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时大肠经线下深部组织中氧分压与温度的实验观察*

2011-01-23 03:38吴祖星胡翔龙许金森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5期
关键词:大肠经循行测试点

陈 铭,吴祖星,胡翔龙,许金森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 福 州 350003)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机能的调节和反应系统。本实验室以往的工作显示,人体的体表普遍存在与古典经脉循行线路基本一致的红外辐射轨迹(Infrared RadiantTrack along Meridian Course IRRTM)生命现象,而且经脉线上的皮肤温度通常都较非经的部位高[1]。那么它的热源到底是来自何处呢?课题组认为,它的直接热源是皮肤的微循环,但其主要热源则应该是位于经脉线下的深部组织之中,是基于该部组织活跃的能量代谢。有鉴于此,以深部组织温度与深部组织氧分压为指标,同步对大肠经进行了实验观察,希冀从中获取一些有意义的线索,为阐明IRRTM的形成机理提供实验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30名健康志愿者均为福建中医学院学生,年龄20岁~25岁,其中男24例,女6例。

1.2 仪器

武汉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提供的智能化三通道氧分压测试仪(WH-Y01A)和组织氧分压传感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提供的三通道温度测试仪(TJ-T-03)。

1.3 测试部位

取大肠经上6个部位为测试点。其中4个为穴位(臂臑、手五里、手三里、上廉),2个为非穴位点(曲池-臂臑中点、手三里上1寸)。6个测试部位分为3组(臂臑-曲臂中点、手五里-手三里上1寸、手三里-上廉),对每名受试者每次观察1组,其中1个水平为组织氧分压,另1个水平为组织温度,每名受试者共测试6次,并在各测试点内外1.5cm~2cm处各取1个非经对照点。

1.4 测试程序

对每名受试者每次观察1组,每2次实验之间相隔2d~3d,实验室温度保持在28℃±1℃。受试者在进行实验之前应在测试环境中适应20min左右。同时选择性能稳定的氧分压传感针,在生理盐水中于20.6KPa保持稳定20min。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受试者仰卧,暴露左上肢大肠经位置,对将要进行检测部位的皮肤常规消毒,然后将消毒过的氧分压传感针刺入所要检测水平的3个部位,深度为1.5cm,不运针。再将参考电极贴于检测部位附近,连接好导线;将消毒过的组织温度传感针针刺入所要检测水平的3个部位,深度为1.5cm,不运针,连接好导线,即可进行观察记录。记录过程中要求受试者保持安静、清醒,身体尽可能保持不动。本实验共连续同步记录氧分压与温度60min,电针前先观察20min,电针合谷穴时(连续波,2Hz,电压范围2V~4V,电流强度8~12mA)观察20min,电针后再观察20min。氧分压实验数据为计算机系统自动记录,温度实验数据为手工记录,每2min记录1次。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对30名受试者的大肠经线上6个水平测试点的氧分压与温度观察结果(见表1、图1、见表2、图2)显示,正常情况下沿大肠经循行线上测试点深部组织氧分压(P<0.01)与温度(P<0.05)均显著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电针合谷穴时,大肠经线上测试点氧分压降低与电针前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温度值降低,统计学无显著差异。电针后氧分压与电针期间比较无差异,与电针前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温度与与电针期间比较无差异,与电针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侧非经对照部位电针时,内外两侧对照点的氧分压及温度与电针前比较无显著变化,电针后氧分压及温度也没有显著变化。

表1 电针合谷穴时大肠经线及左右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深部组织po2的变化

表1 电针合谷穴时大肠经线及左右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深部组织po2的变化

注:与电针前大肠经线组比较:**P<0.01

组 别例数 电针前 电针时 电针后大 肠 经 180 7.03±1.87 5.31±1.36** 5.11±1.22**内 对 照 点 180 3.54±1.07** 3.75±1.06 3.66±1.10外对照点 180 3.82±1.02**4.06±0.97 4.08±0.93

表2 电针合谷穴时大肠经线及左右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深部组织温度的变化

表2 电针合谷穴时大肠经线及左右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深部组织温度的变化

注:与电针前大肠经线组比较:*P<0.05

组 别例数 电针前 电针时 电针后大 肠 经 180 36.17±0.56 36.01±0.57 35.83±0.56*内 对 照 点 180 35.84±0.47* 35.83±0.45 35.70±0.56外 对 照 点 180 35.86±0.56*35.76±0.46 35.64±0.55

图1 大肠经线上各测试点及旁开对照点的深部组织po2的变化

3 讨论

20世纪90年代,本研究室使用红外辐射示踪仪将人体体表存在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成功地显示出来[1~3],使人们直观地“看”到了古人所描述的经脉循行路线。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以观察探讨IRRTM的形成机理[4~6]。实验结果初步表明,IRRTM的形成与沿经皮肤微循环状态和经脉线下深部组织中的传热通道相关,其中后者尤为重要,该通道的组织氧分压和组织温度较高,微循环旺盛,能量代谢活跃,IRRTM只是它在体表的一种表现。

已有工作表明,大肠经循行线皮肤温度、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及经皮氧分压均较非经对照点高,但皮肤温度与微循环灌注量不成正比,提示来自深部组织的热能也是造成经脉线上皮温升高的一个因素[5]。本实验同步检测了大肠经循行线下的深部组织温度与深部组织氧分压状态。结果进一步证实,正常情况下沿大肠经循行线上测试点深部组织氧分压与温度均显著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说明大肠经循行线下深部组织的热能应该是造成经脉线上皮温升高的一个因素,IRRTM的形成与深部组织氧分压与温度密切相关。

图2 大肠经线上各测试点及旁开对照点的深部组织温度的变化

能量代谢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维持一切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不同结构或组织依据其功能的不同,相应地形成了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能量代谢特征。经络作为人体功能的联络、调节和反应系统,也必然有相应的能量代谢表现。氧是参与生命体能量代谢的最基本的物质。常态下大肠经沿经组织po2较高,说明流经该处血液中的氧含量多,而组织的温度高则不仅有利于氧合血红蛋白所携带的o2离解,向组织细胞提供更多的o2,同时,各种酶反应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使能量代谢过程和各种生理反应增强,组织微循环的增加又保证了o2和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物质供应。结合大肠经经皮氧分压及皮肤微循环灌注量的检测工作,我们认为经脉线下实际上存在一条具有三维结构的传热通道,这一传热通道的沿经组织的能量代谢处于持久活跃状态,为沿经组织中各种生理反应的进行创造了条件,为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与传递创造了条件,使经络参与人体功能的调控成为可能[3]。

本研究室的前期工作还表明,在经脉线上的穴位或非穴位处加热,皮温反应可沿经双向扩展,长者几乎可以通达该经脉的全程,在前臂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可以逐渐形成三条与古典手三阴经路线基本一致的红外辐射轨迹,而在非经对照部位没有明显的扩散。同时,加热及激光照射也可以使沿经组织温度明显上升[4、6]。表明经脉线上相关组织的导热性较非经脉部位更好,经与非经的物理学特性确有某些不同。沿经循行线可能存在能量信息的“良导”通路,更为迅速地将能量信息传递到靶器官,从而达到调控人体机能的目的。本实验中对合谷穴进行了适当的电针刺激诱发后,相关信号可以使沿经组织能量代谢显著增强,组织耗氧显著增加,其所产生的能量也必然显著增加,但组织温度并没有相应升高,反而有下降的趋势。提示电针刺激合谷穴后,循经深部组织由能量代谢显著增强而显著增加的能量并没转换成热能,它可能是参与了沿经相关组织中相应生理反应,并被机体感知为酸、麻、胀、痛、热等“针感”,沿“良导”通路传递到相应的靶器官(气至病所),从而达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的调节作用。

人体结构异常复杂,并不是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因而其传热特性也与一般的物体不同,除了遵循物理学的热传导规律外,还受到血液和体液等因素对传热过程的影响。根据文献报道,人活体皮肤的导热率明显高于离体皮肤。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在体皮肤除了与离体皮肤共有的热传导外,还有伴随血液循环所引起的热量转移。人体经脉线上的皮肤及其他相关组织的导热性及能量代谢高于其两侧的非经部位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但经脉线上相关组织的微循环状态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它将直接影响经脉线上的传热过程和能量代谢过程。

由于现有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不可能在同一点同时检测温度、氧分压及微循环灌注量。所以在检测某一点组织温度的同时,检测其相邻部位的组织氧分压来近似地反映该点耗氧量的情况。

经络可能是一条具有多元结构的物质、能量与信息转换和传递的通道。经络调控有其特殊的规律,是人体机能调控的一个组成部分。

[1]胡翔龙,汪培清,许金森,等.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主要特征和显现规律的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1,20(5):325-328.

[2]胡翔龙,许金森,叶 蕾.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加热诱发[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2,21(1):6.

[3]胡翔龙,汪培清,许金森.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热源及其形成机理的探讨[J].针刺研究,2002,27(4):258.

[4]靳聪妮,胡翔龙,陈 铭.心包经前臂段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测定[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4):26.

[5]吴祖星,胡翔龙,许金森,等.针刺和加热合谷穴对大肠经线上经皮氧分压和微循环灌注量的影响[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3):37.

[6]许金森,胡翔龙,汪培清,等.经脉线与非经脉线相关组织导热性的比较[J].中国针灸,2005,25(7):477.

猜你喜欢
大肠经循行测试点
矿山长距离胶带机动力特性测试及运行分析
基于信息熵可信度的测试点选择方法研究
任督脉循行刍议*
逻辑内建自测试双重过滤测试点选取策略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漫画中医之十二经络的值班表———(4)卯时:5:00—7:00大肠经当令
督脉循行考
敲打出秀美颈部
大肠经畅通,人变美
从西汉出土经穴髹漆人像看手厥阴经脉的循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