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院针灸医生工作现状的调查分析

2011-01-30 08:02石学峰
中国医药导报 2011年18期
关键词:针灸科门诊量收入水平

赵 峻 ,石学峰

1.北京协和医院教育处,北京 100730;2.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

古人云:“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针灸学作为我国中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在现阶段发展趋势不明朗,关于从事针灸业的医务人员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也较少,虽然国内已有些针对针灸医生现状及发展建议的论文,但还没有对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针灸医生进行全面具体的调查研究。本研究正是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的针灸医生日均诊疗人数、每次诊费、工作强度、月收入等调查,了解针灸医生工作现状及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应科学建议,促进我国针灸业更好更快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来源于全国15所综合/中医院,共1 152名针灸科医生。其中,男性590名,占51.2%;女性549名,占47.7%(注:13 名医生未填写性别),平均年龄为(39.18±9.03)岁。

1.2 方法

采用多级群体抽样全国15所综合/中医院1 152名针灸科医生。问卷调查表调查,完毕后由省针灸学会将调查表报送中国针灸学会。ACESS录入数据,SPSS 11.5进行分析。并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数据与全国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按照全国(中)医院的实际分布情况[1],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日均诊疗患者数

调查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各级医院针灸科医生日均诊疗患者数均在11~20名者最多,占44.2%(509/1 152),其中东部38.3%,中部44.3%,西部最高为53.7%,而日均诊疗人数在30人以上者,东部占12.3%,远高于中部地区(7.8%)与西部地区(6.4%)。

2.2 平均每次诊费

医院针灸科医生的每次诊费因医院类型、级别及所在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综合医院针灸科医生平均每诊费为19.62元,低于中医院(21.11元)。三级、二级、一级综合医院平均诊费相差较多,分别为25.41、20.94、16.15元;相应级别中医院针灸科医生平均每诊费则为25.82、20.80、17.80元,有类似差异。调查发现中部地区综合/中医院平均每次诊费最高,为21.2元/26.7元;西部次之,为19.46元/20.80元;东部最低,为18.40元/16.22元。

2.3 医生工作强度

超过50%东、中、西部针灸科医生认为工作强度非常大或比较大。研究发现:不论是综合医院还是中医院,只要级别越高,反映工作强度大的医生所占比例就越大。如三级综合/中医院医生占60%以上,二级占45%以上。一级医院只有不到1%的医生反映工作强度大。

2.4 月均收入

调查显示50.4%针灸科医生月收入在1 000~1 999元之间。但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上者分布则有明显地区差异:东部最高,为12.0%;中部次之,为9.4%;西部最低,只有2.4%。见表1。

表1 针灸科医生月收入情况[n(%)]

研究发现47.9%的针灸科医生认为收入水平低于全院平均水平,东部比例最高(50.0%),西部次之(47.9%),中部最低(44.3%)。只有6.3%的医生认为收入水平高于全院平均水平,见表2。

表2 针灸医生收入水平与全院比较情况[n(%)]

2.5 近三年门诊病人量变化趋势

62.2%的针灸科医生认为2008~2010年门诊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有增设了特色门诊、聘请知名老中医及改善了硬件设施等;而12.1%医生则认为2008~2010年针灸科没有特色门诊、硬件设施差、群众知晓率低,门诊患者量呈下降趋势。

3 讨论

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是目前针灸科医生反映的主要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

3.1 劳动强度大

第一,针灸技术本身特点。针灸学习,是缓慢过程,从接触到掌握并精通,需要付出巨大脑力与体力,故年轻医生在学习及应用过程感到异常辛苦;鉴于“名医效应”,名、老专家坐诊常出现“门庭若市”现象,其出诊后经常感到工作量过大[1]。

第二,针灸科门诊量增加。针灸科医生的人均门诊量高于全国综合医院医生的人均门诊量[1],在客观上加重了工作强度。

第三,针灸科现状。科室规模小、医生数量少、缺乏有效的人才补充[1]是长期困扰针灸科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门诊量增加,人才匮乏,自然会加重在职人员的工作负担[2]。

3.2 收入水平低

主要由针灸收费价格不合理导致。目前,针灸科每诊收费平均为20~30元,专家指出这根本无法收回成本,更无法体现技术劳务价值。人力资源高价值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而在中医领域,特别是针灸发展方面却未能得到体现。

两种经济体制的挤压决定了针灸科收费制度处于尴尬境地。计划经济强调医疗公益性;市场经济重视医疗设备扩充,忽略医疗知识价值发展策略。这使得针灸这一专业性治疗费用的定价长期处于低水平。政策的不合理导致针灸业提升空间极为有限。如今,经济效益与学科知识价值背离程度与日俱增,使得专业价值及医生知识技能水平不能得到体现。针灸治疗过程的劳动价值并不是机械操作可以比拟的。对所有人所有项目统一定价,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也直接抹灭了学科内蕴的知识价值[3]。

4 建议

针对针灸业发展,笔者资历尚浅,但也认识到现存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议:①扩大针灸科规模,加强针灸科室人力、财力、物力,特别是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②围绕诊疗费用研究卫生经济学,根据成本核算与患者接受水平,制定合理收费标准;③分级管理,弹性收费:不同级别医生收费不同,体现针灸技术价值,激励年轻医生钻研业务,提高技术水平。经验丰富、资历深的医生可以适当提高诊疗费用,门诊量少的年轻医生可按比例降低收费[4]。

[1]曾光,石学峰,胡凌娟,等.我国医院针灸科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7):442-445

[2]孙华.针灸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针灸,2006,26(4):233-235.

[3]石学敏.新世纪针灸学科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中医药通报.院士论坛,2002,1(3):1-4.

[4]程薇,房耘耘,许祝愉,等.中医医院的中医服务与人力成本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12):26-29.

猜你喜欢
针灸科门诊量收入水平
COVID-19疫情对一家三级医院儿内科门诊量和比例的影响
遗传编程在医院日门诊量预测中的应用
北京市通州区空气污染与医院门诊量关系初探
中等收入水平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检验
法学院哪家最强
全面发展与提高消费力
决定医生收入水平首先是市场因素
针灸科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PBL与传统带教法在针灸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针灸科本专业学生的临床带教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