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2011-02-21 14:05唐金国
重庆医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低血糖注射液胰岛素

刘 娅,唐金国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401120)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患者日渐增多,而老年糖尿病又有其自身特点,其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减退,对低血糖反应差,易于发生低血糖昏迷,故安全有效地控制血糖尤为重要。本研究分别使用预混胰岛素制剂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和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治疗1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进行了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本院门诊和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年龄大于60岁,且空腹血糖(FPG)≥7mmol/L或三餐后2h血糖(PPG)≥11.1mmol/L,均符合1999年WHO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均为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口服降糖药控制不理想(FPG>10.0mmol/L,HbA1c>8.5%)的2型糖尿病患者。排除标准:6个月内有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者;存在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有反复发作的胰腺炎或胰腺手术史者;有严重的低血糖病史者;酗酒或药物滥用者;确诊恶性肿瘤患者;接受长期的系统类固醇激素治疗者。按照上述标准共入选100例。随机分为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组Ⅰ组50例和精蛋白锌重组(Ⅱ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组50例。Ⅰ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63±5)岁;糖尿病病程(10±5)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2.7±2.6)kg/m2,HbA1c(9.1±1.5)%。Ⅱ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64±7)岁;糖尿病病程(10±6)年,BMI(22.9±2.0)kg/m2,HbA1c(8.9± 1.6)%。两组治疗前在年龄、病程、BMI及HbA1c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病史资料,且患者均停用原口服降糖药,先测定FPG、2h PPG、凌晨 3点血糖、HbA1c、并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BMI。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早、晚餐前即刻皮下注射治疗50例;Ⅱ组: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早、晚餐前30min皮下注射治疗50例。初始胰岛素剂量按0.4IU/(kg·d)计算,以后根据空腹、三餐后2h以及凌晨3点是否出现低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血糖控制目标为指尖FBG<6.1mmol/L,未达标则每2~3日增加2~4IU。治疗12周后再次测量以上指标,并计算治疗前后的平均2h PPG及胰岛素用量。记录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频率、发生率、严重程度(低血糖定义为血糖小于或等于 3.5mmol/L,或出现低血糖症状),以及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所有研究过程都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偏态变量均作自然对数转换后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Student′s t检验,两样本率间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 治疗12周后,Ⅰ、Ⅱ组各项指标显示两组治疗前年龄、病程、BM I、FPG、三餐后2h血糖(PPG早、PPG中、PPG晚)及HbA1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提示Ⅰ、Ⅱ组之间有可比性。治疗12周后,两组的 FPG、三餐后2h血糖(PPG早、PPG中、PPG晚)、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Ⅰ组平均餐后2h血糖下降更明显(P<0.05),而两组间FPG、HbA1c水平及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BMI由治疗前(22.7±2.6)kg/m2变化为治疗后(22.9±2.3)kg/m2,Ⅱ组由治疗前(22.9±2.0)kg/m2变化为治疗后(22.5±1.4)kg/m2,治疗前后及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胰岛素用量评估 两组胰岛素初始剂量均按0.4IU/(kg·d)计算,以后剂量按空腹、三餐后2h以及凌晨3点血糖进行调整。治疗初期,Ⅰ组:每例患者用药剂量平均为(12.1±2.8)IU/d;Ⅱ组:每例患者用药剂量平均为(12.0± 3.1)IU/d,两组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Ⅰ组:每例患者用药剂量平均为(22.0± 7.3)IU/d;Ⅱ组:每例患者用药剂量平均为(24.3±7.5)IU/d,但两组间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前后两组各项指标的变化

2.3 不良反应 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本实验两组均有低血糖发生,但均为非严重性低血糖,进食后缓解。其中Ⅰ组3例,Ⅱ组9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皮疹、发热、瘙痒、肝功损害、过敏反应及脂肪营养不良等,提示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在控制血糖效果更佳的同时,低血糖发生率也明显降低。

2.4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Ⅰ组住院时间为(7.27±3.25)d,Ⅱ组住院时间为(10.35±3.4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可更快地使血糖达标,且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2.5 治疗依从性 治疗依从性良好,所有患者均能坚持胰岛素治疗12周。

3 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病人数逐年增加。而众多研究及临床经验都已证实,严格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发生与发展的基础[2]。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后续研究中分析了死于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的前5个危险因素之一是HbA1c,并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及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未达标,可以联合胰岛素治疗[3]。而又因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减退,在口服药物或者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均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而且可能造成严重后果[4],因而,选择合理的胰岛素尤为重要。

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含30%可溶性门冬胰岛素和70%精蛋白门冬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在皮下注射后以单体形式存在,吸收快速;与鱼精蛋白结晶结合后起到了基础胰岛素的作用,两者结合更好地模拟了生理胰岛素的分泌。与双时相(预混)人胰岛素中的可溶性人胰岛素相比,其具有快速起效、快速达峰、快速回落的特点;既能保持原有预混制剂使用方面的优点,又能更好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5]。每天2次的治疗方案不会发生严重的低血糖事件[6]。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通过对本院100例口服降糖药治疗不达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改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或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治疗的临床观察发现,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降糖(尤其是餐后血糖)效果显著,可使血糖快速达标,餐前及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低,安全性高,注射时间灵活,依从性好,适合用于老年糖尿病的治疗。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7.

[2]邓尚平.临床糖尿病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0.

[3]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Group.Intensi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with sulphonylureas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UKPDS 33)[J]. Lancet,1998,352(9131):837-853.

[4]王兴民.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医源性低血糖22例临床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5,19(2):93.

[5]Christiansen JS,Vaz JA,Metelko Z,et al.Twice daily biphasic insulin aspart improves postprandial glycaemic control more effectively than twice daily NPH insulin with low risk of hypoglycaem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J].Diabetes Obes Metab,2003,5(6):446-454.

[6]McSorley PT,Bell PM,Jacobsen LV,et al.Twice daily biphasic insulin aspart 30versus biphasic human insulin 30: a double blind crossover studying in adults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J].Clin Ther,2002,24(4):530-539.

猜你喜欢
低血糖注射液胰岛素
碘帕醇注射液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血必净注射液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UPLC-MS/MS法同时测定血必净注射液中8 种成分
炎琥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