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韦伯(And rew Lloyd-Webbe r,194 8~)音乐剧《艾薇塔(Ev ita)》中有关剧情表演的示导动机及其活用性研究

2010-10-23 12:08文京洙韩世大学音乐系张金花
戏剧之家 2010年11期
关键词:大调乐谱音节

□文京洙(韩世大学音乐系)张金花 译

在韦伯(And rew Lloyd-Webbe r,194 8~)音乐剧《艾薇塔(Ev ita)》中有关剧情表演的示导动机及其活用性研究

□文京洙(韩世大学音乐系)张金花 译

I.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实现音乐剧的商业化当然需要宣传、企划、旅游、销售等客观因素,但是作品本身的优秀性必须先得到承认。综合性艺术形式的音乐剧不能不考虑舞台的装置和变换、华丽的舞蹈和服装、照明等视觉效果,而作为音乐与戏剧混合的音乐剧,作品的质量不可否认当然取决于剧本与音乐的结合方式。也就是说优秀的音乐剧作品才有可能以文化商品而立足于市场。从这一观点而论,米切尔·沃什(M ichaelWalsh)对韦伯⑴音乐剧《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Opera)(1986,伦敦)的评价,即“作品具有超出商业性的艺术性”⑵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部音乐剧不仅当时上演了9435场次⑶,至今还在世界各地上演。音乐剧作曲家杜恩·布莱克(Don Black)也评价过韦伯音乐剧是“推敲所有的单词,用音乐表现作品所有的剧情”⑷,特别指出了其音乐剧的优秀性与韦伯的音乐创作技巧有关。因此,从商业化成功的音乐剧中考察连接音乐与戏剧的技巧样本,将有助于音乐与戏剧的结合方法研究。

音乐剧中的音乐不仅要有助于剧情发展,而且要与音乐剧的结构、故事、反映心理变化的台词有机地结合起在一起。为此,韦伯从诸多音乐要素中选用了示导动机的技法。通过示导动机韦伯不仅描绘人物心理,还说明剧情,乃至追求音乐结构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提高了作品的完整性⑸。

本论文要探讨的音乐剧《艾薇塔》在伦敦首演(1978年)成功后,1979年又搬上百老汇舞台而被评论界评为1979-1980年间最好的音乐剧,获得了7项托尼奖。而且通过《艾薇塔》,韦伯音乐剧作曲家的潜能第一次受到了承认⑹。

他现有的音乐剧中创第2高收入的“猫(1981)”不是以故事为中心的书面展示,而是接近秀的趣味性为主的音乐剧。而且有人批判《歌剧魅影》之后的韦伯音乐变得没有内涵只追求外在的壮观⑺。

II.研究方法

先简单介绍作曲家安德鲁·洛伊德·韦伯(Andrew Lloyd-W ebber,1948~)的生涯,之后在本文中介绍音乐剧《艾薇塔》中的人物、剧情以及相关的历史典故,还要探讨韦伯在《艾薇塔》中使用的音乐技巧,即音乐的示导动机与人物关系、有助于剧情发展和心理描写的示导动机及其活用性研究。

音乐剧《艾薇塔》中使用的示导动机可以分为有助于人物描写的、有助于故事发展的和有助于心理描写的三种。为了研究《艾薇塔》是怎样使这些示导动机符合台词和剧情发展的,本论文要考察示导动机与歌词的关系、示导动机的音乐特点和示导动机的活用性特点,最终研究示导动机与剧情变化的关系。

音乐剧中的示导动机有两种形式,一是简短使用示导动机,二是示导动机发展成完整的曲子而使用。具有大众化特点的音乐剧当然比古典更普遍地使用第二种方法。

III.韦伯的生平⑻

安德鲁·洛伊德·韦伯,1948年3月22日出生于英国南肯辛顿的音乐之家。母亲约翰·和密湾·谮斯特恩(Jean Hermione Johnstone,1921~1993)是钢琴演奏家,父亲威廉·萨屋丝克牧·洛伊德·韦伯 (W illiam Southcombe LloydWebber,1914~1982)是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 (RoyalMusic CollegeofMusic)的指挥、作曲家。弟弟朱丽安·洛伊德·韦伯(Julian Lloyd Webber,1951~)是世界著名大提琴手。

1965年,韦伯考上剑桥大学历史专业,可是过了一学期后他改变了想法,进入皇家音乐学院 (RoyalMusic College of Music)专修古典音乐。就读剑桥大学期间,韦伯认识了搬到韦伯奶奶家来的词作家蒂姆·莱斯(Tim R ice)⑼。1968年3月1日,受伦敦圣保罗学校(ColetCourtSchool)的音乐教师阿兰·道哥特(Allan Dogget)的委托,他们首次合作上演了音乐剧《约瑟夫和神奇彩衣》(Josephand Amazing TechnicolorDreamcoat)。

之后韦伯相继创作了不少大作,如1970年创作的《耶稣基督巨星》(JesusChristSuperstar),1977年发表的《艾薇塔》(E-vita),1981年首演的《猫》(Cats),1986创作的《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Opera)等。

上述作品之外,韦伯还创作了13篇音乐剧和1首声乐套曲,1首变奏曲,2首电影音乐和1首拉丁弥撒曲。韦伯的音乐剧不仅受到广泛的欢迎而且其作品性也得到了认可,曾获得托尼奖⑽等很多奖项。作为英国人,1995年难得被捧上美国作曲家名人堂(Hallof Fame)。韦伯通过音乐剧向世界推广英国文化的功劳得到英国王室认可,1988年当上评议员(Fellow ship),1992年得到骑士爵位 (Knighthood),1996年获得特别评议员(House of Lord's)的终身爵位。

IV.本论

1.音乐剧《艾薇塔》中的人物

主人公艾薇塔是阿根廷一个山村的私生女,她用自己出色的美貌利用男人步步走向成功。25岁时嫁给49岁的军部指导者约翰·贝隆,帮他登上总统位置后不满足于第一夫人的身份,为实现第二职权者的梦想而奋进。她是具有坚定意志和行动力的充满野心的女人,可惜得了白血病未能实现梦想而病死。

切·基瓦拉(Che Guevara)是作为剧情的解说者、观察者,用良心的声音⑾批判约翰贝隆,有时还成为剧中的人物登场。实际上他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年轻医学徒,约翰·贝隆当权时反对过贝隆主义。

军人出身的约翰·贝隆 (Juan Peron)年龄比艾薇塔大两倍,在阿根廷动荡年代当选为总统实施贝隆主义的人物。他的政治野心比艾薇塔相对弱一些。

探戈歌手奥革司汀·马高迪(Augustin Magaldi)在俱乐部认识15岁的艾薇塔,由于艾薇塔的恳切请求带她去布宜诺斯艾利斯,但不久被艾薇塔抛弃。此外还有贝隆的情妇,她被贝隆的新恋人艾薇塔赶走。

2.剧情简介

15岁的艾薇塔认识探戈歌手马高迪后,梦想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获得成功并把他当成唯一的希望,最终说服马高迪一起来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成为相当有名气的演员。偶然一次慈善演出的机会认识约翰·贝隆之后与马高迪分手,扶持贝隆成为总统。作为第一夫人的艾薇塔为了通过与欧洲的外交活动来实现国家复兴的目标而奋进,并实施有利于平民百姓的政策而得到人气。她不满足于第一夫人的身份想参加副总统竞选,遭到许多政敌的攻击而失败,最终因患白血病而死亡。为此许多国民感到痛心,音乐剧以沉痛的葬礼拉下帷幕。

3.音乐剧《艾薇塔》的创作背景

本剧不是一个女人的出世谈或者对阿根廷现实的批判剧,而是关于一个女人的热情和冒险孤单地受到防碍而没落的故事,是以上进意志与节制特别保持均衡为主题的高层次的人文剧。从实际人物艾薇塔的经历中得到灵感的安德鲁·洛伊德·韦伯和蒂姆·莱斯,继1974年合作创作的《耶稣基督巨星》之后,再次携手创作了音乐剧《艾薇塔》。创作过程中蒂姆·莱斯特别喜欢《艾薇塔》,给刚出生的女儿起了“艾薇塔”的名字。

1976年开始创作的《艾薇塔》为2幕28章,1978年6月21日在伦敦的爱德华王子剧院(Prince Edward Theatre)首演成功,导演是哈罗德·普林斯(Harold Prince,1928~)。1979年该剧又在美国百老汇上演,至今还保持它的名声。首演时忆莲佩姬(Elaine Paige,1948~)饰演贝隆的角色。1996年,音乐剧《艾薇塔》被艾伦·帕克(Allen Parker,1944~)改编成电影。韦伯为电影重新创作了插曲“也许你爱我(Youmust loveme)”。

音乐剧上演之后第一个引起MCA唱片公司关注,1976年制作成合唱版进行了销售。虽然没有搬上舞台,但是销量在世界各国取得了第一、连续18周上排行榜的记录。因为茱莉·寇文顿(Julie Covington,1947~)饰演艾薇塔·贝隆,保罗·琼斯(Paul Jones,1942~)饰演约翰·贝隆,寇姆·威尔金森(Colm W ilkinson,1944~)饰演车·基瓦拉。这是史无先例的成绩。

茱莉·寇文顿演唱的歌曲《阿根廷,请别为我哭泣》(Don't Cry forMe,Argentina)制作成唱片专集,连续6周占销量第一。因此,上演音乐剧的时候很多观众都能哼着这首歌曲走进剧场⑿。

这首歌是把1967年发表在音盘上的非常浪漫的歌曲《整个夏天(Down Thru'Summer)》改编而成的歌曲⒀。原曲的开头词是“只是你的爱人回来了(It'sOnly your Lover Returning)”,当饰演艾薇塔的寇文顿改成“虽然我的生活又累又糟(All though M y Crazy and W ild Days)”的时候,蒂姆·莱斯又把它改成现在的歌词“阿根廷,请别为我哭泣……”⒁

V.曲目的音乐特征分析

1.关于人物的示导动机和主题曲

1)关于艾薇塔的示导动机:第一曲《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剧场 (ACinema in BuenosAires)》电影被一项声明所打断,宣告了“1952年7月26日20时25分,阿根廷人民的精神领袖艾薇塔·贝隆与世长辞的消息。第二曲《给埃维塔的安魂曲(Requiem for Evita)》前奏中出现 4/4,5/4,4/4,9/8等节拍变化,e小调的基调伴有国民悲痛的哀叫声和10/8,5/8,6/8等不规则的节拍变化,听起来极端不和谐的接近绝望哀嚎的音乐。这段音乐与第三曲,也就是切·基瓦拉唱的安定而有序的4/4节拍、E大调歌曲《噢,多么热闹的场面(O W hataCircus)》完全分离,起到序曲的作用。庞大的人群,壮观的队伍,还有哭泣声、哀悼声,切在一旁袖手旁观着唱“噢,多么热闹的场面”,音乐剧以艾薇塔的《主题曲》进入本论。艾薇塔唱的第16曲《阿根廷,请别为我哭泣(Don't Cry forMe,Argentina)》(乐谱 1-1)是 Db大调,切(che)用同样的动机却唱的是高3度的E大调,以此表达作为观察者对艾薇塔的看法(乐谱 1-2)。

[乐谱 1-1]No.16,“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69~73音节。

[乐谱1-2]No.3,“噢,多么热闹的场面”,33~34音节

艾薇塔的主题曲旋律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例如宣叙调形式的同音的重复,纯4度音跳跃后大2度或者小3度下行,5度跳跃,没用7音,展开6-8小节旋律等。把E大调4音的A音升半音的旋律不仅以速度示导前奏,还带有对艾薇塔死亡的哀伤及“悲悼(mourning)”,“悲惨(m isery)”。没使用临时音表示安定,更显悲哀。这种氛围将成为把音乐剧引向艾薇塔的悲剧性结尾的主要因素。

因为第3曲的开头是大众舞曲探戈的旋律,显得切在用批判的眼光嘲笑国民哀悼艾薇塔的场面像一场闹剧。也就是说切不是剧中的人物,而是解说者、是剧中看不见的一个实体。从87句开始的群众合唱以拉丁语《慈悲的圣母啊(Salve regina mater m iseri cordiae)》开头,但还留有探戈旋律和E大调,描绘出群众的行为与切的言论不相关,他们在节日的氛围中回顾艾薇塔曾有的幸福时光。与此相反从111句开始,切作为解说者嘲笑国民这种错误的行为,之后从156句开始用合唱重复同样的歌词时,古典而庄严的氛围代替了探戈旋律,用原调Db调演唱而为艾薇塔做示导动机,把焦点放在了艾薇塔的葬礼上。葬礼后的古典的管弦乐间奏是艾薇塔的旋律,接着艾薇塔演唱自己生前说过的话,从而整体上确定是艾薇塔的主题曲。

整体上把第三曲看成A(E大调)-B(A大调:切的动机)-A'(Db大调)的话,A调的8-7音节和A'的156音节是根据剧情而分别铺设的。观望葬礼时唱切所唱的歌和切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看参加葬礼的人群时多用A调,而A'调是对观众展示葬礼的部分。

剧情发展过程中第16曲艾薇塔的主题曲是在贝隆总统就职典礼时在玫瑰宫露台上唱的。百姓的欢呼声和贝隆的演说以2度、减和弦持续出现。介绍艾薇塔时候出现的欢呼声跟之前不一样,为了突出“艾薇塔”的发音而使用了强拍、同音。在这种欢呼声中,原先接近无调的曲子变成Db大调为主的管弦乐前奏,从而突出了艾薇塔的主题曲。

从第20曲“圣艾薇塔(Santa Evita)”的25音节开始的儿童和工人的合唱中唱到:你是我们的希望,帮助我们,祝福我们吧。这说明艾薇塔被推崇到宗教的境界。

从第24曲《艾薇塔最后的广播(Eva'sFinal Broadcast)》16音节开始介绍艾薇塔的主题曲,但与第16曲不一样,改词说明贝隆想退出总统职位的意图。还有,在31~32音节中除了《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之外都改成表达艾薇塔心情的歌词。如果第16曲是通过对艾薇塔的欢呼实现从不谐和弦到Db调的转移,第24曲却相反地通过主题曲开始之前的伴奏和2度回声来表现自己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用3音结束的曲尾仿佛在诉说着自己所说的是多么真实,多么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回顾艾薇塔过去生活的第25曲《蒙太奇(Montage)》中,切以解说者的身份演唱2~10音节的艾薇塔的主题曲,像在第3曲中一样用了E大调,告诉大家一切都结束了。之后艾薇塔倒下,音乐也结束,开始了马高迪“说服的示导动机”。还有,在第53音节中群众用F大调的探戈旋律唱艾薇塔的主题曲时,切的示导动机是A大调,与F大调一同吐出良心的声音《愚蠢的人,你们错了(Sing you foolsbutyou got itw rong)》。但是61音节开始群众用提高的G大调合唱来表示对艾薇塔的绝对支持。相反,切用减和弦向群众喊唱《她没有回来(She'snotcom ing back to you)》,告诉群众现在的想法是错误的。

关于主人公艾薇塔的示导动机还有第223~225音节中出现。介绍她是私生女出身的不起眼的15岁的女孩儿,之后即将展现她的生活时音乐却充满期待和激动甚至带有官能的回声,以此暗示执着的性格。

[乐谱2]No.3《噢,多么热闹的场面 (Oh,W hataCircus?)》,音节 223~225。

这是在第4曲《这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On thisNightof a Thousand Stars)》的64~68音节中艾薇塔对马高迪所唱的《我想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出人头地 (Iwanna be a part of a BuenosAires,big apple)》中使用的示导动机。当马高迪继续顽强拒绝去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时候所唱的104~106音节中歌词“我要不想这些,能和你在一起吗?(W ould Ihave done what Idid if Ihadn't thought,if Ihadn't known,we would stay together?)”在韩国演出时,这段歌词翻译成“我知道,你没忘记我们曾经的热恋”。

2)关于切的示导动机:对切的示导动机是从第3曲《噢,多么热闹的场面(O W hata Circus)》的B调部分第111音节出现的。再次使用重复同音的宣叙调形式,向群众愤怒地唱到:“愚蠢的人,你们错了(Sing you foolsbutyou got itw rong),她不能再回来了,国家变得再穷,人们再怎么祈祷,她也不会回来了”(乐谱 3)。

[乐谱3]No.3,《噢,多么热闹的场面》音节111~112。

如果说对艾薇塔的示导动机具有旋律性的稳定的调性特征,那么对切的示导动机却相反,具有节奏性的和声的特点。及切作为旁观者时用调性来示导人物和剧情发展,但是担任解说者角色的时候却起到说明与人物相关事件的作用。解说者切从111音节A大调起,用和声表现各种复杂的心理。从A大调起重复简短2个音节的音乐示导后,再用和声音组(Sequence)来暗示调性,可还是没有停在特定的调性上。因为使用了把115音节的A大调第7音,116音节的G大调第7音,117音节的F大调第7音降半音的临时变音(G,F,Eb),调性就不怎么明显。正是这种和声的进展创造下行的旋律,容易实现调性转换,从而减轻了切的解说任务。作为解说者的示导动机出现在第25曲“蒙太奇(Montage)”中,艾薇特主题曲的合唱使用F大调,其中的58~62音节和66~69音节使用A大调。虽然标的是4音节,但是由于2/2节拍的切的示导动机和4/4节拍的合唱同时进行,4/4节拍的一个音节同2/2节拍的两个音节一样使用复合节拍。从调性上也使用了复调,即A大调和F大调,A大调和G大调,表示切和群众的观点不一样。142音节和143音节的旋律中出现的C#音表示切感情的转变。及D大调7音(C#音)已经降半音了,但是讲述人们为国家流血并亲眼所见时,恢复了A大调的C#音。与此相反,反问“艾薇塔是为我们背十字架的吗”的时候,F#和弦中的C#音虽然像死亡,却在强调是全然不同的死亡。(乐谱4)。

[乐谱4]No.3,《噢,多么热闹的场面》142~143音节。

这首歌曲结束之后出现音乐剧中最重要的示导动机,描写切的心理状态的同时暗示主人公的登场。在210~211音节中切用减和弦演唱艾薇塔的身世:生为私生女,一贫如洗,15岁的她只会利用男人(乐谱5)。

[乐谱 5]No.3,《噢,多么热闹的场面》音节 210~211。

通过从葬礼讲到艾薇塔的过去,切为自己和艾薇塔的登场设了示导动机。用上行半音节后进行大的下行跳跃,再接小3度上行减和弦的结构来描写嘲笑艾薇塔的心理。因此,这个示导动机体现了切用良心评价艾薇塔的声音,同时为即将登场的主人公画出很浓的一笔。同样的示导动机还出现在第5曲《艾薇塔和马高迪(Evaand Magaldi)》第10曲《慈善音乐会(Charity Concert)》中,当艾薇塔初次见到马高迪和贝隆的时候进行的对话部分。

还有,在第11曲《另一厅堂中的另一衣箱(Another Suitcase in Another Hall)》驱除贝隆政府的场景中只有艾薇塔使用这样的示导动机,政府却毫无示导动机地进行演唱。从而突出了艾薇塔的形象,表现了政府无精打采的心情,加快了剧情的发展。从第14曲《在卡撒罗萨达的阳台上 (On the Balcony of the CasaRosada)》154音节开始的艾薇塔演唱和官僚们的合唱中也使用同样的示导动机而表现了各自的想法和不同的心理。

之外,在第18曲《天上彩虹(Rainbow Tour)》的68~76音节中艾薇塔、随行提督和切以同样的示导动机技法进行交流,讲述各国的反响。这时的切以随行的一员登场,也有必要换服装。第23曲《金钱滚滚而来(Dice are Rolling)》的34~38音节,第24曲《艾薇塔最后的广播(Eva'sFinalBroadcast)》中也使用这个示导动机技法。

第24曲中切以实际人物登场,像主持人一样告诉艾薇塔这是最后的广播时,使用了这种示导动机。在这首歌曲中,旁观者的切为别人的示导动机时改了歌词,而解说者的切在A大调中通过把7音降半音的和声变化来主张自己的观点。表示切自己良心的声音和预示人物登场的示导动机使用了减和弦结构,所以在任何调性中都能把任何人物塑造成舞台形象。

作曲家使用对话开头的示导动机时,通过把实际人物描写成登上舞台的演员的方法和减音程的结构,使之不受调性的局限在任何调性中也能进行转调。而且在减音程的结构中创造独特的旋律,从而刻画出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3)为马高迪的示导动机:切介绍艾薇塔个性的歌曲结束之后马高迪随着探戈旋律演唱第4曲《这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On thisN ightofa Thousand Stars)》。描写马高迪本人的这首歌,用安定的和声和顺次进行的旋律来表现了被艾薇塔利用抛弃的单纯的性格。第10曲《慈善音乐会(Charity Concert)》中马高迪用相同的歌词演唱这段旋律,这个示导动机表现他也在参加慈善音乐会(乐谱6)。

[乐谱6]No.4,《这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1-5音节。

此外还有马高迪用A大调演唱《艾薇塔,警惕城市》的场面,这是说服推迟去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时间的示导动机。(乐谱7).

[乐谱7]No.4,《这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141~145音节。

这个示导动机出现在第8曲《再见,谢谢你(Good N ight and Thank You)》中,切用6/8节拍演唱,艾薇塔演唱后半部,暗示艾薇塔利用完马高迪特之后与他分手了。第23曲《金钱滚滚而来(Dice are Rolling)》74~77音节中艾薇塔再次用马高迪的旋律说服贝隆,自己的痛苦也可以成为政治手段,从而使人回想她曾利用马高迪走向成功的过去,表现艾薇塔做事不择手段的性格。

4)关于贝隆的示导动机:在第10曲《慈善音乐会》中贝隆第一次登场。第13音节开始,在众人面前表示感谢的时候,用C大调理直气壮地演唱,而在15音节中由于Ab音的出现调性产生微妙变化,用升半音的Db大调演唱,紧接着使用Db音的异名同音C#音,以A大调属和弦E为低音的A大调旋律演唱,但是演说结束时伴奏一出现C大调特性,他的结束音从f#1音变成e1音。他的旋律基本带有C大调的特征,上述的示导动机描写了一有风吹草动就不能稳重的性格(乐谱 8)。

[乐谱 8]No.10,《慈善音乐会》13~16音节。

之后不再重复这旋律,在第13曲《一个新的阿根廷(A New Argentina)》32音节开始出现依他的性格进展剧情的旋律(乐谱 9)。

[乐谱9]No.13,《一个新的阿根廷 (A New Argentina)》32~36音节。

3/4节拍的旋律出现在6/8节拍的伴奏上,而且,贝隆演唱的所有音符处理成切分音,表现他犹犹豫豫的模样。在调性上使用D多利安旋律比F大调更适用,表现了他的心情和政治上的不稳定。但是在97~100音节群众用12/8节拍合唱时,从群众中得到信心的贝隆高声演唱“不用投票,投票是时间的浪费”。如果说服作战失败,动武也得成功。这个示导动机在56音节与切的演唱部分《新的阿根廷(ANew Argentina)》中的示导动机“欢乐的颂歌”合在一起,切分音也随之消失了。

5)关于贝隆政府的示导动机:第11曲《另一厅堂中的另一衣箱(Another Suitcase in Another Hall)》中,政府的歌曲出现在26~38音节中(乐谱10)。这首歌表现离别的疼痛和希望政府离开自己的要求。在18曲26音节《女演员没学会大家喜欢的歌 (The actresshasn't learned the linesyou'd like to hear)》中再次用了这个示导动机,表达希望贵族离开自己的要求。

[乐谱10]No.11,《另一厅堂中的另一衣箱》27~28音节。

在这里使用的旋律和单纯的和声暗示她年轻而纯粹。

2.描写人物心理的示导动机

1)野心的示导动机:

在第4曲《这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151音节开始,依次展开a小调的7度跨音,描写出野心勃勃的心理(乐谱11)。当马高迪告诫她都市可能使你变狠毒的时候,艾薇塔露出野心坚定地回答说“狠毒也好啊”。而且每次表露她政治野心的时候继续使用这个示导动机。

[乐谱11]No.4,《这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151~154音节。

例如,第13曲145音节中安慰贝隆并树起他的政治野心的时候,第17曲《天上彩虹(Rainbow H igh)》的开头部分的示导动机这些示导动机与艾薇塔的性格示导动机(153~159音节,5~6音节)结合在一起。

2)爱的示导动机:

在《慈善音乐会》中艾薇塔和贝隆初次相见的场面,单簧管演奏开始的甜美旋律为他们的爱情告白出现示导动机(乐谱12)。第13曲《新生的阿根廷》中贝隆疲惫的时候艾薇塔鼓励他“别管别人怎么说”,也是这爱的示导动机。还有,第25曲《蒙太奇》中回顾与贝隆相识相爱的过去时也使用了这个旋律。

[乐谱 12]No.10,《慈善音乐会》30~31音节。

3)离别的示导动机:

在第8曲《再见,谢谢你》里切以旁观者的身份演唱时用了马高迪说服的旋律,艾薇塔接着这旋律对马高迪告白离别。接着在24~38音节中使用的示导动机是:3度并进之后,后音节部分经常出现减和弦,告白没有永恒的爱情,跟马高迪说声再见。有了这个示导动机,离别显得合理。从描写人物的角度而论,用3度并进的旋律表示两个人的爱情最终会因矛盾的出现而宣告离别。第10曲《慈善音乐会》开头部分是艾薇塔和贝隆的相识和爱情告白,而在115音节中也出现这种示导动机,暗示着没有永恒的爱情。

[乐谱 13]No.8,《再见,谢谢你》25~28音节。

4)死亡的示导动机⒂:

与快速有力进行的《离别的示导动机》相反,死亡的示导动机不顾6/8,3/8,5/8旋律本身的节奏,每隔一定间隔重复出现在曲中。第8曲伴有,前音节是短笛的、后音节是主旋律键盘的2个7度以上的上行滑奏;第10曲伴有竖琴的2个7度以上的下行滑奏。

第8曲的示导动机(乐谱13)是艾薇塔与马高迪的离别,不冲突与音节所提示的节奏,具有旋律般的强势。而且还暗含着在第10曲(乐谱9)中出现过的示导动机,为了表现贝隆犹犹豫豫的性格把6/8节拍进行切分音处理而听起来像3/4的节拍。节奏形态是2个16分音先上行之后,用3个3音连奏下行,接着16分音的演奏变得急促而后缓慢,表现出咽最后一口气感觉。就这样,与离别的示导动机结合起来暗示着爱情将以艾薇塔的死亡而告终(乐谱14)。

之外还有第4曲《金钱滚滚而来(Dice are Rolling)》的64音节《我并不那么疼(I'm not that ill)》开始,隔着一定间隔把分解和弦下行13度,暗示艾薇塔累得临近死亡。

[乐谱 14]No.10,《慈善音乐会》115~120音节。

5)屈辱的示导动机:

第5曲《布宜诺斯艾利斯》中艾薇塔怀着成功的梦想,用C大调理直气壮地登场。但是望着城市演唱自己的梦想和彷徨的13~20音节中突然出现ab小调,示导动机快结束的时候还用F/Ab和弦表示昏迷的精神状态(乐谱15)。

[乐谱15]第5曲《布宜诺斯艾利斯》13~14音节。

示导动机最终以ab小调结束,暗示艾薇塔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生活并不容易。65音节开始贵族随着桑巴舞节奏跳舞的时候,以这个示导动机特定的和声为背景音乐,77~100音节出现的绚丽的节奏变化和103音节开始出现的切分音,表示对乡巴佬艾薇塔的无视。这种示导动机还出现在艾薇塔歌曲旋律中的节奏中,例如在第18曲《天上彩虹》“英国国王带我进城堡喝一杯廉价茶”。而在23曲《她是一颗宝石(She isaDiamond)》中贵族反对她当副总统的时候,以屈辱示导动机中的和声和桑巴节奏为背景传来绚丽的切分音间奏,表示她克服屈辱成了民众的宝石,暗示她已战胜了屈辱。

3.表示剧情进展的示导动机

与描写人物心理的示导动机不同,还有一种示导动机是只为了剧情发展而描述事件或现场感的示导动机。其典型的例子是:第2曲《给埃维塔的安魂曲(Requiem for Evita)》1~4音节的示导动机在最后曲子《挽歌(Lament)》中重复出现,不仅表示艾薇塔的死亡,还起到开头结尾相呼应而提高音乐剧的整体性。

另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艾薇塔初次登场的时候1~2音节中“你好,布宜诺斯艾利斯”表示对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向往和激动。这个示导动机重复出现在打算寻访欧洲的第17曲《天上彩虹(Rainbow High)》的67~69音节中。

在第14曲《在卡撒罗萨达的阳台上 (On the Balcony of the Casa Rosada)》中切向国民介绍说“阿根廷的国民啊,这位就是约翰·贝隆”的时候的示导动机是12/8节奏的旋律从e1音到f2音之后在回到e1音,下行时C大调7音的bb1为特征音。贝隆用同样的音型和特征音向欧洲人通知艾薇塔的欧洲巡防。这也像是人物登场的示导动机。

VI.结论

音乐剧《艾薇塔》中的示导动机:有关于人物的示导动机、描写人物心理的示导动机、表示剧情进展的示导动机。

关于主人公艾薇塔的示导动机出现在她以第一夫人最辉煌的时候演唱的主题曲接受切的批判和判断的时候,受到人民赞颂的时候,她临死的场景中。在每个场景中传来的伴奏的节奏和和声或者合唱声充分说明着艾薇特不同的心情和状况。

关于切的示导动机使他以旁观者、解说员、良心的声音等不同身份登场。他每次演唱其他人物的示导动机歌曲时候作为解说员推动剧情发展,或者用新的旋律提出对事件的见解。尤其在第3曲《噢,多么热闹的场面(OWhataCircus)》中A大调歌曲中把和声旋律下降7音而企图改变调性。伴有大幅度下行跳跃的减和弦随时可能转换调性,示导动机人物登场,传达切对艾薇塔的内心评价。

关于马高迪的示导动机出现在表示自己是歌星的歌曲和安慰艾薇特的时候,描写了马高迪用歌声表示自己的存在、用示导动机说服艾薇特的形象。

关于贝隆的示导动机仿佛表现他不稳重的性格,有一点和声变化改变他的旋律,进行切分音处理的节奏带有复合节拍的特征。还有,被艾薇塔赶走的贝隆政府的歌曲成了赶走贵族的示导动机。

音乐剧中还使用关于野心、爱情、离别、死亡、屈辱的示导动机,展现出人物的心理和剧情的发展变化。总而言之,音乐剧《艾薇塔》通过各种示导动机展现剧情发展和人物心理的变化,实现了剧情表演的完整性。

VII.参考文献

Barnes,Clive."A Stunning'Evita'Seduces w ith its Gloss."New York Post,26 September 1978.Cited in New York Theatre Critics'Reviews40,1979.

."Andrew and Aspects of Hate,"New York Times,April 11,1990.

Bloom,Ken&Vlastnik,Frank.Broadway Musicals:The 101GreatestShowsof AllTime,(New York:Black Dog&Leventhal),2004.

Citron,Stephen.Sondheim&W ebber:The New Musical,(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Easley,Bettyrae Fedje."The Romantic style inherent in the worksofAndrew LloydW ebber,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O regon,1993.

Green,Stanley.Broadway Musicals Show by Show 6th ed.Revised by Kay Green,(New York;Applause Theatre&Cinema Books),2008.

Snelson,John.Andrew Lloyd W ebber,(New York:Yale University),2004.

Swain,Joseph P.The Broadway Musical:A Critical and MusicalSurve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W alsh,M ichael.Andrew Lloyd-W ebber:His Life and W orks,(New York:Harry&Abrams,Inc.,),1989.

金基哲,「我爱音乐剧」,汉城:孝型出版,2002.

金学民,「论音乐剧的表演形式」,汉城:庆熙大学出版社,2006.

金学民,「音乐剧赏析」,汉城:庆熙大学出版社,2005.

朴勇才,「音乐剧的欣赏方法」,汉城:大远社,1998.

朴俊勇,「音乐剧(热情和魅惑的历史)」,汉城:玛高书丛,2005.

薛道润,「歌剧魅影,脱掉假面」,汉城:树丛,2005.

孙正燮,「音乐剧Oh!音乐剧」,金楠周译,汉城:书籍故事,2001.

元宗远,「元宗远,的All thatMusical」,汉城:东亚西牙,2006.

元宗远,「没有音乐剧票就偷吧」,汉城:世界之窗,2000.

尹圣琼,「约会尹圣琼的音乐剧」,汉城:大光书林,2007.

李宝渊,「永远的音乐剧」,汉城:宝石盒,2007.

李树珍,「音乐剧故事」,汉城:树丛,2004

罗迪克贝玲,「音乐剧」,金太银译,汉城:艺景,2005.

斯迪布斯特隆,「音乐剧」,郑财曰、郑明洙译,汉城:米梅西斯,2007.

艾布 伯劳斯,尼尔 赛蒙著,「百老汇音乐剧4篇」,郑珍洙编译,汉城:艺音,1998.

安德鲁 莱恩著,「音乐剧150年的历史」,郑莹木译,汉城:草色,2004.

A.J.劳呢,「音乐剧历史」,安鼎毛译,汉城:多拉,2004.

宋升唤(PMC制片代表,明智大学教授),“不如‘方便饭’市场的‘演出’市场”文化旅游部网站;共Korea,短评栏&泡菜政策投稿,2010年1月22日.

注释:

⑴授予骑士爵位的时候名字附加了尊称,获得特别评议员终身爵位的时候本人决定使用附加尊称的名字,之后就一直这么使用了。.

⑵www.ibdb.com.“Listof the LongestRunning Broadway Shows”2010年10月7日:只在百老汇上演的场次。

⑶M ichaelWalsh,Andrew Lloyd-Webber:His Life and Works,(New York:Harry&Abrams,Inc.,),1989,p.202

⑷"Magician of theMusical,"Time,18 January 1988,p.56.

⑸Bettyrae F.Easley,"The Romantic style inherent in the worksof Andrew Lloyd W ebber,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O regon,1993,p.23.

⑹商印社,p.2.

⑺李树辰,赵永新,“音乐剧故事”(汉城,图书出版,2004),p.203.

⑻John Snelson,Andrew Lloyd W ebber,(New York:Yale University),2004,pp.5~19.

⑼Clive Barns,“Andrew and Aspectsof Hate,”New York Times,April11,1990.商印社,p.6再引用

⑽给在美国百老汇上演的与音乐剧关联作品奖

⑾Stanley Green,Broadway MusicalsShow by Show 6th ed.Revised by Kay Green,(New York;Applause Theatre&Cinema Books),2008,p.254.

⑿ Ken Bloom&Frank Vlastnik,Broadway Musicals:The 101 Greatest Showsof All Time,(New York:Black Dog&Leventhal),2004,p.94.

⒀Stephen Citron,Sondheim&W ebber:The New Musical,(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p.114.

⒁M ichaelW alsh,p.98.

⒂M ichaelW alsh,作曲家自己称之为死亡的示导动机(Death Motive)p.101.

责任编辑 王一亮

猜你喜欢
大调乐谱音节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山之高
是你一直想着我
G大调随想曲
乐谱:放飞梦想
拼拼 读读 写写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