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文化演进与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的构建

2011-03-31 04:47高东新廉永杰
东岳论丛 2011年6期
关键词:主客群体个体

高东新,廉永杰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48)

人本文化演进与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的构建

高东新,廉永杰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48)

人本文化是以人为价值本位的主体文化。从时间维度看,人本文化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主客未分、主客二分和主客统一三个历史和逻辑阶段,依次形成了“群体文化——个体文化——公共文化”的文化演进轨迹;从空间维度看,由于人类文化活动的民族差异,人本文化在中西方分别表现出“群体至上”和“个体至上”不同的人本取向;社会主义公共文化建设,应在厘清人本文化的历史沿革和中西差异的基础上,将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有机整合,构建彰显个性的民族文化、体现理性的先进文化和增强国力的产业文化。

人本文化;产业文化;群体至上;个体至上;社会主义公共文化

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主体性表征,它代表着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与结果的总和。人作为文化的主体,是文化活动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人本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人本文化就是以人为价值本位的主体文化,它是人的价值创造活动的观念内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自觉形态,也是人类活动主体性特征的集中体现。

一、人类主客体关系的演进:形成人本文化三个历史阶段

人本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人的主体地位的提升有着密切联系。而人的主体地位的提升,推动着人类主客体关系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不同时间维度人本文化的不同历史形态。

(一)主客未分阶段的群体文化

远在蒙昧时期,人类就已形成了对自身主体地位的文化反思,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客观环境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其文化思维表现了人与自然尚未分化的特征。一方面,人类当时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土地成为维系群体活动的基本纽带,从而形成了浓厚的乡土观念。另一方面,个体活动能力的低下,使人们不得不以集合形式的面目作用于自然,只有群体的对象化活动力量才能彰显出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动作用,从而形成了浓厚的群落意识。主客未分阶段人类主体性集中表现为群体主体性,进而升华为“群体至上”的文化观念。

主客未分阶段的群体文化,以“群体至上”为价值取向,它是人类主体性萌芽生长的历史产物。童年的人类,依靠群体力量来征服自然,群体成为个体延续的社会母体,因而形成的主体文化必然是群体文化。群体文化放大了个体的力量,整合了个体的价值,以群体方式彰显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与人本文化“群体至上”的价值观念相对应,其思维方式则是“情感思维”,情感成为维系群体的唯一精神纽带。情感思维本质上源于血缘关系的情感内化和家族生活的思维沉淀。宗法观念、寻根意识和乡土情结,都是情感思维的表现形式。

(二)主客二分阶段的个体文化

主客二分阶段的个体文化,以“个体至上”为价值取向,它是人类个体主体性不断增强的历史产物,也是人类个体主体地位历史确立的文化表征。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日渐深入人心,成为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思维特征。主客二分理念使人类创造了奇迹,人类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了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高度肯定过个体存在的历史价值,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页。与人本文化“个体至上”的价值观念相对应,其思维方式则是“理性思维”。理性思维超越了情感思维的朴素形态,上升到了文化思维自身发展的逻辑层面。理性思维高扬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崇尚知识和追求真理为思维特征,从而为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构建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三)主客统一阶段的公共文化

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过分刺激了人带有强烈扩张欲望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的张扬,不仅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对峙,而且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夺和相互敌视。唯有遏制住这种扩张性的主体性,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才较易于化干戈为玉帛;也唯有如此,才较易于谋取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①卢风:《共生理念与主客二分》,《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年4期,第1-4页。。可见,要真正实现人类的和谐发展,必须倡导一种主客统一的文化理念。主客体关系经过了自我否定的辩证运动,达到了主客统一的时代高度。主客统一阶段的人本文化,是一种物我共存、主客连体、群己统一的和谐文化,其本质是人类相依共存的公共文化。主客统一阶段的人类主体性本质上是一种人类互动共进的主体间性,集中表现为公共主体性,进而升华为“公共至上”的文化观念。

主客统一阶段的公共文化,以“公共至上”为价值取向,以社会生活为源泉,表征了人类活动的互动共赢和未来文化发展的目标。公共文化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社会与自然、群体与个体、当代与后代的和谐共有。与人本文化“公共至上”的价值观念相对应,其思维方式则是“实践思维”。实践思维不仅超越了情感思维的朴素性,而且也超越了理性思维的抽象性,它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能动性的文化表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实践不仅是主客统一的现实基础,而且也是人类和谐的创生源泉,同时还是公共交往的本质所在。“公共至上”是公共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谐文化是公共文化的基本特征。公共文化是人类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文化表征,是迄今为止人本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

二、中西社会实践方式的差异:导致两种人本取向之争

不同的民族以不同的实践方式创造着不同的文化特质,从而形成了当代世界民族文化多元并存的历史格局。

(一)中国传统文化“群体至上”的人本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以“和谐”为主导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文化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强调“人和”,注重人际关系协调,重视群体内部生态环境的优化,其目的在于使群体能够健康发展。这种关注群体的群落意识逐渐沉淀为“群体至上”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了中国的群体文化传统。

为了进一步刻画研究区县域经济的时间演变特征,采用ArcGIS的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综合经济得分排名变化划分为三类,分别表示综合实力稳定区、综合实力上升区和综合实力下降区三种类型,绘制了2000—2015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图(见图1).

群体文化也被称为“大家”文化或“仁爱”文化。在这样的文化里推崇的不是个人价值,而是集体价值,是“大家”的存在。集体是个体的母本,集体的存在要比个体的存在更重要,这是典型的“群体至上”文化观。孔子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③《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论语·卫灵公》。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⑤《荀子·王制》。汉代董仲舒强调“天地之精华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⑥《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太平天国主张“天下共享”,康有为写了《大同书》,倡导建立“大同”社会,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毛泽东主张“集体主义”。从古到今,中华文化倡导的都是这种“群体主义”。中华文化的代表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由二和人组成,它包涵着人与人之间关系这层含义。儒家文化强调的是社会群体的和谐、统一,表征了人类大同的公共意识,经典《礼记》就把大同社会称为“礼运大同”。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不是在寻求个性化,而是要求每个人必须符合群体要求,方能成为集体的一员。在“群体至上”的社会里,提倡的是相互的支持和对集体的责任。超出集体约束的所谓个人自由是不被接受的。“仁爱”精神贯通中华民族整个文化生命,“仁爱”理念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⑦司马云杰:《中国文化精神的现代使命——关于中国文化根本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1-26页。。

群体文化的逻辑内化,形成了“群体优先”的文化思维,群体文化观念的思维沉淀,形成注意直观的“整体思维”。整体思维着眼于从宏观整体角度把握对象,具有系统思维的文化因子,它不仅在系统分析和战略驾驭方面有独到之处,而且对增强集体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在群体文化关照下,君本与民本的关系就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主题。君本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占领着主导地位,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君是群体之君,群是有君之群。无群则无君,无君亦无群。君群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文化互通,使君本思想与群本思想互为条件、相互强化、融为一体,从而构成了中国文化君群连体的文化特质。群体文化的价值观念延伸为对群体主宰的文化认同,从而形成了“崇尚特权”的价值取向,构成了“官权本位”的价值体系。在这种“官权本位”的文化价值体系中,等级观念往往成为个体价值的衡量标尺,构成了框定人们尊卑关系的伦理纲常,从而使群体以不平等的方式实现了个体的秩序整合,进而使群体以消解个体的方式实现了自身的稳态存在。

(二)西方文化“个体至上”的人本取向

在中世纪,西方文化呈现出神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人本文化作为神本文化的对立物,萌芽于古希腊的商品经济活动,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至理名言正是当时雅典民主气氛和公民主人瓮感的真实写照。古希腊罗马时期已显示出自己的文化张力,它以认知活动的自然取向表征了人的自身价值,特别是唯心主义以主观抽象的方式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在人本与神本的历史对抗中,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高扬人性反对神性,高扬人权反对神权,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文化理念,从而在西方兴起了人本主义思潮,掀起了人文主义运动,最终使人本文化成为西方文化发展的主流意识。

人类的社会活动,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个人构成了人类社会复杂结构的基本单元。因此,资产阶级在宣扬人本文化的同时,始终坚持“个体至上”的价值取向,构建“个人本位”的价值体系,彰显了主体文化的个体意识,形成了“个体为本”的文化传统。“个体为本”的文化被称成“自我”文化,在“自我”文化的社会里,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从道义上讲都是平等的。整个社会极力推崇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主张“个体至上”。

“个体至上”的人本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个人自由主义思潮。它的理论基础是人群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人有能力做出理性的选择,“理性思维”是其思维特征。西方人本文化究其实质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本文化,这是一种极端化的个体文化。个体文化的逻辑内化,形成了“个体优先”的文化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表现为注重分析的“单元思维”,它在解剖事物和分析属性方面有其可贵之处,它对获得理性认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个体文化的价值观念,浓缩为崇尚“自由、平等、民主”的基本理念。“个体至上”的文化观念,推演出个体“自由”和“平等”的文化价值,进而形成个体自主活动的文化认同。个体自主活动的群体整合,凝结为群体活动的“民主”理念,从经济民主到政治民主,实现“自由、平等、民主”的三维统一,构成了西方人本文化理念的逻辑结构。

(三)两种文化取向之争

“群体至上”的群体文化,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成为人类人本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积极因素表现为“和谐为贵”的文化意识,其负面影响则表现为“君权至上”的文化观念;西方“个体至上”的个体文化,是在与神本文化的抗争中成长起来的,其积极意义表现为“公民本位”的理念,其负面影响则表现为极端的“个人主义”,把人本文化推向了一个极致。

“群体至上”与“个体至上”两种人本取向之争,衍生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观:一种观点认为有些“真理”或者价值观是共同的,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条件,提出所谓的“普适论”(universalistic),大部分信仰“个体至上”的西方国家往往都是“普适论”的倡导者和拥护者,它们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最好的文化,自己的道德标准是全世界通用的;另一种观点叫做“特定论”(particularistic)的文化则认为每个特定社会都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文化,大部分信仰“群体至上”的国家往往倾向于“特定论”,在群体文化的社会里,人们首先忠于集体,然后再考虑个人①约翰·奈时比特、多丽丝·奈时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北京:吉林出版集团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年,第27-28页。。文化是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统一,两种文化取向长期共存于世界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两种文化观念相互弥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共同走向繁荣之路。

三、整合与扬弃: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的时代构建

人本文化经历了从群体文化到个体文化的历史演进,达到了公共文化的时代高度。公共文化是更高形态的群体文化,是群体文化否定之否定的高级阶段。公共文化是以人类公共价值为基本取向的人本文化,是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的文化自觉,是人本文化发展的新境界。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形态,公共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阶级属性,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国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表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整合了“群体至上”与“个体至上”人本取向的合理因子,扬弃了主客未分、主客二分、主客统一阶段人本文化的历史缺陷,搭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民族文化、先进文化和产业文化为重要内容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文化发展格局。

(一)彰显个性的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的生命源泉

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的灵魂,它表征了社会主义文化来自哪里、为谁服务的问题。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的群体文化维系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强盛,对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世界文化之林中的瑰宝,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社会主义公共文化应该是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大众文化,应该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列宁关于文化应该“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②《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6-97页。的观点,毛泽东提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江泽民关于“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18页。的论述已成为指导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思想。

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必要环节,也是文化发展的逻辑过程。中国文化的自身发展,缺乏个体文化的历史否定和支撑,始终处于群体文化的朴素阶段,难以达到公共文化应有的高度。因而,社会主义公共文化建设,应积极吸收西方社会化大生产所培育的个体文化的合理成份,优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张扬社会主义的文化个性,为每个社会成员创造才能的充分发挥,提供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构建有利于全体国民创造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时代文化,这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建设的时代重任。

(二)体现理性的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的前进方向

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力倡导的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和促进全人类解放的重要力量。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发展和中国化的过程中,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已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人类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世界,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应高扬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从而构建出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应该有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作基础。因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根本任务。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公共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优先建设高度发达的理性文化。建设理性文化的核心是大力倡导科学精神,重视科学技术,全面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学和民主是资产阶级高扬的两面旗帜,也是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基因。塑造个性实则弘扬民主理念,体现理性实则弘扬科学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思维方式,始终处于情感思维的朴素阶段,缺乏理性思维的辩证扬弃,难以达到实践思维的现代高度,导致了中国文化“重伦理轻科技”的结构性缺陷,这是中国文化思维发展的历史缺憾,优化民族文化结构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的重要内容。因而,在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水平提升的同时,要使中华民族的战略决策更加科学,使中华民族的历史腾飞更加有序,进而把社会主义公共文化建设成为人类先进文化的时代平台,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三)增强国力的产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的发展动力

发展文化产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的基础性工程。文化的意识形态和物质基础的双重功能,决定了文化具有事业与产业的双重属性。建设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不能只讲文化的事业属性而忽视文化的产业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3版。要以文化事业投入引导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形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格局。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精神文化生产已走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前台。文化以“软实力”日益支撑着民族的发展,在思想文化和经济生活两个方面都构成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任何观念形态的东西,都要有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去体现和传播。先进的意识形态如果没有强大的优势文化产业做支撑,就难以巩固业已确立的主导地位;文化产品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形式出现的文化形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直接和广泛,应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推进社会主义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与物质生产部门不同,文化产业是一种始终关注人精神发展的产业,它的生产活动所面对的是人类的精神生活,是通过提供具体生动的审美体验,慰藉人的心灵、振奋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经由文化艺术活动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文化产业取得的成果,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而且可以推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升华。文化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效能中,体现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上是相依互动、缺一不可的。因此,在高度重视提高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增强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四、结 论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公共文化必须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文化,必须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时代文化,必须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文化,也必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道德文化。在社会主义中国建设公共文化,既要继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又要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际,还要体现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只有从历史的、现实的和发展的角度把握公共文化的时代特征,才能建设成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文化。

G124

A

1003-8353(2011)06-0091-04

本文是西安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西安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和谐文化视角》(11W002)的阶段性成果。

高东新,男,西安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博士研究生;廉永杰,男,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主客群体个体
《红楼梦》中的“打趣”之妙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经验与存在
器乐考级的历史演进及主客认同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