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肌间沟臂丛麻醉效果比较

2011-02-09 10:40潘再韩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558100
中国乡村医药 2011年6期
关键词:肌间布比甲磺酸

潘再韩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558100)

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均为常用的酰胺类局麻药,也是臂丛神经阻滞常用的局麻药。近年来,我们分别将甲磺酸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麻醉中,并对三者等摩尔浓度下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3月至2010年4月我院收治需择期手术的60例患者,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病情评估分级均为Ⅰ~Ⅱ级。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0岁;体重50~60kg;双上肢骨折42例(70.0%),伤后瘢痕挛缩18例(30.0%)。术前检查均无严重呼吸循环系统、肝肾疾病,既往无麻醉药过敏史。按选择麻醉药的不同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0例。A组采用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B组采用1%利多卡因,C组采用0.25%布比卡因。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分钟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和苯巴比妥钠0.1g,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血压(BP)、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频率(P),建立静脉通路。麻醉方式:肌间沟臂丛麻醉,以前、中斜角肌间隙内略偏中斜角肌侧,肩胛舌骨肌上缘定为穿刺点,常规消毒,以7号穿刺针与皮肤垂直刺入后略斜向内侧缓慢进针,询问患者有异感回抽无血液、脑脊液后,缓慢注入备好的局麻药30ml。注药后15分钟单次静脉注射芬太尼0.1mg。

1.3 观察指标 注药后 3、4、5、6、7、8、9、10、15、20、30分钟时,分别对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进行评估,计算感觉阻滞平均起效时间和平均消退时间、运动阻滞平均起效时间和平均持续时间;记录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感觉阻滞平均起效时间:A组5min,B组3min,C组6min;感觉阻滞平均消退时间:A组300min,B组240min,C组320min。运动阻滞平均起效时间:A组8min,B组5min,C组10min;运动阻滞平均持续时间:A组250min,B组200min,C组270min。A组和C组上述观察指标均接近,明显长于B组。不良反应:B组出现头昏、耳鸣2例(10.0%),经鼻道给氧10分钟好转,抽搐1例(5.0%)经面罩加压吸氧静注咪哒唑仑3mg后好转;C组出现头昏、耳鸣2例(10.0%),经鼻道给氧10分钟好转。

3 讨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作用时间长,麻醉效果良好,甲磺酸是有机盐药物的常用化合物,与罗哌卡因结合性质稳定,结构牢固。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与0.25%布比卡因的等摩尔浓度相当[1]。本文结果显示,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麻醉阻滞时间相当,且两者作用时间明显长于1%利多卡因,与文献报道[2]结果一致。实施麻醉的过程中,B组有2例出现头昏、耳鸣的轻度神经中毒症状,可能与布比卡因无血管收缩作用和扩散较慢有关;C组有2例也出现头昏、耳鸣轻中度神经中毒症状,还有1例出现抽搐,考虑可能与利多卡因扩散速度较快有关。

[1]曾凯,林献忠,高友光,等.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12):945-946.

[2]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24-628.

猜你喜欢
肌间布比甲磺酸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
布比卡因神经毒性研究现状
团头鲂雌核发育群体的肌间骨形态学分析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25G腰穿针超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用于肛肠科手术的临床研究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扁平苔藓样药疹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