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路径分析

2011-02-15 08:48杨宏忠
中国矿业 2011年1期
关键词:资源型能源转型

杨宏忠,苏 文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资源,一般指自然资源。按自然资源的实物类型划分,资源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环境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根据资源的类型,资源型产业可以分成矿产类资源型产业、生物类资源型产业和环境类资源型产业。即资源型产业是以矿产、生物、气候、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勘探、保护、开发、更新、利用等为基础,依托资源的开采、利用、加工,而形成的对自然资源极度依赖的产业。

资源型经济这里是指以矿产资源为导向、以矿产资源产业为基础的经济。主要是指以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以及铁、铜等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它的发展演进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资源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中心,耗费了自然界大量的资源与能源,如机械、纺织、冶金、化工、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和基础部门[1];一种是现代资源经济的发展模式,仍以资源型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按照国家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要求,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促进工业现代化,资源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主要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

1 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一般路径

资源型经济转型是指某一地区的发展由传统的资源依赖型、结构单一型发展模式向寻求

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实质上是以创新为依托的各种生产要素、公共资源等的优化配置过程[2]。资源经济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同时也是资源型经济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其主要目标是,改变经济体的功能定位和整体面貌,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探索新型发展之路。

1.1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提升优化产业结构

对于资源型经济体来说,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就是在充分而合理地发挥依然处于主体地位的现有产业的影响力的同时,通过对原有主导资源产业进行产业纵向发展和技术进步及产业改造,扩展原有产业链,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资源的产出价值,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经济体利用资源优势,摆脱对原来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能源的依赖,由以资源产业为主向非资源产业为主转变,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3];由单一的主导产业结构向多元化主导产业结构转变,通过产业多元化布局,拉长产业链条,培育和发展非能源接替产业,形成本地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产品,逐步摆脱对资源性产业的依赖。美国休斯敦采取的就是这种产业链延伸的做法,休斯顿石化和石油科技的开发,带动了为其服务的机械、钢铁、水泥、电力、造纸、粮食、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4]。

1.2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增长体系

发展接续产业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和关键。新的接续产业必须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能代表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从而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至于很快被产业发展及技术革命的发展淘汰,真正起到城市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功能,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并具有对前向、后向及辅助等产业链的辐射扩散功能。高新技术产业是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在转型过程中,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要接续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新型化改造,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能源和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依靠技术创新,促进产业上档次、上水平。日本就成功地将九州町村市由煤炭工业区改造为高新技术产业区,完全摆脱了对煤炭资源的依赖[5]。这一产业转型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资源开发成本很高或资源开发处于衰竭期的能源型城市。

1.3 立足发展服务业,改善资源经济服务功能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拓展为第一、二产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是调整经济经构的内在机制要求,也是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一个城市或地区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加快,特别是面向生产和生活的服务业将加速发展,并成为带动和支持资源经济稳定、高效发展的重要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在于提高比重,而且要从传统型走向现代型。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是德国煤炭和钢铁生产基地,当资源枯竭以后,当地政府不是简单地拆毁工厂,回填煤矿,而是政府投资,将工厂和矿山改造成为风格独特的工业博物馆,变成旅游资源,成为当地的著名风景线,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样不仅减少了拆迁所带来的工业垃圾的污染,而且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丰富的资源,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1.4 立足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主要途径之一。循环经济通过 “能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能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资源型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要形成一个减少对资源的利用且对其实现多次重复利用的良性循环系统。在资源利用管理上,通过单一的能源利用机制向综合利用机制转变,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通过科技进步,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推进废物能源化;对资源的生产、运输、加工和利用的全过程进行节能管理,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单位产值能耗,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6]。在生产中还要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2 甘肃五大资源型经济体的发展路径与转型方向

2.1 庆阳——石化能源型产业向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资源经济转型

庆阳市是一个以石油、煤炭资源为主的典型的正在成长中的能源产业型城市。石油、煤炭资源开采业产值占到庆阳工业经济总量的90%以上,依赖石油、煤炭资源开采业保持了庆阳经济在现阶段的较快发展,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是庆阳市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潜力。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立足资源优势,庆阳把资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作为传统产业转型方向,坚持能源带动,依托创新推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以建设西部油城、陇上煤都为目标,围绕石油、煤炭、天然气、煤层气四大优势资源开发,着力培育壮大石油化工、煤炭化工、天然气化工、煤电化工、建材五大产业,建设千万吨原油生产、千万吨炼化、亿吨级大型煤炭生产、千万千瓦装机煤电、千万吨煤化工生产和 10亿 m3天然气、煤层气六大基地[7],通过石油、煤炭资源产业的大开发,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完善,在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力争2015年长庆油田油气当量达到5000万t,届时将超越大庆成为中国产量最高的巨型油气田。

2.2 酒泉——典型矿业型城市向新能源经济转型

酒泉市是一个典型的以传统能源矿藏类产业和矿产类资源型产业为支撑的城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酒泉传统资源产业开发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矿业开发、农产品加工和旅游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多年来,石油化工、矿业开发实现利税、利润始终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80%以上。但经过近70年的开发,酒泉境内的石油资源经面临枯竭,目前原油产量艰难维持在80万t,玉门老油田已进入枯竭性开采阶段,石化产业对酒泉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减弱,酒泉资源产业经济面临转型。酒泉地域广阔,风、光、热资源丰富,发展风电、光电等新能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立足全球对石化资源开发的限制和走低碳经济道路的现实需要,酒泉市紧紧抓住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和省委提出的 “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8],坚持把风电、光电等新能源产业作为传统资源产业的接续产业,发展新能源 “6+2”产业群,即发展风能、光能、调峰电源、电网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和水能、核乏料处理等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按照新能源规划,到2015年酒泉风电达到1271万kW,实现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目标;到2020年达到风电2000万kW、光电1000万kW、水电60万kW、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完成销售收入500亿元。

2.3 金昌——单一矿业型城市向循环经济转型

金昌市是一座单一镍矿型城市,是国内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铂族金属提炼中心和甘肃省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受资源导向型为主的发展战略影响,金昌已形成了一个以有色金属冶炼和初级产品及其相关化工产品加工生产为主的重工业基地,以有色金属为主的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5%左右,工业增长的80%来源于有色金属的采、选、冶工业,呈现典型的重工业化特征。长期以来,以矿产采选、有色金属冶炼及其相关化工产品加工生产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导致资源消耗高、环保压力大、产业链条短、资源依存度强[9]。针对上述情况,在促进传统资源产业转型的过程中,金昌市紧紧抓住中央继续支持西部大开发、支持西部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遇,立足现有资源产业基础条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着眼于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加强产业链的配套和上下游企业的连接,不断延伸有色金属、冶金、硫化工、磷化工、氯碱化工、煤化工等六大循环产业链,既:将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烟气回收制硫酸,配套发展硫化工和磷化工产业;与有色金属产业配套的氯碱化工副产的氯气用于PVC生产,配套发展氯碱化工;将捣固焦、金属羰基化合物衍生的氨气作为原料生产合成氨,发展煤化工产业等。

2.4 兰州——重工业型城市向新兴产业集群经济体转型

兰州是我国主要的重化工,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之一。产业结构以重化工结构、原材料和基础工业结构为主,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加工等传统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达到8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很小。作为老工业基地,兰州工业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迫使兰州市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整体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在改造传统产业上,着力发展以石油炼化、石化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化工产业,延伸原油-石油炼制-清洁油品和润滑油产品链、天然气、石脑油-乙炔等六大链条[10],做大做强原油加工、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六大优势产品,实现产业聚集发展,力争到2012年,将兰州建设成为2000万t炼量石化基地、能源战略储备中心、西部石化产品物流等多个中心合一的国家石化战略基地。

2.5 白银——传统矿业型城市向多元化接续产业群经济体转型

白银市是因矿设企、因企设市的传统资源型城市,有着50多年的开发建设历史,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作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被国家确定为首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在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白银市选择了向多元化接续产业转型的方向,着力打造甘肃重要的复合型能源和新型化工基地。转型的重点立足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有机结合[11],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源,发展培育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一体化、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能源和新能源、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黄河文化旅游等 “八大产业”;以白银公司、银光公司、靖煤公司、靖电公司和稀土公司为龙头,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突出做大规模,加快建设有色金属、新型化工、复合型能源、特色农畜产品和物流仓储等 “五大基地”,推动了白银工业产业由 “两高一低”向 “两低一高”模式的转变,形成了多元支柱产业共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3 结语

甘肃是中国典型的资源型经济体。资源部门持续扩张,产业升级转换不力,整体经济效益低下;资源财富流失严重、资源经济外部性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内生发展能力不足、区域贸易条件不佳。必须采取资源优势拓展策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策略、内生机制完善和强化策略、商业环境优化策略、生态涵养和绿色开发策略、传统资源产业援助策略等。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和从资源依赖性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的成功转型。

[1] 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3-133.

[2] 于同申.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成金华.市场经济与我国资源产业的发展 [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4] 张连业.资源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D].西安:西北大学,2007.

[5] 赵海东.资源型产业集群与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6] 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 [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7] [英]伊恩◦莫法特.可持续发展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8] 阿兰◦兰德尔.施以正译.资源经济学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9] Sachs,J.D.and A.M.Warner.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 ic Gro w th[R].NBERW orking Paper,No.5398,1995.

[10] Wernerfeh,B.A resou 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Journal of Strategic Management,1984,5(2):171-180.

[11] Barney,J.B.Strategic factor markets:Expectations,luck,and business strategy[J].Managemen t Science,1986,32(10):1231-1241.

猜你喜欢
资源型能源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