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眼光 公众视角—中国气象报社气候变化报道重打“组合拳”

2010-12-21 09:34曾令慧
中国记者 2010年2期
关键词:中国气象局组合拳气候变化

□ 曾令慧

(作者是中国气象报社总编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理事会理事)

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气候变化是气象行业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如何做好这个热点问题的报道工作,在报道中既体现出新闻媒体舆论引导的“共性”,又体现出行业媒体的专业“个性”,是中国气象报社组织开展气候变化报道时着力思考的问题。

在近年的报道中,中国气象报社大胆尝试,逐步摸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报道路子。简单说,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科学的新闻报道,充分发挥中国气象报社立足行业,放眼世界的优势,在报道中注意突出科学性与权威性并重,坚持参考性与普及性共存,同时利用报社主办的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平台优势,打出气候变化报道“组合拳”。

立足气象行业,科学性与权威性并重

作为气象行业报纸,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气候变化这一气象研究课题就在《中国气象报》上时有报道。如《气象专家对40年资料分析证实 青海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先兆区》,报道了专家根据青海26个有代表性的气象站40年来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这类报道在当时还不多见,该消息也因其新闻敏感性而获得当年中国气象报社好新闻奖。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7月5日,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在中南海作《气候变化问题报告》,《中国气象报》以《气象科技走进中南海》为题刊发了这一消息,特别是国务院领导关于做好气候变化科普宣传的重要指示。从那时起,气候变化报道就纳入中国气象报社策划采写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专业媒体,中国气象报社在报道气候变化时十分注重科学性与权威性。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气候变化报道:一是从国家层面,表明我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展示我国政府部门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二是气象行业层面,展现世界气象界特别是我国气象部门在气候变化领域所做的研究以及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促进政府间互动等方面提供的科技支撑;三是从国际视角,报道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重要立场和动态;四是从科普宣传角度,开展对气候变化基本科学概念、基本事实和相关延伸的科普宣传报道;五是从省级层面,动态报道全国各省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气候变化方面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等。

为进一步提升科学性和权威性,近年来《中国气象报》向知名学者、专家约稿,刊发他们的气候变化科研成果,北京大学王绍武教授文章《四千年前的气候突变与古文明的衰落》在《中国气象报》刊发后,受到广泛关注,获得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提名奖。

气象部门的很多领导、专家都参与了IPCC评估报告的写作,中国气象报社紧紧追随他们的足迹,第一时间发布独家权威消息,如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国作者第二次会议召开、IPCC第一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国主要作者总结会召开等,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发布后,还专访报告作者之一、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刊发解读IPCC第四次综合报告文章等,力争在气候变化报道中及时发出准确、有深度的权威声音。

面向各界需求,参考性与普及性共存

作为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理事成员单位,中国气象报社如何在气候变化报道中突出专业优势呢?邀请专业、权威、优秀的气候专家为中国气象报社在气候变化宣传报道方面出谋划策,撰写气候变化相关文章,深入剖析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发展、自然生态及人民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通过组织宣传气候变化的各类活动,普及气候科普知识,引导社会公众正确对待、认识、理解气候变化问题,提高社会公众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同时,加大对气象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为各行各业提供科学服务、在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所做努力等报道,增强气象部门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影响力、权威性。

近年来,报社组织记者有针对性地选取农业、建筑业、土木工程、水利、交通等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行业和领域,通过采访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指出气候变化对各行各业的影响情况以及各行各业如何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建议。这样的报道也受到了其他媒体的关注,稿件转载率一直比较高。

为促进全社会进一步关注并参与气候变化的应对,中国气象报社紧扣社会热点,并结合季节、时令和突出性天气事件,及时、主动出击,通过专家访谈、互动问答、中英双语以及漫画连载等多种公众易于接受的、通俗的形式,将气候变化主题特别是提高公众对于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不断延伸至公众关心的领域。

动态消息与深度报道互补,长期性与阶段性结合

中国气象报社采用“动态消息常规报道”“焦点话题深度解读”和“开辟气候变化常设栏目”“滚动推出国际观察板块”相结合的方式,将气候变化作为报道工作的“重头戏”推出。

中国气象报社不断跟进气候变化的动态消息,及时报道。报社还开设了气候变化相关专栏,长期、系统地宣传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知识。如《中国气象报》三版开设的《应对气候变化》栏目,深度关注IPCC的研究进展、国家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我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科研进展及成果等。

“名士观点”栏目是《中国气象报》的一个品牌栏目,其定位是正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或院士参与的高级气象科普专栏,旨在将专家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以通俗的语言传播出去。在这个栏目中刊发了《解读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区域干旱化》《气候变化─影响传染病发生传播的重要推手》等气候变化深度文章。

遇有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重大事件,中国气象报社还事先策划,开辟临时专栏,甚至推出整版专题,形成规模报道。在12月7日至19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举行期间,《中国气象报》开设《通往哥本哈根》,重点围绕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全面展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成果及进展,阐述我国的基本立场、法律政策等,介绍气候变化相关科学概念,并对哥本哈根会议背景及后续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解读。据统计,一个月内仅刊发由本报记者采写的原创稿件就达35篇。

针对气候变化这个全球热点问题,《中国气象报》把视野拓展向世界,了解前沿观点和成果,在四版坚持周期滚动推出《国际》板块。该板块隔周滚动刊发,主要介绍国外气候变化的最新科研成果,发表过很多国内外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文章,如《减缓全球变暖 岩石也能帮忙》《升温5摄氏度将使冰盖融化》等。

利用网络媒体优势,时效性与解析性同显

中国气象报社承办的中国气象局网(CMA网),是中国气象局的官方网站,是国内外了解气象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一直以来,《气候变化》栏目就是CMA网的重点栏目之一。该栏目不仅及时追踪气候变化主题方面的最新动态,在选稿上更是加大对国内外权威科研机构成果的刊发,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所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也高度关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4月,CMA英文网站开辟了《气候变化》专题,展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和中国气象局的积极行动,并增设相关链接,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成为全面反映中国气象部门和中国乃至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窗口。

CMA网站还抓住热点,推出“气候变化系列科普访谈”。访谈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也获得了高度关注,被人民网、搜狐网、新浪网等诸多媒体转载,至今已组织推出《气候可行性论证与我们息息相关》《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终极样本’》等11期气候变化主题系列访谈节目,各方专家在这个平台上向社会公众解析了气候变化相关知识。

在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期间,网络媒体的新闻时效性强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报社特派记者从日内瓦发回的图文报道,第一时间在CMA(中、英文)网站权威发布。大会召开盛况、会议进展、高级官员或专家观点、会议成果,中国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中的立场和观点、气象工作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等得到及时鲜明的展现,稿件一经刊发即被新浪网、搜狐网、科学网以及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转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在组织开展气候变化报道过程中,我认识到,作为行业媒体,中国气象报社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更大的突破:

一是依托行业资源优势抓特色报道、挖独家新闻。下阶段,中国气象报社围绕气象部门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探索掌握气候规律,为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决策提供科技支撑等重要指示精神进行深入宣传;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相关内容、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等开展宣传;密切关注后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工作,特别是墨西哥气候变化会议的动态进展,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

二是抓住品牌栏目做好常规报道,提升稿件耐久性。各媒体对气候变化的报道,既有内容的不同侧重,又有形式上的竞争。抓住品牌栏目做好常规报道、系列报道,是今年《中国气象报》气候变化宣传的重要方面。在前期尝试漫画连载、双语栏目等宣传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增强栏目互动性、增强栏目厚重感,打造具有气象特色的气候变化报道栏目。

同时气候变化新闻首先属于科技新闻,这就意味着报道的专业性强,并要耐久性强。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研究的发展具有渐进规律和连续性特点,此类报道具有长期留存以资跟踪和参考的价值,这对科技新闻报道的客观和真实提出了更加特殊的要求。

三是抓住重要节点做好规模报道、扩大宣传影响。抓住“两会”、上海世博会、墨西哥气候变化会议召开等重要节点,深挖气候变化热点话题,如极端天气、低碳经济等,花大力气,抓自采稿,从多角度、多层面集中报道气候变化主题。同时加强与其他媒体的合作互动,联合开展“气候变化大讲堂”“论坛”等活动,扩大气候变化报道影响,让低碳经济走进百姓生活。

猜你喜欢
中国气象局组合拳气候变化
打好“组合拳” 书写新答卷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气候变化工作如何定坐标?
——解读《中国气象局加强气候变化工作方案》
打好“组合拳” 攻克“坚中坚”
中国气象局2018年SCI论文产出首次突破1000篇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中国气象局卫星数据广播系统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组合拳”中出效益
朱共山的光伏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