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产业大企业国际化动因研究

2011-01-05 07:12徐小雅卢学英
铜陵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国际化石油企业

徐小雅 卢学英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41)

我国石油产业大企业国际化动因研究

徐小雅 卢学英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41)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石油产业大企业肩负稳定石油供给的重要使命。文章通过数据分析,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解释了我国石油产业大企业进行国际化的动因,对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石油;国际化;动因

一、文献综述

石油无疑是现代工业社会经济的“发动机”。亨利·基辛格曾在媒体发言中表示:“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这句话极其直接的指明了石油的战略资源地位。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成品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直至2009年,中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而在未来的几年内,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石油需求缺口会越来越大。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储油,美国更是不惜以发动战争的形式,强霸伊拉克石油资源,以保证自己国家石油供给稳定。

中国的石油企业起步较晚,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早在19世纪70年代传奇人物“洛克菲勒”就成立了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后来的“石油七姐妹”控制了除北美以外的世界上90%以上的原油生产、油气输出、石油炼制和石油产品销售。

现今,伴随着石油资源国有化和国际化经营浪潮“新石油七姐妹”应运而生,其中包括我国的中石油。但是“新石油七姐妹”发展时间较短,而且大多借助国家支持才发展起来,国际运营能力稍显稚嫩。但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石油企业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作为我国石油资源的主导力量,对国家的石油安全和稳定供给承担着重要责任和义务,从国家利益出发,对内保持石油价格稳定,对外尽可能多的获得份额油,走出国门谋求全球竞争优势,进行国际化经营,乃是三大企业的必然选择。

针对这一现象,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包括:Zweig和Bi(2005)认为中国为了获得石油及其他原料资源,平衡国内对资源的需求,中国与石油原产国发展友好外交,对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起到了加速的作用[1]。Marc Gronwald(2009)通过对德国的情况进行研究,得出石油的价格波动对一国金融市场从宏观方面有深远影响[2]。Shaofeng Chen(2008)认为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对石油的需求,中国政府现在进行能源外交不仅是政府的需要更是石油企业的要求[3]。

我国学者对石油企业国际化动因进行的研究主要包括:王德昌(2009)认为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大企业进行国际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或者控制境外战略资源,以保证国内生产和消费的需要[4]。杨晓蘅(2007)指出实施国际化战略是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必然选择[5]。田泽、刘钰(2003)则认为国家经济安全和获得国际比较经济利益是促使石油企业走出国门的内在动因[6]。杨嵘(2000)通过分析中国石油产业竞争力的来源,提出“走出去”进行国际化经营是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7]。

基于以上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来研究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并根据动因对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途径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中国石油大企业国际化基于政府方面动因

(一)平衡我国供求矛盾

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在地下形成的混合物,这一过程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因此石油储量在一定程度是不会增加的。根据我国油气资源的评价结果,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总量为150-200亿吨,其中2020年以前可供开采利用的资源总量为150亿吨,在世界排名第六,亚洲排名第一。尽管如此,我国的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11.5-15.4吨,处于较低的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73吨的1/5-1/6[8]。开采技术的限制及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导致一部分探明石油无法开采出来,使得石油资源更显宝贵。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还未完成时期,石油消费量会以较高增长率增长;完成工业化之后,对石油的消费会基本稳定,增长速度才会放缓。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早在2004年石油净进口量已达到1.43亿吨,从2004年开始石油进口依存度一路走高,2010年已经达到55.6%,几近60%。可以预见,中国经济此后还会维持较高的发展速度,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将会不断增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表1 中国石油生产、进口与进口依存度统计 单位:万吨

面对我国巨大的石油缺口,2007年1月8日我国中石油成功收购PK公司,PK公司拥有哈萨克斯坦境内中南部地区的油气田和炼油厂资产,石油年产量为700万吨,是哈最大的成品油供应商。中石油此次成功收购PK对保证中哈管道2000万吨的年输油量十分有利。

平衡石油资源供求矛盾不仅是国家政府的职责,更是我国国有石油大企业的任务。我国石油企业通过国际并购,获得海外石油开采和勘探权,增加中国在海外的“份额油”,对稳定我国石油供求矛盾,缩小供求缺口意义重大。

(二)避免国际油价波动影响

石油价格作为基础价格,其上涨会带动相关产业生产成本的提高,最终表现为物价上涨。所以,石油价格的稳定对改善一国国计民生有重大意义。最近几年,我国物价水平节节攀升,CPI指数也是逐年上涨。今年4月7日国家发改委再一次宣布: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500元和400元,全国平均90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分别提高0.37元和0.34元。这已经是2011年内我国成品油价格的第二次上调。

我国现今的成品油价采用“原油成本法”,其调节机制是: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变化超过4%时,国家发改委便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加上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几近60%,说明我国国民经济对国际油价的波动相当敏感。国际油价的波动不仅对通货膨胀有很大压力,还会影响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因为原油价格的上涨无疑会增加物流、原料的成本并加大在石油进口方面的外汇支出,减少我国外汇储备。

但是,作为年进口量超过一亿六千万吨的石油消费大国,中国面对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却十分被动,因为我国不是石油出口大国,对国际油价不具有话语权。如果能够通过国际化手段,使我国的石油企业拥有足够多的海外石油份额,当国际油价上涨时,我国在海外拥有的石油份额价值也随之增加,抵消了石油价格波动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反而为我国带来益处。同时,国际化手段也可以通过设立我国石油企业在国外的炼油厂,直接向国外消费者出售石油产品,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能源地位,获得国际油价的话语权[9]。

(三)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石油界一直有这样一种共识,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1亿吨以后,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当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60%时,石油供应的不安全情况加大。从前表1得知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几近60%,进口量早已突破1亿吨。

石油安全是指一个国家能够稳定、及时而且经济地获取石油资源,满足石油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石油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的比重由1997年的5.68%上升至2007年的9.3%,“中国威胁论”渐渐抬头,石油战场上硝烟弥漫,中国的石油安全面临挑战。

石油储备是国家石油安全的保障,用来应付突发事件,解决短期石油供给中断的问题。我国现有石油储备仅可以维持国内30天的消耗量,远远低于国际能源署规定的90天的水平。而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早在2003年就已经达到了158天、161天、117天和96天。相比之下,中国作为石油进口大国石油储备明显不足。同时,我国当前石油进口来源单一,大多来自中东和北非地区,石油运输途径也基本依赖马六甲海峡。而这些地区一直是“是非之地”,不时由于石油问题引发危机,一旦由于政治或战争因素使得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和运输通道被掐断,中国石油安全将受到很大威胁。

三、中国石油大企业国际化基于企业方面动因

(一)提升企业国际竞争能力

跨国公司作为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如:埃克森美孚、BP、壳牌等世界六大跨国石油巨头的收入超过了世界其他所有石油公司的收入,并掌握着大部分石油石化行业的先进技术。我国三大石油企业正在努力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石油公司。下表2根据美国福布斯每年的世界500强排名,挑选其中的石油公司对他们从2008年开始到2010年的排名进行整理。我们发现,虽然从数字上看中国的中石化和中石油整体排名在这几年内都是不断上升的,中石化从2008年的16名上升到7名,中石油从2008年的25名上升到10名。但是实际但从石油公司的角度来比较,排名除了雪佛龙有所下降外,其他排名都没有变化。我国这两大石油公司的营业收入与英美的石油公司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表2 美国《福布斯》世界500强企业排名

除了上面进行比较的整体营业收入,我国石油企业在油品销量和炼油能力方面也很薄弱。下表3中我国的中石油和中石化榜上有名,但与其他石油巨头相比,我国两大石油公司的油品销量均在10名以外,炼油能力中石油也在5名以外,中石化的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处于绝对劣势。可见,我国石油企业就像一个偏科的学生,只在某一个科目中占据些优势。

表3 2008年世界最大25家石油公司综合排名

中石油雇员人数高达167万,中石化也超过了30万,而国际大石油公司雇员人数一般不超过10万,例如,埃克森美孚公司仅有79900名雇员,BP公司与雪佛龙公司拥有92000名和66700名雇员。过多的职工数量,影响了企业活力,加重了我国石油企业负担,提高了石油企业的用工成本,不利于我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而且过多的员工也带给管理更多的难度。

由此我们看出,我国石油企业不论在整体运营情况、石油储量、炼油能力还是人员管理方面,同其他石油巨头相比差距颇大。通过国际化,石油企业走出国门不仅可以获得海外石油资源份额,保证我国石油企业石油炼制原料的稳定供给,还能够满足我国日益扩大的石油需求;同时,通过国际化手段,还能够扩大国外市场份额,克服贸易限制和壁垒,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促进我国石油企业一体化经营

近20年来,世界各大石油企业都在积极促进和坚持一体化发展。一体化程度越高,石油企业抗风险能力越强。由于石油资源稀缺,价格越来越昂贵,石油产品的成本不断提高,一体化还有助于降低原料成本,在产品方面获得更大利益。一体化程度的高低往往可以显示一家石油企业国际化程度的高低,而国际化同样可以提高石油企业的一体化程度。

石油企业的一体化战略分两种:一是上中下游纵向一体化,二是组织管理的全面一体化。石油生产从上游的油气开采、中游的油气炼化到下游的油气销售,历经三个阶段。上游的油气开采涉及到石油资源的所有权问题以及技术问题,因此往往进入门槛较高,还有有很高的技术风险。中游一体化的特点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炼油厂数量的增加和生产投入的加大,都会使得单位成本降低。石油企业通过上中下游纵向一体化能使公司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以中石油为例,在上游方面,中石油通过跨国并购和海外服务输出已经形成海外石油产量的战略型布局,前面列举的中石油收购PK公司就是一个实例;中下游方面,2011年5月13日欧盟委员会批准中石油以10.15亿美元收购英国石油化工大型企业英力士集团旗下的两家炼油厂部分股权。通过合资方式,中石油拥有了在国外炼化石油的权利,并能够直接将成品油产品提供给欧洲公众。可见通过跨国并购和服务输出等国际化手段,石油企业的一体化程度得以加强。同时,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又使得企业可以更好的规避风险,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跨国经营常常需要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者分公司,也就是通过“绿地投资”以达到降低进入壁垒的目的。但距离的原因,使得母公司在对子公司和分公司的管理上有一定难度。国际化不仅带来了资源的国际化流动,也带来了信息和管理技术的全球配置。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国际化,石油企业向国外的子公司和分公司传达信息和管理措施更加方便,信息的反馈快,信息的获取更加简单,因此国际化促进了企业的组织管理全面一体化。

(三)响应国家政策号召

一个国家的企业如果想要做大做强,成为国际化大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将政府作为一个变量放入模型之中。显然,一国的法律法规、教育制度、保护措施和经济政策都能引领一国产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已设立政府基金,直接以外汇资助能源企业购买海外资产;国家外汇管理局也放松外汇管制,对符合条件的能源企业给予一定的外汇额度;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企业跨国投资专门开办了海外投资险;国家财政部也借鉴其它国家支持本国企业向海外拓展的做法,在符合世贸组织相关规则的前提下,给予适当财政支持。[10]

一国政府的支持是该国企业进行国际化,参与国际竞争的先天条件和坚强后盾。在前面中石油收购PK石油公司的案例中,中石油此次收购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与国家政策扶持帮助是分不开的。我国一直坚持“和平、合作、对话”的外交原则,在哈萨克斯坦拥有较好的名声,同哈建立了良好的对外关系,使得我国石油企业在参与竞购时免于遭遇种种贸易壁垒和限制。

由此可见中国石油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是符合国家利益的,面对当前石油资源供求严重不平衡,我国不仅仅通过外交手段帮助企业树立国际形象,还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鼓励我国石油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从“引进来”过渡到“走出去”,为我国的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保障。

四、基于动因的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对策

(一)基于政府方面的石油企业国际化对策研究

1.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目前我国石油企业数量多达数百家,但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布局不合理。因此,虽然总产能位居世界前列,但企业平均规模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造成石油企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在发达国家,石油企业往往具有规模大、一体化程度高的特点。未来中国石油企业的整合重点就是按照优化布局、集中发展的原则,以资源分布特点为基础,合理安排资源供应格局,通过提高石油产业集中度,获得规模经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当前,我国炼油格局的重心在北方地区,成品油需要大量运往南方销售,“北油南运”不利于我国炼油布局的整体优化。《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集聚度需要进一步提高,要建成3~4个2000万吨级炼油、200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以此优化产业布局。根据《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安排,到2015年,全国炼油、乙烯装置平均规模将分别达到和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氮肥、农药、氯碱、电石等行业将通过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2.从体制和政策支持方面构建企业竞争优势。我国的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完全依靠企业本身的力量“走出去”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而且石油资源不仅仅涉及到企业层面,由于石油资源的战略地位,国家也被作为要素之一加入到竞争当中。一国的体制优势和政策支持对一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至关重要,政府可以从两个方面帮助石油企业推进国际化:一是制定和完善我国对外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让石油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可以有法可依。一旦遇到任何问题有一个有效的途径来寻求帮助和解决。二是放宽石油企业境外投资项目的资金额度和手续审批,通过为其提供风险担保和信用评定等服务,促进石油企业的国际化。

3.发展能源外交,促进石油资源获取的多元化。根据“北连、南下、西进、东扩”的新石油合作蓝图,我国政府积极开展能源外交,通过促进政府间交流,为石油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境外投资和原油贸易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企业获得境外石油合作及油气开发项目,推动我国石油企业国外业务发展,并为我国石油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基于企业层面的石油企业国际化对策

1.选择合适的市场,避免直接与石油巨头竞争。近几年由于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的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有所提高,但是面对国际石油巨头,比如美国的埃克森美孚,不论从企业规模还是技术管理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如果在国际市场上直接与石油巨头正面交锋,必然会有所损失,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因此在现阶段我国的石油企业应该尽量选择那些石油巨头还没有占领的市场进行国际化,先从竞争力小的市场做起,避免剧烈竞争。然后慢慢积聚影响力,扩张市场,为以后走向更大的市场做好准备。

2.正确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国际化。在确立好目标市场之后,石油企业还应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国际化。国际化的手段总的来说有这样几种:一是与东道国的石油公司合资经营;二是直接收购东道国石油企业;三是在东道国新建企业;四是与其他国家跨国石油公司联合竞购东道国石油份额。

东道国的情况各有不同,有些国家的进入壁垒比较高,我国石油企业可以采取本土化的方式,通过与东道国的石油公司合资经营或者新建本土企业,绕过壁垒;有些国家的石油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特别在我国石油企业新进入一个市场或者国际化初期阶段,经验不足,这是可以采用与其他国家的跨国石油公司联合竞购的方式,提高竞争力,同时有利于学习国际石油公司的管理和技术经验;还有一些特别的情况,比如为了直接而快速的获得东道国的份额油,可以进行直接收购东道国石油公司,直接将该公司旗下的油田等收入囊中。

3.实施人才战略。石油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人才是这一行业的战略资源,需要多加培养和引进。现在对人才的要求相比以前有本质改变,会一门或者两门熟练的外语,是必备的前提。石油企业面向国际化,必然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开立分公司,或者输出服务,外语水平决定了沟通的能力,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备软件。其次,具备相应的风险控制和项目管理的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再次,提升整个企业的人才教育水平,多从各大石油院校招聘技术人才,促进自主产权研发,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技术受制于人,跨越技术壁垒。最后,坚持“人才国际化,用工本土化”策略,通过提供机会让本企业的人才出国学习或者招收国际人才,我们的国外分公司或子公司可以直接招聘本地人,促进本土化,避免文化冲突[11]。

[1]David Zweig and Bi Jianhai.China's Global Hunt for Energy[J].Foreign Affairs,2005,(9):25-38.

[2]Marc Gronwald.Reconsidering the macroeconomics of the oil price in Germany:testing for causality in the frequency domain[J].Empirical Economics,2009,(36):441-453.

[3]Shaofeng Chen.Motivations behind China’s Foreign Oil Quest:A Perspective from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the Oil Companies[J].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08,(13):79-96.

[4]王德昌.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思考[J].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2009,(3):6-9.

[5]杨晓蘅.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石油集团国际化战略的实施[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59-62.

[6]田泽、刘钰.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探讨[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3,(2):8-14.

[7]杨嵘.中国石油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石油大学学报,2001,(4):1-5.

[8]陈耕.关于石油战略的思考[J].学习时报,2006,(11).

[9]童媛春.石油真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55.87-89,227-239.

[10]刘庆成.中国资源公司跨国收购的动因探悉[J].世界有色金属,2005,(9):11-12.

[11]刘韵秋,陈海卫.石油企业跨国经营与人才培养初探[J].美中教育评论,2005,(2):28-31.

The Research on The Mo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bout Large Enterprise of China’s Oil Industry

Xu Xiao-ya,Lu Xue-ying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Anhui 233041,China)

With China's economy booming,the demand for oil is increasing.Chinese large enterprises in oil industry bear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stabling oil supply.Through data analysis,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large oil enterprises is mainly based on a few reasons from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views.Meanwhile,this paper gives some advices what are based on the reasons to Chinese oil companies in their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il;internationalization;motivation

F270

A

1672-0547(2011)03-0044-04

2011-03-26

徐小雅(1986-),女,安徽蚌埠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卢学英(1971-),男,安徽宿州人,安徽财经大学管理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制造业大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编号:10YJA790048)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国际化石油企业
聚焦港口国际化
石油石化展会
企业
企业
企业
奇妙的石油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