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

2011-03-31 04:47张华
东岳论丛 2011年6期
关键词: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张华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

张华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积极适应大众需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艰辛历史过程。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引领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基本经验;理论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历程。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才能使中国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必然要求,是引领中国社会进步和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

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党建立90年来,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思想结晶和经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

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实践、运用于实践、发展于实践并最终由实践来检验,它的生命力、真理价值只有在指导实践中才能充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赋予它鲜明的民族特色。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揭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不断回答实践提出的最新课题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所在。这就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具有时代气息的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创造性实践的主体。实践主体要达到预期目的,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不断飞跃,仅靠分散的、盲目的自发探索是困难的,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作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伟大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始终把服务工人阶级和武装广大人民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马克思主义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才能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这就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热点难点问题,普及和推广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得到普遍认同、受到真诚信仰、拥有广泛群众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具体的、发展的、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是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形成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把握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为此就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深入总结中国的独创性经验,不断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要求是要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时代化包括内容时代化、形式时代化、话语时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要求是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有机结合。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紧密联系人民大众的思想实际,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应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进人民群众的心灵。

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各个国家的情况千差万别,时代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课题,人民群众的实践丰富多彩,这就要求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赋予它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大众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探索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道路的艰辛过程。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在党纲中旗帜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建党的根本指导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在经历了革命形势的大发展和遭受诸多挫折后,针对党内存在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等倾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领导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出发,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艰辛探索。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①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此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并在建国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在那个时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创立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决了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系统地提出了“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标志着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探索更加自觉、更加主动。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动态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科学的理论总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前提,并依据实践发展不断拓展其理论内容和理论形态。《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16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便把这一先进的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逐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的前途命运发生重大历史转折,奠定了中国向前发展的全部基础。“文革”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未来怎么发展?曾一度成为困扰人们的重大问题。邓小平理论回答和解决了这一课题。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逐步走上了“快车道”,中国的前途命运再次发生了重大转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苏东剧变后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如何永葆党的先进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现实地摆在了共产党人的面前。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大大提高,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格局中站稳了脚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再创新辉煌。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为我们党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党的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经济发展一枝独秀,社会建设更加突出,“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和中国的前途命运被世界普遍看好,社会主义在中国大放异彩。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史,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带有深刻的时代印记,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只有同中国国情和民族传统相结合,才能成为生动、具体、鲜活的理论。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必须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有机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问题,以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使之成为能为中国大众接受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随着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是其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也是密不可分的,时代化要求不断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用富有中国特色的鲜活语言,用适合人民群众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我们党在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群众、组织群众、改造世界、改变社会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是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只有实现大众化的理论转换,才能变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和国家的事业才会发展壮大、兴旺发达。反之,就要遭受挫折、乃至失败。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②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历史进程和艰辛探索中,党积累了十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首先,始终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则是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能否取得胜利的前提。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将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这些人读了不少马列的著作,也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但他们不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而是机械地、教条式地用革命导师的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以这种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仅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相反只能窒息马克思主义,扼杀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另一种态度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行动指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因此,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③90年来,我们党正是始终坚持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并结合中国国情和不断变化的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马克思主义已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改革发展的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这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其次,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基本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逻辑起点。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无不被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马克思主义“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④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是以时代发展为背景、以全球的大视野,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上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的因素明显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始终没有变,这是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点和基础。同时,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处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世界大势,牢牢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这一逻辑起点,使我们的理论能够适应中国实际和时代需要,永葆理论的先进性与科学性。

第三,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程表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要求,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才能把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有机贯通起来,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我们党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团结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第四,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根本归宿。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和人类解放的伟大学说,是为人民谋福祉和利益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决定了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实践的主体。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和经验表明:关注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诉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愿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最终归宿;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马克思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自觉服务于人民群众,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源头活水,使理论贴近大众心灵、符合大众需求、代表大众利益、获得大众认同。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诉求、期待愿望的基本前提,必须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⑤。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本质属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抽象的、脱离具体实际的、僵化的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延经百年,与时俱进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根本依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也就是说,中国化与时代化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不断创新,迸发持久的生机活力,对人民群众产生无形的牵引力。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就只会是被束之高阁的本本宝典,毫无实践意义,同时缺乏群众基础,也就失去了继续创新的力量之源。《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160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史,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必然要求。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自从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期间有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存在的教条式理解而遭受过重大挫折和痛苦的经历,也有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而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辉煌胜利。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不仅使我们加深了对革命发展规律和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也使我们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认识。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我们党始终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为我们今后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而要做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就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论来指导。当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中关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根本指导方法,但具体到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要做到理论创新就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本国的国情,结合本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也就是说在准确把握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还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对话,直面时代问题,从新的实践中提升时代内容,并进行新的理论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论创新。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适应形势任务发展的新要求,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迫切需要我们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也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引领中国社会进步和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是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只有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才能反映和代表各个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回顾我们党的历史,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在继往开来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使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的中国焕发出灿烂的真理光芒。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⑥,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要引领社会进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

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适应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新变化的迫切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异常活跃,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发展趋势。围绕如何看待社会贫富分化、改革的成就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等问题,一些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的争论从思想界、学术界向普通群众扩散,给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最大限度地统一各方思想、形成社会共识、打牢思想基础带来了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概括提炼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回应解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知荣明辱、敬业奉献为大多数人所追求,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仍在滋长蔓延。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层多元化、社会流动加速化、社会差别扩大化、社会矛盾复杂化,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活动呈现出日益明显的差异性,迫切需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人们的实际需要出发,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诉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愿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最终归宿。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马克思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应有之义。

科学的理论总是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前提,并依据实践发展不断拓展其理论内容和理论形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任务,这对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在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在内的思想体系,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发挥指导作用。”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过程,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和时代特征,清醒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断对实践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因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中,要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在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又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

第二,更加自觉地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历史任务,同党为实现这些任务而确立的理论和路线联系在一起的⑧。我们党的历史表明,学习不仅关系党员自身的成长进步,而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中央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我们党旗帜鲜明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具体体现。只有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才能保持和增强党的先进性,提高党长期执政的能力,提高化解矛盾的本领和艺术,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只有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才能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套用,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去探索,有许多崭新课题需要去研究,必须更加重视和不断改进全党的学习。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总体要求,更加注重向自己的历史经验学习、向人民群众及其创造的新鲜经验学习、向世界各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学习,让学习真正成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全体党员成为学习型党员,在建设学习型政党中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第三,坚定不移地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不断上升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实践特点和时代特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是为了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身的需要,更重要的还在于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归根到底是进一步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经过90年的发展,我们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异常繁重,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和引领社会进步,成为我们党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还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很好解决。发展着的中国新实际,就是中国在当今世界发展大势中的科学定位以及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也就是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坚持与世情、国情和党情相结合,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就要求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四,积极主动地回应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关注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诉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愿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最终归宿。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诉求、期待愿望的基本前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异常活跃,给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带来了严峻挑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认同日趋多样,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层多元化、社会流动加速化、社会差别扩大化、社会矛盾复杂化,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活动呈现出日益明显的差异性。只有从人们的实际需要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概括提炼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回应解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真正做到贴近大众心灵、符合大众需求、代表大众利益、获得大众认同,才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②⑤⑦《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第796页,第79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

⑧《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D20

A

1003-8353(2011)06-0005-07

张华,男,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