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教学组”为载体的高职教学资源建设简说

2010-02-17 14:16朱海洋尹湛华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学质量

朱海洋 尹湛华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韶关 512126)

以“课程教学组”为载体的高职教学资源建设简说

朱海洋 尹湛华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韶关 512126)

以课程教学组为载体,可以推进高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发挥课程教学组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势,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带动课程整体建设,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课程教学组;教学资源;教学质量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为体现高职办学理念和特色,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着力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想方设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然而,办学规模效应与课程教学资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导致课程教学改革进展缓慢,迫切需要从更广的角度重新审视教学资源建设及其支撑系统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以课程教学组为载体推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既能建立和共享优质、稳定、高效的教学资源,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能,又能加快课程建设的步伐,进而全面推动高职专业建设。

课程教学组的基本概念

课程教学组是一个由同一学期担任同一课程的所有教师组成的、非长期固定的教师群体和基层教学管理组织,完全依据课程界定并以课程命名,其成员往往随课程变动而变化。虽然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课程教学组必须接受教学行政部门的日常监督和例行检查,但它突破了教研室的框架,独立于教研室建制,重构了课程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拥有相对独立的执行权,能够更直接、更高效地落实并完成各项课程教学及管理任务。课程教学组要以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己任,集中精力建设教学资源,向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等高层次目标迈进,最终提高课程本身的社会地位,以期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课程教学组是优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和管理、调整课程教学组织结构的必然选择,也是课程建设规范化、精益化的重要标志。

课程教学组在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任务与优势

教学资源涉及各种服务于教学活动的人力、物力,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展开,是一个伴随课程教学实践不断积累、整合及更新的动态过程,也是一项主体与客体协同建设的系统工程。系统行为的主体自然是人(教师、学生),可以称作“软资源”;系统行为的客体则是一切与课程教学活动有关的物化形态的东西,可以称作“硬资源”;系统行为本身则可称之为“活动(信息)资源”。因此,高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任务可归结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标准建设及课程教学资源平台搭建三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质量决定教学质量,教师水平决定教育水平,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高水平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一个课程教学组就是一支课程教学团队,作为课程教学资源的“软资源”及其核心要素,教师群体支配并同时丰富着教学资源的其他部分,所有 “硬资源”只有通过教师群体的整体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充分彰显其意义和价值。就高职课程教学团队培养方式而言,课程教学组应是最佳选择。高职教育之异于普通高等教育,就在于其职业性,而职业性的要求施之于高职教师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行业直观 (即对教师行业的共同要求的认知和把握),二是高职教育直观(即对专门职业行动领域及其职业行为特征的领悟和贯彻),而后者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毋庸讳言,我国高职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先天缺乏职业性,多数高职院校师资数量不足、素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是不争的事实,一些重要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技能课)多由只接受过普通教育、资历不丰的年轻教师担纲,他们能够站稳讲台已属不易,要求其授课内容深入专门职业岗位行动领域无疑是奢谈。与此同时,教研室一级通常组织效能有限,应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繁重课程任务尚且困难,根本无力促成青年教师综合职业能力提高,无暇主动培养课程教学骨干力量,只能仰赖教师个人禀赋,高职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难度之大由此可见一斑。相比之下,采用课程教学组的方式则更具显在的组织优势。

首先,尽管课程组没有行政职能,但在课程组长的领导下,可以通过引导措施与激励机制,充分激发课程教学组成员的潜质和参与教学建设、改革的积极性,强化组内教师之间的相互联系,发挥团队自组织功能与团队核心成员的“传、帮、带”作用,能够有效地克服青年教师职业成长关键阶段放任自流的状态,营造健康良好的互助氛围,合力培养关系紧密的课程教学团队。青年教师身处其间,耳濡目染然后见诸行动,自然能够迅速把握课程基本教学规律并获得基本教学技能,从而很快满足第一层职业要求。

其次,课程组长通常会选择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课程建设经验丰富的专家型资深教师,有些课程组长拥有深厚的工程技术背景和企业工作经历,深谙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熟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规格标准和培养策略,是典型的“双师型”教师。他们在组内身兼组长和首席职业导师的双重身份,其学识经验、职业操守和人格魅力对青年教师的影响是任何硬性的行政命令所不能取代的。通过课程组长及核心团队成员的言传身教,青年教师不断学习实践、潜移默化,逐渐深入高职教育的核心领域,更容易在较短的培养周期内满足第二层职业要求。

再次,课程教学组通常人员配置相对稳定,活动方式是长期一致和连续的,活动范围是不断向纵深延展的。具体到一门课程,教学活动本身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课程教学组所有成员的所有相关活动的基础: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必须依靠教学;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必须围绕教学;教师业务能力进步和教科研成果可以反哺教学,十分有利于“以课养课、以课育人”。课程教学组所固有的自平衡组织结构和稳健的长效机制具有强烈的正增益作用,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实现“师资—课程”一体化协同建设,课程教学质量随教师个人能力的进步同步提高,教学相长,良性循环,既可以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支高质量的高职课程教学骨干队伍,也能为选拔和培养专业带头人提供一个可靠的人才储备资源库。

(二)课程标准建设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科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类似于目前通行的 “专业教学计划”,后者则与课程“教学大纲”接近但又明显不同,课程标准通常仅指各科课程标准。显然,一套完备的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所有教学活动的唯一尺度,因此,课程标准建设对高职课程教学活动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应当承认,课程标准不是一个新概念,亦非高职教育所专有,但在工学结合的原则框架下,随着高职课程观的转变以及课程教学工作重心和教学评价方式方法的转移,以 “学科本位——知识体系——教师主体——结果评价”构成的教学大纲这种承袭已久的文本形式指导和管理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改革与教学活动,越来越缺乏有效的着力点。因此,依据高职课程的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效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借鉴发达国家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成功经验,建立基于 “能力本位——行动体系——学生主体——过程评价”的高职课程标准,近几年来在业界已达成共识,并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笔者认为,高职课程标准建设是对课程教学进程进行解构与重构,并将其指标尽可能量化或精益化的过程,建设任务主要包括:确定课程名称、教学对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界定课程时限,制定教学进程文件,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辅助资料,设计教学案例,建立课程考核标准和教学质量测评标准等等。以课程教学组为载体推进高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极化了高职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概念,兼顾了课程共相与殊相、教师群体的共性与个性及课程组集体意志与教师个人偏好之间的关系,显然有助于发掘高职课程标准建设内涵:(1)在课程标准建设过程中,课程教学组集中讨论、共同建设,始终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以满足高职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能够从教学内容到学绩考核上实现课程规制的最大限度的统一,可以保证课程基本教学文件的权威性。(2)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个人可根据学情充分发挥自身教学专长,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机动灵活地处理各类具体问题,课程教学组“松弛耦合”的组织优势、刚柔相济的行为特征及对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兼容性可以得以充分体现。(3)课程标准本身并非一成不变,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建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为适应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建立之后仍需接受检验并随时加以调整和完善。此时,课程教学组人员配置的长效性、活动方式的一贯性及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就能发挥作用,可以始终保持对课程标准的评价不缺位,能及时跟踪执行情况并诊断、修正、发展课程标准,主动适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保证课程资源建设的有序循环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正常进行,从而可坚持课程标准建设的动态性原则。

(三)课程教学资源平台搭建

教学资源平台是教师参与教学建设、帮助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可分为实体资源平台和信息资源平台两部分,前者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如课程专属的实验室、实训室和各种综合训练设施及设备器材)和校外实习基地,后者则包括一切与课程开发建设及教学活动有关的、具有交互性质的静态文本和动态信息。教学资源只有具备开放性才能实现共享;只有可以共享的课程教学资源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益,有利于优质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课程教学组的方式组织实施实体资源平台建设,可以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实现硬件设施和器材的最佳配置,使资源平台得到优化整合和高效利用。课程教学组对于信息平台建设具有显著的梯队优势,课程负责人和青年教师在平台建设中互补性很强,可以发挥各自的作用,保证分工协作、人尽其才。以课程负责人为代表的资深教师扎实稳健,学术水平高,富有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具体课程的特质,带领整个教学团队把握课程资源建设的大方向,并为课程建设质量奠定基调;青年教师富有学习能力和竞争力,对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敏感,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无疑是课程信息的最佳载体,课程信息资源平台一般也是以课程网站的形式呈现,相对于老教师,青年教师在网站设计、维护和管理方面普遍具有明显优势,完全可能因此为课程增添新亮点,创造新特色。

以课程教学组为载体推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是新形势下高职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一种实用选择。采用这种建设模式,能够加快教师培养步伐,有利于形成优秀的高职课程教学团队,并可借此充分发掘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内涵,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对整个专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共建共享的高职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可以使师生共同受益,实现双赢。

[1]吴晓春.课程组教学负责制在中等教育中的改革与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3):73-75.

[2]王海冰,等.二级学院课程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8):167-168.

[3]戴先中,等.高等学校跨院系校级平台课建设意义与建设思路[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12):1-3.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卷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何兴国,周贵礼.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08,(2):151-152.

[6]徐雅娜,闫丹.基于动态性原则建立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41-42.

[7]何静.高职院校校本课程标准之评价体系的建构[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4-15.

G712

A

1672-5727(2010)04-0027-02

朱海洋(1978—),男,内蒙赤峰人,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控制及其应用。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学质量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