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玉龟符号的研究(二)
——兼谈与古代河图洛洛书、《易经》的联系

2010-11-12 16:01魏陈斌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河图四象星宿

魏陈斌

(安徽巢湖居巢区科技局,安徽 巢湖 238000)

凌家滩玉龟符号的研究(二)
——兼谈与古代河图洛洛书、《易经》的联系

魏陈斌

(安徽巢湖居巢区科技局,安徽 巢湖 238000)

本文通过对安徽巢湖凌家滩出土的玉龟壳和长方形玉片(以下合称为玉龟)上的各种符号与动物龟、人手指、星宿和食相等进行比对研究,结合特定时期古星象、古籍史料,认为玉龟是我国史前星象图;从数、形和设定的方位角度进行综合研究,指出玉龟是我国古代河图洛书的母本、是《易经》产生的重要渊源。

凌家滩;玉龟;星宿;河图洛书;易经。

2 凌家滩玉龟是河图洛书的母本

河图洛书自出世以来就备受争议,直至1997年在安徽阜阳县双古堆发掘的西汉汝阴侯出土的“太乙九宫占盘”,其图式与洛书相符,才结束争议,但对河图洛书的出处仍以古文献为依据,其中一说来源《洪范九畴》。《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陈注:“当尧之时,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事……洛书龟书是为洪范。”《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九畴是也。”从“数”角度而言,河图来源九畴有一些道理。下面我们将玉片上的钻孔数及设定方位,与“九畴”文中“数”及后人解释“数”和方位进行对照比较,可以看出其中奥妙。

2.1 玉片与《尚书·洪范》中“九畴”

《尚书·洪范》云: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 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义用三德,次七日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2]

隋萧吉《五行大义》卷一《论九宫数》说:“初一曰五行,位在北方,阳气之始,万将将萌。次二曰敬用五事,位在西南方,谦虚就德,朝谒嘉庆。次三曰农用八政,位在东方,耕种百谷,麻枲蚕桑。次四曰协用五纪,位在东南方。日月星辰,云雨并兴。次五曰建用皇极,位在中宫,百宫立表,政化公卿。次六曰入用三德,位在西北,抑伏强暴,断制狱讼。次七曰明用稽疑,位在西方,决定吉凶,分别所疑。次八曰念用庶征,位在东北,肃敬德方,狂僭乱所。次九曰响用五福,威用六极,位在南方,万物盈实,阴气宣布,时成岁德,阴阳和调,五行不忒。故《黄帝九宫经》云:戴九履一,左三右期三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总御得失”。[6]文中将“九畴”的数与方位进行了联系,并认为“九畴”与九宫数(洛书,见图14)有着神秘的联系。但是我们发现不管怎样确定洛书的四方,洛书中1至9的数与“九畴”中的数所确定的方位和数多有不符。同样,与河图比较,其方位与数也多有不符。

我们用玉片中大圆圈内的圭形和线条为方向划分,以夏季出现的星宿按逆时针方式排列在玉片的上方,以春夏秋冬季设定为东南西北方,则玉片上方为南方、下方为北方、左为西方、右为东方;用八个圭形作为方向标志,向玉片边划直线,则北方钻孔数2、东北方钻孔数3、东方钻孔数8、东南方钻孔数5、南方钻孔数6、西南方钻孔数5、西方钻孔数7、西北方钻孔数4(见图15)。现在我们来看:东方钻孔数8对应“次三曰农用八政,位在东方”;东南方钻数5与“次四日协用五祀,位在东南方”对应;西北钻孔数3与“次六曰入用三德,位在西北”对应;西方钻孔数7与“次七日明用稽疑,位在西方”(稽疑为七疑)对应;东北钻孔数3与“次八日念用庶征,位在东北”对应(日休征、日咎征、日王省惟岁);南方钻孔数6对应“次九日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对应,中有一孔径小于其他钻孔的孔径以示数5、数6。但北方钻孔数3与“初一曰五行,位在北方”数5不符、西南方钻孔数4与“九畴”所说的敬用五事中数5不符。

我们细看玉片四边,东南西三边均有特殊的打磨现象,唯独北方这一边没有,明显有信息含义。现在我们设想将没有打磨的一边作为整体(有别于其它三边按圭形划分)作为北方,其位置上有4钻孔,加上在腹甲玉板圆形部的1钻孔,和为5,与“初一曰五行,位在北方”数5相符。

凌家滩玉龟是史前星象图,祖先将星宿刻钻在玉龟上,是一种标记,没有精确定位,而玉龟上的太阳光芒八等分是相当精确,十六等分并不严格。我们古人依祖先物品言志,恐出祖先意外,偶有不合,也在情理之中,况西南方钻孔数4与“九畴”所说的敬用五事中数5只差1数。故认为:隋肖吉《五行大义》卷一《论九宫数》中对《尚书·洪范》中“九畴”的解释是正确的,而“九畴”中所说的“数”来源于这块玉片,也就是说“九畴”思想的创造者一定见到过这块玉片,是古人借玉表达治国的大政方针和政治纲领,说明这块玉片在当时非常重要,是神器或国之重器。

2.2 玉龟与河图

关于河图洛书的起源大体有伏羲“结绳为网以渔”说、黄帝“洛书鱼献”说、唐尧“灵龟”说、虞舜“黄龙负书”说、大禹《册府元龟·帝王部》和《尚书·洪范》说。前几种神话成份较多,最后一种是典籍史料。既然古人认为河图与“九畴”有关,我们何不循着这个思路去探寻一下河图的踪迹?

2.2.1 玉龟钻孔数和位置与河图黑白点数和方位

在上文中,我们得知玉片的东方、南方、西方和北方的钻孔数分别8、6、7和5个,若将在龟背甲上对应春分、秋分和夏至和冬至的星宿还原在东方、南方、西方和北方的位置,则玉片东方、南方、西方和北方的钻孔数分别为9个、7个、8个和6个;又八角星纹对应正东、正南、正西、正北位置上钻孔数为4、2、3、1,将以上的数字按其所在的方向画在一起,得出数字河图(见图16)。现在将图16与传于世的河图(图14)比较,发现数字河图的“数”与河图中黑点和白点数吻合,只是中间部分数5、10没有。

2.2.2 玉龟符号与河图符号特征比较

现在我们将玉龟符号与河图符号做一下对比,就会发现两者有诸多相同的特征表现(见表五)。事实上河图是对玉龟符号的简化,是对天象的另一种描述。玉片是用钻孔表示星宿,河图是用黑白点表示星宿,白点表示奇数(天数),黑点表示偶数 (地数),还将食象次数突出表现,其“数”意更加强烈,表达形式更加抽象。

图16 数字河图

表五 玉龟符号与河图符号特征比较

从数与形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推定:河图的产生来自凌家滩玉龟,凌家滩玉龟就是河图的母本,是星相另一种表达形式。

2.3 玉片与洛书

洛书与河图一样,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既然河图、《洪范》来源于玉龟,洛书是否也有可能?

2.3.1 玉片钻孔数和位置与洛书黑白点数和方位

由图9和图15可以得出图17数字玉片,由玉片四方得出四组数字:上方 2、6,下方 1、5,左方3、7,右方4、8。这四组数字可分成两个部分:奇数组部分——下方1、5和左方3、7与偶数组部分——上方2、6和右方4、8,将偶数组对应分开放在方形四角,将奇数组部分对应放在偶数组左右之中和上下之中,再取玉片上方钻孔数9从中间压入,则数字洛书出现在面前(见图17),只是左右数颠倒,互换即可。

由玉片钻孔数和位置变化成洛书黑白点数和方位相对于河图要复杂一些,但仍保留了玉片方位的特征数,如上方数9、左右数方7、8、下方数5,既能表明各边钻孔数量情况,又能表达一种特殊现象,即纵、横、斜线上数字和为15,充满了神秘感。

2.3.2 玉片符号与洛书符号特征比较

玉片符号与洛书符号特征比较与玉片符号与河图符号特征比较相类似。

表六 玉片符号与洛书符号特征比较

从数与形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推定:洛书的产生来也自凌家滩玉龟,凌家滩玉龟也是洛书的母本,是星相又一种表达形式。

3 凌家滩玉龟是《易经》产生的渊源

传说《易经》一书,最早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改变了伏羲氏的坐标系,创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每一卦的卦辞,史称《周易》。从本质上说《易经》是一部占筮之书,属于巫文化时代的产物。而龟是古代重要的占卜工具和手段,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研究一下《易经》与凌家滩玉龟之间的联系。

3.1 玉龟与《易经·系辞》中的“数”

3.1.1 玉龟原型动物龟盾与大衍之数

《易经·系辞》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7]意思说占筮时以演算的蓍草五十,演算时取出一茎置于侧,只用四十九茎,为什么这样?从古至今有许多种解译,但对大衍之数50的由来和对只用49解释的理由缺乏一致性。

我们知道凌家滩出土玉龟原形是中华龟,其龟背甲上的的部分盾与星宿产生了联系,那么其余的盾有没有作用呢?再来看一下中华龟,图18是中华龟背和龟腹甲盾位图。

龟背甲盾数:头盾1+肋盾8+缘盾22+椎盾5+臀盾2=盾38

龟腹甲盾数:喉盾2+肱盾2+胸盾2+盾2+股盾2+肛盾2=盾12

龟背甲盾数38+龟腹甲盾数12=龟盾数50

腋下盾2和鼠蹊盾2为顶天立地的神柱。

由于在龟背甲周边盾数为25(即头盾1+缘盾22+臀盾2),实际上在玉龟中只有24个钻孔(玉片钻孔23+玉腹板钻孔1),也就是说有一盾没有在玉龟上使用,而龟在我国古代是神物,说明大衍之数五十来自动物龟的盾数可能性大,其中有一盾在玉龟上没有体现,故有“其用四十有九”一说也能成立,相辅相成,具有统一性。

3.1.2 玉龟钻孔数与占筮之数

《史记·龟策列传》曰:“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又曰“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1]可见蓍与龟是联系在一起的;《礼记·曲礼上》曰:“龟为卜,策为筮”,[8]卜、筮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又是如何联系在一起使用呢?

《易经·系辞》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7]具体讲述了用蓍草占卜的方法。即占筮时用以演算的蓍草是五十,演算时取出一根置于侧,只用四十九根。把这四十九根蓍草任意分为二堆象征阴阳,从分成二堆的蓍草中任取一根,挂在左手小指间,象征天地人三才。以四为单位分数二堆蓍草,每堆分别余数或为一、或为二、或为三、或为四,而不超过四,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将第三营二堆所余的蓍草数放置在别处,象征历法中将每年的余数聚归而闰。经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等四个步骤(四营),完成了一易。一易就是一变,三变成一爻,此时所剩下的蓍草总数或为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二、三十六。若除以四,便得出六、七、八和九四个数,奇数是阳爻(七、九),偶数是阴爻(六、八)。用完全相同的办法,再进行五次,得出二、三、四、五、上五爻,便得一卦。

现在,我们再看看玉龟,玉片上23钻孔加上象征地的玉腹板圆1钻孔为24钻孔(地数),加上象征天的玉壳板上指示两分两至的4钻孔为28钻孔(天数),再加上象征地的玉腹板两边4钻孔为32钻孔(地数),再上象征天的玉壳板上两边的4钻孔为36钻孔(天数),与三变之数相同;若除 4 是为 6、7、8、9,奇数 7、9 与天数相合,偶数6、8与地数相合,亦为玉片四方之钻孔数(即河图之数),八角星纹对应的 1、2、3、4 之数,与揲四的余数或为一、或为二、或为三、或为四相合。

试想一下:利用动物龟盾数50选用50根蓍草,通过留一、分二、挂一、揲四、归奇等步骤,所得之数完全符合玉龟所示四种情况的钻孔数,这是一件何等了不起的事情,揲四的余数又与食相的年总数相同,进而又发现乾卦六个阳爻,每爻三十六策,共二百一十六策;坤卦六个阴爻,每爻二十四策,共百四十四策。乾坤两卦共三百六十策,与一年365日数相近。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种数学游戏,但在史前我们古人一定认为是发现了天地之秘密、人间之大法,将卜筮两法有机而又神秘的联系在一起,达到高度的统一,充分体现了筮法是数的本质特点,故《易经·系辞》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7]可见我们古人对蓍龟之法的崇拜。

3.1.3 玉片钻孔与天地之数

《易经·系辞》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7]即天数一地数二,天数三地数四,天数五地数六,天数七地数八,天数九地数十。一般认为天数是奇数、阳数,地数为偶数、阴数。

我们将夏季观察的星宿按逆时针方向放在玉片的上方,按春夏秋冬对应东南西北,从用八角星纹对应的钻孔看北1南2,西3东4;从大圆圈内八个圭形对应的钻孔看北5南6,西7东8。如果我们将西北为天,则玉片西北钻孔数与天数相仿,将东南为地,则玉片东南钻孔数与地数相仿,亦符合解释。只是天数9地数10没有找到,也许是规律的自然扩展所得。

3.2 玉片符号与八卦符号特征比较

我们将玉片中出现的各种符号与八卦符号做一下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见表七。

表七玉片上符号与八卦符号对照表

表八 二十八星宿与八卦符号对应表

3.3 28星宿与八卦符号的产生

按现在流行的28星宿的恒星组成个数为161颗,其观测为6星等,凌晨或初昏时普通未接受训练的人肉眼是很难全部辩认。星宿是若干恒星的组合,设想5000年前选择星宿不会如此复杂,应该是一眼就能辨认的较亮恒星,恒星之间的视觉距离应较近,便于寻找,其数量也不可能很多。如果我们提高星等(5.0左右),则可以看到131颗,见表八。我们将小于或等于3颗恒星组成的星宿用“--”表示,将大于或等于4颗恒星组成的星宿用符号“--”表示,按四象排列顺序,除去四象中第一个星宿,每三个星宿进行编组,则先天八卦之形跃然纸上 (见表八),反之亦然 (图19),只有房星宿和箕星宿的恒星不符合数量要求。由此我们又知,先天八卦图也是一种星象图。

如果我们将观测时间和方向作一下调整,即在日出前朝东方观测,则发现每个季节大体上有7个星宿,4000—5000年前星宿在各季节出现的情况与现在组成四象的星宿比较一致(见表二),与上述按四象编组相符。《易经·系辞》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7]其四象即为通常意义上古天文中四象。

表九4000—5000年前日出前东方地平线星宿情况表

4 结束语

凌家滩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起源,产生年代应为我国史前文明的重要标志年代,其标志事件或标志物就是玉龟。玉龟上符号已有特定含义,具备文字符号雏形特性;玉龟上钻孔即星宿,既能记年,又能标明四季,表明已具备历法功能和作用,这对农耕文明是不可缺少的;玉龟中八角星纹——食相是对天文现象观测和总结,表明祖先对天文现象的探讨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具有科学的萌芽;动物龟上50盾数及腋下盾和鼠蹊盾位置(顶天立地的神柱位)的确定,表明祖先对自然界观察的细致和有一定的解剖技术,具备自然科学的研究理念。总之,凌家滩文化为我国灿烂的史后文明打下了物质、精神、思想、手段和方法的基础,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下面从认知角度,提出几个基本问题。

4.1 关于年代顺序

从星象推测玉龟应产生可能在5500年前,而河图洛书、先天八卦本质上都是对玉龟的再次创造和对星象的不同描述,不妨我们推测一下:河图产生于玉龟,基本上保留了玉龟的内容,可以讲是玉龟的翻版,创造者只是将玉龟上符号简化为黑白点,可见产生年代较早;洛书的产生经过一些变化,已有奇偶数的概念,是天地数、阴阳数的锥形?创造者也许只见到玉片和玉腹板,知道食相,不清楚28星宿是如何在玉龟上表现的,产生年代应较河图晚些;先天八卦的创造者不知道食相,知道有28星宿,但不知道为什么只有23钻孔,可能只看到玉片,此时已有四象概念,除去四象中第一星宿,剩下24星宿 (与玉片上23钻孔数接近)按指节3数对星宿按四象分组概念对星宿进行编组,从而得出,产生的年代应更晚些;九畴创造者已不知道玉龟的真正含义,只知道是上古神器,凭着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的政治理念阐述给王者,以此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循着这个逻辑,我们认为产生顺序是先河图、而后洛书、而后八卦、最后是九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传播和发展过程,《易经·系辞》曰:“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有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7]正是这一发展过程的真实写照。我们祖先很喜欢创新,玉龟每到一处都会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所谓河出图、洛出书、伏羲氏演先天八卦、箕子说九畴都是玉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创新的产物,直到《易经》总成。

4.2 关于方位

从目前对玉龟上符号含义解释来看,没有表示方位含义的符号,或者讲不是很明确,因为证据不充分。所谓河图洛书中的方位可能是后来人们根据需要,不断添加而形成了。比如,玉片上大圆圈中的八个圭形符号,是较为精确的八等份,只是指向,若解释为四正四隅,似乎有些牵强。我们注意到精确八等分的中心与玉片中心不是一个点,而是两个点,玉片中心点比精确八等分的中心点高一些,其意思是在夏季太阳的光芒多一些,日照的时间长一些,这才是河图洛洛书产生的真正原因。若将圭形或圭形长度解释为光照时间还是可以的,因为夏季圭形(玉片上方)明显长于冬季圭形(玉片下方),因为没有实物,不能细致比较。但正是这八个圭形,才有后来的洛书8个方位、八卦的8个符号、九畴的8个方位之数的诞生。比如四象,若按日出前和日落后作为观测时间,正南正北地平线上不可能出现四象,苍龙一象在春季出现不知是何年月?又是如何与东方位联系在一起?再说《易经》64卦中也只8卦有东南西北方位内容,可见方位与天象的联系应较认识星宿晚。

4.3 关于名称

凌家滩玉龟在上古时是重要神器,理应有专有名称。《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有“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是谁之过与”[9]一语;《礼记·玉藻》中也有:“执龟玉,举前曳踵,蹜蹜如也。”一说,但对“龟玉”多解释为龟甲和宝玉,因为古代认为这两件器物都是国家的重器,若将龟和玉作为一个词组解释,是否更为妥贴,就是“龟玉”,专指凌家滩出土的这只玉龟。

[1][汉]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慕平译注.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顾迁译注.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十万个为什么·天文1[M].北京:中国少年出版社,1980.

[5]搜狐社区首页 -> 星相 http://club.astro.sohu.com/r-mingli-1255425-0-1-10.html

[6]搜狐博客 > 天行健 http://tianjian000.blog.sohu.com/80696587.html

[7]周彧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胡平生,陈美兰译注.孝经 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战国] 孟子等著.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K875

A

1672-2868(2009)01-0087-07

2009-09-28

魏陈斌(1963-),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市居巢区科技局。

责任编辑:陈 凤

猜你喜欢
河图四象星宿
从这个秋天开始
汉代谶纬界对“河图”“洛书”概念的重整
——兼论“汉无河图”通说中《河图赤伏符》的官方定位
《四象》
方向漫谈
星宿海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星宿
语文俱乐部
大学生亚健康压力症状与朝医四象体质相关关系研究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血染玉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