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中国电影创作战略分析

2011-03-31 04:47胡黎红
东岳论丛 2011年6期
关键词:十二五创作

李 春,胡黎红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十二五”中国电影创作战略分析

李 春,胡黎红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关键时期。本文以电影产业化和全球化为坐标,分析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的结构失衡、原创力低、意义缺失和文化失落三大创作危机,从价值观、方法论和文本创作层面勾勒面向未来的中国电影创作战略,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创作;打造中国特色的类型化创作模式,承继与创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通过重新呼唤电影的文学性、实现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突破叙事瓶颈,全面提升中国电影创作质量。

产业化;全球化;电影创作危机;电影创作战略;“十二五”

“十一五”期间,中国电影产业连续取得复合年增长率30%的高速发展,2010年更是取得历史性突破,国产故事片产量达到526部,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元,中国成为继“好莱坞”和“宝莱坞”之后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将突破300亿元,冲击400亿,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①参见《“十二五”中国电影产业黄金五年发展战略报告》,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10年。。在实现产量和市场总量扩张的同时,中国如何由“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本文将结合对2010年中国电影创作的回顾,展望面向未来的中国电影创作战略。

一、思考电影创作战略的两个坐标:产业化与全球化

思考中国电影的创作战略有两个坐标:一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改革;二是世界电影的全球化进程,其中,好莱坞的全球化战略及印度、韩国电影振兴战略是重要的参照系。

2003年以来的产业化改革以内在体制、机制的战略性转变和切实可行的对策,深度激活了中国电影的生产力,电影产量、创作队伍、运行机制、创作观念与形态、创意策划、营销发行以及电影的社会影响力,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然而产业化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带来发展空间的同时,新问题也不断地暴露出来:产业认知与产业经验不足、法规政策体系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产业化要求不对接等。这些问题突出和集中地反应在电影创作中,繁华背后是无法掩盖的创作隐忧。

中国加入WTO,中国电影产业和国际电影工业进一步融合,从跨国、跨地区的资金投入,到制作人员的无国界整合,再到发行渠道以及观众市场的国际化。从产业角度看,全球化为世界电影业发展带来两大变化:世界电影工业体系的构成和运转模式发生根本转变;国际电影市场的扩张方式也发生根本性转变。过去,好莱坞是全球最大的电影生产商和纯粹商品输出地;现在好莱坞将自己定位为组织者。它把分散在全球的资源整合起来,配置成一个整体——“英国的电影、好莱坞的商业运作、日本的资金、澳大利亚的技术、泰国的冲印、多国明星参与、全球同步发行等,……由好莱坞将这些分散于全球的职能重新整合为一体,无论英国、美国、日本还是中国,都成为整个流程中的一环”②邱章红:《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的选择》,《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第20页。。全球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是:好莱坞创意机制的输出,将带动全球电影工业水准的提升,加速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如果中国电影缺乏自身的发展和创作规划,好莱坞在资金、创意和管理体系方面的强势,有可能使中国电影业附庸化、边缘化,沦为好莱坞的生产加工基地。从文化角度看,在与国际接轨中,全球文化的浅表化、娱乐化趋势也全面渗透进中国本土文化,电影创作整体呈现泛娱乐化倾向和世俗化趋势。

二、当前中国电影创作的三大危机

无可否认,行进于产业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电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中国电影不断遭遇质疑,整体质量和声誉欠佳也同样是不争的事实。创作格局与产品结构失衡、原创力低下、意义缺失、文化失落,制约着中国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创作格局与产品结构失衡

电影创作格局的均衡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是适应和满足各类市场、各层次观众、各轮院线和各个档期需求的基本前提。反观近年来的电影创作,在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三元格局中,艺术电影明显萎缩,2010年度上映的影片中,只有《海上传奇》、《日照重庆》等少数几部艺术片进入观众视野。正如工业领域不能缺少自己的研发系统一样,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具备一定规模的艺术电影,需要艺术电影以其先锋性、实验性和原创性特质为电影的发展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为电影的创新提供新鲜的人才、创意和技法。

从题材结构看,历史题材比重过大一直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问题,2010年这一状况虽有所扭转,但历史题材仍颇为强势,2010年,票房过亿的17部影片中,历史题材影片就多达10部,现实题材影片仅有6部(另一部是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原本数量不多的现实题材影片,又存在着趋同化、模式化、单向性的现象。题材结构的失衡导致创作资源大量聚集在少数领域,难以真实反映时代全貌。

从投资规模和占有市场份额来看:大片与中小规模影片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的格局远未形成。高投资、大制作、大场面、全明星大片不仅吸走了大部分投资,而且占据了媒体、院线、档期、观众注意力等各种市场资源,从而挤压了中小成本国产电影的生存空间,这种情势看似繁荣,实则有害于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

(二)原创力低与同质化突出

中国电影从观念到人才都缺乏创新力和想象力,无论是一哄而上的跟风效仿,还是类型建构的不成熟,其重要原因之一都在于原创精神的萎缩和原创力的低下。

近两年,电影创作的跟风与同质化问题颇为突出,主要体现在“山寨/恶搞喜剧”、新都市电影、“古装武打/动作片”这三类影片中。从《花田喜事2010》到《大笑江湖》,2010年“山寨/恶搞喜剧”多达近二十部。这类影片依靠一些抽空社会内涵的段子文化和肢体动作制造“笑”果,被网友评论为“前赴后继,一脉相承。招摇嘴脸,有形无神。艺术独立与尊严,荡然无存”。自2009年《非常完美》开新都市电影之风开始,2010年涌现《杜拉拉升职记》、《爱出色》、《摇摆的婚约》等一大批新都市电影,不仅题材选择、故事模式和视听语言区别度不大,在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上也如出一辙。此外,演员高度重复使得角色和角色之间、影片和影片之间的差别越来越不明显。古装武侠/动作片近年一直占据商业片的主流,作为最长时间占有国内电影市场的类型,创作观念、创作模式也暴露出严重的趋同化危机。

(三)意义缺失与文化沦落

在中国电影连年刷新产量和票房纪录的同时,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缺失已成为一记硬伤。2010年,受到各方争议的影片《孔子》在市场行为和价值选择上的矛盾,再一次证实了当前中国电影创作所面临的文化危机。出于商业化诉求,该片在进行历史想象和故事创作时,精心设计了“夹谷会盟、靶场比剑、子见南子”等情节,对人物的塑造与孔子这一历史人物本身的价值诉求发生了偏移。影片将孔子塑造成政治家而非教育家,从而使该片实际上成为一位流亡政治家的传记片,这种做法的实质是以弘扬孔子的方式解构了孔子①倪震、贾磊磊、王一川、陈旭光:《电影<孔子>评论》,《当代电影》,2010年第3期,第29-38页。。

在大量山寨/恶搞喜剧电影中,早期《疯狂的石头》所具备的草根性和民间性已不复存在。虽然这类影片也频频针对某种现实状况或现象发声,甚至伸向敏感领域,但其主旨不是为了揭露事件的本质或予以批判,而是为了迎合受众的宣泄心理,打着“平民化”、“市场化”旗号行“恶俗化”之实;在后现代的掩护下,解构人们的思考能力和对意义的追求,在消解、回避现实的同时也消解了电影的吸引力和公信力。

在新都市电影中,充斥着品牌密布的后现代建筑和流光溢彩的时尚帝国,主人公不外乎是社会名流、明星、艺术家、富二代和高端白领,故事则着力渲染他们现代、后现代的生活方式,有意无意地放大个人欲望,映射出社会对某种“状态”的追逐与迷恋①张宏森:《电影要发出真实的声音》,《当代电影》,2007年第1期,第6-10页。。这类影片人为地忽略了生活与现实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化,缺乏与社会、文化更广泛、多向度的关联。

三、面向未来的中国电影创作战略

面对中国电影创作中的隐忧和危机,如何从战略到战术实现由“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转型?我们认为,应从价值观、方法论、文本创作三个层面入手,探讨并形成面向未来的中国电影创作战略。

(一)价值观层面——坚守价值追求,实现价值引导

电影作为当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承载与传播先进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际竞争力。这既是衡量自身是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显著标志,也构成了国产电影面向未来的集体性、方向性选择。

1、创作队伍的思想提升与价值观建设

一段时期以来,价值迷失、意义消解成为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痼疾。有的影片无视价值的存在,放弃对理想的坚守和对美好人性的追求;有的影片价值观模糊、混乱,叙事本身存在价值观的冲突与消解等等。

创作领域存在着一种认识误区:娱乐就是“胡编乱造”,娱乐可以取消意义、颠覆社会文化价值,甚至以娱乐为标榜,粗制滥造、简单拷贝。其实,这是对娱乐最大的误解。即使在视娱乐为电影核心定位的好莱坞,最伟大的娱乐同样来自于对意义的追寻。好莱坞剧作大师罗伯特·麦基的经典剧作教程(这本书被称为“美国电影界编剧的‘福音书’”)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如果一个艺术家认为观众只不过是想将他们的烦恼抛在门外,逃避现实,并把自己锁闭在这样的观念之后,那么这便是对艺术家责任的一种懦夫式的抛弃。电影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载着我们去追寻现实的载体,让我们付出最大的努力去挖掘出混乱的人生的真谛。”②[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创作者自身世界观、人生观的局限性和创作观念的误区,直接影响着电影作品的价值取向和创作的水准。深入生活,贴近现实,贴近人民群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将之艺术化地呈现在银幕上,是中国电影人的使命。加强创作者自身的价值观建设,提升思想认识水准,重视审美修行,回归伦理道德和艺术良知,是中国电影创作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2、电影作品的价值建构与价值引导

反思中国电影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与中国观众的疏离,除了电视普及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对电影业的冲击之外,中国主流电影在价值观方面的迷失和摇摆不定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根源。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电影理论工作者从现代性角度出发,对以谢晋为代表的中国电影创作模式的批判,成为当时强势的电影思潮。在实践领域,电影创作逐渐背离电影的道德诉求和价值建设,远离观众的需要。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票房跌至谷底。这种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历史失误,发人深省。

弘扬和肯定社会正向价值是电影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世界第一电影生产大国,印度电影的成功在于,在看似简单的情节元素下,包含对现实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人物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在独具匠心的画面构思和与剧情发展吻合的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场景下,包含了充满诗意的人生和人性的书写。20世纪90年代末崛起的韩国电影,同样注意正向价值的弘扬,在对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的描绘中,在轻松愉悦中注入哲学的思考、伦理的树立、真理的追求、人性的宣扬和理想的实现。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人类价值与民族价值二元并行的趋势已越来越清晰。以往,我们比较强调电影走向世界要打民族特色牌,强调对民族独特文化特质和东方审美价值的开掘。但不应忽视文化传播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好莱坞电影成功走向世界,与其在传播内容上关注人类不同群体和文化的共性,重视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借鉴吸收,有着必然的联系。中国电影创作在注意运用中国元素、反映中国人生活、灌注和弘扬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还应顺应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兼顾不同文化价值的差异,体现人类共同的价值选择。

(二)方法论层面——营造格局、创建模式

1、营造理论与实践呼应的创作格局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几个黄金时期也正是理论与实践交相辉映的时期。如新时期十年,电影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也是电影创作实践中凸显的新问题,而对这些新问题的理论争鸣,又促使许多有创新精神的电影作品的诞生。创作从理论、批评中汲取营养,创作、批评与理论互动,共同创造了电影的繁荣局面。当前,我国电影理论与创作互为促进的互动格局显然并未形成。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应从更具战略高度和前瞻性的视角,理解和营造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格局。这一点,对于电影创作者和电影理论工作者同样重要。2010年中国百亿电影票房收入中20%来自《阿凡达》和《盗梦空间》,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警示:在奇幻创意和炫目影像的背后,凝结着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电影创新离不开电影界整体文化和理论素养的提高。当前我国电影创作在人文内涵、思想深度、创意空间和想象力方面的欠缺,电影创作者文化根基薄弱、理论素养贫乏、专业技术水平低,是决定性原因;而电影理论界视野狭隘,身陷“方法论的焦虑”,同样难辞其咎。电影创作者和电影理论工作者应当自觉汲取自然和人文科学营养,拓展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拓宽创作题材、内容和领域,丰富创作视角和电影语言,获得灵感、创意和探索的方向。

2、打造中国特色的类型化创作模式

首先,建立互动制衡的制片决策体系。现阶段我国电影创作决策和影片质量,很大程度依赖于导演对市场和观众需求的感性判断,以及导演个人对电影拍摄成本和制作过程的把控能力,缺乏广泛有效的产业化制作模式。导演与制片人从不同视角介入影片创作的良性互动与相互制衡机制尚未形成,而作为工业化决策体系重要一极的观众需求,在决策体系中仍处于失语状态。科学、有效地调查和把握观众需求,建立基于观众需求的制片决策体系,将电影生产决策从单一化的“导演创作驱动”转向“消费者需求驱动”,更好地建立和发挥“导演、制片人与观众”三者之间互动制衡机制,是打造中国特色类型化创作模式的当务之急。

其次,打造分工精细的专业生产体系。虽然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呈现繁荣景象,整体票房不断增加,但是除少数大片不断创造票房新高外,绝大多数影片单片回报却在降低。究其原因,专业化程度低是影响国产电影发展的瓶颈。这种现状,不排除产生个案精品的可能,但作为一种产业常态,需要分工精细的专业生产体系作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应尽快建立专业化生产机制,规范产业秩序、市场规则和淘汰机制,把真正优秀的电影还给市场和观众。

第三,建构符合观众心理期待的叙事体系。当前国产类型电影产量和种类日益丰富,但真正能在观众中引起反响的影片非常有限。缺乏对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的回应和对观众内心精神需求的关照,缺乏类型电影最基本的“文化与反文化”二元结构①[美]Thomas Schatz:《好莱坞类型电影--公式、电影制作与片厂制度》,李亚梅译,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是当下国产类型电影的主要弊病。近期众多的“山寨/恶搞”喜剧,虽然具有公式化情节、定型化人物等类型片的特征,但并不能真正表征人们的生存境遇,反而流于恶俗而自我消解。韩国电影人在对好莱坞类型模式的学习借鉴中,重视对韩国主流社会心理及大众化趣味的把握,注意将内在文化价值冲突对立和本土经验放置在影片中。我们应当借鉴韩国经验,在模仿和生成类型模式时,建构符合观众心理期待的叙事体系,培育出能与本国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本土电影。

3、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承继与创新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中国电影的文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左翼电影运动,就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精神,创作出一批传世佳作。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现实主义被认为是陈旧、落伍的概念。大量国产影片题材和内容远离当下时代,远离社会的需求。

当前一些创作者对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理解和认识仍然失之偏狭。电影创作对现实生活的呈现,应该有更丰富多面的内容、更多样能引发观众共鸣的表达。中国电影创作要深入研究本土电影经验和优秀传统,把我国当下处于变革社会的现实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电影生产力,探索现实主义电影在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的多种实现途径和实现方式。

(三)文本创作层面——“讲一个好故事”与“讲好一个故事”

当前,观众对电影故事的需求与我国电影讲故事的实际水平之间存在强烈反差。电影的叙事能力已经成为制约国产电影品质提升和产业健康发展的一道瓶颈。“讲一个好故事”与“讲好一个故事”是提高中国电影叙事能力的创作保证。

1、“讲一个好故事”——重新呼唤电影的文学性

缺乏文学深度,是近年来电影不好看的一个重要原因。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崛起并走向世界与电影背后强大的文学支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牧马人》、《芙蓉镇》、《红高粱》、《人生》、《老井》等家喻户晓的电影佳作都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文学作品本身的内涵、深度和丰富的文学意象为电影的二度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世纪以来,《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等一系列商业大片,在主要依靠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大导演、大宣传获取票房利润的同时,最大的失落就是文学性的缺失。电影失去了文学性,就失去了和大众共享的故事叙说基础。

面对当前电影创作中有深度、有打动人心力量的好故事贫乏的现状,重新呼唤电影的文学性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呼唤电影的文学性,不仅是从文学的广袤土壤中寻找可以用电影来呈现的好故事,更要求对电影原创剧本文学质素进行提升,通过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独特的故事情境设置、具有生活质感的场景和细节的重现,表达对人类过去、现在及未来命运的思考。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叙事的内在逻辑性、性格的完整性以及人物的个性魅力等都是电影文学性的具体呈现。

2、“讲好一个故事”——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电影界就曾经发出电影语言现代化宣言。1979年张暖忻和李陀撰写了《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文章发表之初就“有振聋发聩之效”,被称为“第四代导演的艺术宣言”,并且促生第五代导演电影语言革命和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重提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不是要炒理论冷饭,而是中国电影螺旋式发展的历史进程使然:30多年前强调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强调对电影语言的研究,旨在针对“只讲政治、不讲艺术,只讲内容、不讲形式,只讲艺术家的世界观、不讲艺术技巧的倾向”①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电影艺术》,1979年第3期,第41页。;今天,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旨在针对:追逐商业利益过程中,只讲商业不讲艺术,形式上的粗糙拼凑、创意全失的商业拷贝,以及无视电影艺术创作规律、功能主旨不明、哗众取宠的形式铺排。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中国电影创作应继承发扬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电影艺术在形式和风格上的探索与发展;在数字化时代,还应增强电影的科技含量,通过3D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运用,加强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冲击力,同时,应防止技术淹没思想、形式大于内容。中国电影创作应该以艺术审美引领和改造时尚,通过诗意境界与数字化技术的联姻,努力使电影成为高品质的娱乐和人文思想的载体。

[责任编辑:李然忠]

G124

A

1003-8353(2011)06-0083-05

李春(1971-),女,电影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电影所讲师;胡黎红(1972-),女,电影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十二五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