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分析*

2011-03-22 07:18董向阳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1年6期
关键词:后发优势环渤海经济圈

■董向阳 刘 松

在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能否保持过去30年中较高的增长速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珠三角和长三角相继成为我国的区域性增长极,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重要保证。当前环渤海经济圈已成为另一个国家级战略规划区域,其经济增速的可持续性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从对比的角度,分析目前环渤海与长三角的优势和差距,进而运用后发优势理论加以解释,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评述,从理论上找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因;第二部分,通过数据的对比,发现目前环渤海经济圈的优势和后发优势;第三部分,基于对比数据,从政府、产业和研究机构三个角度得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经济增长理论评述

二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20世纪50年代之后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献也呈几何级数增长。较早的文献把资本和劳动作为影响产出的重要因素,即Y=F(K,L)。通过建立各国的经济增长模型对相关的宏观变量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有一部分经济增长诱因很难用资本和劳动加以解释,索罗首先把这一部分经济增长诱因定义出来,即 “索洛剩余”。之后的经济增长模型,开始在此基准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比如将知识加入到产出模型,即人力资本模型:Y=F(K,AL)为有效劳动,表明提高工人的文化程度对于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创新也被认为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因之一。目前关于经济增长理论归结起来为如下三个方向:人力资本、经济的外部性和研究开发 (R&D)。然而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持续高速经济增长,新增长理论并未能给予一个满意的解释。因此不应该盲目照搬西方的经济理论,而应在相关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做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探索,提出符合中国的经济理论, “后发优势”理论应运而生。

“后发优势”理论是指发展中国家可以在短期直接引进技术,再逐渐开始从事自主研究开发。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不应该是发达国家早期的那种循序渐进的发展轨迹,而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发展策略、如果发展中国家只是按部就班的发展,那样永远只能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永远无法完成超越。当然这种 “拿来主义”是阶段性:主要是为了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某一技术水平,在拿来的基础上,再通过自主创新和研究开发实现技术上的最终超越,同时后发优势还体现在发展中国家可以避免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如果说短期的技术引进是实现赶超战略的一个必要手段,那么自主研发才是实现最终超越的关键。

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正是处于这种赶超与被赶超的状态,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珠三角”和 “长三角”则是这种后发优势的集中体现。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开发开放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 “环渤海”将作为继“珠三角”和 “长三角”之后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增长极。如果说我国是凭借后发优势实现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么 “环渤海”则应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赶超。

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经济指标的对比

本文将长三角经济圈的范围限定为,即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将环渤海经济圈的范围限定为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和天津市。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限定,是因为2009年环渤海经济圈三省一市的名义GDP之和约为73866亿元,而长三角经济圈的名义GDP约为42494亿元,经济规模大体一致,具有比较意义。下表为2009年环渤海与长三角的经济指标。

通过环渤海对比与长三角对比的具体指标,可发现环渤海经济圈的优势和后发优势,分析两个经济圈之间的差距。

(一)环渤海经济圈的优势

在经济总量大体一致的条件下,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增速达到12.31%, 而长三角经济圈则为10.42%,在增速方面两个经济圈相差大约2个百分点。当然两个经济圈人口总量存在巨大差异。截止到2009年底,环渤海经济圈人口为22052万人,而长三角经济圈为14826万人,环渤海经济圈人口规模比长三角经济圈多了7226万人。因此两个经济圈在人均GDP上存在巨大差距,环渤海经济圈的人均GDP为39190元,而长三角经济圈为48897元,环渤海经济圈的人均 GDP比长三角经济圈少了 15400元,差距巨大。可见环渤海经济圈的优势仅体现在经济增速方面。而这主要是因为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水平仍落后于长三角地区。

(二)环渤海经济圈的后发优势

通过经济增长理论的梳理,可以看出研究开发投入对于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点。本文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分析如何通过研究开发投入发挥环渤海经济圈的后发优势:

1.从政府的角度出发

2009年环渤海与长三角经济指标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集中体现为政府宏观调控,通过设定与市场经济匹配的制度机制,保证企业在此制度机制下高效运行,进而使得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政府还可以通过一些财政政策对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引导作用,比如通过提高对高技术产业的财政拨款达到引导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2009年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拨款达到432亿元,远高于环渤海的181亿元。从长期来看,地方政府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不仅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还可以避免由于重复建设而导致的产能过剩危机。

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和税收优惠政策实现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天津滨海新区在2011年启动 “海外引智工程”,拓宽人才了渠道。良好的地理环境和优惠的创业环境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为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2.从产业的角度出发

尽管2009年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经济总量相当,同时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增速还要比长三角经济圈快近2个百分点,但这并不意味着环渤海经济圈的高经济增速具有高可持续性。如果只是通过在低技术产业的重复投资而实现经济总量的提升,其增长的可持续性将难以保证。在2009年,环渤海经济圈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为8400亿元,长三角经济圈则为21245亿元,占全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3.90%和35.16%。从上述数字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经济总量相当的情况下,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向高技术产业倾斜的趋势。

后发优势在于模仿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成果实现短时期的超越,但如果只是重复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面没有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研究开发投入以鼓励创新活动后发优势将无从谈起,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态势也会戛然而止。

3.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角度出发

研究开发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专利授权量。2009年环渤海经济圈的专利授权量为60954项,而长三角经济圈为202144项。虽然这与长三角地区科研机构数量众多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在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量和技术市场成交金额方面,环渤海经济圈都有着巨大的差距。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和专利授权量的弱势,是环渤海经济圈实现赶超的重要障碍,后发优势能否在短期得到集中的体现,关键点还是如何刺激研究开发活动、促进技术创新。

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30年所积累的巨大物质财富是我国在提升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保证。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从长期和短期两个角度促进对经济增长的措施加以区别对待。在研究开发活动方面,具体可分为短期的选择性引进技术 (拿来主义)和长期的自主研发。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地方政府应提出适合本区域的经济政策,营造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同时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在短期内快速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形成人才的聚集效应。在制定外资引进政策方面,应选择性将资金引至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比如天津滨海新区在2009年引进的空客A320项目,不仅直接引进了国外的高新技术,集聚当地人才,还促进了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

技术的持续性创新是后发优势的物质保证。在国家战略出台后,环渤海经济圈各区域应强化各自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比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圈将发展蓝色经济作为产业结构未来调整的主导方向,实现蓝色经济科研机构和人才的集聚。

技术的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引进,为此国家专门制定高层次的人才引进机制——国家 “千人计划”。环渤海经济圈一方面是此项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例如环渤海经济圈诸区域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出台是吸引人才流入的重要制度保证。除此以外,也应根据各地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区域性人才引进机制,如天津制定了专门的人才引进机制——天津市 “千人计划”,通过实现人才的快速集聚,可以加速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实现本区域的自主研发奠定智力基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借助于后发优势实现了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环渤海经济圈也应充分利用发优势,借鉴 “珠三角”和 “长三角”的发展经验,实现环渤海经济圈的跨越式发展。为此环渤海经济圈应加大研究开发活动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的成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资料

1.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法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 [J].经济学(季刊),2003,(7).

3.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10).

4.赵农,刘小鲁.企业的最优技术进步路径: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M].政治经济学评论,200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3-216.

5.林毅夫.技术创新、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J].山东经济发展战略,2003,(9).

猜你喜欢
后发优势环渤海经济圈
火出圈了!2000亿尾的环渤海虾苗圈跑出了一匹黑马
基于ARIMA模型的环渤海典型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研究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环渤海港口群内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全球教育同质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后发优势探究
周建平:中国空间站将有诸多后发优势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探析——基于后发优势理论
外商直接投资的中心收敛和空间溢出性——以环渤海城市群为例
利用后发优势 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