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

2010-10-27 02:45逸公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技术理性全纳国际化

论点

关于高职教育国际化

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1)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性行业组织的活动,提高国际交流能力。(2)积极应用国际教育和行业质量标准体系,强化质量意识。高职教育面临着两个标准,即高职教育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行业的管理和生产质量评价标准。(3)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和国际资源利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为促进国际教育交流,汲取国际教育的先进理念,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充分利用国外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对外教育合作的广度和深度。(4)积极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和国内企业界国际化的实践成果,优化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必须集中自身的优势教育资源,找准国际化的合作伙伴,从最容易突破的国家和企业开始国际化之路,逐步熟悉国际化游戏规则,积累国际化经验。(5)适应在华外资企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外向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通过与国内的外资企业合作,培养一批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6)加强外语和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国际交流能力。外语和信息技术是提高国际交流能力的重要基础,运用外语和信息技术能力是国际化人才极为重要的能力之一。

摘自《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五期 王捷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实现途径的研究》

关于高职教育应对国际化挑战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弱势文化载体而言,高职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挑战甚至大于机遇。高职院校在学校管理建设和学生教育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顺应国际形势,扩大国际视野。只有在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管理者领导下,在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指导下,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强大竞争力的学生,也才能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提高学校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能力,以贡献求发展。(2)清晰学校定位,突出比较优势。一方面要突出自己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另一方面要使自己的若干学科、专业形成社会口碑,增强在国内外竞争中的实力。(3)强化教学质量,增强产学研互动。应以企业的实际需要检验和反馈课堂教学质量,完善高职院校从专业招生、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培养方式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等一系列教学过程。(4)培育创新氛围,融合职业精神。应更好地培育创新氛围,促进学校的管理体制创新、学生培养模式创新、教师的学术创新,使学生在创新的氛围中培养创新的思维和能力。(5)结合专业特点,选择合作伙伴。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国外合作伙伴,以达到既满足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又不失自身专业特色的目的。

摘自《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六期 王美萍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应对国际化挑战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知识联盟

知识联盟的概念源自贝克尔(Becker)和墨菲(Murphy)对知识分工模型的研究。知识联盟的建立主要是基于组织资源、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即联盟一方具有另一方不具备的资源、知识、能力,实现联盟伙伴共同受益。一般而言,知识联盟具有五个特征,即共享性、互补性、创新性、虚拟性和动态性。从我国高职院校现有的状况和发展目标出发,在构建知识联盟时重点应考虑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核心能力互补原则。(2)知识共享和互相学习原则。(3)保持学院独立地位原则。高职院校构建知识联盟,一要构建知识联盟的组织模式,二要构建知识联盟的制度安排,其中包括建立知识奖罚体系、建立文化融合机制、建立知识共享机制。

摘自 《职教论坛》2009年第十一期(下) 张波 《论高职学院知识联盟的构建》

关于教育价值的秩序

文明说到底就是一种广义的秩序,可以说,文明的状态和水平是能够通过秩序的状态和水平来表征的。教育改革就是对优良的教育秩序进而是对教育文明的追求。价值自身的相对性质,注定了绝对的教育价值秩序是不存在的。不同的价值要素在一个价值系统中的权重,基本取决于价值主体的主观立场和处境。究竟怎样的作为对于良性的教育价值秩序崛起才是有意义的呢?要找到问题的答案,不妨先排除掉一些少有意义的作为。其一,要排除消灭多元、维护一元教育价值秩序的企图。民主的社会尊重个性化的存在,只要没有违背法律和道德,任何的思想和行为都有存在的权利。其二,要排除摧毁已有的一切,重建教育价值秩序的企图。事实上,千百年的人类教育思索,已经形成了足够理性的教育价值秩序。在现实中和历史上,不是没有好的教育价值秩序,而是好的价值秩序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够在教育价值观的冲突中处于优势的地位。不能消灭多元,不能简单重建,留给我们的实际上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在现实社会的教育价值观碰撞中,努力让建立在科学理性和人类理想基础上的教育价值秩序,发挥主导性的作用。

摘自《教育科学》2009年第五期 刘庆昌《教育价值的秩序》

关于教育本真的诠释与还原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倡导意味着教育科学革命的开始,对当前的教育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1)终身教育对教育本真的诠释与还原。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诸项目标:现实的人;适应性;追求幸福的教育;改善生活质量的教育;争取和平与国际间谅解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专职研究员戴维认为,终身教育应该是个人或诸集团为了自身生活水准的提高,而通过每个人的一生所经历的一种人性的、社会的、职业的过程。(2)终身学习对教育本真的诠释与还原。2000年,欧盟提出了终身学习的六项策略:人人具备基本技能;更多的人力资源;教学与学习的革新;评价学习;学习辅导与资讯的再思考;将学习带入家中。(3)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本真的诠释与还原。赫钦斯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国家的繁荣,而是要促使个人的自我能力不断发展,使个人的人格臻于完善。赫钦斯提倡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立场是,着眼于对人、对人性及对人生真正价值的培养与实现,学习化社会最终追求的目的在于学习成长、人格构建和成功 (实现个体价值)。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提出是对当前科技精神、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彼得·得克鲁认为,在知识社会里,没有贫穷的国家,只有无知的国家,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竞争成败的关键。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环境是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学习化社会的战略核心就是要合理地清除学习障碍,公平地提供教育机会,使社会变成一种学习形态的社会,奉行开放的终身教育制度,倡导个体和群体对学习的自觉而有效的卷入。

摘自《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第十一期 欧阳忠明 《教育本真的诠释与还原——基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的视角》

(逸 公辑)

关于社会阶层结构与职业教育

不合理社会结构的存在引发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字塔”型的社会分层是不合理的社会结构的主要表现;(2)社会分层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因素之一;(3)社会分层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对底层的关怀。职业教育的出现意味着学校体系的分化,不同类型和阶段的学校教育,有着迥然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前景,体现着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对教育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的“助推器”;(2)职业教育弥补了高等教育不公平的不足,促进了社会的合理流动和社会的良性运行;(3)职业教育是实现底层关怀最好的途径。

摘自 《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三期谢志平,周德义《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与职业教育》

关于技术理性的人文反思

作为一种以技术实践和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育类型,弘扬“技术理性”应该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的主题。(1)“技术理性”的启蒙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2)遵循技术的生成规律和精神实质是高职改革的基本原则;(3)传承技术文化,弘扬技术理性精神,是高职教育的本色,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因此,对技术理性的人文反思是寻找高职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桥梁。(1)对技术理性进行人文反思就是恢复和倡导技术理性的人文价值,让人文主义的精神维度在技术教育中发挥它所特有的作用;(2)对技术理性进行人文反思就是对人文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探寻高职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渠道;(3)对技术理性进行人文反思就是坚持人本导向,弘扬人的主体性,明确高职教育的价值意义。

摘自《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六期 刘利,叶丹《对技术理性的人文反思:高职人文教育的基本向度》

关于高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要将教师由课改的“阻力”转化为“动力”,由“不为”转化为“为”,逐渐引导教师走向课程开发的道路,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提高教师的课程思维。教学思维主要关注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方法让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而课程思维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摆脱教学论的角色定位,对课程的所有要素进行溯源性思考。不仅仅追问为什么要选择这些知识,还要追问为什么要设置这些课程,这些课程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什么,能否改变等。(2)微化教师的课程行为。不能仅从宏观方面告诉教师要参与课程开发,还应该告诉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具体应该做什么,并在整个过程中对教师进行指导。课程专家要对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以提高教师所开发的课程材料的质量,同时,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会慢慢地提高自身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3)转变教师的激励方式。首先,将参与课程开发与专业发展相结合;其次,将参与课程开发与物质收入相结合;再次,要为教师提供充分的资源,包括课改理念的培训、课改程序的指导等,要避免使初次参加课程开发的教师感到束手无策。

摘自《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年第十期 张爱芹,徐国庆《不为?还是不能为?——高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之反思》

关于技术的先导特性与高职教育地位的提升

对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一般都认为现代技术是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因而现代技术是现代科学的工具或至多是应用科学而已。海德格尔认为,只有透过技术的本质,才会认识到恰恰相反的结论:现代科学本质上是技术的东西,而现代技术在本质上先于科学并要求使用精密的自然科学。因此,与其把技术描述为应用科学,还不如把科学称之为理论技术更为准确。(1)从实践上看,人类发展史证明科学并不总是技术的先导。在许多情况下,技术是走在科学前面的,而且这两个领域一直保持着某种或强或弱的相对独立性。(2)从研究对象看,技术为科学研究指出新的方向。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是为了解决某些具体的技术问题才去研究某些特定的理论的。否则,许多理论根本就不会出现。当今技术时代,更是越来越多地向科学提出有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引导着科学的发展。技术发展的先导性,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提升其社会地位。

摘自《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年第十一期 张健 《技术哲学视野下高职教育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

关于科技价值观教育

科技价值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基本看法,是对科技地位、作用和功能的根本观点。历史上曾出现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即“价值中立说”与“双重效应说”。在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改革中注重科技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在于:(1)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科技价值观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科技价值观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客观要求;(3)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科技价值观教育是 “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因此,要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生产方式的价值;要合理宣扬科技提升生活方式的价值;要积极探索科技变革思维方式的价值;不可忽视科技作用的双重影响。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三十一期 易启洪 《科技价值观教育与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改革的相关性研究》

关于全纳教育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全纳教育,从对特殊儿童教育“统合”与“隔离”开始,逐渐拓展到对教育领域中的全纳和排斥问题的关注。“全纳”与“排斥”构成了全纳教育内部的一对基本矛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发布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把全纳教育界定为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做出反应的过程。全纳化的职业教育以承认人的平等和差异为人性基础,要求在公平优先的原则下保障个体差异的多样化存在。公平、公正是全纳教育的核心理念,“全纳”既是一种教学态度,也是建构“以人为本”的和谐的全纳社会的重要途径。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三十四期 莫丽娟,王永崇 《终身·全民·全纳——论职业教育内部三大国际教育思潮的统合》

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

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基础,一是社会需求,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二是经济拉动,从职业教育的性质与服务对象来看,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三是内涵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因素必须通过职业教育内部的转化才可真正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三十六期 王明伦,等《职业教育发展论》

(逸 公辑)

猜你喜欢
技术理性全纳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全纳教育视角下提高教学秘书管理水平的研究
特拉维夫首个全纳学校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公平高效:冰岛全纳教育模式及启示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责任伦理:变革时代的伦理探索
科技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直接动因
体育消费的异化及其规避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