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职人文教育的战略选择*

2010-02-17 14:16袁锦贵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人文院校职业

袁锦贵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嘉兴 314036)

当代高职人文教育的战略选择*

袁锦贵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嘉兴 314036)

人文教育的职业性和职业教育的人文性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必须立足于职业需求,职业教育要渗透人文教育,职业化的内涵反映了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同时,高职人文教育“知行合一”的原则要求在“工学结合”、“产学合作”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让学生尽快具备职业人文特征,从而有效缩短职业适应期,尽早进入事业发展期。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区域人文教育是面向职业生活、以“知行合一”为导向开展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高职;人文教育;职业生活;知行合一;区域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与人文精神的教育”,以提升人文素养为旨趣。高校的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哲学、文学、历史、心理、艺术等人文课程的教学,形成学生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的活动。当前,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人文教育在人才综合素养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社会人的任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责无旁贷。

客观地说,近几年来,高职的人文教育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和改善,表现在课程开设上就是人文教育课程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课程结构有了明显改善,并且也开始注意管理人性化和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然而,从总体上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成效亦不明显”①。2007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杂志社对北京、河北、浙江、广东、山东、重庆、河南、吉林、安徽、江苏、陕西等省市所属的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26所高等职业院校的987名教师、403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有关高职院校的院(校)长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时间短,学术底蕴不足,加之当前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单纯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而对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教育则重视不够,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人文教育处于边缘状态”。②这个结论应该说还是符合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实际的。据笔者了解,目前,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结构大致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除了《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外,大多数人文教育课程的开设性质都是公共选修课,而且开设也不稳定,即使是作为通识素质类必修课开设的《大学语文》也已经逐渐被应用性较强的《应用文写作》所代替;二是人文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设置大都模仿本科院校,属于本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压缩版,教材也大多使用本科院校开发使用的教材,真正适用于高职专用的教材非常少;三是人文课程的教学大多沿用专业教育的模式,以知识传授和考核为主,教学效果不明显。这就使得当前的高职人文教育呈现“鸡肋”的尴尬局面。因此,高职人文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技术应用型职业人才,其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有别于普通高校,特色就在于其职业性。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既具有高校人文教育的规定性,即学生通过习得人文知识形成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同时又具有特殊性,它不同于那种“通识形态”或“一般形态”的人文教育,而是一种“职业形态”或“特殊形态”的人文教育,可称之为“职业人文教育”③。面向职业生活、立足职业需求、突出职业特色是高职人文教育的必然选择。

更重要的是,当今世界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度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人文教育的职业性和职业教育的人文性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必须立足于职业需求,职业教育要渗透人文教育。国际上,职业化已成为劳动者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基本途径。以国际通行的概念分析,“职业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以“人事相宜”为追求优化人们的职业资质,以“创造绩效”为主导开发人们的职业意识,以“适应市场”为基点培养人们的职业道德。“人事相宜”的基本准则既包含了工作对象对人文素质和人文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又包含了人与这种要求的适应性问题。这种以“创造绩效”为标志的适应性是个体社会生存状况的最基本内容。第二,除了工作对象以外,人与职业情景的适应性同样也影响到人事相宜的程度。在这里,个体必须正确理解社会、企业的道德和制度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社会认知、学会行为选择。人与人的交往和合作构成了职业活动的又一种人文情景,其水平是衡量职业生活质量的标志之一,是个体必须学会的基本内容。第三,“人事相宜”的基本准则,既看到了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又没有把职业能力看成是职业岗位对人的静态和被动的要求,而是从人与职业的相互关系上高度重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人对职业的社会、审美和经济及自我实现价值的体验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职业能力的发展,以至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与职业岗位的相宜程度。职业化的内涵反映了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也为高职人文教育寻求面向人的发展和职业需要相协调的途径提供了依据。

高职人文教育“知行合一”导向的必要性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重要命题,由我国心学集大成者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其理论核心是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④。“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这无疑有其深刻之处。王守仁的哲学主要是针对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言,但对我们当前的人文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笔者认为,当前的高职人文教育成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恰恰在于过于强调人文知识的系统性掌握,过于强调个体的自觉行为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知先行后”的理论使然,这从人文课程仍然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考核就可以看出来。但知识的获取并不等于能力的获得,更不等于素质的养成,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种“知先行后”的理论往往造成知行脱节的严重后果,或者成为“知而不行”的借口。

虽然从客观上说确实存在“知易行难”的问题,但反思我们现在的高职人文教育,我们就会发现,更多的是学生“知行不一”和“知而不行”。知行不一,表现在“信用危机”和“诚信危机”上,比如对“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考试不能作弊”、“不能撒谎”等等道理,恐怕每个学生都知道,但为什么还是出现诸如欠债不还、考试作弊、当面撒谎等道德问题呢?这里当然有社会风气的原因,但也不得不归咎于我们当前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而且种种迹象表明,在一些德育课程、思政课程考试中能拿高分的学生,其道德素质却不一定高。

至于“知而不行”,如果排除“知行不一”和“知易行难”的因素,最有可能的就是两个方面:一是我们所教给学生的“知”脱离实际,学生根本用不上,与学生的“行”所需要的“知”有错位,造成事实上的“不知”;二是我们所教给学生的“知”太空洞,不具有可操作性,学生没有办法付诸实施。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表明我们所教给学生的“知”不符合学生“行”的要求。因此,需要改革教学中“知”的内容,需要我们按照“行”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并改革教学方法,强调“知行合一”。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要按照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面向职业生活,立足于学生的职业需求来选择;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评价上都要体现“知行合一”,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面向职业生活、以“知行合一”为导向的必然要求

“工学结合”、“产学合作”无疑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必然选择。而“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无疑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之一。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这种办学目标和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无异于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以“知行合一”为导向提供了契机和方向。根据目前的情况,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面向省内(或区域内)招生,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省内(或区域内)就业,区域性是高职院校的属性之一。因此,学生必须了解该区域的历史人文、风物地理、风土人情,为将来的就业、从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同时,各种职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该职业的历史背景、发展前景、职业文化等也必须提前了解,学生尤其要了解的是从事该职业所要求具备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知识。这样,学生在真正从事该职业时才可能去“行”,用自己的“知”去指导“行”,从而有效缩短从业适应期,尽早进入事业发展期。

我们强调学生的爱国主义要从爱家乡、爱自己的职业开始,而爱的前提是了解和熟悉。加强区域人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了解、熟悉中去产生爱之情。如浙江省的高职院校就可以按照学生就业、创业的规律,把“熟悉浙江、热爱浙江”放在重要的位置,为他们将来在浙江就业、创业、发展奠定人文基础,具体措施可以考虑开发本土化教材《浙江省高职人文教育基础教程》及其配套读物《趣话浙江——浙江省高职人文趣味读本》,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浙江精神的教育三位一体,切实加强人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趣味性。

需要指出的是,面向职业生活、以“知行合一”为导向的人文教育还必须弱化学科体系,注重人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培训,强调人文知识教育与人文能力培养、人文素质养成、人文实践活动的“四位一体”和有机融合。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以“做人”为切入点,围绕“做人”和“做职业人”选取、组织、编排人文知识。在教学中不但注重学生的“言”,还要更加看重学生的“行”,强调“做真人”、“做负责的职业人”;不但要注重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更要注重外化,即通过人文知识应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将使人文知识和素质养成更加稳定化、习惯化,最终通过内化外化结合形成合力,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王旭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现状的分析与思考》,载《光明日报》2006年10月28日

②高宝立:《人文教育: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责任》,载《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8日

③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④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袁锦贵(1976—),男,土家族,湖北利川人,文学硕士,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人文教育和地方传统文化研究。

*本文系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面向职业生活,构建高职人文教育课程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rc2005002)

G710

A

1672-5727(2010)04-0017-03

猜你喜欢
人文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人文绍兴
我爱的职业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