专业工作部门,健全工作责任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进、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6]

四、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环节与关键步骤——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综观发达国家创建学习社会的途径与经验,坚持终身教育理念、构建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既是达到学习型社会理想目标的关键环节,又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阶段性标志。

终身教育的理念是“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概念所指向的教育理想,其萌芽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在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和西方古希腊的先贤那里都可以看到这一思想的雏形。1890年英文文献中首次出现“终身教育”一词,1923年英国成人教育学家耶克里斯出版的《终身教育》最早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然而,使之成为一种自成体系的教育理论则是在20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是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的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1965年他在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系统完整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原理,1970年其《终身教育引论》更加丰富完善了这一理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正式确认了该理论。美国和日本分别于1976年和1990年颁布了《终身学习法》和《终身学习振兴法》,1994年在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强调“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1997年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发表的《汉堡成人学习宣言》提出了建立年度的“联合国成人学习周”和发起“每天学习一小时”运动。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将终身教育思想逐渐应用于教育实践。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多种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终身教育的地位和作用。1998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了“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目标;进而提出了通过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来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途径。今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了新的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的战略目标,即: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可见,实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已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郎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的教育(垂直方向)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水平方向)的统合。”教育学家柯伯勒(A.J.Cropley)将其具体阐述为:在时间层面,教育伴随人的始终;在形态层面,终身教育是既发生在正规学校教育系统内、又发生在正规教育以外的各种有组织、有系统的正式的教育活动中,以及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可以改变人们行为态度的、非经特殊安排的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在结果层面,终身教育使个人获得、更新和提升知识,旨在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在实施层面,教育的成功有赖于个体增进从事自我导向学习的动机与能力。[7]我国学者认为:终身教育是个人一生中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所接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8]它在目的上体现了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在时间上伴随人的终身,学习无时不在;在地点上突破任何限制,学习无处不可;它需要沟通协调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现有与未来的各种教育模式,统筹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条件,以形成一个面向全体公民、具有开放流动性的有机系统。

终身教育体系是社会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核心所构建起来的包括各类教育形式的有机综合系统。它既要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习形式与场所,又要以多种有效方式为依托形成时时学习的氛围和热爱学习的风尚。我国最新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内涵与任务做了清晰的表述。第一,要实现各级各类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协调发展。其中,针对我国继续教育相对薄弱的状况,提出要大幅度提升继续教育参与率,使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第二,要实现各级各类职业与普通教育、职前和职后教育的有机整合、有效衔接与相互沟通。即:加强各级教育的纵向衔接、各类教育的横向沟通,促进各种学习成果的相互承认与整合。其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可见,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包含多个运行层次和复杂组织构架的系统工程。有学者认为该体系的运行机制是由以下四个层次分工合作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即:指导层负责制定终身教育的方针、法规与政策,统筹规划和设计建设宗旨与原则;领导层具体负责领导该体系的建立与日常运行;操作层是直接对领导层负责的主要运行主体;监督层负责监督操作层的运作,以保障体系功能的发挥。该体系的组织构架包含民众教育系统、学习信息系统、学习推进系统等三个支持网络。①居于核心地位的民众教育系统,主要负责民众的终身学习。其常设机构一是各类大学,特别是从事成人继续教育的高校及其系统,负责提高民众的文化与能力;二是技能委员会及其规划办,主要负责除高等教育以外的职业生存技能等所有教育与培训的规划、管理事宜,并对民众教育系统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三是社区学习网络及其社区教育中心,提供与民众生活最接近的教育。②学习信息系统,它以终身学习中心为基地,利用信息通讯技术与国家学习网络紧密合作,负责广泛收集、整理、更新与提供适应民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各类信息,并通过其管理站对各中心进行管理,形成终身学习的社会信息网络。③学习推进系统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支持系统。通过终身学习事务局不断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寻求制度与资金支持;通过终身学习推进会与国内外企业合作,既改善企业学习环境、又寻求企业的资金援助。旨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以保证终身教育的顺利开展。[9]终身教育体系的实施载体可归纳为家庭教育、学校与回归教育、社区教育与业余教育、单位教育与更新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几大类。

五、对转型后陕西电大在全省终身教育体系中功能定位的初步思考

近年来,陕西电大在认真学习、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了:着眼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全局,着眼于建设科教强省和和谐陕西的全局,充分发挥电大的系统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和非学历教育优势,建设具有优质远程教育资源的开放大学和覆盖城乡、服务全民的远程教育中心的战略转型发展思路。据此,将我校在陕西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功能定位的初步思考简要描述如下:其一,通过以全省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基础,整合各类成人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陕西开放大学,使之成为我省终身教育体系的民众教育系统中的一个专门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常设机构;通过实行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的办学体制,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天地人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并成为我省远程开放继续教育的教学中心、研究中心、资源中心、管理中心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中心。其二,通过整合社会优质教学资源,以建立西部领先的远程教育资源库为基础,构建一个涵盖多学科、提供多类型和全方位咨询服务的陕西终身学习网,以实现学习信息系统的建设。其三,通过建立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覆盖全省社区(乡村)、深入企事业单位的教育网络,开展不同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搭建各种教育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立交桥”,实现高校、行业、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寻求制度与资金支持,以利于学习推进系统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我们只有在全面认识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上,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实行战略转型,才能有效地满足全民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为实现我省到2020年建成教育强省、在西部地区率先形成学习型社会和建成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1]Drucker P.Post Capitalist Society.New York:Haper Business,1993.

[2][7]历以贤.学习社会的理念与建设[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3][6][8][9]童潇主编.走向学习型社会——社会发展的第四级台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4]张声雄,徐韵发编.创建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5]秦农.陕西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依托载体建设的构想[J].陕西综合经济,2009,(3).

[责任编辑 张君宽]

G728

A

1008-4649(2010)04-0005-05

2010-11-15

秦农(1961— ),四川省名山县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学习型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我国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的创新方向
建设学习型关工委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