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桌”模型构建研究
——基于独立学院的实证分析

2010-11-02 07:31晋,杨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教育

徐 晋,杨 燕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 310024)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桌”模型构建研究
——基于独立学院的实证分析

徐 晋,杨 燕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 310024)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已成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实证研究入手,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因素,并据此提出了以创业课程、创业环境、创业者联盟、创业孵化为四个支点的“方桌”创业教育体系模型。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方桌”模型

创业能力 (Enterprise Competencies)一词是在1989年亚太会议期间确定的,中文被译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1]。同年底,“面向 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报告阐述了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创业能力,并要求把创业能力教育提高到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2]。

创业能力的含义非常复杂且多维度,一般被认为是蕴藏在人身上的一种智力资本,它包含个性、技能和知识,是一种具有突出创造特性的整体能力。创业能力既不是一个人先天的潜能,也不具有可遗传的特性,它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形成的。其中高校的教育和培养,对于个人创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当前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业能力及其构成

(一)创业能力的概念

在现有的心理学、创业研究中,大多数专家学者是从静态结果和动态过程两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的。有的学者认为创业能力是一种静态结果,例如:孙强[3]把创业能力归纳为“一种具有进取性的、科学利用各种条件的、善于捕捉机会的、全面把握国家政策和事物发展主要矛盾的综合协调分析能力”;郑登成[4]指出创业能力就是“要求劳动者不仅有知识、有科学技术,还应该是具有多种劳动技能(本领)的复合型劳动者,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获得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还有些专家学者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创业能力,认为创业能力是一个动态过程。严强[5]认为创业能力是指“与个性心理倾向、特征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在个性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是经验、知识、技能经过类化、概括化后形成的,并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表现为复杂而协调的行为过程”,杨俊[6]从创业逻辑进程出发指出创业能力实质上是“企业家完成和衔接感知并评价创业机会,整合资源以创立新企业,以及谋求新企业生存和成长的过程。”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不同研究成果,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把已知的信息、知识与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创造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有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它既可能是一种静态的结果,也可能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二)创业能力的构成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创业能力主要由“激发行动的能力、能够行动的能力、操作行动的能力、继续行动的能力”构成,创业能力实际上是以上几种能力的和谐统一。Chandler基于创业者角色的不同,指出创业能力主要包括识别与利用机会的能力、概念性能力、坚持不懈的能力、人力能力、政策性能力、技术能力等六大能力。Man等人通过综述以往文献整理出创业能力构成的六个维度,即机会能力、关系能力、概念性能力、组织能力、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7]。我国学者唐靖、姜彦福[8]认为创业能力由二阶六维度构成,即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运营管理能力为一阶维度,机会识别能力、机会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为二阶维度。张美凤、赵映振、蒋峰针[9]对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了专门研究,他们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由“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用人能力、应变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等五项能力所构成。

可以看出,学者们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对于创业能力的构成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在这些研究中,笔者较为认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创业研究中心林强、姜彦福、张健提出的创业理论架构,即创业能力的划分可以从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机会识别与利用、风险认识与决策、组织领导与管理四个维度来进行。笔者的研究也是基于以上维度为架构基础,将创业能力分为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机会识别与利用能力、风险认识与决策能力以及组织领导与管理能力四个方面。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描述

本研究的样本来自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和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三个独立学院的本科生,问卷调查采取分层抽样方式进行。本研究首先进行了一轮预测试,在进行评估和修改后,共发放正式问卷 200份,实际回收153份,回收率 76.5%,在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有效问卷 146份,有效率 95.4%。在回收的有效样本中,男学生为 72人,占 49.3%,女学生为 74人,占 50.7%。样本信息分布的基本情况见表 1。

表1 样本基本情况表

(二)测量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是笔者编制的“大学生创业能力调查问卷”,先后经过草拟专家效度检验、预测试、修改,然后开始问卷的正式施测。该问卷以林强、姜彦福、张健提出的创业理论架构为基础,整合前期文献综述和访谈研究结果,结合专家的检验修订形成的,共计 33个问题。

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被测大学生的基本资料,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创业能力测试。在“大学生创业能力测试”部分,问题的填答方式采用 Likert5级量表自陈回答,1表示“完全不同意”,3表示“中性(难说)”,5表示“完全同意”。

在正式测试之后,搜集来的原始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主要包括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

(三)调查步骤

本调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设计调查问卷;第二步,选择调查对象,考虑到调查取样的可信度和广泛性,本研究取样范围涉及到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同时男女有一定比例,人数达到了一定标准;第三步,组织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并对收集上来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与此同时,对于缺失的数据,采用均值插补的方法进行处理,即将题项的样本均值作为该题项缺失数据的替补值。虽然均值插补法明显提高了估计精确度,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插补结果将导致在均值和总量估计中对方差的低估,还有可能造成样本分布的扭曲。但由于问卷整体数据的缺失率非常低,不到 1.1%,因此这种插补方法对统计分析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三、研究结果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创业辅导 (培训)经历、创业活动经历、家庭背景、实习或兼职经历等不同变量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有些变量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某些层面影响明显,有些则基本无效果。

(一)实习或兼职经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较小

为了研究实习或兼职经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有多大的作用,笔者采用方差分析对样本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独立学院大学生有无实习或兼职经历在其创业能力上没有显著差异 (见表 2)。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创业活动与实习或兼职存在较大的差异。实习或兼职活动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对学生的要求,相对于实习或兼职而言更高、更全面。二是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实习或兼职,多是缘于课程较松、有较多的空闲时间,“打工”既可以消磨时间又可以赚点零花钱。很少有人是考虑到今后可能会创业而提前做准备。这样的实习或兼职,自然不可能达到增强创业能力的效果。

表2 是否有实习或兼职经历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差异表

(二)家庭成员的经商背景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影响显著

经过方差分析发现,独立学院大学生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人从商对其创业能力的机会识别与利用能力、风险认识与决策能力、组织领导与管理能力影响较大,在检验结果中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见表 3)。这一方面是因为父母为了自己的事业能在子女一代能更好地传递下去,较早地让子女接触商业经营;另一方面则缘于子女在与父母的相处中受到商业运营方面的隐性教育。

表3 家庭有无人员从商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差异表

(三)创业辅导 (培训)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有效果的,但有局限性

为了了解创业辅导 (培训)对大学生能力改善的作用,笔者通过方差分析发现,接受过创业辅导(培训)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机会识别与利用能力方面强于没有接受过创业辅导(培训)的大学生,但是在风险认识与决策能力以及组织领导与管理能力方面,创业辅导(培训)的效果不显著 (见表 4)。这表明,创业辅导(培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机会识别与利用能力,但在培养学生的风险认识与决策能力以及组织领导与管理能力方面效果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目前大学创业教育中更加重视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现状。

(四)创业活动能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技能,但对其创业意识与创造能力无明显作用

经样本检验发现,参加过创业相关活动的大学生在机会识别与利用能力、风险认识与决策能力、组织领导与管理能力方面与没有参加过的大学生差异极其显著。同时,在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方面,是否参加创业活动没有显著的差异 (见表 5)。这说明,正式创业前积极参加创业相关的活动所提升的大学生创业能力,更多是实践层面、经验性的技能,例如对于创业机会的感知和鉴别、管理决策的果断和有效等;但是对于意识层面、天赋性的能力作用不明显。

表4 是否接受过创业辅导(培训)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差异表

表5 是否参加创业活动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差异表

四、构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桌”模型

研究结果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创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仅靠创业辅导 (培训)、创业活动实践、家庭背景影响或实习 (兼职)经历中的某一变量是无法实现培养目的的。有鉴于此,笔者在借鉴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和项目的基础上,认为构建以创业课程、创业环境、创业者联盟、创业孵化为四个支点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桌”模型 (如图 1),充分发挥各支点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上的优势,互为补充,才能全面、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一)创业课程

图1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笔者认为,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是创业辅导(培训)的优势,但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必须构建自成系统的课程体系,以完善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同时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相互渗透,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习得创业所需的创新意识和主动精神等。

1.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改革创业教学课程大纲,把创业心理和技能、法律知识、管理知识、营销知识、财务知识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统一的学科体系。一方面可将创业基础知识性质的教学纳入公共基础科课程,开设“创业学导论”类的课程,供全校各学科学生修习。鉴于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在减少要求修习的学分总数,为了减轻公共课的负担,不妨通过课程改革将现有的“法律基础”等涉及创业教育内容的课程整合到“创业学导论”中去,这样,既可使原来的教育内容更有针对性,又不会增加学生的课程负担,甚至可以减轻他们在公共课方面的学分负担,进而获得其它自由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可设置一些涉及具体创业知识、技能和能力等的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如“生产规划与计划”、“营销策略”、“市场预测”、“谈判技巧”等,供那些对创业比较感兴趣的同学选修。

2.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加强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创业教育除了小部分专门创业课程教育外,更多的是结合专业课教学,在现有课程中挖掘、开发、增强创业教育的内容,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放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通过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商业模拟游戏、创业人物访谈、团体游戏、案例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开放、愉快的环境中,通过活动体验来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实践教学等阵地,提供学生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和企业模拟运营机会,使“做中学”和“学中做”相结合,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团队沟通合作等综合素质。

(二)创业环境

环境影响观念,观念决定行动。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加强创业教育,形成一种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1.优化创业制度环境,激发并保护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目前看到的较多的创业鼓励政策,多面向高校毕业生层面,面向非毕业生的基本没有。而实际上,有创业想法的大二、大三学生并不在少数。《创业家》杂志 2009年曾对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创业情况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0%的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想法,其中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约占 60%左右。因此,高校在广泛宣传国家、省 (市)各项创业政策的同时,更应根据大学生在校期间面临的困难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解决方案,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顺利创业,以实现“以创业带就业”目标。国内部分高校已开始探索,如福州大学设立创业基金,每年为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3-5万元的无息贷款,3年内归还本金;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规定,在校学生开网店,一颗钻顶两个学分,等等。

2.强化校园创业文化环境,形成以“创新创业”为重点的校园文化。一是要利用校园网、广播、校报、宣传橱窗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创业的意义和价值,使培养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使学生有学习和追赶的目标。二是要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去考察,让他们认识了解创业过程,激发创业热情;定期邀请创业成功者来校讲座,使学生与之面对面沟通,感受他们的人格、精神和情怀,消除大学生创业的畏惧心理,引发大学生对创业的向往;定期举办创业设计大赛,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形成一种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

3.改善创业服务环境,提供有效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一是加强大学生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大学生创业导师队伍以企业家为主体,高校教师、政府部门政策专家、风投和金融机构专业人士为重要力量组成。他们不仅可以用自己的创业精神感染学生,成为激励学生创业的楷模,而且可以通过一对一结对指导、“会诊”指导等多种形式,直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这支队伍的不断扩大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提高的重要保证。二是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实现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利用家庭成员创业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高校可以通过家长会等家校沟通平台宣传各级创业政策,让更多的家长支持孩子的创业想法,并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孩子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实现学校创业教育与家庭创业教育的有效衔接。

(三)创业孵化

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创业实践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创业,坚定创业的信心,增强创业能力,并付诸实践,把创业辅导 (培训)等过程中吸收到的创业知识从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但创业审批程序的繁琐、过程中的艰辛和无法预测的困难等等,常常使得很多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望而却步。基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应鼓励广大同学利用第二课堂,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利用自身优势,在校内创办类似“虚拟公司”的创业实验室,建立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提供平台,缩短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也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创业的乐趣与艰辛,体会成功的喜悦。

已有不少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值得各高校借鉴与推广。如上海外贸学院的创业模拟运营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校为想创办“公司”的学生,提供工商登记、注册、政策咨询等一系列模拟服务;“公司”可以承接校内业务,比如学校要办书市、办勤工助学市场等,就委托学生“公司”操办;“公司”也可通过校办企业,把触角延伸到校外市场。该学院还专门设立学生创业中心,作为学生公司的办公场所,硬件设施齐全。再如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创办大学生网络创业孵化基地、淘宝实验室和网商学院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提供网上开店的技能教学;大学生网络创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高仿真的实训环境;网络创业孵化中心为大学生网上创业提供实战平台,该孵化中心还与郑州国际小商品城携手成立“壹元创业基金”,用于资助“大学生网络创业孵化中心”的优秀创业人才和优秀创业项目。

(四)创业者联盟

高校除了根据自身条件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的机会外,还可以建立“创业者联盟”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者联盟类似于创业者俱乐部,是准备创业和已经创业的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学习的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准创业者和创业者可以获得诸如培训、风险投资、项目、技术、孵化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创办企业或者新创企业的成长管理。

创业者联盟是一个重要的创业教育模块,因为学生可以在这个组织里学习、积累和检验创业知识,就像企业集群的成长机理一样,创业者可以在联盟里获得群体效应。当然,联盟的组建和有效运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联动。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生社团,其活动也不是组织几场讲座、开展一些联谊活动那么简单,而是要通过一个互动的平台把风险投资机构、企业、科技园、孵化器以及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联系在一起,争取获得它们的支持和参与,使大学生创业活动具有一个很好的生态环境。在这个创业生态系统中,既可以加强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又可以密切学生与风险投资界、企业界等的联系,从而丰富学生的创业学习和实践,放大高校的创业教育功能。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桌”模型的构建基于现代创业教育理念,以学校和社会的双赢为立足点,通过创业课程、创业环境、创业者联盟、创业孵化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育人功能。同时,该模型符合我国当前的高校实情,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笔者认为可以在独立学院中率先试行,随着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再分区域、分类别、分阶段推进。

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摸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如果“方桌”模型中的一个或者两个支点出现倾斜,例如创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或者创业环境不理想,那么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就会受到限制,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就会大大降低。如何完善“方桌”模型的服务支持体系,保证“方桌”的平稳运行,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1]王一兵.学会关心——面向 21世纪的教育 (圆桌会议报告) [J].教育研究,1990,(7):39-43.

[2]Man TW Y,et al.The competitivenesof s mall andmedium enterprises: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Joum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123-142.

[3]孙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5,(3):83-85.

[4]郑登成.如何在职业培训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J].中国冶金教育,2000,(6):84-86.

[5]严强.社会发展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200-220.

[6]杨俊.基于创业行为的企业家能力研究——一个基本分析框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4):29-35.

[7]Chandler C N,Jansen E J.Founder’s self-assessed competence and venture perfor mance[J].Joum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2,(3):223-236.

[8]唐靖,姜彦福.创业能力概念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52-57.

[9]张美凤,等.关于大学生创业特征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53-54.

[10]欧阳晓.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2,(8):72-73.

A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Square-table”M odelto Tra in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Ability——An Empirical Research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XU J in, YANG Yan
(Zhijiang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4, China)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ability,and how to build a proper training system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re two essential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 some independent colleges,this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and proposes a model called“Square-table”for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which is composed of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the entrepreneur union,and entrepreneurial incubation.

independent colleges;students;entrepreneurship sbility;“Square-table”m odel

G640

A

1006-4303(2010)04-0456-07

(责任编辑:薛 蓉)

2010-11-24

徐 晋(1975-),男,浙江海盐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农民工问题研究;杨 燕(1977-),女,湖北丹江口人,讲师,硕士,从事高校学生管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生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