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就业能力探析

2011-02-14 08:33张婕琼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患医学生

张婕琼

(广州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18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医学生因其学科的专业化程度高、就业流向相对单一,而成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1 就业能力的概念辨析

1.1 就业能力的概念

就业能力是个体在劳动力市场成功地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个性特征及各种条件的集合。[1]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能力不仅仅只是大学生毕业时初次获得工作的能力,也是大学生在工作中保持工作岗位、获得个人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的能力,是大学生在必要时重新选择和获取新的工作岗位的能力。当前,职业生涯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寻找并获得一个工作并不意味着终身就业,每个人还必须具备保持应对内外变化时重新获得工作的能力。

1.2 就业能力与就业力、职业能力的区别

就业能力强调的是不论何时、何地所需要的基础和广泛的能力;而就业力更强调的是一种结果,它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有利条件,使个体获得一种或几种工作机会;职业能力指的是某个具体的职业任务,它特指个体胜任某种特定职业的程度。通常将职业能力定义为: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或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职业能力是有所特指的,不像就业能力泛指为一种基础能力。

2 医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医学生就业能力由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两个部分组成。医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与医疗卫生行业相关的一组能力,对于医学生而言,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两者不可偏废。具备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储备不足,缺乏与医疗及其相关职业的基本技能,就难以在初次就业中获得就业机会;只具有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不足,适应性与发展潜力欠缺,亦难以在职业生涯中获得较好的发展。

2.1 专业能力

医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指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与学习所具备的医学专业领域的素养、知识、理论与技能,并能够运用它们从事和指导实际的医疗工作的能力。具体而言,医学生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医学专业知识、临床操作技能。[2]

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是“人命关天”的职业,医疗工作者专业能力的好坏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与性命,神圣而庄严。因而,医疗单位在挑选医疗工作者时十分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医院的招聘程序中,学习成绩首先是医院关注的焦点,而医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反映出其专业能力的高低。因此,医学生的专业能力似乎始终是其就业能力当中的核心能力。然而,这与其他研究的结论不一致。据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均占47.7%。[3]可见,一般企业更注重毕业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能力居后。医院与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要求的差异恰恰反映了医学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是由医学专业本身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所决定的。

2.2 通用能力

通用能力是针对医学生整体职业发展而言,有助于终身学习、利于职业转换和角色适应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决定医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4]医学生的通用能力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领导力、情绪管理能力。

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医患沟通能力。医学生要学会与人交往,特别是要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让患者知情与参与治疗计划。具体而言,医患沟通能力包括综合患者的文化、社会背景准确告知患者病情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倾听患者体验的自我表达与隐含的文化背景作出可能性解释的情境分析能力,主动理解患者感知与体验事物模式的移情能力。

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医学生熟悉医学发展规律,了解医学知识学习特点,提高学习方法和技巧,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即敢于怀疑、敢于分析批判的精神,具有运用科学思维对事物进行研究的态度,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

医学生的领导力是在医疗实践中合作共处、顾全大局的团队合作能力,调动集体积极性,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团队精神,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医疗实践活动的领导能力。

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医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心理状态,克服不良情绪、适时缓解压力、合理控制自己行为、自我激励的能力。

3 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3.1 以就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当前,因医学生的专业能力容易量化与考核,在医学生的初次就业中发挥了更大作用,因而医学生重视专业能力,忽视通用能力的现象较为普遍。然而,通用能力是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在医学教育中应将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相互联系来构建医学实践教学体系。

3.1.1 强调实践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一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深化对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医学基础理论课程,要强调授课方法,深入浅出。医学院校要整合附属医院的教学资源,让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以其亲身经历,给医学生讲解医学理论知识。让学生从案例出发,通过理论分析,最终回到临床实践。

二是以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医患沟通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标准化病人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医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提升医患沟通能力。标准化病人又称为模拟病人或病人指导者,是从事非医疗工作的健康人,经专职培训后,扮演病人、充当教学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的角色。[5]这种标准化病人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美国和加拿大的高等医学院校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国内部分医学院校也开始在教学中使用。

高等医学院校可以通过标准化病人对医学生进行培训,并对医学生沟通方面的表现做出评价。具体训练内容包括:第一,让标准化病人扮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将自己的病痛与不悦感受向医学生倾诉,培养医学生的耐心、爱心与对患者的尊重,同时评价医学生的表现。第二,通过标准化病人向医学生提问,训练医学生应用掌握的医学知识及智慧巧妙地回答问题。第三,有目的地设置某一病种的标准化病人,训练医学生分析病情、介绍相关治疗方案及告知注意事项,最终以标准化病人的知情满意程度对医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

3.1.2 完善临床实习体系,强化临床技能训练与医患沟通能力训练。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施环节。首先,要建立医学生临床实习带教老师的选拔、考核、监督体系。医学院校要从专业水平、临床技能、医德医风、教师素质四个方面对带教老师进行选拔与培训,确保带教质量;同时,要建立带教老师的教学评价体系、考核监督体系、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临床实习工作质量。其次,强化医患沟通能力的实践化训练。医学院校应在医学生的临床实习中进行真实病人实践性教学,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的操作能力。临床带教老师应抓住实习中医学生与患者接触的教育契机,从学生具体的医患沟通实践中给予指导,加强医患沟通教育的实践性与情境性,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3.2 以通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课程设置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模式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院校应通过课程设置的多样化,给医学生创造机会培养其通用能力。如开设美术欣赏、社会学、大学语文、文学鉴赏、音乐欣赏、社会心理学、电影欣赏、世界文明史等课程,培养医学生的审美、理解、思维和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心理素质;开设体育舞蹈、形体知识训练、医学应用写作、医学信息检索、绘画基础、沟通技巧、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培养医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动手及写作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的多元化需求。

3.3 以就业指导为手段,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作为正规教育程序的补充和支持机制,就业指导对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帮助医学生顺利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就业工作不是简单的行政工作,必须向职业化、规范化系统化方向发展,要以医学生的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为基础,科学设计就业指导内容,贯穿于医学生的全过程。

首先,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理性认识社会,清晰认识自己,积极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合理的就业目标。其次,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都是由行政管理人员与学生辅导员兼任,这支教师队伍中的教师专业背景不同,可以给学生多样化的就业指导。但是,由于医学专业的专业性强,毕业流向多为医疗系统,医学院校应该聘用一些医疗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给医学生讲授就业指导课,从医疗行业的现状、准入和个人的职业发展入手,让医学生对医疗行业与职业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从而使他们对自己的就业与发展做出更切合实际的理性分析。

[1]帕特丽夏·威奈尔特.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M].郭瑞卿,译.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4:87-112.

[2]闵晓阳.广西医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调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1):22 -25.

[3]钟凤丽,曾宪军.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大学生择业观[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128-130.

[4]贾利军,徐韵.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J].教育学研究,2006,11(10):129 -134.

[5]从志杰,胡良皞,李凌,等.人文医学教育:医学生传递坏消息的技巧[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2):61 -63.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患医学生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