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新动向与防范路径

2010-11-29 03:27
对外经贸实务 2010年11期
关键词:劳工跨国经营

陈 宁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迅猛发展,尤其是以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依托的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蓬勃发展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风险意识不强、资金短缺、忽视劳工权益、缺乏创新人才等因素和受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夹击,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风险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隐蔽化、广泛化等特征,严重影响着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和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把握跨国经营风险的新动态以及选择合理有效的防范路径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和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健康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风险

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商业性风险和非商业性风险。商业性风险指在市场交易活动中,由于交易活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而引起的交易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蒙受损失的情况。非商业性风险是指由生产经营管理之外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引起的风险。

(一)商业性风险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指经营主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其内在因素而蒙受的经济损失。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风险意识不强、资金短缺、忽视劳工权益、缺乏创新人才,企业的决策经营具有盲目性和冒进性,因此,经营性风险已经是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普遍存在的风险。江龙控股因企业在宏观形势开始紧缩之后盲目扩张,高额举债,资金链断裂。

2.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汇率的波动而引起的风险。目前的汇率风险主要表现为由人民币升值而给中小跨国经营企业带来的风险。从2007年7月21号开始,人民币升值以来到现在已经累计升值21%。一般来说,我国每减少1亿美元可能就有几千名工人失业,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我们承受能力可能越来越低。

3.客户信用风险。客户信用风险又称客户违约风险,是指客户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给商品出售者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由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意识不强和国际交易方式不熟悉,致使上千亿海外呆账无法追回,成为中小企业经营的沉重包袱。

(二)非商业性风险

1.国家政治风险。所谓国家政治风险,就是指在跨国经营活动中,由于东道国政府政局或政策的不稳定性以及干预经济的行为,导致该国外国投资者投资价值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由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为了争取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各国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此,跨国经营的主体就不可避免地遭遇国家政治风险。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中小跨国经营企业遭遇的政治风险不断增加。西班牙的埃尔切事件,造成华商约800万元人民币损失。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动乱中,首都比什凯克的上百家中国商铺遭到洗劫,损失至少超过千万元人民币。由于俄罗斯的“灰色清关”而使中国中小跨国经营企业被查抄上百次,经济损失20多亿美元。

2.绿色保护主义风险。绿色保护主义风险是指一种以保护资源、环境和健康为名义,对来自于国外的进口商品加以限制的手段和措施。绿色保护主义的兴起缘于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掠夺和劳工健康的损害,是一种自发性的社会组织。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由发达国家引领的绿色标准成为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长期的动态的被迫追随的“防线”。日本的《食品卫生法》、《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实施以来,我国向日本出口的优势农产品检验检疫成本大幅增加,出口大幅下降。欧盟ROHS指令、WEEE指令、EUP指令、REACH法规以及DMF指令等绿色贸易措施(TBT)则成为我国中小企业产品进入其市场的障碍。

3.蓝色贸易风险。蓝色贸易风险也称劳工标准风险,是针对进出口商品所设置的劳工标准和社会责任标准,由此而给进出口企业带来的风险。蓝色贸易风险源于人们对劳工工作环境的关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体现。劳工标准主要体现为于1997年由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组织发起,并联合欧美跨国公司和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标准的宗旨是“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谋求通过采购活动促进工人劳动条件和待遇的改善,其核心是“保护劳工权益”。不可否认,SA8000标准有利于改善劳工的工作环境、保障劳工的合法权益,但由发达国家依据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而制定这一标准,在发展中国家难以立即实现,这就成为发达国家阻止发展中国家产品、服务进入的又一利器。

4.自然灾害风险和意外事故风险。近几年,由于气候环境的异常变化,自然灾害事故频发。因自然灾害而给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带来的损失不可低估。我国已经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经济损失超过了2万亿元人民币。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域爆发的海啸,致使广东华龙远洋渔业停靠在泰国普吉岛基地修理、补给的26艘远洋渔船的船体和机器设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账面价值约1亿元。另外,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意外事故最近几年也不断上升,成为其面临的风险。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头11个月,共有数十名大陆籍船员在索马里被劫。2008年10月18号,9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遇绑架。近年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共发生30多起涉及中国公民的袭击和绑架事件,造成100多人伤亡。

二、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新动向

(一)由商业性风险引发的政治风险不断上升

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推行以来,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数量迅速攀升。一方面,由于中国商品质优价廉,在国际市场倍受欢迎。因此,中国商品不可避免地给东道国同类行业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成为东道国民众、政府打击、规制的对象。西班牙埃尔切“烧鞋事件”、德国媒体对罗马市埃斯奎利诺的华人商店的名誉攻击事件等就是典型代表。另一方面,中国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也存在非法行为,引发东道国对中国产品的“围剿”。意大利华商的非法行为,成为意政府重点打击华人经济的有利契机。

(二)由劳动权益问题引发的政治风险越来越多

中国中小企业其产品在国际上具有的竞争力优势就是以低劳动力成本和较差的劳工环境为基础的产品价格。当企业在国外设厂经营之后,其管理经验的惯性使其对国外劳工的管理与提供的工资、福利和劳动环境难以符合东道国的相关标准,由此引发员工罢工等事件的发生。自从1992年11月5日首钢集团以1.18亿美元购买了濒临倒闭的秘鲁国有铁矿公司98.4%的股权开始,频繁的劳资纠纷曾一度令秘鲁铁矿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据不完全统计,矿工罢工给秘鲁铁矿公司带来的日平均损失在100-200万元不等。2004年的那次罢工事件,甚至给秘鲁铁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00多万美元。

(三)由非商业性风险引发的商业性风险也不断增加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利益、文化冲突越来越多,民族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国际劳工组织等干预也越来越多。由于俄罗斯政府“灰色清关”,2009年1-5月,新疆对俄出口5084万美元,同比下降81.6%;进口2773万美元,同比下降73.2%。与去年同期相比,俄罗斯在新疆主要进出口贸易国中排名由第三下滑至第六。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至少400家鞋企因“灰色清关”遭受损失。因“灰色清关”严重影响产业链上游的数千家企业,有的已经开始倒闭。由于俄罗斯“灰色清关”,河北辛集皮草商走向市场多元化经营。

(四)由国际非政府组织引发的风险日益增强

非政府组织是指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各类社会组织,是由一定社会成员志愿组成、具有稳定组织结构、且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共服务组织。非政府组织在20世纪70、80年代的兴起是源于“政府失灵”。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持续增加,政府失灵显现:福利国家危机、发展危机、环境危机、地域性差距扩大、种族歧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将部分社会事务的管理“承包”给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为了其组织的生存发展,接收来自政府的资助、项目、捐赠;而政府借用非政府组织自身的非营利性、公正公益特征,通过非政府组织来实施其一些目标。因此,非政府组织也成为了官方发展机构的“新宠”,并被宣称为专门解决发展难题的“魔弹”( Edwards & Hulme,1996) 。目前,影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非政府组织主要有:联合国、国际绿色环保组织、国际社会责任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一方面通过成为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的甲级咨询组织影响联合国成员国,推行其标准;另一方面通过400多个与其联系的国际组织推行其标准,以此影响跨国经营企业的经营(如图1所示)。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ISO9000和ISO14000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必须遵守的标准体系。社会责任国际组织是一家非营利的关注人权的国际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致力于倡导公平对待劳工。社会责任国际组织的社会标准SA8000标准,通过整合能满足员工和企业需要的管理工具,从而来达到各项伦理标准的高要求。社会责任国际组织和国际绿色环保组织联合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和一些组织开始实施其提出的标准,造成实施事实,以此要求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遵行该标准,以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同时又向联合国渗透,争取成为联合国的“社会条款”,成为联合国成员国必须遵守的标准(如图2所示)。

三、中国中小跨国经营企业防范风险的路径

中国中小跨国经营企业由于风险意识不强、资金短缺、忽视劳工权益、缺乏创新人才等因素和受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夹击,其面临的风险复杂而广泛。针对中国中小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风险和跨国经营风险的新动向,防范风险的路径如下:

路径一:企业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风险认知、提高风险管理→风险下降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中小企业是市场的最基本单元。中小跨国经营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有一部分是由其自身的因素造成,因此,只有完善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才能从根本上削弱、减少甚至避免一些风险。浙江温州的哈杉鞋业在为国际知名鞋业OEM代工的过程中,提高工艺及管理水平,提升哈杉品牌;通过对欧洲、非洲、美洲、亚洲市场的开拓,对意大利威尔逊制鞋公司和台湾立将销售公司长期的了解,于2004年将其收购,哈杉鞋业开始向制鞋的品牌设计和销售渠道拓展。为了避免劳资纠纷,哈杉鞋业尼日利亚工厂基本上由当地人管理,并对当地员工及材料供应商进行培训,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引领东道国制富。哈杉牌男用皮鞋已经成为西非市场上第一大男鞋品牌。

路径二:行业协会→加强与国外相关行业联系、预防化解风险;提供风险信息、风险防范辅导、风险援助→降低企业风险

作为相同行业的企业组织——行会、协会,是企业利益的代言人,有为企业防范、化解风险的义务。因此,中国中小跨国经营企业防范风险可以选择的路径之二就是依靠行会、协会,降低风险。温州烟具协会成功阻击欧盟发倾销调查就是典型案例。

路径三:政府→风险预警、风险辅导、开拓国际市场、风险援助、化解风险→降低企业风险

中小企业是我国的经济基石,政府有责任帮助中小跨国经营企业防范风险。因此,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防范的路径之三就是依靠政府,与政府合作,降低风险。为进一步促进外贸出口的持续健康发展,福建邵武市于2010年2月开始通过财政出资为当地所有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保证企业出口收汇安全,帮助企业获得银行融资,支持企业开发新兴市场,有效地解决了出口企业“有单不敢接、有单无力接”的难题。

路径四: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方联动防范风险

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风险复杂、多样,要切实防范风险,则是一个由其主要利益相关者组成的风险防范系统工程。因此,只有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方联动,才能更好地防范风险。2010年6月19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涉及出口金额3.1亿美元的中国瓷砖进行反倾销正式立案,这是中国陶瓷企业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反倾销调查。商务部将牵头,联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及相关商会,组织陶瓷企业进行应诉和行业无损害抗辩,以最大限度保护行业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 高勇.人民币升值给产业带来压力 产业省级势在必行[[EB/OL]].2010-3-28.

http://www.cnr.cn/china/newszh/yaowen/201003/t20100327_ 506210817.html.

[2] 顾瑞珍.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世界第三减灾意识待提高[EB/OL].2005-10-12.人民网.

[3] 王江涛.印度洋海啸重创华龙集团 26艘远洋渔船受破坏[N].南方都市报. 2005-1-11.

[4] 王雪迎,徐婷婷,刘冰.边疆宾馆生意难做 对俄贸易如何重振旗鼓[N].中国青年报,2009-7-28.

猜你喜欢
劳工跨国经营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
目击
我省加强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监管放宽经营限制
自然资源丰裕是诅咒还是福音——基于跨国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