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毒在肾小球硬化发病中的作用

2011-03-31 14:21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病因学浊毒肾衰竭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肾小球硬化(GS)是多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损伤和病变的共同结局,也是肾衰竭的主要病理基础,本文试阐述浊毒在肾小球硬化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整个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1 浊毒理论研究现状

浊毒理论是由李佃贵教授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过程中首先提出来的。在此之后,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季长春等[1]认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司饮食精微不能正常转输布散滞留蓄积脉道而为浊,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变为有害的多余产物,而成为浊邪,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痰瘀在脉道蓄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地减少和排出,则转化为浊毒,加之痰和瘀血逐渐加重,浊毒与痰瘀聚集形成浊毒痰瘀混杂复合物,浊毒痰瘀混杂复合物可以随血液运行过程中不断的异位沉积于全身各组织器官,造成各组织器官损害。高颖等[2]认为浊毒是指内生之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蕴积日久而转化为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属内生之毒。浊为阴邪,毒为阳邪。浊、毒互为一体,胶结致病, 成为致病因素中不可分割的2个方面。其成因有外感和内生。王正品等[3]将浊毒病邪与外感六淫统称风浊毒、寒浊毒、暑浊毒、湿浊毒、燥浊毒和火浊毒,以保持中医学对六淫病因诊治上的积累。同时以浊毒邪表示现代病因学的概念,揭示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病变过程和特征。并指出在这些新型的病因概念中,六淫致病因素保持中医病因学致病因素的原意,浊毒将引进现代病因学的定义,而形成新型病因学的基本概念,将浊毒致病论与现代病因学接轨,将中医学的预防原则与现代预防医学结合起来,这对疾病的预防和阻止疾病的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并明确指出浊毒致病论的任务是:在继承中医病因学精髓的基础上,将中医病因学与现代病因学的现有体系和新发现进行整合,以弥补中医病因学中的不足,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现代中医病因学。

2 肾小球硬化的病因病机

肾小球硬化是多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损伤和病变的共同结局,也是肾衰竭的主要病理基础。肾小球硬化的主要病理表现为:肾小球细胞损伤减少,细胞外基质逐渐积聚,肾血流动力学改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最终导致肾功能丧失。引起肾小球硬化的原因包括各种慢性肾脏疾患。临床常见因素有机械、免疫性和代谢性3类。长期血压控制不佳、长期存在的蛋白尿、肾小球炎症、高血糖、高脂血症等都是引起肾小球硬化的重要因素。肾小球硬化是多种因素参与的十分复杂且渐进的过程,其病理表现初期为局灶节段性,后期则转为弥漫性球状分布。

近些年来,关于肾小球硬化的病机认识有:1)肾小球系膜细胞、足细胞、肾小球内皮细胞等肾小球固有细胞损伤;2)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3)RAS系统在肾脏局部激活引起肾损伤;4)GMC的异常增殖及ECM的过度积聚;5)其他病机:脂质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可促进残余肾小球高代谢和代偿性肥大,继而发生肾小球硬化。

3 肾小球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古籍中没有“肾小球硬化”的病名或病证,根据其发病及发展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和特点,属于中医学的“水肿”“癃闭”“关格”“溺毒”等范畴。目前国内中医学者多认为肾小球硬化的病机为“虚”“湿”“毒”“瘀”4个方面,初期脾肾虚损,水湿不化,湿毒内停,继则湿浊生热酿毒、挟瘀血堵塞三焦,累及五脏,导致死亡。张丽芬等[4]提出少阳三焦枢机不利、气化失司是肾小球硬化的病机关键,并将其病机归纳为“少阳三焦枢机不利”“脾肺肾虚损”“湿浊瘀毒蕴结”3个方面。刘玉宁等[5]认为:虚、瘀、湿、浊是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之基本病机,4者中虚是导致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的始动因素,瘀是构成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的病理基础,而湿、浊是加重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不可忽视的方面。综上所述,肾小球硬化是在脏腑功能失调基础之上湿、瘀、痰、浊、毒等病理产物局部异位沉集的病理结果[6]。

4 浊毒与肾小球硬化的关系

肾小球硬化是多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损伤和病变的共同结局,也是肾衰竭的主要病理基础,肾小球硬化是发生在肾脏的微型 积,在肾小球硬化、肾衰竭时,蛋白尿、高血脂、高血糖、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黏稠度增高,凝血机制紊乱、尿毒症毒素潴留是加速肾小球硬化的主要病理因素,蛋白尿属中医“尿浊”的范畴,高血脂,高血糖属于痰浊,周清发等[7]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高血脂症是微观痰浊,均可见肾实质细胞中脂质沉积,病变最终发展为肾小球硬化。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黏稠度增高,凝血机制紊乱是瘀血之征,尿毒症毒素潴留是为尿毒,尿毒入血是导致肾病后期危重证候的主要病机。上述这些因素可归结为中医浊毒之邪,肾脏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多个脏腑受损,气化失权,升降失司,三焦气化不利,水液输布排泄受阻,水湿潴留,湿积成浊,湿聚成痰,水湿痰浊互结,阻碍气机,阻塞脉道,血运迟缓,气血瘀滞,郁久化热成毒,加之尿毒潴留,水湿痰浊瘀毒相互交结,相互促进,胶着难化,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浊毒内蓄。浊毒蕴积于体内,导致阴阳失衡,气血乖戾,促进肾小球硬化。因此,肾小球硬化、肾衰竭时,“虚、湿、痰、浊、瘀、毒”互相交织,互相促进,形成恶性循环的病理机制,是导致肾脏病终末期表现为诸脏俱衰、毒邪突出的病理局面的主要原因。

[1]季长春,郭蕾.浊病病机探析[J].光明中医.2011,26(1):9.

[2]高颖,谢颖祯.试论浊毒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急症,2000,9(6):266.

[3]王正品,李佃贵.浊毒致病论与现代中医病因学[J].中医杂志,2010,51(1):11-13.

[4]张丽芬,黄文政.肾小球硬化的中医病机探讨[J].天津中医药,2005,44(7):14-17.

[5]刘玉宁,陈以平.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症的中医病机探讨[J].新中医,2003,35(7):8-9.

[6]李锋,周安平,王汉民.肾小球硬化的中医病机初探[J].中国医药学报,2001,16(2):50-52.

[7]周清发,孙万森,刘锐,等.益肾降脂片对慢性肾衰病人血脂及过氧化脂质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21(10):2054.

猜你喜欢
病因学浊毒肾衰竭
张建伟辨治慢性肾衰竭临证经验
基于文献挖掘的浊毒病症及用药规律研究*
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与主动脉夹层的关系研究
饮水
102例小儿咯血病因及临床诊治分析*
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一个非综合征型聋家系的分子病因学研究
浊毒病机理论探微
ⅢA型前列腺炎浊毒内蕴证采用解毒通淋汤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利肠汤在慢性肾衰竭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