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风疹病毒基因型分析

2010-10-26 01:44甄晓荣刘建锋赵晓虹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9期
关键词:风疹病毒风疹麻疹

付 鸿,甄晓荣,陈 瑛,刘建锋,赵晓虹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省风疹病毒基因型分析

付 鸿,甄晓荣,陈 瑛,刘建锋,赵晓虹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目的了解甘肃省2009年风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其基因型别。方法用Vero/Slam细胞从风疹暴发和散发患者的标本中分离风疹病毒,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序列测定与分析鉴定其基因型。结果甘肃省首次分离出的3株风疹病毒鉴定为1E基因型。与2株世界卫生组织1E基因型的参考株(T14-CH-02株、M1-MAL-01株)形成了一个分支,均属于1E基因型,核苷酸同源性为99%~100%。结论此次疫情是由1E基因型风疹病毒引起的暴发疫情,此项研究为以后甘肃省风疹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风疹病毒;序列分析;基因型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风疹病毒属于披膜病毒属,单链,正链RNA,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其自然宿主。妊娠期妇女感染风疹病毒后,易引起婴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在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也常有风疹流行或暴发,危害青少年健康。目前,我国对风疹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多集中在血清流行病学上,而对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相对较少。为做好发热出疹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了解2009年甘肃省风疹暴发或散发疫情的风疹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现将分离到的风疹病毒进行基因型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与标本来源

资料来源于暴发和散发病例5个县区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个案调查表及标本送检表,血清、咽拭子标本来自5个风疹暴发和散发的县区的22份标本。咽拭子标本冷藏送省CDC麻疹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分离血清进行风疹IgM抗体检测,22例患者的基本信息见表1。

1.2 麻疹、风疹IgM抗体检测

用捕获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的麻疹和风疹IgM抗体。检测采用广东省珠海市海泰生物制药公司生产的试剂盒,具体操作见试剂盒说明书。

1.3 风疹病毒分离方法

将处理后的标本液接种到长成单层的Vero/Slam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淋巴信号激活因子转染的非洲绿猴肾细胞)上,35℃吸附1h加维持液。随后在35℃培养,同时做好阴性细胞对照,盲传3代后送国家麻疹实验室进行风疹病毒鉴定[1]。

1.4 风疹病毒株的鉴定

将盲传3代的14株可疑风疹病毒再鉴定,序列测定和基因定型在国家麻疹实验室进行。国家麻疹实验室提取风疹病毒的RNA,用特异的PCR引物扩增EI基因,对PCR阳性产物的核苷酸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

表1 22例患者基本信息

1.5 序列分析

调出世界卫生组织(WHO)参考株E1基因739个核苷酸序列,分别使用BioEdit7.0和MEGA3.0生物学软件对甘肃省分离到的3株毒株和参考株进行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和核苷酸变异分析。

2 结果

2.1 麻疹、风疹IgM抗体检测结果

对采集的22份患者血清标本进行麻疹和风疹IgM抗体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风疹IgM抗体10份阳性,可疑1份,11份阴性,但与实验室确诊的风疹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

2.2 病毒分离结果

咽拭子标本,在Vero/Slam细胞上盲传3代后未见典型的细胞病变,收获、冻存于-70℃冰箱备用。

2.3 基因型鉴定结果

14株风疹病毒经RT-PCR检测,有3株鉴定为阳性标本。通过扩增风疹病毒E1基因的739个核苷酸片段和序列测定,分析证实为1E基因型(见表2)。

表2 3株风疹病毒鉴定结果及命名

2.4 基因亲缘关系和核苷酸变异分析

利用BioEdit7.0和MEGA3.0生物学软件对甘肃省2009年分离的3株风疹病毒与WHO RV 13个基因型的32株参考株相对应的核酸片段构建基因亲缘关系树(见图1)。此次在我省鉴定出的3株风疹病毒基因型与2株WHO 1E基因型的参考株(T14-CH-02株、M1-MAL-01株)形成了一个分支,均属于1E基因型,核苷酸同源性为99%~100%。

3 讨论

WHO建议将风疹和CRS的实验室监测纳入麻疹实验室网络中,病毒分离主要用于开展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鉴定病毒基因型,识别病毒来源和确定传播途径。

我国尚未全面开展系统的风疹和CRS的监测,但我省麻疹实验室已于2004年开始将风疹的实验室检测整合到麻疹监测中去,基于ELISA的风疹IgM抗体检测已基本成熟,2009年我省首次开展了风疹病毒的实验室分离工作。

图1 甘肃省3株风疹病毒株与WHO基因型构建的基因亲缘关系树

随着分子流行病学监测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风疹病毒毒株库和基因数据库。风疹病毒有3个重要的结构蛋白,分别为位于包膜上的E1和E2两种糖蛋白,和位于壳体上的非糖化蛋白C[2,3]。E1与风疹的血凝血融有关,又具有中和抗原作用,其基因全长1484bp,编码风疹大部分位于抗原表位,WHO将E1基因其中的739个核苷酸片段作为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序列[4,5]。根据我国1999~2002年对风疹病毒进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至少有4个基因型(1E、1F、2A、2B)曾在中国流行[6]。但近5年的研究表明[7],1E基因型已取代其他基因型,逐渐成为RV优势流行基因型。

此次分离出的1E基因型是我省渭源县风疹暴发疫情,也是由1E基因型风疹病毒引起,这与我国近年来主要流行的风疹病毒基因型相符,未发生显著变异。此外,将我省此次鉴定出的风疹病毒基因型与近几年相邻省份(四川、宁夏、青海)[7,8]鉴定出的风疹流行病毒基因型比较,未发现明显的时间与地理分布倾向。

我国在风疹的病毒学检测方面还比较薄弱,而我省的检测工作属于起步阶段,此次研究为甘肃省风疹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今后风疹病毒检测,建立甘肃省风疹病毒毒株库和基因数据库,鉴定甘肃省风疹病毒的传播源和传播链提供了科学依据。

[1]王艳,马艳,张燕,等.辽宁省2001~2006年麻疹野病毒分离株基因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8,14(3):214~219.

[2]Frey T K,Abernathy E S,Bosma T J.Molecular analysis of rubella virus epidemiology across three continents,North America,Europe and Asia ,1961-1997[J].J Infect Dis ,1998,178(3):642~650.

[3]Katow S,Minahara H,Fukushima M,et al.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rubella by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the rubella virus E1 gene inthree East Asian countries[J].J Infect Dis ,1997,176(3):602~616.

[4]许文波,郑渡平,毕胜利,等.中国流行风疹野病毒E1糖蛋白编码基因的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3,9(2):65~71.

[5]薛永磊,王志玉,王小凡.风疹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4,18(4):337~340.

[6]朱贞,郭学斌,崔爱利.中国2007~2008年风疹流行和病毒基因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9,15(3):201~204.

[7]朱贞,许文波,毛乃颖,等.2003~2007年中国风疹病毒基因特征分析[J].病毒学报,2008,24(1):7~16.

[8]陈慧,詹军,周莉微,等.宁夏一起风疹暴发的病原学调查分析[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7,29(4):422~423.

R511.2

B

1671-1246(2010)09-0113-03

猜你喜欢
风疹病毒风疹麻疹
河源市2006-2019年风疹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黄疸新生儿TORCH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风疹
孕妇血清风疹病毒抗体IgG的检测及其易感性研究
Trouble in Disneyland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春暖花开,预防风疹
2013年西安地区风疹病毒的分离与基因特征研究
金塔县控制、消除麻疹带来的经济效益的评价
婴幼儿重型麻疹62例临床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