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的产业发展

2011-02-15 08:48肖劲奔
中国矿业 2011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资源文化

肖劲奔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在地球上,一切有生命或者无生命的,对人类社会有用的天然产出的资源,可以被称为自然资源。它包括土地、森林、瀑布、河流、水产、能源、矿产等。同样的,一切有形或者无形的,对人类社会同样起促进作用的文化及其载体,可以被称为文化资源。它包括哲学思维、宗教、历史、名著、风俗、民俗等。衡量文化资源的大小及有效性,主要在于文化资源在其产业中发挥的效果,以及可持续性。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从文化社会学、文化哲学和文化经济学等角度,专注于文化产业一般理论或具体实践问题的研究,着重讨论文化产业的起源、性质、结构、政策、体制等,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作为文化产业研究的基础问题,即文化资源的研究,以及相关的产业开发,却尚未深入研究。作为地球科学资源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文化资源是人类在满足其物质生产的部分后,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来源。文化资源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化,是具有形成文化特征的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来源,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文化资源的特性

资源[1]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要素的总称,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产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精神财富,文化资源即属于后者。

一般来说,资源是指不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生产性资产,资源常常于利用、开发和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如人类早期的的生产活动都是以自然资源为主。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化,人类自身创造的资源越来越重要,资源的构成也越来越复杂。知识、经验、创新、社会系统等,都成为新的资源。经济生产占据着基础的资源位置,同时,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等也在人类社会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对与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有以下一些特性[2]。一是可再生性。文化资源的载体是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一个随着时间变化的可再生资源,把握文化资源开发的峰值,延长文化资源的有效性和再生性,是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一个重要目标。二是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间里具有不同的文化。同样的,文化也因地域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文化。三是价值特性。文化资源是有价的,它的价值是资源所有权的经济权益的具体表现。人类社会经过长时间发展形成一定的文化,可以通过其文化载体的劳动,体现了使用价值,也就有了相应的价值。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积累十分丰富。其中,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价值和审美。另外,民间的文化资源如剪纸、民居、刺绣、服饰、饮食、印染等也成为文化产业开发的主要结构因素。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3]。充分开发文化资源,创建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全面推动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既是产业下游化和需求高级化的客观要求,又是发挥中国文化资源优势的迫切需要。研究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有利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实际运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自身价值的现实。

2 如何向资源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文化特征的实物产品和服务单位[4]。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基本价值源于它所包含的文化资源价值。从广义上讲,那些形成人类生活共同要素的东西,都具有文化价值,一些特有的,同时能被其他国家或民族所接受的,即是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不同的文化团体对文化价值的认定各不相同,各种文化产品表现出来的经济价值也不同。文化资源通过产业运作,能够创造价值并带来剩余价值。在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过程中,人的智力运作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创造力,在产业运行中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增殖。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大小取决于智力和知识的结构及其融合程度[5]。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投资过程就是文化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从传统以企业为中心的投资价值链思维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投资价值链思维的转变,是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投资获得成功的前提。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主体是文化企业,文化企业只有以文化历史资源和文化智能资源为基础,投入一定量的经济资本,并通过市场化产业营运,才能转化为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文化物品或服务,形成现实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的资源产品,它凝聚着知识和智力等现实资源和有形以及无形的文化资源,是人类复杂劳动的结晶。文化企业是正确理解、评价,并使之转化成商品化的文化资源的主要载体[6]。善于创造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才能给顾客带来特殊的利益,满足顾客的特殊要求,并决定着文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消费者的现实和潜在文化需求构成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市场。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首先要科学评估文化资源,评估文化资源的社会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伦理、宗教信仰和艺术价值,其次,要把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当中,并且赋予合理的政策和法律地位,才能正确地定位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从文化偏好和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来界定文化艺术受众。

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资源,而且要融汇贯通世界各国文化资源,为全球市场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应立足全球文化市场,用资本和技术开发文化历史资源,或用智能和技术创造新的文化产品,只有投入一定量的资本和市场化的产业营运,才能把文化资源转化或物化为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物品或服务。一方面,我们的历史文化资源,必须在基于文化现实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的知识和智力水平进行文化产业实践,坚持时代性标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在基于中国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实践,坚持民族性标准。

文化资源具有自然垄断性、公共性和外部性的特征[7],其产业开发会导致市场失灵,必须实施必要的政府规制。文化资源不可分割,其经营具有强烈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容易产生垄断。垄断经营要求政府必须对文化资源产业经营着的收费实施经济规制,限制其垄断高价。其次,文化资源的公共性决定了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文化经营者不可能根据其成本对消费者进行逐一收费,所以政府必须对文化资源进行质量规制,保护文化资源的有效性。文化资源的外部性表现为消费者决策是往往不考虑自己的决策对他人产生的影响,经营者为了经济利益,过度开发文化资源,而对文化景观产生损害。文化资源的特征意味着管理者必须从对文化资源进行适当保护的角度出发,既要避免对文化资源开发实施过度严格的规制,又要考虑文化资源的经济和人文社会效益。

中国目前社会分化十分迅速,不同的社会等级和阶层初步形成,各阶级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生活趣味明显不同。各种类型消费群体的偏好和选择,正引导着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生产经营。把握文化资源的属性,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才能实现文化资源自身的价值。

3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资源随着文化的创新而出现新的文化资源,也因为文化现象的衰灭而消亡,同时,也被新的文化现象所取代。虽然一个文化的具体资源总是经历了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但如何延续文化资源的消耗,以及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是有意义的。

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分为三个方面,即可持续性、发展性和修补性[8]。这三个原则针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基本运营、深化发展到自我修补的角度阐明了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不同阶段。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是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我们应当树立起为后代造福、不提前消费后代资源的观念,只有妥善地加以保护,使之不被毁坏、失传,才有可能进行产业开发。发展性讲究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深度和高效率,强调消费精神需求的满足和人生意义的体验,内涵式发展使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成为可能,也是遏制过度开发的必要条件。修补性要求当代人必须拿出更多的资源来处理未来的事物,对竞争关系中的弱势一方都应给予更多的善意和关怀,以表达起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只有通过合理的产业开发,发挥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有效地发挥文化资源的特性。

相对应的,文化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开发的途径也可从各个角度加以区分。其途径包括有形文化历史资源的展示,无形文化历史资源的传承,外显文化智能资源的复制,内隐文化智能资源的创新。有形文化历史资源[9],尤其是有形文化遗产,必须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理想境界,寻求其产业开发的价值支点,运用展示营运模式进行科学决策、合理运做。无形文化历史资源,尤其是无形文化遗产,可以通过传统和现代的两种经营方式进行营运,并通过博物馆、研发传习、立法命名等方式进行保护,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外显文化智能资源,可以根据文化复制品的符号结构理论,运用复制营运模式,进行标准化规模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复制品的复制营运迅速取得商业成功的秘密,就在于文化制品可重复消费的符号特征及其高品质、低成本的经济性。内隐文化智能资源产业开发的可持续营运,要依靠人类的智力,挖掘人的先天素质,培育后天创新思维,融合技术、金融等资本,选择创新营运模式。这几个类别清晰地反映了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也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路径,文化资源的管理者也可以从政策的角度进行分类和管理[10]。

目前,文化资源的评估还是一个新课题。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必须调查和评测文化资源,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以明确产业开发的目标、重点和方向。文化资源的评估应注意规范性和特殊性的结合,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结合,全面评估和重点评估的结合,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的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文化资源评估的基本程序从区域文化资源调查开始,经过选定评估指标和方法,设定评分等级标准并得出相应分值,到最后加权处理,建立数学模型并算出结果和实际应用。

[1] 蔡俊生,陈菏清,韩林德.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 [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 [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花建.全球化北京下国际文化投资趋势 [J].社会科学,2003(5):29.

[5] 方宝璋.略论我国文化产业对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12.

[6] 李东红,杨利美.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成本核算与经济补偿 [J].思想战线,2004,(30)3:31.

[7] 李怀亮,刘悦笛.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8] 董书通.精神价值与中国经济转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9] 雷兴长.西部文化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J].社科纵横,2009(24)8:17.

[10] 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的文化资本理论基础 [J].生产力研究,2006(9):22.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资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