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教育改革与启示

2011-03-20 11:10邓玉文
文教资料 2011年2期
关键词:改革教育教师

邓玉文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教改计划。我国也不遗余力地施行“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各国的教育改革虽各有侧重点,但亦存在共性。研究国外80年代后的教育改革,探究其“异中之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利于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

一、国外教育改革状况

1.80 年代后国外的教改状况,突出表现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

发达国家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已不是如何满足“量的扩大”,而是如何实现“质的提高”。在“量的扩大”得到满足之时,西方国家的教育也暴露出严重问题。美国1983年4月的《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指出,美国在工业、商业、科学、技术方面失去了昔日的世界领先地位,而更危险的是教育质量的急剧下降。在17岁的美国青年中,约有13%可以说是半文盲,少数民族中半文盲的青年高达40%[1]。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随处可见,道德水准滑坡、暴力事件频频发生。而英国的教育公平下面存在着性别差异、种族差异、阶层差异的不公平现象。德国的高等教育滞留率过高,教育失败现象严重,大量留级生挤占教育资源。日本中小学教育出现教育荒废现象,学生拒绝登校、欺侮及不良行为导致“学级崩坏”。

为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各国采取了几项一致的措施。

(1)进行课程改革,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美国在《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中提出了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要求中学修习4年英语、3年数学、3年自然科学、3年社会科学、半年计算机科学,打算上大学的还要学2年外语。80年代末出台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建议将幼儿园到高中的所应获得的基本知识浓缩为12类,每门课程要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数学知识。1991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签发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指出美国学生必须牢固掌握挑战性科目: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和地理。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确立设置国家统一课程,其中核心课程为数学、科学和英语,基础课程为历史—地理、工艺、音乐、艺术、体育和外语,旨在促进学生和社会在精神、道德、文化、心理和身体方面的发展,为学生在成人机会、责任和经验方面做准备。

法国于1985年公布全国小学新教学大纲,把小学课程分为七门:法语、数学、科学与技术、历史—地理、公民教育、艺术、体育。中学教育的新教学大纲加强了法语、数学、现代外语的教学,单独开设公民教育课,设置必修的综合技术课[2]。高中课程分为文学、科学、经济三大类,增加机动课时和学生自由选科的机会。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学历和待遇。

日本从1992年实施“新教师研修制度”,国立和公立小学、初中、盲校、聋校及养护学校的全部新教师,从被录用之日起一年时间内,参加有计划的培训。英国于1981年推行新的“教师证书制度”和“教师试用期制度”,以促进师范教育。美国提出师资培训应把教师培养成为民主社会的好公民,不仅要具有文理科广泛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要广泛接触参与社会实践。法国《教育方针法》以新的综合观念为指导思想,为师范教育提供更广泛充足的生源,让师范生受到更系统扎实的高等教育。

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教师的地位和工资待遇也得到提高。德国中小学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公务员实行16级工资制,小学教师从12级到16级,实科中学教师从15级至16级,职业学校教师为16级;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不用纳税。日本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要高于一般国家公务员的16%。英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是职员的1.5倍以上。[3]

2.许多国家进行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结合型的体制各有优缺点,许多国家在其自身现有的体制基础上,扬长避短。

(1)利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来办学。

英国在教育管理上仍以“伙伴关系”为重点,仍是结合型,但由以地方管理为主转向以中央管理为主。美国加强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宏观管理,同时保持各州、学区的自主权。法国1990年6月成立了国民教育高级理事会,根据地方分权的精神吸收了家长些协作、校外团体和各地方行政机构的代表为合作伙伴,使地方权限扩大。

(2)教育经费投入。

发展教育必须有经费为基础,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法、英等国都对企业参与和捐赠教育实施优惠税收政策。[4]法国要求各企业交纳“成人职业培训税”和“学徒税”,对办学和接纳学徒的企业减免培训税和学徒税。英国政府对于设立教育基金的企业实行优惠税收政策,仅征收15%的投资附加税,而通常则需交纳40%的所得税。

二、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作用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要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借鉴国外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1.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改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充分发挥人的内在潜力,追求个性化教育,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要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兴趣爱好、能力、情感和生理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扩展个人价值。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合理选择和创新教学方法,接受法与发现法结合,注重学生有意义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待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改革师范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首先要保证职前培养的质量,使师范生不仅具备普通文化知识,而且掌握所教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注重实践环节,培养教学技能。其次,对在职教师要加强培训,开办以中小学为基地、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建设的教师发展学校,进行由学校发起并组织实施的校本培训,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使教师职业向专业化发展。最后,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改善就业条件,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教师队伍中。

3.增进教育管理效能。

健全教育法制体系普遍成为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要“科教兴国”,必须以“依法治教”作为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颁布了不少相关的方针、政策、法令,及时端正教育工作的方向。当前,为适应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应更充分地利用法律武器,加强教育立法工作,健全教育法规,依法办事。还要发挥中央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的作用,调动地方办学的积极性,因时因地制宜办教育。国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同时,以法律的形式切实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使教育财政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王义高.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16-117.

[2]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24.

[3]葛鹏.国外教育改革动态及其借鉴意义[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1999,1,(2):19-23.

[4]周满生.可资借鉴的几点外国教育改革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1996,(4):49-50.

猜你喜欢
改革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改革之路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