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视角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2011-01-10 09:22张晓芳陈龙乾张晓冬
终身教育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集约产业结构用地

张晓芳,陈龙乾,张晓冬

现代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结构主导型增长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而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长中很大程度上决定稀缺资源的配置效果,对区域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增长起关键性作用。土地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资本和承载基础。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与面积的有限性,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土地的需求与土地供给之间矛盾的必然性。如何协调这一矛盾,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增长,已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与城市产业用地的关联性

1.我国的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优化。但是,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从静态或者动态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来看,2009年底,第一产业增加值35 477亿元,占GDP比重为10.58%;第二产业增加值156 958亿元,占GDP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142 918亿元,占GDP比重为42.62%。表明我国的国民经济还比较偏重于依赖农业,服务业相对落后。在发达国家GDP构成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般不超过5%,第二产业一般不超过30%,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是最大的,一般为65%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仍有优化的空间。[1]

2.产业结构与城市产业用地的关联性

城市用地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可以从宏观上的数量结构关系和微观上的空间结构关系进行研究,由于空间结构数据获得的困难性,仅运用结构关系率来分析两者的数量结构关系。

结构变化率是衡量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Di为结构变化率,Go为基期城市用地或产业占的比例,Gt为t期城市用地或产业占的比例,n指用地类型数量。据此公式计算历年城市用地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程度,继而用偏差系数对两者结构差异加以分析。偏差系数指用地结构变化指数与产业结构变化指数之差的绝对值,偏差系数越大,说明用地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差距越大,反之亦然。以2001年为基期,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2001-2008年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变化率及偏差系数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1年起,中国用地结构变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以2001为基期,2002年用地结构变化率为1.85%,到2008年上升为3.30%。而产业结构变化率呈上升趋势,但到2006年后,逐渐下降,变化幅度逐年减小。这说明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化不断稳定。而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偏差系数从2002年的0.19%逐渐上升至2008年的3.64%,偏差系数逐步增大,产业结构变化率与用地结构变化率的比值由1.1倍增长至2.1倍。这说明中国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快,而用地结构变化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两者相互脱节。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关系

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整体。[2]由于区域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主要取决于其产业结构能否适时调整,而产业结构落实在空间上,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土地利用结构,因而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密不可分。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发展演进;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空间布局,影响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益。

1.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决定着土地利用方式与结构,而经济体制转型所引起的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伴随着产业用地结构的变化,使原有土地利用结构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产业用地结构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地类型结构,指不同类型用地的比例关系;另一方面是同一用地类型中的不同行业用地比例关系。优化调整用地主体结构,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价值,是强化土地利用的必然选择。在合理确定用地类型结构的基础上,将土地交由最能集约化利用的主体使用,从总体上不断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使用地适当向单位土地投入产出更高的产业门类倾斜,如更有效地保障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用地需求,力争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价值,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良性互动。同时,各产业部门所需土地资源数量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有较大不同,随着工业化加速发展,市场对土地资源不断地调控,产出效益低的第一产业用地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并且不同产业占用土地比重不同,导致不同产业结构条件下土地利用结构和集约水平各异。从这个角度说,调整产业结构不但是产业自身不断高级化的要求,也是调整用地主体结构、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客观要求。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也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的过程。因此,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紧密相关,当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变化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随之发生相应改变。

2.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

产业发展必须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上,产业的空间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即是土地利用结构。极为有限的土地是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载体,土地资源也成为产业发展在空间上的约束条件,土地利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产业的经济功能和生产效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相关政策、制度的实施也影响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程度。[3]

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向集约方式转变,使得国家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不仅要满足经济利益主体追逐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还要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产业集中和分散有致,提高生产规模效益。土地稀缺的经济特性的存在,使得土地资源在供求规律的影响下,向高效益的产业转变。同时,又由于区域土地资源的固定性和有限性,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限制了建设用地外延扩张粗放利用的经济增长模式,迫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因此,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趋势会向着有利于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方向调整,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产业的形成、规模和结构等多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

三、基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产业用地利用效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没有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均衡”,产业结构急需优化调整,以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的要求。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重视通过经济手段来调节产业结构,而忽视了从资源利用的角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发现,土地集约利用政策能够通过市场调节,有效地引导区域产业结构的自我优化。因此,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时,应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角度,结合区域社会发展要求进行全面考虑,对促进我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区域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会更加有效。

1.依据产业用地需求,加快东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速度,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的产业结构模式具有很大的差异,能源和初级矿产品集中于中西部,而加工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各地区重复建设,产业结构的“小而全”和“大而全”致使经济产出能力低下,也使土地资源大量被浪费。这就需要进行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在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4]由于不同产业对于土地的需求量不同,我国各地区应协同发展,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通过有效的区间产业转移,在三大经济地带合理分工、各展所长的同时,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东部地区受制于土地资源限制的企业,可以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有效结合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优势和中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劳动力优势,这样不仅有利于东部地区企业的进一步壮大,同时也将东部地区过剩的资金、高新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入中西部地区,促进中西部地区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更能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2.合理制定土地利用规划,优先满足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用地需求

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5]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区域内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协调区域发展用地需求。因此,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之初就应该充分考虑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方向,强调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上有保有压。通过完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体系,落实差别化扶优限劣的供地政策,提高用地标准。对于知识性和战略性产业要给予重点保障,优先满足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代表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用地需求,逐步缩减对劳动密集型、高耗能、占地大、效益低的产业供地,引导建设用地供应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和优化城乡布局倾斜。从而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

3.进行“三旧”改造,优化产业用地布局模式

“三旧”改造是指为了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优化产业布局,实行产业集聚发展,对布局不合理的“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 等低效用地,进行拆除,重新规划使用的措施。广州市于2009年起开始实施“三旧”改造政策,已改造用地5万多亩, 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城乡统筹、建设宜居城乡等方面的作用初步显现。各地应借鉴广州的成功经验,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应遵循相对集中、突出重点、适度规模的原则,优化产业用地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只有集中化的产业用地布局模式才更能发挥配套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和企业外部协作的作用,最终形成产业结构优化与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双赢局面。

[1]吴美平.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及演进方向[J].商场现代化,2009(23):75-76.

[2]李秉仁.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源动力[J].城市发展研究,2000(2):21-23.

[3]顾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4]徐敏燕.产业梯度转移和中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探讨[J].经济师,2005(4):73-74.

[5]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9.

猜你喜欢
集约产业结构用地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济宁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评价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芝加哥大数据发展与应用对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启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非高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SEM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