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集群化优势产业选择

2011-01-11 14:26赵惠芳
关键词:优势产业集群因子

赵惠芳, 许 寅, 闫 安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 230009)

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集群化优势产业选择

赵惠芳, 许 寅, 闫 安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 230009)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确定区域优势产业,能够指明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方向。“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启动为合芜蚌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选取带领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整体发展的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为突破口促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发展,对该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文章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产业进行分析,将产业集群分析与优势产业选择结合起来,遴选出有集群化发展基础和趋势的产业并提出培育其集群化发展的对策。

优势产业;产业集群;因子分析

一、引 言

区域优势产业的确定,不仅能够指明区域产业发展的方向,提升该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带动区域经济更好地发展,同时也能完善区域优势产业链,促进该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产业集群化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其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1]。合肥、芜湖、蚌埠历来是安徽省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启动将三市串联在一起,要以此为契机提升整个区域经济竞争力,必须合理选择优势产业促进合芜蚌产业集聚,实施集群策略,提升优势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缩短其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实现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经济的持续、高速、跨越式发展。从此意义上说,对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现有产业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其优势产业发展选择进行定位,探究该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策,是本文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优势产业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技术、人才以及现有生产条件优势的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这些产业部门经济增长较快、处于支配性地位、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优势产业强调资源的天然禀赋、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经济运行状态,只有当它们得到了较好的结合,才可能成为优势产业[2]。1998年波特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产业集群理论,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3]这也是到目前为止,产业集群较为权威的概念。虽然产业集群理论学派纷繁复杂,但它们的含义都和波特的产业集群概念大同小异,都反映了企业在商务联系基础上所存在的地理组合现象。

优势产业与产业集群由于理论的出发点不同,两大理论涵括的经济活动范畴明显不同,优势产业和标准的产业分类系统相一致,并较少在集聚区域内外跨地区、跨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产业链的关联性和完整性。与传统的产业分类相比,产业集群的概念更宽,能够涵括企业在技术、技能、信息、营销等方面的重要联系、互补性,以及技术溢出,还能涵括跨企业和跨产业的顾客需求。集群往往跨产业发展,由多个产业共同作用导致产业集群成为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4]。本文将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理论相结合对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产业进行分析遴选,以该优势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集群的壮大,以产业集群的日渐成熟促进全区经济的不断强大。

二、合芜蚌优势产业的选择与确定

1.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综合优势产业选择和产业集群化发展两方面的因素提出了该优势产业选择的四大基准,即产业规模基准、产业效益基准、产业比较优势基准、产业创新能力基准。根据四大基准,并在综合各种指标的基础上,考虑到指标计算的可行性和资料获取的可能性相应构建了四大指标体系,分别是:

产业规模基准:总资产比重、总产值比重、企业数比重、从业人员比重;

产业效益基准:销售利润率、固定资产产值率、利税贡献率;

产业创新能力基准:科技人员比例、R&D经费投入强度;

产业比较优势基准:总产值区位商、市场占有率。

选取指标的计算公式:

总资产比重=本产业总资产/各产业总资产之和;

总产值比重=本产业总产值/各产业总产值之和;

企业数比例=本产业企业数/各产业企业数之和;

从业人员比重=本产业从业人员数/各产业从业人员数之和;

销售利润率=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

固定资产产值率=总产值/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固定资产原值、净值平均值);

利税贡献率=本产业利税总额/各产业利税总额之和;

科技人员比例=本产业科技人员数/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用内部投入代替)/主营业务收入;

区位商=(某产业工业产值/某地区工业总产值)/(全国该产业工业产值/全国工业产值);

市场占有率=主营业务收入/全国该产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2.产业范围界定与数据选取

本文意在选取带动合芜蚌整体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第二产业是三个产业中辐射性最广,关联性最强的产业,且与其他两产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前我省产业结构比例还是保持以第二产业为主,而合芜蚌三地都是工业城市,工业发展相对成熟,资料获取度较高,所以本文研究对象为第二产业。

表1 样本产业及其序号对照表

3.备选优势产业的确定

在实证分析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某个产业的所有指标值都高于其他产业的情况,那么按照不同的指标对产业进行排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单一地依据某一指标进行排序,得到的结果不能全面地反应某一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因此,在对产业重要性进行分析时,需要对指标进行综合处理。本文在对指标进行处理时采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通过降维处理,将原来数量众多的、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性指标,再通过确定综合指标的权重来计算综合指标的综合得分。每个产业最后都会对应一个综合指标得分,我们根据这个得分,对所有的产业进行排序,从而选择适合合芜蚌地区集群化发展的产业。用因子分析法对所选取的产业进行分析,其步骤如下:

(1)数据的选取及检验 本文的数据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合肥/芜湖/蚌埠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进行测算得出,为了消除数量级和量纲的差别带来的影响,首先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操作,并得出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

表2 相关矩阵表

表3 KMO检验结果

表3给出了kmo检验结果,0.657表明可以运用因子分析法来分析数据。

(2)从表2可解出相关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从而得出因子对变量的解释度 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4个相互正交的特征向量作为公共因子。从表4可以看出这4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86.478%,基本反映了这11个指标的信息。

表4 总方差解释表

(3)建立4个公共因子的初始负载矩阵 由于初始因子的综合性较强,要将因子负载矩阵做正交旋转,降低因子的综合性。选用方差最大旋转法,求出主公共因子,经过正交旋转后得到下表:

表5 旋转后的因子负载矩阵

从表5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与总资产比重、总产值比重、企业数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关系紧密(有较高的载荷),主要反映产业规模,将其命名为“规模因子”;第二个因子与市场占有率和区位商关系紧密,主要反映产业比较优势,将其命名为“比较优势因子”;第三个因子与科技人员比例和R&D经费投入强度关系紧密,主要反映创新能力,将其命名为“创新因子”;第四个因子与固定资产产值率关系紧密,主要反映企业的竞争能力,将其命名为“竞争力因子”。

(4)计算综合得分

表6 因子得分的系数矩阵

由表6可以得到各因子的得分函数:

通过公式:

计算33个部门的综合评价得分,Wi为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终因子得分排名如表7所示:

表7 合芜蚌33个产业部门综合评价得分表

续表

由表7可以得出合芜蚌跨行政区域的备选优势产业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

4.优势产业的分析

以上所列的各行业得分排名都是根据因子分析法定量研究的结果,确定优势产业还需要联系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具体的情况以及相关政策。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用设备制造这三大制造业都属于高科技产业,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是全国三大自主创新示范区之一,是安徽省探索依靠自主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其在产业选择方面也偏向于高新技术产业。合肥、芜湖、蚌埠三个中心城市,聚集了包括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等著名院所在内的1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中了安徽省大部分的创新资源。这些为以上三大产业的高新技术方面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以上三大产业覆盖很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就包括铁路运输、汽车运输、船舶及浮动装置、航空航天器、交通器材及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又包括电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电池家用电力器具、非电力家用器具、照明器具、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则包括锅炉及原动机、金属加工机械、起重运输设备制造等。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对上述产业全面发展,都会有不同侧重。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汽车运输制造在合芜蚌的基础非常雄厚,一直是安徽省的重点发展产业,也是合芜蚌三地的主导产业,其中合肥的汽车综合产能在全国城市中居第9位,对整个城市的经济贡献率位于全市第二;芜湖的汽车运输制造业是其第一大产业。除以奇瑞汽车为首的整车企业发展迅猛,另外,仅其经济开发区就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11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家,产品涵盖汽车配套零部件的各个体系;蚌埠则主要是汽车零部件的发展,其汽车零部件滤清器、刹车蹄、汽车电磁离合器、汽车钢圈、汽车油箱、汽车轮辋钢等产品产量位于全省首位。近两年得力于政府的牵线,三地企业间加强合作,合芜蚌已形成了一条鲜明的汽车运输制造产业带。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家电产业是合肥市的首要主导产业,作为中国家电产业基地之一,合肥家电四大件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近年来,在引进外来品牌投资和重组本地企业的基础上,合肥家电业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已经基本形成了从研发到配套件制造、整机组装、物流和售后服务的较为完整的家电产业链。芜湖的家电产业发展也较为迅猛,但其电子电器发展势头更猛。电子信息产品涉及家用电器、汽车电子、电子材料和元器件等多个领域,主要以汽车电子产业为主。

通用设备制造业方面,合肥的起重机械制造发展快速,现已成为全国四大起重制造基地之一和国家重要的起重机械制造业基地,已形成了专业分工明显、协作紧密、相关产业链完整、服务体系健全的起重机械制造产业带。蚌埠通用设备制造业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其在金属加工设备制造、起重运输设备制造、原动机械等产品制造方面发展迅速。

由以上分析可知,三大制造业在三地发展各有重点,而综合来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汽车产业在三地的实际基础最为雄厚也最为平均,相比其他产业优势明显,其在三地都是主导发展产业,且在汽车产业链上各有侧重。并且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与汽车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不仅为汽车产业提供配套产品,就是汽车产业的核心产品都与这两个产业有关,如汽车电子、原动机械等,因此从某方面说汽车产业也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的一部分。而汽车产业是个关联性强、辐射性广、排他性小的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性较大。因此选择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优势产业,培育其集群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思路

1.实行共通合作政策

合芜蚌三地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高层互访联动,建立共通合作机制,按职能分工加强部门对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编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明晰性、协调性、稳定性以及公平性的产业发展政策。三市政府领导应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力,运用政策这种灵活的手段和杠杆对三市的各种资源及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利用这些政策及相关信息,对三市产业发展政策的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在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过程中还要进行监督控制并加以调整完善,确保各项产业政策的良好运行。在目前的政绩考核体制下,对于跨区域的产业的整合,应妥善处理地区之间的经济总量和税收的关系,建立经济总量与税收的分享机制。

2.促进优势产业链发展

发展优势产业链,有利于完善整个汽车产业的配套体系建设,降低综合成本,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推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通过分析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经济实力、产业活力、市场竞争力和科技创新竞争力等指标并依据国家及地区产业政策、地区产业的资源优势等条件,筛选汽车产业重点细分产业,以便在大的产业集群中,形成若干个带动力强、上中下游紧密联系、竞争优势明显的细分产业链作为大的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主要支撑。在整合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中,要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不可替代的资本、市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链中“四链”(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整合的引擎作用。在“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防止滥用行政手段;要通过主导产品的上下游延伸,沿价值链纵向整合,加强产业内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协作;要以产权为纽带,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形式,实现龙头和重点企业迅速扩张,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3.加强园区规划建设

通过汽车产业在园区集中发展,可避免布点分散、占地量大、成本增大、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弊端,促进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和集约化发展。合芜蚌的园区多由一般综合性招商引资方式形成,普遍存在产业集中度低、集聚效益差等问题。若园区不进行科学的产业定位,不按照产业链关系招商引资,那么园区则难以产生产业集群效应,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在园区的建设中要按“体现特色、有机链接、形成集群”的原则,提高园区总体规划水平,根据各地产业发展方向对园区进行产业定位和资源整合,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园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应重点引进与现有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使引进的项目能够弥补本地产业集群在核心技术和核心链条上的“缺位”,拉长集群的产业链。

4.完善创新体系培育

汽车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对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创新体系的建设首先就是人才问题。合芜蚌三地要加快培养创新人才、专业人才,推进工业人才基地建设,引导人才向企业积聚,向产业积聚。要建立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以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培训机制,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的合作培养人才模式。要积极引进人才智力,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协调合肥、芜湖、蚌埠三市人才支撑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绿色通道,积极探索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合人才公共服务资源,提高人才公共服务水平。其次要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对公共平台建设的政策引导,扶持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以及配套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加速现有平台的对接与整合,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平台体系,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管理规范、标准体系和评估监督体系。

[1]Michael E 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

[2]杨 浩.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界定及关联性分析[J].财贸研究,2006,(6):7-12.

[3]Michael E Porter.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ed Business Review,1998,(11):87-95.

[4]王仲智,林炳耀.集群理论与主导产业理论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2005,(1):23-28.

Selection of Clustered Competitive Industry in Hefei-Wuhu-Bengbu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ilot Area

ZHAO Hui-fang, XU Yin, YAN An
(School of Management,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Nowadays,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 main trend of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the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enhanc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The determination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industries is important for the future regional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The launch of“The Hefei-Wuhu-Bengbu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ilot Area”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of Hefei,Wuhu and Bengbu.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region to select the competitive industries which can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reg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region with their cluster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are adopted to study the industrial cluster and the selection of competitive industries in this region.And the industries with cluster foundation and potentials are presented,an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competitive industry;industrial cluster;factor analysis

F061.5

A

1008-3634(2011)06-0006-08

2011-06-21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JY009);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10SK005ZD);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2010SK028)

赵惠芳(1952-),女,江苏泗洪人,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蒋涛涌)

猜你喜欢
优势产业集群因子
甘肃金塔县特色优势产业树品牌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