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育环境,推进人文精神培育工作

2011-03-20 11:10刘惠芳
文教资料 2011年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刘惠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优化教育环境,推进人文精神培育工作

刘惠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弘扬人文精神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群众性事业,社会有责任营造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优质环境。在此过程中,高等教育机构的职责在于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保持自由、活跃、宽松的学术气氛和传统,深化教育改革,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保有独特的批判精神和文化气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有效推进人文精神培育工作。

人文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改革

“弘扬人文精神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群众性事业,是全社会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①社会环境的优劣与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状况密切相关,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观念及社会价值取向等会广泛地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营造优质的社会环境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现今存在的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因素也将逐渐被加以改变。宏观的社会环境固然重要,而对大学生的身心影响较为直接的高校环境则更为关键。高等学校在发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功能时应能体现高等教育的引领作用,教育服务社会不仅仅是顺应社会当前的需求,还应超越现实、面向未来,教育不能简单地复制、再生产顺应社会现实的人,而要培养出能够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现实发展的人。简单而言,教育尤其高等教育不仅应顺应社会现实,而且应引领未来。如何引领未来?高等教育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社会现象,正确看待前进中的问题,培养勇于承担的意识和才干,树立远大的理想,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努力学习、正确定位,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实现自身价值打好基础、积蓄力量,这是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有效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之关键首先在于加强高校教学环境的建设。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大学应是散发出无限静谧、安详、优雅、舒适、书卷的气息,使身居其中的人感受着满足和幸福的地方。”②“大学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最有益于思维、试验和创造的环境,教育目的的达成与否或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的教育环境。”③大学就是要为年轻人建立一种精神的故乡,成为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人文精神的培育不可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净化心灵,培养良好的思想情感、志趣情感、性格气质等,从而内化、升华为自身的品格。

首先,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关键在于能够长期保持自由、活跃、宽松的学术气氛和传统。这是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外在条件。高校本身集中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不同领域的各类专家和学者,可谓思想纷呈、百花齐放,社会各界另有许多宝贵资源。经常举行学术交流、学术讨论等活动,能使学生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自由而宽松的学术氛围中接受文明的洗礼,努力在见识、胸怀、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锻炼和升华。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人之为人的思考。历史上对于“人之为人”或“把人当人看”的理解有很多,但是站在20世纪人类历史实践水平和社会道义的高度来看问题,根据胡绳在《理性与自由》中的观点,我们可做这样的把握: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自主的决定能力,有思想与行动的自由;只有由自己的感觉、意志和思想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人才算得是一个人;而只是由别人的感觉、意志和思想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高校保持自由、活跃、宽松的学术气氛和传统,有助于学生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有助于学生达成思想的自由、意志的自由和情感的自由。我校自成立阅江书院以来举办了相当多的讲座、论坛,来自于国内外、省内外的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我校师生作了很多精彩的报告,校内的教授们也经常开设专题讲座。这些报告、讲座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探讨的平台,富有启迪意义和引导作用。

其次,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在日益污染的工业化时代,在功利至上的商品社会,如何“呼吸新鲜空气”?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大师的话惊醒了梦中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的结合体。中华文化长期教育人们经世、入世,历来都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强调“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奉献精神,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忧患意识。中华人文精神追求的是“内在超越”的道路。诚如孟子所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中华人文精神强调价值自觉、个人修养,相信价值之源内在于一己之心而外通于他人及天地万物,重点在于每个人的内心自觉,自我修养的最后目的仍是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炎黄子孙,应该继承民族传统,自觉修养,应努力为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和前途着想,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要富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如果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那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是合格的炎黄子孙了。高校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生“与经典同在”、“与古人同在”,积极培育人文精神,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当然也不能因此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们应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二、深化高教改革,为人文精神培育提供理论支撑

深化高教改革的第一步是高等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随历史进程而发生了四次大的变化,但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大力强调和弘扬教育的工具价值,要求教育要充分地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诚然,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但教育还应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本质特征,即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现代教育的本质精神要求教育从沉陷于“物欲”的惟功利主义意识和应试化、技术化思想中走出来,从屈从于现实、甘于做社会现实奴仆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向以首先满足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指导思想方面转换和发展,也就是从“成物”的层次向“成人”的方向发展。

其次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是一种价值活动,教育之于社会,是主动适应,还是主动超越,这取决于什么样的教育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具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对社会发展而言,教育“可能长时期地再现过去的社会状态,或者相反,教育也可以预示某些新的社会状态并加速它的变化”。④着眼于“再现过去社会状态”的教育,是适应性教育,它强调教育要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从已有的社会现实出发,设计教育的目的、内容以至方式、方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工具人”。着眼于“预示某些新的社会状态”的教育,是超越性教育,它强调教育不在于使人“接受”、“适应”已有的,而在于把已有的一切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去改造和发展现存的世界、现存的社会和现存的自我。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为政治服务为主到为经济服务为主。这种变化有利于克服教育政治化,有利于减弱我国传统的“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功利意识,但是本质性的变化并未形成,高教的主体性地位并未得到恢复,高教的发展人、完善人、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价值还没有机会和条件充分地发扬和展现。即高教观念仍具有极端功利性,严重缺乏自主性和本真性。从而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使得教育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更具有自己本真的目的,教育不应是只能满足人的“粗陋的实际需要”的工具,更应是对人本身精神世界给予关注、重视人的本质层次上的精神养成和人格修养的功能体现。即教育观念应从以往的追求物的层次向追求人的完善、发展、高尚、智慧层次的上升和转变,实现教育观念超越和向教育本质的回归。

最后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变革。以往的教育实践主要表现为纯粹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与传授,“学校成了训练场,学生和教师成为缺少独立和主体生命意义的、片面为社会需要服务的‘工具人’”。⑤学校中通行的是权威主义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教案、学生背答案;教师遵循统一大纲,学生对付统一考试;教师追求学生成绩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学生追求高分数。这种教育模式的长期运作使得学生习惯于服从和被管理,其独立性和创造性被压抑,造成教育结果中长期存在的高分低能和高分低德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体现高教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的教育目标,就必须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完全平等,教师不能再把学生当作传授知识的容器和被学校塑造的“工具”,而应把学生当人看待,从而必须跳出“物”的实然方式,而转向人的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人是一种‘可能性’存在,人‘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所以人才不断地从实然向应然提升、迈进,才不断地超越现实的我,而走向可能的我。”⑥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人文素质的养成、人文精神的培育应建立在学生自我需要的基础上的自发性、自主性,学校、教育、领导、教师等为学生提供的是养成其高尚人格、崇高品德和精神的环境、熔炉、圣地。

三、建立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和考评体系

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是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考虑时所必需进行的。从微观和当下来看,则应尽快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建立起一套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从知识结构而言,大学生的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应该有机结合。不应再出现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所说的“半个人时代”,不能再允许因科学与人文分离而导致的两种畸形人的出现: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关于人文教育体系的建立,东南大学樊和平认为应形成“五‘理’一体化”的体系,即心理、法理、伦理、艺理、哲理五“理”一体。这五“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本能到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并各自有各自的教学课程和训练课程,各类课程的中心不是“学”而是“理”。原先各高校已普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继续重视和加强,并注意将其与专业课渗透,构建人文与专业结合的交叉性学科,即设立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如医学法学、科学技术社会、工程伦理学,等等。这类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得渗透于其中的人文精神于不知不觉中进入学生的心田,从而于有意无意间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考核评价体系应与之配套。什么样的学生是合格的学生?考核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就会以学生所得文化分的高低进行优劣的评价,从而能够在每次的考试中得到相对高分的学生就被认为是好学生。高分真能代表一切吗?历年的人才招聘会进行了最好的诠释。人们已不再过于看重文化分的高低,而更多地看重实际运用能力的强弱,更多地看重思想品德的优劣。尽管学校教育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大多以传授知识为主,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校教育应培养塑造合格人才的社会期望。高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所以,我们不能不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能不重视学生的素质养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的人文素质。目前我们要做的是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集笔试、口试、论文、实验实习等各种形式相结合的综合考察的评价体系。

注释:

①曾伟,陈昌贵.新时期的人文精神与高等教育的作用.高等教育研究,1996,(6).

②王长乐.让大学像大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7.

③刘赞英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3.

⑤王长乐.让大学像大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69.

⑥冯建军等.现代教育原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