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学原理论当前农民工就业

2010-11-12 16:01徐守成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劳动力农民工技能

徐守成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基于经济学原理论当前农民工就业

徐守成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当前我国政府提出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然而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众多的农民工再次失业,这对社会、经济都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利用经济学原理研究影响农民工就业的相关因素,从而尝试找出解决的办法。

经济学原理;农民工;就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8年,GDP首次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同时,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得到较大程度优化,尤其在就业结构方面,大量在第一产业就业的人员转移到第二、三产业。1978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达70.5%,而到2008年时已下降到39.6%。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下降幅度明显,但比重仍处于较高水平。同时,这些成功转移出去的农民工却仍要承担着很大失业风险,尤其是在经济处于巨大波动时期,因为他们既要遭受来自观念、制度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又要受到自身素质技能偏低的制约,他们的就业时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对农民工就业要给予高度关注。

1 农民工就业现状分析

我国是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为主的国家,在当前金融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低迷,国际需求下降,贸易减少的大背景下,经济受其影响是无疑的,出口增长下降,生产过剩,大量企业被迫关门。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上半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进人下半年,倒闭的企业中出现了一些大中型的加工企业的身影。由于如此众多的企业关闭破产,其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量人员失业,这其中主要一部分就是农民工,据初步估计,失业的农民工达2000万之多,使本已就业艰难的农民工更雪上加霜。

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劳动力资源异常丰富的国家,有着庞大的劳动力队伍。然而,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而使得农业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极为低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城乡、行业间存在的巨大收入差距,推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向其它行业转移。这些走进城市、跳入其它行业的农民工们,由于其受教育水平低,缺乏一技之长,并且接受信息渠道不畅,消息闭塞,从而付出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艰辛。他们的工作单一,就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建筑业以及住宿餐饮娱乐业,而且所在的企业几乎全部是私营及三资企业。据2008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显示,制造业、建筑业以及住宿餐饮娱乐业分别占乡村劳动力中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为32.6%、18.8%、15.2%。同时,他们寻访工作的途径狭窄,按2006年央行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务工主要是通过亲友介绍,其占调查总数的66.5%。因此,在市场经济发生震荡时,他们常常最先遭受冲击,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牺牲品。农业部根据固定观察点对10个省市的数据调查,得出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农民工提前回流量占农民工总量的6.5%。我国有约1.3亿外出农民工,按此比例计算,提前返乡的农民工就约有840万。进入2009年,由于城镇新增劳动力、退伍转业军人、高校毕业生等加入就业队伍中,预计将有2400万劳动力待就业,而我国提出2009年全国新增就业机会仅为900万,使得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当前我国政府提出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如此众多的农民工失业,不管是对经济还是对社会都会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因此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就成为我国当前乃至今后很长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2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农民工就业

根据经济学原理,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受异地或其它行业的预期收入影响,当对外地或其它行业的预期收入高于其转移所要产生的机会成本时,转移现象就会发生。由于我国城乡间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且农村又存在大量隐性失业者,因此每年都有大量外出就业的农民工,这些转移出去的农民工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为家庭挣得了相当可观的收入,但由于生活在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且本身劳动技能较低,因此又不得不为此付出一定的成本。图1中,直线W表示农民工数与其外出就业获得的收入之间的关系。表明随着农民工进入市场的人数增加,他们所得的收入会逐渐减少,其中原因涉及到市场竞争的加剧、寻访工作的过程延长等等。直线C表示农民工数与其外出就业付出的成本之间的关系。表明随着农民工进人市场的人数增加,他们付出的成本会逐渐增多,这其中包括工作寻访过程中支出的增加,离开农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增加等等。

在市场稳定的情况下,农民工的收入与成本最终会达到均衡。因为当收入高于成本时,农民工还有转移的空间,还会继续进行转移直至收入与成本均衡时为止,而当收入低于成本时,农民工就业数量就会下降直至收入与成本均衡。然而,在市场波动尤其像现在的金融危机时期,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急剧下降,寻访工作的成本急剧上升,大量的农民工又回到失业状态,使得直线W、C都要向左移动,在同样的工资水平下,获得就业的农民工将大大减少,减少为Q-Q1。若要使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不会下降甚至保持到原有的水平,并且让收入与成本基本上维持在先前的水平时,必须让直线W1、C1均向右移动。这就要通过大力发展经济,通过利用影响直线移动的相关因素达到上述要求。

1.要使直线C1向右移动,政府必须从制度上取消妨碍农民工就业的障碍,比如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获得了与城镇职工同样的身份地位,消除因户籍产生的歧视;要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减少其受教育成本,给予其平等受教育机会,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改善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状况,让他们真正享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改善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状况,让农民工能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动态,准确获取就业信息,减少就业风险,等等;

2.要使直线W1向右移动,需依赖向社会及时发布就业信息,让社会尤其农民工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从而减少工作搜寻成本;要通过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并要组织相关专家给予其技术支持,帮助消除技术上的瓶颈给创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就业吸纳能力等等,通过这些努力促使直线右移。

3 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措施

3.1 加快取消户籍制度步伐,消除制约劳动力转移瓶颈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政府为了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出台了户籍制度,从而区分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样就人为地划分出两类人群,以及两个劳动力市场,结果阻断了城乡间的劳动力流动,使得在农村积聚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过剩的劳动力几乎没有任何就业机会,他们所得的收入极其微薄。加上政府对农村的教育投入相对较低,又使得他们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上偏少,导致劳动技能低下。随着我国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的加强,现在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了就业为了增加收入进行流动,可由于他们没有从根本上去除农业户口的身份,没有在技能上拥有竞争的优势,因此在就业市场上常常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受歧视现象相当严重,尤其在当前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他们最先受到伤害。为了减少这样现象的发生、乃至消失,就必须要彻底根除当前的户籍制度,打碎在城镇与农村之间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这道无形的屏障,从而实现全国统一的一元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村劳动力能够按照市场规则寻找工作、实现就业。

3.2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强农民工抵御风险的能力

当前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还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还有数目庞大的农民工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他们享受不到养老保险带来的老有所乐,享受不到医疗保险带来的去病除灾,享受不到工伤保险带来的安全保障,因此这样的社会保障充其量只能称其为“小保障”,它只是保护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忽视了为数众多的却非常需要保障的农民工们。由于被限制了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他们只能加倍地努力、超负荷地工作,干着城镇职工不愿干的脏、累、险的活,而且收入微薄,就是这点可怜的收入,还既要维持当前的生活,又要对付未来的病、老。因此,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七八十岁的老人在田间劳作、生病无钱就医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必须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让农民工也享受到社会保障的好处。这一方面,需要加快这方面制度的构建,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让制度中规定的权利尽早落在每个人身上。此外,还要加强监督力度,通过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使保障制度真正落实到实处,从而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大保障”。

3.3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农民工就业机会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我国当前一段时期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性。一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相对短缺,技术相对落后,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应依靠劳动成本低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劳动力供给过剩,尤其在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正是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因此,要在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实现高效率、高技术型就业模式与劳动密集型就业模式共存发展,要在优化结构的过程中,注重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效率可能偏低,但其能解决大量过剩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因此,对于农民工就业问题,一方面要做好向城市转移的工作,降低进入城市的“门槛”;另一方面,要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步伐,增强其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此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要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产业,它的发展可以带动交通、建筑、餐饮、批发零售、文化娱乐、社会服务等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大部分就业门槛比较低,不需要多高的文化和技能,对劳动力素质要求弹性大,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优势,比较适合目前我国农民工的现状。因此,当前应注重第三产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要在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除了增加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外,还应注意把预算外资金引导到第三产业的投入上来,充分发挥出第三产业巨大的吸纳劳动力的潜力,以减缓农民工就业问题。

3.4 建立城乡一体化信息网络,让农民工及时了解就业信息

农民工成为当前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工自身在市场中难以收集相关信息,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少。技能低,面对市场中出现的变化,很难及时有效的作出应对措施。因此,他们常常就最先成为市场动荡的受害者。为了减少乃至消除这种信息不完全现象的发生,政府应做好信息收集、整理、传递等工作,要充分发挥地方广播、电视的宣传媒介作用,要深入到农民工聚集的地方,向农民工广泛传播市场就业信息,让农民工及时了解就业市场动态,减少因信息接收不畅而失去就业机会。地方劳动行政部门必须要会同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深入到田间地头,充分了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搜集他们现有的劳动技能、对就业的收入预期等信息,通过整理建立起农民工档案。同时,相关部门要及时了解外界的用人需求信息,把收集到的信息及时传送到等待就业的农民工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就业。

3.5 加大对农民工培训力度,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

由于农民工受教育年限普遍少,劳动技能低,在劳动力市场中可参与竞争的资本极其有限,因此,即使在经济繁荣时期,他们也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一旦经济危机到来时,他们就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帮助农民工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就必须要对农民工加大培训力度,让农民工多掌握一些技能。各地政府要拿出一定的财政资金,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免费开设一些对农民工富有实际意义的培训项目。对于开设哪些项目,可根据第4点中由当地相关部门的调查情况决定。由于农民工的基数大,不能寄希望于一两次的培训就能解决农民工的技能问题,必须要做好长期准备,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逐步解决因政府行为而造成的农民工素质技能偏低问题。

为了不要让农民工素质技能偏低问题重演,政府必须要关心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政府一方面要切实关心那些随父母去外地就读的孩子,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让他们能上学、上好学。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的基础教育投入,要给予在资金、设备、人员上的足额配置,做到把农村教育与政府绩效挂钩,从而保证农村教育的高质量。

6.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背景下,市场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安排所有的农民工就业。政府应大力宣传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这一方面要做好农民工创业的指导参谋工作,另一方面,要成为农民工创业的坚强后盾。各地政府要依据当地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自然资源等实际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帮助农民工选择有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同时要在场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做到在场地审批上简化手续,通过小额贷款、贴息贷款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民工解决创业中资金短缺问题,安排技术人员以蹲点方式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工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工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自主创业。

[1]陶映荃.央行对农民工就业分布和收入的调查[J].工人日报,2006-2-24.

[2]王红茹.农民工失业问题凸显[J].中国经济周刊,2009(1):15-16.

[3]李珂,高晓巍.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今日中国论坛,2009(1):62-64.

[4]赵晓枫.金融危机波及农民工就业[J].中国农村科技,2008(12):12.

[5]杨川丹.改革户籍制度 建立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J].劳动保障世界,2009(1):96-97.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NOMICS

XU Shou-cheng
(Chao Hu University, Chaohu Anhui 238000)

At present,the Chinese government proposed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society.However,due to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many migrant workers unemployed again.It has a very serious negative effect for the society and economy.This studi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and tries to find the solution.

theory of economics; rural 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F241.4

A

1672-2868(2009)01-0043-04

2009-10-22

徐守成(1970-),男,安徽巢湖人。硕士,巢湖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就业理论与劳动力资源配置。

责任编辑:宏 彬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民工技能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