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在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的高度一致性

2011-03-31 04:47王娅
东岳论丛 2011年6期
关键词:专政人民出版社阶级

王娅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山东济南250002)

马克思恩格斯在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的高度一致性

王娅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山东济南250002)

从1845年起到1895年,恩格斯始终是马克思在理论上和政治上的坚定支持者及密切合作者。二人除了在研究专业上有不同的分工之外,没有什么坚实可靠的证据表明他们之间在理论上或思想上存在原则性的“分歧”。尽管如此,依据一些似是而非的“证据”炮制出来的所谓“马恩分歧论”仍然时不时地出现在学术刊物上。本文拟站在“无产阶级专政”这一马克思的核心概念的视角来论证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的高度一致性,力求从思想源头上或原则上来反驳那些无根据的“马恩分歧论”。

马恩分歧论;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原则;哥达纲领批判;原则一致性

众所周知,自从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首次会面,并交换了他们彼此在社会政治问题及哲学世界观上的基本看法后,两人便在理论研究和政治实践领域展开了密切的合作。其中,标志着马克思的思想成熟期的几部重要著作,如《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等,都是二人直接合作的结果。这几部标志性的著作显示了他们在世界观、政治经济学等问题上高度一致的看法。在随后三十多年的密切交往过程中,二人除了在国际工人运动问题上共同署名发表过一些政治声明外,再也没有直接合写过什么著作。对此,恩格斯的解释是,他们在专业上有明确的分工。马克思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他(恩格斯)主要在报刊上以论战的形式阐释他们的见解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375页。,同时从事关于军事,自然辩证法等方面的研究。在分工的同时,专业上的互助和互补则构成了他们几十年的工作习惯。如《反杜林论》中的经济史一节就是马克思亲自操刀撰写的。而马克思在经济学的研究中遇到了某些具体的难题,特别是技术史方面的难题,也常常会写信给恩格斯展开切磋讨论。不言而喻,二人的这种明确的分工及密切的合作,是建立在共同的政治信念、共同的世界观和高度互信的牢固基础之上的。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有着牢固基础的关系居然遭到了无端的怀疑。有论者撰文说,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存在着思想上和理论上的重大分歧。例如,说马克思主张“人学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而恩格斯主张“自然辩证法”,后者是马克思所不认可的(如美国学者诺曼·莱文就持此种观点)。

然而,我们只要稍微仔细阅读一番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即便大致浏览一下他们的主要著作),就不难发现,所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论上的“重大分歧”,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那些“分歧”的发现者,不同程度地忽略了马克思学说的精神实质,从而,也就没有理解恩格斯对它的阐释和发挥。“发现者们”抓住一些表面现象和词句,把它们编织为某些似是而非的“证据”,借以“证明”他们的“分歧论”是如何地有根有据。

由于篇幅的关系,本文不能全面反驳种种缺乏坚实可靠根据的“分歧论”了。笔者拟从马克思学说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入手,力图展示和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在本质上或原则上的高度一致性,从而,为今后各个击破形形色色的“分歧论”奠定基础。这个问题就是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一、《共产党宣言》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列宁有一句至理名言:“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139页。黑体字为原文所有。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这句话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至今,它仍然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质时最有参考价值的理论坐标。

实际上,把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不仅仅是作为学生辈政治领袖的列宁的看法,首先是马克思本人的看法。

1852年,马克思在给魏徳迈的著名通信中写道:“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个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撰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547页。

这是马克思对于自己在理论上贡献的最直接、最清楚,也是最重要的说明。显然,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我们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时绝对不能绕开的头等问题。

因此,判断恩格斯同马克思之间是否真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分歧”,最重要的路径是,看看恩格斯是否偏离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表明,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在人类解放史上重要地位的科学证明,恰恰是他在同恩格斯的密切思想合作中完成的!这个证明以白纸黑字的形式保存在他们合写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重要著作之中。显然,在那些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这里,仅以《共产党宣言》中的文字为例,展示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在二人合写的著作中存在的证据: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283页,294页,307页。

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如果说它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283页,294页,307页。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283页,294页,307页。

在这里,虽然在字面上没有直接出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字眼,但是,它的内容却是非常清楚的。例如:“无产阶级…【应该】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以及“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等等。这些革命举动不正是极其重要的“无产阶级专政”么?

作为二人合写的著作,显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不存在任何的分歧!那么,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的岁月中,二人在这个问题上是否有分歧呢?

二、《法兰西内战》和恩格斯的阐释

如果说,《共产党宣言》鲜明地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的高度一致性的话,那么,围绕着马克思的另一部重要政治著作《法兰西内战》,这种高度一致性不但同样明显,而且在内容上有了更清晰、更明确和更具体的新证据。

紧接着《共产党宣言》之后,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中总结了法国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斗争(六月起义)的失败经验,把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具体化了。他写道:巴黎无产阶级六月起义的失败确认了这样一条真理,“无产阶级要在资产阶级共和国范围内稍微改善一下自己的处境只是一种空想,这种空想只要企图加以实现,就会成为一种罪行。于是,原先无产阶级想要二月共和国予以满足的那些要求,那些形式上浮夸而实质上琐碎的、甚至还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要求,就由一个大胆的革命口号取而代之,这个口号就是:推翻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专政!”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400页。黑体字为原文所有。这大概是迄今所能够看到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概念的最早专名表述。

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无产阶级将上述革命口号成功地变成了现实。巴黎的工人以其史无前例的革命首创精神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巴黎公社。虽然公社只存在了短短的72天,但是它的意义却是极其深远的。马克思及时总结了公社的基本经验,用英文写下了他的另一部重要政治著作——《法兰西内战》。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52页,53页,55-57页,59-60页,58-59页,11页,12页。这是因为,“现代工业的进步促使资本和劳动之间的阶级对立更为发展、扩大和深化。与此同时,国家政权在性质上也越来越变成了资本借以压迫劳动的全国政权,变成了为进行社会奴役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力量,变成了阶级专制的机器。”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52页,53页,55-57页,59-60页,58-59页,11页,12页。所以,压迫工人阶级的工具,不能作为解放工人阶级的工具来使用。换言之,必须像巴黎公社那样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权力来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权力,以彻底消灭资本对劳动的阶级统治,实现无产阶级的真正解放。

那么,巴黎公社是如何具体去实现这一目标的呢?

首先,巴黎的工人以武装的工人阶级国民军代替了常备军和警察这两支旧政府的压迫性力量,从而,造就了经济解放的革命性杠杆!这是生产者的自治政府,它的成员由民众选出的代表所组成(普选制),且受到选民给予的权限委托书的约束,随时可以被罢免;重要的是,政府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勤务员和社会的公仆,只能领取相当于普通工人的薪金!(参见《法兰西内战,第三章》)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52页,53页,55-57页,59-60页,58-59页,11页,12页。

其次,公社力图消灭作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基础的资产阶级所有制。这个前所未有的举动深深地击中了资产阶级统治的要害。于是,那些资本家的“喉舌”便跳了出来大喊大叫:公社想要消灭构成全部文明之基础的所有制!为此,马克思理直气壮地写道:“是的,先生们,公社是想要消灭那种将多数人的劳动变为少数人的财富的阶级所有制。它想要剥夺剥夺者。它是想要把现代主要用于奴役和剥削劳动的手段的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完全变成自由的和联合的劳动工具,从而使个人所有制成为现实。……请问诸位先生,这不是共产主义,‘可能的’共产主义,又是什么呢?”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52页,53页,55-57页,59-60页,58-59页,11页,12页。

单单从这两点就不难看出,作为崭新的政治权力形式,巴黎公社不是别的,正是马克思在学术上早已证明了的无产阶级专政!正如马克思所郑重总结的那样:“公社的真正的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52页,53页,55-57页,59-60页,58-59页,11页,12页。

《法兰西内战》发表二十年后的1891年,当它的德文版再版时,恩格斯为它写了著名的《<法兰西内战>1891年单行本导言》。在这篇《导言》中,恩格斯以历史见证人和马克思的思想合作者的双重身份,高度评价了巴黎公社的伟大功绩和马克思对其历史意义的深刻揭示,回顾了公社短暂而光辉的历程,肯定了公社的伟大功绩就是对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否定。他指出:“公社的最重要的法令,就是要把大工业以至工场手工业组织起来,……这种组织工作,正如马克思在《内战》中完全正确地指出的,归根结底必然要导致共产主义,……”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52页,53页,55-57页,59-60页,58-59页,11页,12页。

对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政治权力的伟大意义,恩格斯的评价同马克思也是完全一致的。不但如此,他还把马克思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恩格斯写道:“公社一开始想必就认识到,工人阶级一旦取得统治权,就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理;工人阶级为了不致失去刚刚争得的统治,一方面应当铲除全部旧的、一直被利用来反对工人阶级的压迫机器,另一方面还应当保证本身能够防范自己的代表和官吏,即宣布他们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52页,53页,55-57页,59-60页,58-59页,11页,12页。显然,这是对《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所总结的历史经验的重复和强调!为什么这条简单的经验具有如此伟大的意义呢?

为了解释马克思对于巴黎公社的鲜明有力的历史评价,恩格斯接下来简单地描述了旧的国家机器的历史特征和现状:“以往国家的特征是什么呢?社会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最初通过简单的分工建立了一些特殊的机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机关——为首的是国家机关——为了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这样的例子不但在世袭君主国内可以看到,而且在民主共和国内也同样可以看到。”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12页,12-13页,13-14页,296页,817页。

同样深受旧的国家机器和官僚阶级压迫之苦的巴黎工人阶级以自己的阶级本能就知道,一旦自己有机会执掌政治权力,就应当怎样去做和能够怎样去做。恩格斯继续写道:“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的公仆变为社会的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公社采取了两个可靠的办法。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出来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它对所有公务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它工人同样的工资。……这样,即使公社没有另外给代表机构的代表签发权限委托书,也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12页,12-13页,13-14页,296页,817页。

这里,恩格斯所描述的巴黎工人阶级“打碎旧的国家政权而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的历史事实,同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第三章中的记载不是完全一致吗?不但如此,作为对马克思所总结的巴黎公社历史经验的再强调,恩格斯还联系到德国社会民主党人背离马克思思想的行径,义正辞严地写道:“近来,社会民主党的庸人又是一听到无产阶级专政这个词就吓出一身冷汗。好吧,先生们,你们想知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吗?请看巴黎公社,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12页,12-13页,13-14页,296页,817页。而这一斥责十分严厉,又恰好是和恩格斯在这同一年(1891年)所做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密切相关的。这正是本文第三节的内容。

三、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问世中的作用

几乎在为《法兰西内战》1891年版写作导言的同时,恩格斯决定公开发表马克思生前以论战形式写就的一部重要的科学社会主义著作——《哥达纲领批判》。事情要从15年前德国工人党的一部充满拉萨尔主义气味的党纲——《哥达纲领》说起。

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两个派别——社会民主工党(李卜克内西的爱森纳赫派)和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在德国的哥达举行合并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两个工人派别决定联合为一个新政党——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

曾经是马克思学生的拉萨尔是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分子。他在青年时期曾经投身于1848年革命运动,受到过马克思恩格斯的支持和声援。1863年担任了当时最大的德国工人组织——全德工人联合会的主席,是德国工人运动的风云人物。然而,一度与马克思有着密切关系的拉萨尔并没有认真学习和接受马克思的学说。他不但在世界观方面仍然停留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上,而且,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学识也十分浅薄庸俗,其表现就是他的所谓“铁的工资律”。在政治上,拉萨尔主张工人阶级的解放要靠资产阶级国家帮助建立“合作社”,而不是依靠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显然,这些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根本不能适合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之需要。后来,拉萨尔在其机会主义路线和个人野心的双重引导之下堕落到同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秘密勾结,出卖德国工人阶级的利益的地步。

1864年,拉萨尔在一次私人决斗中死去。然而,他的那一套机会主义主张并没有随着其死亡而消失;在随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拉萨尔主义在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中仍然很有影响。1875年两党合并时,拉萨尔派极力想把他们的那套机会主义主张塞到新党的纲领中来。而社会民主工党的领导人李卜克内西急于实现合作,不惜向拉萨尔派作无原则的让步。马克思在事前对即将合并的社会民主党的纲领草案——《哥达纲领》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这是一个“极其糟糕的、会使党的精神堕落的纲领”,是向拉萨尔派的“无条件的投降”。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12页,12-13页,13-14页,296页,817页。但李卜克内西等人为了合并还是决定让步,并且幻想拉萨尔主义会随着合并而死亡(见1875年4月21日李卜克内西给恩格斯的复信)。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12页,12-13页,13-14页,296页,817页。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并不同意李卜克内西等人的一厢情愿,但为了德国工人运动的大局,在两党合并时没有公开发表马克思的批评性意见——《哥达纲领批判》。

到了15年后的1890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同年10月在德国哈雷举行代表大会,决定起草一个新的党纲。这样,就把对于《哥达纲领》的讨论提到了党的议事日程上来了。恩格斯认为,彻底肃清拉萨尔主义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恶劣影响,公开发表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的恰当时机来到了。而且,恩格斯还认为,马克思的意见除了对于社会民主党有政治的现实意义外,还有“更广泛的意义”。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293页,319页,303页,304页,305页,305-306页,313页,314页,314页。那么,这个“更广泛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以对《哥达纲领》中的若干问题条目逐条批注的形式,严肃地批评了拉萨尔荒谬的“经济学原则”和政治行动策略;同时,认真阐明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力图对合并后的新党(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产生积极有效地影响。尽管最后一个目的由于李卜克内西等人的一意孤行而没有达到,但是,马克思的意见作为一个论战性的理论成果毕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我已经拯救了自己的灵魂”)。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293页,319页,303页,304页,305页,305-306页,313页,314页,314页。

不但如此,直到1890年社会民主党的哈雷代表大会召开之际,马克思的那些思想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仍然有其长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例如:

1、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里,商品交换已经消失;个人的劳动直接地体现为社会总劳动的构成部份;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293页,319页,303页,304页,305页,305-306页,313页,314页,314页。

2、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在它的初级阶段,“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各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在这里,商品交换的原则仍然存在。区别就在于,“等量的劳动领取等量的产品”的原则可以直接地、精确地实现,而不必通过市场波动(平均数)的形式。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293页,319页,303页,304页,305页,305-306页,313页,314页,314页。

3、在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等量的劳动领取等量的产品的原则仍然属于资产阶级的权利。马克思简略地论证了这个原则的内在缺陷和弊病,指出,这项资产阶级的原则是违反真正人道主义精神的。为此,他提出一个惊人的、革命性的思想:“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293页,319页,303页,304页,305页,305-306页,313页,314页,314页。按照他的意见,废除了资产阶级权利的社会之情景是这样的: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293页,319页,303页,304页,305页,305-306页,313页,314页,314页。

这就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研究所揭示的人类解放的宏伟图景,完全不同于拉萨尔的那些荒谬无稽的经济学主张和相应的社会改良方案。但是,要把这些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变为现实,还需要全体工人阶级的对于资产阶级的主动性的阶级斗争,而不是拉萨尔要求德国工人党去争取建立的所谓“自由国家”。马克思揭露道:“自由国家,这是什么东西?使国家变成‘自由的’,这决不是已经摆脱了狭隘的奴才思想的工人的目的。……自由就在于把国家由一个高踞社会之上的机关变成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293页,319页,303页,304页,305页,305-306页,313页,314页,314页由本文第二节不难得知,最后这句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于是,通过揭露拉萨尔的所谓“自由国家”的欺骗性,马克思水到渠成地再次强调了自己那个作为其思想精髓的伟大理论成果——无产阶级专政: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293页,319页,303页,304页,305页,305-306页,313页,314页,314页

注意,马克思在手稿中对“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名使用了黑体字,表现了他对这个概念的高度重视和强力凸显。他认为,《哥达纲领》既没有谈到无产阶级专政,又没有谈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完全不是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应有的政治纲领。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293页,319页,303页,304页,305页,305-306页,313页,314页,314页

正是马克思的这个严厉指责,使得恩格斯在1890年决定公开发表《哥达纲领批判》时,遭到了李卜克内西等人的反对。恩格斯不顾他们的阻力而坚持发表马克思的著作,并在同年为《法兰西内战》所写的导言中公开斥责这些“社会民主党的庸人”一听到无产阶级专政这个词就吓出一身冷汗(见本文第二部分)。对比之下,恩格斯在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同马克思思想的高度一致性不是再清楚不过了么?

[责任编辑:杨晓伟]

B0-0

A

1003-8353(2011)06-0131-05

王娅,女,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专政人民出版社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略论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研究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浅谈如何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抉择
论列宁《国家与革命》体现的新型民主思想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