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感对设计的冲击
——当代背景下时装设计的反思

2011-02-20 18:53赵旭
中国艺术 2011年1期
关键词:时装设计时装气质

赵旭/文

形式感对设计的冲击
——当代背景下时装设计的反思

Reflections on fashion design in the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

本文以时装设计形式问题为切入点,引申出艺术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和反思,对服装设计的形式感及其表现进行了深入挖掘,提出服装设计师要担当起社会责任,关注当下,透过繁复庞杂的形式外壳,发掘服装设计表现力的真正意义,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服装设计在形式创新的同时依托民族气质,将时装情感与灵魂融入世界文化情感中。

时装形式化语言的背离 色彩与材质的精神特质 找寻时装设计的情感 民族气质的灵魂

一、形式感的突破是服装设计介入当代艺术语境的标志

最近的一百多年,艺术以空前迅捷的速度发生着变化,这种变革包括艺术的观念、形态、风格、样式,也包括制作艺术品的媒材、手段以及展示的方式不断“革命”的结果。这些因素使艺术逐渐丧失自身的特征,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行为难以区分。艺术空前地琳琅满目,也空前地良莠不齐,形成艺术上自由而又多元的格局。当代时装形式的突破模糊了与雕塑艺术、观念、表演、装置、行为艺术的界限。从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平直线条、女装男性化风格创造的全新款式外观到后现代秩序颠倒的非主流、混搭风格,从材质的无奇不有到丰富性材质的堆砌,颠覆了人们对时装比例、质感、情景、季节的固有概念,这些,既是某种程度的随心所欲,同时容易丧失服装以功能为主体的设计目的。

二、服装色彩材质是人类突破与自然依存的关系而彰显精神文化的表象

服装色彩与环境关系:动物的保护色说明依从自然与环境的原本关系,而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打破了与自然的依存关系,服装色彩并不完全遵循依顺环境这一主体关系,在开发服装功能的同时更注重精神方面的延展。当代时装色彩在混杂交融中发展,形成独特的时代特征符号——流行色,交融了广告艺术色彩、欧普等现代设计艺术的视觉冲击等,逐渐淡化了色彩地域特征,走向了色彩固有的语言与流行语言相容的方向。

三、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对时装设计题材的反思

由于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因特网等时新媒介在日益强烈地取代主流话语所一度拥有的地位,作为信息载体的图像也充斥着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享受足不出户的便利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却丧失了对“真实情景”的“真实体会和真实判断”,造成了服装设计缺乏情感诉求和情感依托的局面。 主流媒体对公众诉求的引导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快餐文化”等表现类型。这些形式元素反映在服装设计中,以复制、重复、繁琐、罗列、堆砌的方式得以表现,时装作品的外在形式越来越繁复,越来越夸张,古怪离奇的创意,凸显了商业利益的浮华,掩盖了时装设计传达精神内涵的意义。

四、探寻时装设计民族气质情感与灵魂的意义

视觉的清新性态度:形式的多元化模糊了界限,使之较好地融合。一项兼容并蓄的艺术工程中,看似矛盾的艺术形式并存,恰好表达了艺术的包容性。清晰梳理时装设计表达的精神特质或物质功能的视觉印象,发掘浮华的外表下的新民族气质,使非狭隘意义的民族主义再现,这些都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这是一个重拾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的回归过程体验,继而才能将民族气质用当下西方视觉语言解释清晰。在此意义上的视觉清新性不仅被认为是一种自明的与主题对象的应和,并且几乎也是目的所在。我们讲血统的纯粹,是指与生俱来骨子里带来的东西。艺术设计需要深入生活挖掘第一手资料,只有感动自己的元素才能感动别人;而那些在电脑前用手指“点击而来的灵感”, 其服装外观不管多么奇特,终究是一副没有灵魂的空壳。我们提倡抓住时代共性特征,敏锐地察觉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某种样式,而不是在接受外来资讯后简单地模仿盗版。电脑和技法都只是工具,使时装真正鲜活的元素必须是情感与灵魂之所在。

五、结言

综上所述,时装的创作都是立足于特定地域文化基础之上的,能否通过“民族”的思路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并不在于使用多么“民族”的符号,而在于将“民族气质”的深层思维方法化、视觉化。从西方的表达到东方的陈述,在跨文化的交流中,人类共同的理想——对全球化冲击下生活方式同质化的抗争、对自然的亲近和对家园的护卫等等——往往得以凸显。迅速发展的今日中国,有与生俱来的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国设计师要长期关注的核心和本体。从多元化格局中复合民族特质的灵魂,使当代时装文化真正融入世界,一如当年丝绸、瓷器融入国际化的辉煌,将是当代时装设计者的历史使命。

参考书籍:

[1]周锡宝 著.《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第2次印刷

[2][英]杰妮·阿黛尔 著.朱方龙 译.《时装设计元素:面料与设计》. 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年1月

[3][德]沃纳·霍夫曼.薛华 译.《现代艺术的激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8页、第9页)。

[4][瑞士]沃尔夫林 著.张坚 译.《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猜你喜欢
时装设计时装气质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未来主义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西海岸新气质
时装
创意产业时代下的英国“时装设计”产品价值链研究
放肆玩酷街头时装客
“九牧王杯”第21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揭晓
What’s InsideDoesn’t Count
时装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