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隐喻与翻译策略

2011-03-31 04:51孙继红
关键词:源域语言学隐喻

孙继红

(大连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认知隐喻与翻译策略

孙继红

(大连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隐喻是一种文化载体,反映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特征.隐喻的理解过程是一个靠推理来认知的过程,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以及隐喻的3种翻译策略,即对等策略、转化策略、异化策略.

认知;文化;隐喻;翻译

隐喻研究一直是学界的一棵常青树,许多研究者从理论到具体策略从不同角度试图全面探讨认知隐喻及隐喻翻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对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已达成共识.认知语言学家莱柯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把语言就是隐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逐渐成为如语言学、哲学、认知科学及翻译学等众多学科研究的内容.本文在认知框架下进一步探讨隐喻与翻译,以期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内容.

一、隐喻的认知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重要特征,隐喻性语言是派生的,是隐喻性思维的表现.[1]按照认知语言学家Lakoff的理论,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人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2]其提出的"源域""目标域"和"映射"等隐喻概念体系,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源域通常是已知的或者熟悉的具体事物,目标域则是比较陌生或者不熟悉的抽象事物,通过将源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从而实现重新认识目标域特征的目的.隐喻是语言意义的媒介,人们通过这个媒介的引导而获得对语言意义的理解,或者说帮助人们在来源于切身体验和经历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概念是隐喻的基础,很多重要的概念通常都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人们通过隐喻将较为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但是"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语义结构也不能简单地化解为真值条件的配列,它并非对应于客观的外在世界,而是对应于非客观的投射世界(projected world),并与其中约定俗成的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直接相系"[3].这里所说的"约定俗成的概念结构"即认知框架,它是贮存在人脑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认知结构,或"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4],是思考过程中的心理结构,是各种具有结构的背景信息[5].认知框架是内隐的心理结构.隐喻如果是向导,那么认知框架就是思维要到达的目的地,思维到达目的地也就意味着理解了隐喻的意义.因此说,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必须和认知框架建立关联,才有引导意义的作用,意义才能被理解;反过来说,人类的认知结构与隐喻的理解有密切关系,人们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是隐喻理解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隐喻的翻译

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的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隐喻的典型结构是"X是Y",而X和Y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类别,因此隐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将两种本不等同的事物等同起来,从而形成语义上的不相容.实际上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许多隐喻的出现并没有明确的信号或标志.在某一种语言表达中,隐喻的运用基本包含以下要素:首先,从语用角度或语境角度看,它必须是异常的,不论是词、短语还是句子,从其字面意义来理解,明显与语境不相符;其次,这种语义异常或语义冲突原则上是不可消除的;最后,隐喻性的理解要符合说话者的意图以及对其意图识别的期盼.例如:一位男青年踩到了某作家,非但不道歉,还理直气壮.作家怒目而视,那位男青年心慌气短,"你还能把我吃了?"作家不慌不忙道:"不敢,我是回民."[6]从字面上看,"我是回民"与那位男青年的话语毫不相干.但是根据交流原则,它是对对方话语的回应,其潜在意义必须经过一个推断过程:回民的显著特征是不吃猪肉,他说"我是回民",意思就是他不吃猪肉,因此他的隐含预设是那位男青年是"猪",间接地批评他没有礼貌.

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模式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在使用隐喻时,处于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能否实现认知上的对等是成功翻译映射的关键,因为读者对隐喻的理解是通过原语隐喻中包含的概念域在目标语概念中的映射来实现的,因此译者选择恰如其分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非常重要.

三、翻译策略

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奈达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入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他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7]因此,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是同一语.基于隐喻的认知性,为了做到译语对等,笔者试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1.对等策略

对等策略是指在英语与汉语隐喻中源域向目标域对等映射的策略.翻译中将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实际上是进行又一次喻化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译者在源域语言范畴的诸多特征中所选择的特征,用目标域范畴中所选择的特征与之对应映射,即 TT(target text,目的语篇章或译语篇章)是ST(source text,源语篇章)在目的语文化的再现.翻译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活动或关系,是源语篇章向译语篇章的映射.两个民族语言的翻译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翻译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翻译活动的决定因素是思维活动.[5]由此可见,翻译活动同样表现为一种认知的、创造性的活动.

由于人类在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时所获得的经验是相似的,因而由此产生的认知理解也同样存在较大的相似性,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对于此类隐喻的翻译,为保持对等的风格,可以通过隐喻概念的对等映射方式,使用相同的概念域进行映射.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很多文化负载词,有些词有相同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源语的文化负载词就可以顺利地映射到目的语的文化负载词.例如趁热打铁(striking while the iron is hot)、祸不单行(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海枯石烂(sea going dry and rocks welting)等.基于"Time is money."(时间即金钱)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出现了许多该结构的隐喻表达法,如 He is wasting my time.(他在浪费我的时间),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岁月不等人,机不可失).这些均是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金钱"的认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时间"的认知域的映射而实现的.在汉语中也有"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概念及诸多隐喻表达形式,如"一刻千金""一寸光阴一寸金"等.

翻译中的对等策略既忠实地反映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隐喻及源语隐喻的民族和文化色彩,同时也能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多地了解源域的文化特色.鉴于翻译是极为复杂的符号转化活动,人们所期望的"等值"或"等效"只能是一种理想,但是尽量使译文与原文"相似"还是切实可行的.

2.转化策略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民族而异,不同民族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因此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有同质性的一面也有异质性的一面.在翻译中,对不能用对等策略保留英语隐喻的表达形式,就可以使用转化策略,用汉语中适当的相应隐喻进行转换.

(1)改变源域中隐喻的形象.语言是人对认知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不同民族在历史传统、社会环境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在运用隐喻时就有可能使用不同源域的形象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在此情况下,翻译者就应改变源域中隐喻的形象,从而达到意义对等.

(2)删掉源域中隐喻的形象.翻译的首要任务是翻译信息内容,即译出原文的意思或转达意义.当源语语言文化与目标语言文化相差甚远时,也就是隐喻中源域的形象所对应的目标域的形象对于读者比较陌生时,译文就显得晦涩难懂,甚至会引起不同的联想.所以译者可以依据目的语语言文化对源语语言推导出其映射的意义,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与期望,以达到语用等效.例如Every bird likes its nest.(鸟爱自己的巢,人爱自己的家.)又如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有人译成"把煤运到纽卡索,多此一举"是不够清楚的,因为中国读者对"纽卡索"并不了解.对本国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很清楚的, "纽卡索"是英国一个产煤中心地,把煤运到纽卡索是多此一举的.而在翻译时就应从汉语特定的文化背景,译成"夫妻拜年,多此一举",这样对中国读者来讲就更生动、形象,更容易理解了.英语常说的一句话是Once bitten,twice shy.它的意思是"When something or someone has hurt you once,you tend to avoid that thing or person."经过这样的解释,读者就很容易捕捉到这个句子的意思,所以将此句译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突出了本民族约定俗成的文化特点.运用转化策略时要考虑到民族文化的因素,特别是对一些成语或俗语,要保持各自文化色彩的高度结晶,注意结构相对严谨,意义相对深远.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同时对文化心理要素产生相应的制约作用;而隐喻则是其中富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的代表,不同的文化社会使其语言中的隐喻有很大的差异性.

3.异化策略

异化策略是移植原文中隐喻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而进行的语际篇章意义的互相转换.异化翻译策略具有以下特点:不完全遵循目的语语言与语篇规范;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内涵意义,目的是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感受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了解异国文化.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的交流,又是文化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语言的思维和认知方式的差异,有时会遇到含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而目的语文化中又没有相同的隐喻概念或类似的概念域映射,这时运用异化翻译策略就可以把这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中去,从而保留了原文中的异国情调,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异域风情.

在汉语中有很多从英语移植来的隐喻被人们所熟知和运用,如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高峰会议(summit meeting)、摊牌(to show one's cards)、滑铁卢(Waterloo)等.英语中也有从汉语移植过去的隐喻或词语,如paper tiger(纸老虎)、Four Asian Dragons(亚洲四小龙)、Kowtow(磕头)、Taiji(太极拳)、lose one's face(丢人)等,向西方国家传递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个性和富于联想的魅力.

四、结 语

本文以英语和汉语中隐喻的翻译为研究内容,进一步讨论了隐喻理解的认知框架和翻译策略,并提出对隐喻理解的关键所在.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英汉隐喻中存在着对应性,也具有异质性.英语隐喻翻译策略不应是绝对的或单一的,而应根据源语和译语不同的交际意图和翻译目的的原则,只有这样,英语隐喻翻译才能更有效地传递信息.

[1]GOATL Y A.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M].London: Routledge,1997.

[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张 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6.

[4]沈家煊.转喻和转指[J].当代语言学,1999(1):5.

[5]FILLMORE C J.Double-decker definitions:the role of frames in meaning explanations[J].Sign Language Studies, 2003(3):263-295.

[6]束定芳.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253-260.

[7]NIDA 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2.

Cognitive metaphor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N Ji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Ocean Univ., Dalian 116023,China)

Metaphor is a kind of cultural carrier,reflecting the cultural features of language.Understanding the metaphor is a cognitive process by reasoning its connotation,rooted in the language,thought and culture.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the paper discussed the cognition and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and its three translation strategies,i.e.equivalence,conversion,alienation.

cognition;culture;metaphor;translation

1671-7041(2011)03-0101-03

H05

A*

2011-02-17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09DYY013)

孙继红(1961-),女,长春人,教授;E-mail: Sunjihong100@sina.com

猜你喜欢
源域语言学隐喻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