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话语得体·语用距离*

2011-03-20 13:37刘和林
外语学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话语语境交际

刘和林

(长沙大学,长沙410003)

人际交往·话语得体·语用距离*

刘和林

(长沙大学,长沙410003)

语言具有传情达意和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语言使用会对人际交往产生重大(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的动态顺应过程——语言顺应语境或语境顺应语言,甚至彼此顺应。因此,本文以顺应论为基础,以语用距离为切入点,从人际关系、话语得体和语用距离3方面论述跨文化人际交往中语用得体的重要性,揭示相应的语用策略。

顺应论;得体性;人际交往;语用距离

1 前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际交往中语言正确而语用不得体现象屡见不鲜。这无疑影响到交际的有效进行(Thomas 1983,Leech 1983,Yule 1996,王希杰1996,钱冠连1997/2005,王得杏1998,何兆熊2000,林大津谢朝群2005)。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是有多方面,误读语用距离就是其中之一。所谓语用距离,就是指“交际双方在特定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确认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可用语用亲密度描述”(王建华2001:25-31)。它对人际交往具有规约作用:要求对不同文化、身份、地位等特征的交际对象实施不同的言语行为或采取不同的语用策略,以便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相对于其他语用理论,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顺应论引起的“关注都相对不足”(何自然2007:65-80)。于是,本文力图以顺应论为基础,以语用距离为切入点,探讨交际、话语和语用距离间相互顺应的重要性,提出相应语用策略,促进人类社会和谐交往。

2 顺应论的理论框架

J.Verschueren创立的顺应论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做出的,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进行的”,而顺应性则指“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Verschueren 2000:59-63)。这三个特点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们使人类得以动态地使用语言。其中,变异性和协商性是语言运用的条件和基础,顺应性是根本特征和目的。

Verschueren从功能综观论出发,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顺应过程。顺应论为语言现象的语用描述和语用解释提供了4个研究角度: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度。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维的,即语言顺应语境、语境顺应语言,甚至两者同时顺应,还可以是交际主体的彼此顺应。无论何种顺应,其过程都是动态的。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意义的动态生成”(Verschueren 2000:147-172)。所以,时间、空间、语境、结构客体、言语活动以及交际策略等都是动态的。

总之,顺应论是把语言、社会、文化和认知等因素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的语用学理论。顺应论属于动态语用学(dynamic pragmatics)范畴。动态语用学关注内在动机,即人们在相互交往的动态过程中为什么选择某些语言形式而不选择另一些语言形式,以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人们以言行事,有其内在原因。(Thomas 1991)语言由静止描写到动态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这既是语言发展又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飞跃。

3 话语得体与顺应

Verschueren最新理论认为,语用学可以对公共领域的生态建设作出贡献(Verschueren 2008)。此公共领域指社会中所有(或大多数)成员(潜在)共享的空间。这一空间主要由话语组成,而话语并非发生在事先确定的语境或外部现实,话语能够创造自己的语境。公共领域(本文所讨论的人际交往领域就是其中之一)非常复杂,就是一个话语世界。然而,在日常交往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话语不得体现象仍十分突出,这严重影响交际效果。因此,研究话语得体性(appropriateness)显得越来越重要,以至于国内语用学界有人认为应将得体性视为语用的最高原则。

语言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研究话语得体性也就成为言语交际学、语用学和修辞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为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得体性”进行了一系的研究。如海姆斯(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由4个方面组成,得体性就是其中之一(王得杏1998:105);Campel&Wales提出,最重要的语言能力就是能够说出并能理解那些完全合乎语法,但尤其重要的是,在它所出现的语境中得体的话语(Campel&Wales 1970:247)。王希杰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得体性原则,宣称“修辞的最高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得体性原则”(王希杰1996:343)。钱冠连也强调,“语言得体是一个全局性的策略”,得体的交际就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对适当的人说了适当的话”(钱冠连2002:164)。就语言交际来说,“得体”即指说话内容表达准确、清楚,语言表达流畅、优美,表达效果恰到好处地适应对象和场合(李瑞华1996:550-554)。

作为言语交际的一条总原则,得体原则本质上是社会对具体话语或语篇的认可度。社会是一个宽泛语境,要做到交际得体,必须考虑言语内容、言语形式、交际效果和社会语境等众多因素。显然,社会认可度所认可的不仅是话语的信息义,还有语体意义和风格意义等内容,因此对特定话语得体与否的评定仅凭信息义是不够的,还要考虑交际的语言风格等因素,否则就会出现交际失误或语用的不得体性问题。下面是一个交际失误的例子:一名黑人研究生被派出,采访家住内城的黑人家庭主妇。事前,有关负责人已经用电话与被采访人联系好了。男主人开门接待,微笑着面对来访者说话:

①Husband:So y’re gonna check outma ol lady,hah?

Interviewer:Ah,no,I only came to get some information.They called from the office.(甘柏兹2001:173)

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选择以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为基础。人们之所以能够选择语言,是因为它具有变异性特征。变异性加到一定阶段,人们认识的有限性就产生选择时的不确定性或者语用失误。此例交际不成功的原因在于忽略男主人言语风格的意义。那句开场白是黑人英语中常用的套话,用它来检验陌生人,看他们能否做出类似的程序化的回答。但研究生使用的是训练时学来的正规采访语言,因此导致交际的失败。要顺应他们之间交际距离的需要,他应该用典型的黑人英语回答:Yea,I’m a git some info.以此证明他熟悉本地的人情世故,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目的。Goffman称这种顺应语境的话语为“回答反应”(replies and responses),即当发话人说出类似的固定性话语时,回答者将采取何种形式回答以及怎样回答才算圆满,发话人已有预设(Goffman 1981)。上例交际失误也正是因为忽视了男主人的会话预设。这种程序化表达法是一种间接性的交际策略,用来建立有利于交谈和理解的条件,以方便进一步的交际和发展人际关系。

4 交往、话语与语用距离间的顺应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人则居住在其深处。(海德格尔语)“后-分析的语言哲学”关注如何将语言问题和现实的外部世界、人的行为、社会交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起来。(钱冠连2009:8,王寅2008:6)在人类生活的世界里,社会关系、文化传统、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物质环境与自然力量组成一个恢恢的人文网络。网络里的各种体系、各种制度和各种关系(如人际关系)时刻都在限制我们的话语。人生活在言语编织的社会人文网络中。如何得体地处理人际关系、话语与语用距离3者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人际关系要顺应语用距离,语用距离也要顺应人际关系,或者它们相互顺应;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须顺应语境,进行动态选择。

4.1 人际关系顺应语用距离

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人们通过交际活动产生的结果或心理接触,即心理距离。体现人际关系的是“人际间心理距离的疏密程度”(贾玉新1997:156),通常包括家庭人际关系、社会人际关系和商务人际关系。也有学者将其分为工作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和情爱关系(W i lmot 1987:5)。研究表明,在特定交际行为中,人际关系一般是确定不变的,而语用距离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变化。人际关系通常由社会确定,而语用距离是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确立的。对此,Scollon进行过如下研究(Scollon 2000)。

②即使在小企业内部,人事部门的主管与他/她的下属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人际关系。(如上文提到的工作/同事关系,作者注)由于他们每天在一起工作,很有可能发展成一种亲密语用距离;而同一企业那些比方说质量检测部门的员工与人事部门的员工和主管间就存在着相对较大的语用距离——因为他们相互间的沟通要少得多。(Scollon 2000:43)

显然,上例反映出的是,在人际关系(工作或同事关系)一致的前提下,语用距离或语用亲密度不完全一样。因此,他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就必须顺应个人或部门间存在着的语用距离。质检部与人事部员工间的关系是同事关系,但无论是两部门间还是部门内部成员间都存在着语用距离:部门间人际距离、同事间人际距离、上下级间人际距离等。如果疏忽彼此间的语用距离,将会产生超越权利、规程等语用失误,从而将影响交际效果。与企业内部那些来自不同文化(如高语境文化或低语境文化)或不同言语社团的人员交往更要高度重视。

此外,人际关系受文化、社会、心理、自然和空间等众多因素影响,跨文化交际中必须考虑以上因素对交际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际,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贾玉新1997:16)Ellings worth认为,一切交际都与文化变量有关,理解跨文化交际应从人际交往入手,文化因素应考虑在内。(胡超2005:87)对比中西文化,我们发现,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在人际关系中“权势”或“主从”关系起着重要作用;相反,西方文化受海洋文化影响,个人本位取代群体取向,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组织;其结果是个人主义导致“平行”或“平等”的人际关系。因此,必须针对不同文化采取不同交际策略。

4.2 语用距离顺应人际关系

语用距离指交际双方在特定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确认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王建华将语用距离分为初始语用距离和交际语用距离(王建华2001:26-27)。前者指交际行为发生之前,交际双方推定的彼此之间的语用亲密度。它的感知和推断是以发话人的自我概念、发话人对受话人的他人概念以及他过去的经验(与目前这个受话人或其他人交往的经验,包括社会文化和情景场合等因素)为依据的。后者即是交际双方根据对方的话语推定的语用距离。对特定交际双方而言,初始语用距离是静止的或相对静止的,而交际语用距离是不断变化的。这个变化过程即是交际者随着语境关系(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变化,顺应与结构客体中各个语言层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动态解释交际者选择语言过程中的顺应作用。例如:

③Father:Let’s get the kids something.

Mother:Okay,but I veto C-H-O-C-O-L-A-T-E.(何自然2007:90)

这是父母亲当着孩子面说的一段对话。可能担心孩子吃巧克力太多会影响健康,母亲的话语进行了适当的顺应:一是词汇层次,故意用一个儿童一般不会知道其意思的词(veto)取代某个为孩子容易理解的词或短语;二是语音层次,故意用字母拼读法取代单词的正常发音,以达到不让孩子听懂的目的。

可见,发话人在交际中出于社会、情感、美学等方面的考虑,可能会在话语的几个甚至全部层次上作出非常规选择,从而传达特定意义。可见,语言符号一旦进入交际,它与人的关系被更紧迫、更现实的人际关系所掩盖,就进入隐蔽状态,而人际关系凸显出来。此时的语用得体策略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做人得体,而并非真正为了语言本身得体。由此采取的语用策略也就是为了顺应人际关系的需要——维护人际间诸如面子、礼貌等因素的需要;或使用语言来建立、维护或威胁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后者是超越“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的新的“关系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Spencer-Oatey 2007:11-46)。对此,笔者将另文讨论。

4.3 语言使用顺应语境,进行动态选择

顺应论认为语境即语言交际所依赖的环境,指与话语相互顺应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环境和语言环境。(Verschueren 2000:76)人们使用和理解语言都离不开语境因素,这是一个普遍认同的事实。语境关系的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相顺应,语言使用者在“特定场景”、“特定公共制度”与“特定社区”(Verschueren 2000:92)中对话语作出恰当选择。维氏语境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动态生存性,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生存的”(Verschueren 2000:109),由不断被激活的语境因素和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动态生成、产生和构建于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Verschuren和Sperber&Wilson都认为,语境不是交际发生之前就给定的,而是随着交际推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Verschuren 2000,Sperber&Wilson 1995)。人际交往中,信息处理时语言语境的延伸或扩大可能影响听话人对最佳关联的寻找。交际中形成的各种假设称为认知语境假设,该假设随着语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即产生语境顺应。例如:

④A:大家都吃饱了吗?

B:很饱了。

这是中国主人结束用餐前经常说的一句话。如果不看对象、不分场合,一味翻译成Are you full或者Have you had enough to eat,就会出现语用不得体。要知道,其中包含中英两种文化的不同语用内涵:中国文化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从而产生许多与“吃”有关的言语,以至于与人见面的问候语也是“你吃了吗?”发话人问客人“大家都吃饱了吗?”,自然就成为中国文化在餐桌礼仪上的具体表现。从社交语用角度看,原句是一句客套话。当用于正式场合时,义为主人问客人是否吃得满意,并不一定是“问客人是否真的吃饱”这一信息。此时,若译为“Did you enjoy your dinner?”则既顺应了语境需要,又表达了交际主体的实际心理需求。当然,如果此处语用距离变为儿童或其他一般人际距离,则译为“Have you had enough to eat?”也算是较好的顺应或关联。这就印证Verschuren的选择不是机械作出的,语言选择应当随着语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可见,言语交际中的语言选择、理解过程中的语言编码与推理都受语境因素制约。交际需要的构成或配置取决包括交际场合、交际者的相互关系等在内的语境因素的影响。当我们从社会语境对语言符号的干涉来分析语用学时,发现它简直就不是符号系统中的事,而是与人有关的语境体系上的事,即社会认识网络上的事情。

5 结束语

人类文化模式是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的统一。(江怡1998:104-109)话语交际是否得体,包括不同文化间的客观场景、语体、文体、交际风格、伦理规范乃至不同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等庞大的语境体系。人际交往中的话语得体和语用距离就是这个大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当重要的是:区分不同交际对象,选择得体话语和顺应不同交际距离。相关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加强人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跨文化的人际交流与合作。

甘柏兹.话语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胡 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建构[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钱冠连.西方语言哲学是语言研究的营养钵[J].外语学刊,2009(4).

江 怡.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李瑞华.语用的最高原则——得体[A].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王建华.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J].外国语,2001(5).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王 寅.既超越又不超越的回归——兼谈体验哲学的超越性和语言学研究的新增长点[J].外语学刊,2008(1).

Goffman,Erving.For ms of Talk[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1.

Lustig,M.W.&Koester,J.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5th.Edi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Scollon,R.&Scollon,S.W.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Spencer-Oatey,H.Culturally Speaking:M anaging Rapport Through Talk Across Cultur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Thomas,J.Pragmatics:Lecture Notes[C].Lancaster University Press,1991.

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Wilmot,William,W.Dyadic Communication[M].New

York:McGraw-Hill.Inc.,1987.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Discourse Appropriateness,Pragmatic Distance

Liu He-lin

(Changsha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3,China)

Language has the functions of conveying meanings as well as regulating social relationships.The use of language will make a great influence(positively or negatively)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the use of language is a dynamic adaptive process;i.e.,language adapts context and vice verse;or they adapt each other.This paper,based on this theory,mainly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pragmatic appropriate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appropriateness in utterance and pragmatic distance.Accordingly,pragmatic strategies are offered.

Theory of Adaptation;appropriateness;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pragmatic distance

H030

A

1000-0100(2011)01-0059-4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跨文化人际关系中话语的得体性与有效性研究”(2010WLH04)和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基于语用行为理论的语言不得体性研究”(08C13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李凤琴】

2010-05-03

猜你喜欢
话语语境交际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情景交际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交际羊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跟踪导练(三)2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