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高校就读台湾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

2011-02-20 00:12曾进兴郑丽霞马圳炜黄文丽汤汉林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闽台认同感福建

曾进兴,郑丽霞,马圳炜,黄文丽,汤汉林



在闽高校就读台湾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

曾进兴,郑丽霞,马圳炜,黄文丽,汤汉林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使得两岸同胞都表现出共同的心理素质,体现为相互之间的族属亲近感、文化认同感。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教育合作交流的深入,台湾到大陆高校求学的学生日益增多,培养这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以福建高校台湾学生为例,通过对台湾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分析,提出了转变观念,创新举措,破解难题,加强对台湾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近现代史教育,加强对台湾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教育,优化台湾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解决学历互认、毕业就业等台湾学生切身利益问题,增进台湾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

高等教育;台湾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和,是海峡两岸同胞共有的精神财富和交流交往纽带,在两岸同胞之间体现为相互的族属亲近感、文化认同感。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很大程度上就源于整个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教育合作交流的深入,台湾到大陆高校求学的学生日益增多,培养这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培养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就是积极地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一、在闽高校就读台湾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现状

福建与台湾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关系特殊,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连、商缘相通、法缘相循,使福建逐渐成为了台湾学生在大陆的主要求学地。改革开放以来,在闽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累计达4495人,目前在读1101人,占全国1/7。根据调查,台湾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缺失。

台湾曾经一度实施所谓本土文化的民众教育,通过随意篡改历史,割裂台湾与大陆的渊源,激化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排斥与敌对情绪。其颁布“修正国民中学课程标准”,大幅度削减中小学生学习中文的时间。同时,语言的使用也呈现出政治化的倾向,闽南话一度成为本土意识的代名词和重要载体。这些政策对台湾一代新人民族意识的培养,影响深远,消极作用不可低估。导致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所知甚少,民族文化认同感缺失。[1]

(二)思想及价值取向更加多元。

台湾学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其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大陆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随着文化多元现象的日渐突出,特别是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使台湾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呈现出思想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政治问题上显得比较敏感和谨慎,经常选择不关注、不评论、不参与的冷漠方式。但是,他们对海峡两岸的动态始终是十分关心的。

(三)热爱祖国、迫切希望了解中华民族文化。

根据调查,36.8%的台湾学生认为自己来大陆求学是为了学习“了解中华文化”。[2]对于大陆高校组织的游历祖国名山大川、考察交流等活动,表现出相当浓厚的兴趣。随着对祖国大陆了解的加深,他们越来越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崛起,开始认同祖国、认同中华传统文化、期望祖国繁荣强盛,具有振兴中华的迫切愿望。台湾学生在福建与其他学生共同学习生活一段时间后,自我体认的民族意识增强了,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更加强烈。调查发现,许多台湾学生在介绍中华民族的发展时,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我们的发展”等句子,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油然而生,溢于言表。

(四)强烈求知欲和建功立业理想。

台湾学生,尤其是男生,往往高中毕业后,会有一段当兵的经历,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因此,他们与同年龄段的大陆学生相比,有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建功立业的理想。台湾社会的开放性,使得大陆的各种信息如春潮般涌入当地,随着对大陆真实情况的日益了解,原有的恐惧感、困惑感以及生疏感慢慢消退,越来越多的台湾学生清醒地意识到,大陆将是他们施展才华和实现报负的理想之地。

二、福建在培养高校台湾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工作上的探索

胡锦涛同志在耶鲁大学演讲时强调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沉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福建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先行探索高校台湾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率先招生、扩大规模,把台湾学生作为民族文化认同感教育的重点对象。

一是步伐最早最快。1985年华侨大学率先面向台湾招收学生,福建成为了大陆最早招收台湾学生的省份,也开启了探索台湾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教育。目前,经教育部批准,福建可以对台招生的高校有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福建中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招生主要采取全国联合招生考试、单独招生考试和免试入学等方式。随着招生入学工作开始,对台湾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教育工作也随之展开。二是人数最多最集中。2010年福建高校对台共招收学生404人(注:不包括近日农林大学成人学院正在招收的29人),累计招生4495人。2009年在福建各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达858人,2010年达到了1101人,占大陆高校同期在读台湾学生总数从1/8上升到1/7,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区。来闽就读的台湾学生越来越多,福建逐渐成为全国做好台湾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三是层次最齐最全。目前在福建高校就读的学生1101人中,博士120人、硕士119人,本科785人,预科13人,大专64人。台湾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工作拓展到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各类高校,延伸到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生各个层次。

(二)结合改革开放举世瞩目的现实成就,促进台湾学生对大陆发展积极评价和认同。

受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一些台湾学生对大陆发展的真实情况缺少正确的认识,民族文化认同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福建相关部门和高校积极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作为现实生动教材,引导台湾学生正确认识当前中华民族发展实践,引导学生自觉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责任心。对改革开放发展的认同,直接增强了台湾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三)结合闽台独特的文化资源,开展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闽台两岸一衣带水,文化一脉相承,福建拥有众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教育素材,是对台湾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教育的独特资源。福建充分利用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关帝文化、船政文化、海洋文化、节庆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组织文化生态保护活动,开展闽台方言交流特别是闽南语交流,让台湾学生深刻感受闽台文化的同根性,从中理解闽台独特关系,从而加深中华民族文化情结,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四)把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教育工作体现到维护台湾学生权益和解决实际困难上。

教育部、国务院台办等有关部门出台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地区及台湾省学生的暂行规定》、《关于调整祖国大陆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台湾地区学生收费标准及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台湾学生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台湾学生在闽学习生活提供了法律保障。而福建是大陆涉台立法最早、最多的省份,在维护台湾学生权益保障方面先行先试,卓有成效地破解两岸教育合作发展中的一些难题。如台湾律师事务所率先在福州、厦门设立分支机构,漳州等地率先设立涉台案件审判庭,为做好在闽就读台湾学生权益保障提供了方便。针对台湾学生最为关注的就业问题,率先出台了取得大陆高校学历的台湾学生在闽就业办法,率先开展海峡两岸职业培训交流合作,面向台胞开放178个职业工种鉴定,成立了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等。

三、进一步培养高校台湾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若干思考

文化本质上乃是一个民族意志力、创造力的表现和证明。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对台湾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我们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历史国情教育、闽台学生的互动交流、台湾学生学历认证和就业等切身利益的解决等方面工作有待深入,才能在更高层面上形成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创新力和发展力的基础。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就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共同的文化是产生心理认同的基础,心理认同感则是共同文化在思想意识领域的集中体现。在费孝通先生看来,就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这种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也就是文化认同感。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精神基石,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是对中国国家及中华文化的归属意识,对增强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力有重要的作用”[3],只有民族文化上的认同,才能形成情感上更强的共鸣。福建是台胞重要祖籍地、台商投资集中区,是台湾学生在大陆的求学地,特别是在两岸签订ECFA、台湾有限制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就读和承认大陆学历等因素的积极影响下,闽台教育交流日趋紧密,将有更多学生选择到福建就读大学。在这些台湾学生当中,有一部分台湾学生的父母在闽投资经商,也包含了一部分来自台湾中南部的学生,培养其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可以激发台湾学生爱我中华的爱国情怀,增强中华民族责任感、凝聚力,帮助学生自觉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也有利于深化闽台教育交流发展,助推闽台教育合作交流的持续深入开展。

(二)丰富内容,改进方式。

1.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是责无旁贷的,要“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充分借鉴利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笔宝贵的教育资源,不断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认知教育和躬行实践”,“对于培养、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其民族意识,树立其民族自豪感”。[4]我们要积极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通过共同传承和宏扬中华传统文化来消除隔阂,促进了解,增进感情。针对本专科、硕博士各个层次学生的特点,加强对台湾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的爱国思想、正确的人生理念、浓厚的人道精神的熏陶,强化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结合福建特点,开展河洛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广泛邀请台湾学生参与,形成对中华文化源流的正确理解。以传统年节为纽带,开展相应的活动,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产生使家庭和谐、民族团结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民族文化同根的亲和力。

2.加强近现代史教育。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故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5]因此,加强对台湾学生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帮助台湾学生客观地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帮助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真相,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消除各种错误观点的影响,科学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进而增强民族向心力和文化认同感。

3.推进形势政策教育“三进”工作,加强对台湾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解读。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开发适宜台湾学生学习的课程教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编排内容形式,突出国情、社会热点问题等内容。将台湾教育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正确了解祖国宝岛台湾的历史,了解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交往日益密切的现实,认清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及《反分裂国家法》的深刻含义。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学术报告、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共性,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4.举办增进民族文化认同主题的交流活动。建立两岸学生多样化的联系沟通渠道,通过夏令营、“手拉手”结对子、文体交流等活动,增进台湾学生对祖国大陆和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开展闽台学生主题夏令营活动,突出追根溯源、文化传承等主题,尽可能创造同台演出、同场竞技的机会,在活动中培养认同感。构建闽台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设置好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的辩题,促进两岸学子的了解和沟通,增进感情和友谊,激发中华民族儿女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促使两岸学生进一步了解共同文化渊源,增强对“两岸同根,闽台一家”的认同感。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台研究力量,邀请台湾学生参与闽南文化、客家文化、闽都文化、妈祖文化、宗教信仰、民间信仰等课题研究,在研究活动中强化学生对两岸共同家园、两岸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三)破解难题,强化保障。

1.解决学历互认、毕业就业等台湾学生切身利益问题。调研发现,在闽就读台湾学生最关注的是两岸学分、学历互认和毕业就业等问题。这些切实利益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直接影响台湾学生的认同感。因此,福建可以发挥先行先试优势,进一步加强两岸教育沟通合作,推动两岸进一步开展学分和学历互认工作,通过两岸高校的合作,开展闽台高校之间专业认证、课程衔接、教学质量认定和学分互认标准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两岸高校学分和学历衔接和互认。

2.做好在闽台湾人才人力资源开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台湾学生选择在大陆就业。国家人事部出台了《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福建人事工作发展的意见》,福建成为第一个大陆高校毕业台湾学生内地就业政策实施的试点省份。从调查走访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一政策的知晓率并不高,相关部门和媒体要加大政策的宣传引导力度。同时,做好台湾学生的就业指导、职业培训、求职信息、岗位推荐和人事代理等方面的服务。开展闽台合作大学生创业培训,积极引进台湾优质创业项目,加快大学创业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做好创业项目对接服务,借鉴台湾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选修课经验,开好创业培训课程选修,帮助台湾学生创业、就业。要加大台商投资区对台湾学生的吸纳接收能力,让台湾学生在福建就业有“回乡创业”的感受,体现海西经济区对台湾学生就业的支持。

3.优化台湾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对台湾学生按照“思想品行上要积极引导,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上适当照顾”的要求,优化学习生活的环境。做好台湾学生就读服务的基础工作,建立台湾学生就读绿色通道,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编制入学指南,介绍国家教育政策、福建高校招收台湾学生就读的政策说明、入学程序、受理时间和地点,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台办等相关职能部门和联系人等。设立咨询窗口,提供就学咨询,受理入学考试申请,指导办理入学的有关程序等。针对群体的特殊性,以及文化背景、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实行分类指导,因人施教,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在生活管理上,要避免简单生硬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态度,采取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提供更加周到细致的服务。

4.加强对台湾学生的服务保障和研究。进一步完善台湾学生管理服务体系,强化对台湾学生的管理服务意识,完善台湾学生管理服务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成立“台湾学生服务中心”,切实做好台湾学生入学、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充分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台湾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设立专项经费,对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高层次项目、重点科研项目、合作办学项目、师资队伍培训给予支持。

[1] 董小苹.台湾意识演变过程中的台湾青少年民族认同感发展[J].档案与争鸣,2009(11):81.

[2] 陈雪琴.立足实践教育加强学习引导切实做好台湾学生人心回归工作[J].思想工作探索,2006(4).

[3] 郑晓云.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21世纪的强盛——兼论祖国统一[J].云南社会科学,2002(6):53.

[4] 邓云晓.以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2):171.

[5] 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dentity for the Taiwanese Students who Study in Fuji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ENG Jin-xing, ZHENG Li-xia, MA Zhen-wei, HUANG Wen-li, TANG Han-lin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The common cultures across the straits exhibit common mentalities, which embodies in the relative intimacy and culture identity among brotherhood across the straits. It is of great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us to do well the work of Chinese culture identity cultivation, for more and more Taiwanese students come to studying at Mainl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ujian is first choice for Taiwanese students who choose to study in Mainland, so we will take Taiwanese students who study in Fuji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example,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Chinese culture identity cultivation, and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 On this base, we suggest that: we should change our mind and innovate; we should enhanc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history education for Taiwanese students;We should enhance our effort to guide them to care about social hot issues; and we should carry out activities which focus on prompt nation culture identity; and we should solve the problem of acceptance of academic certificate across Taiwan Straits,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which relate to Taiwanese students personal interests and improve the studying environment for them.

Higher Education; Taiwanese student; Chinese culture identity

(责任编辑:季平)

2011-01-20

福建省思想政治课题(闽政研2010-B12)

曾进兴(1978-),男,福建平和人,硕士。

G648

A

1673-1417(2011)01-0068-05

猜你喜欢
闽台认同感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专科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某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例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福建医改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