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验案

2011-03-31 16:32指导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利小便藿香运化

, ,指导: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马融教授从事儿科医疗、科研工作30余年,学验俱丰,心法独到。笔者在侍诊期间亲历导师治疗小儿泄泻,辨证精细,用药精廉,收效显著,兹举验案二则,以飨读者。

1 湿热泻

患者男,3个月,初诊2010年3月13日。患儿初患发热,经治热退。4 d前开始出现稀水样便,日10余次,泻下急迫,气味臭秽,尿量偏少,精神欠佳。舌质红,苔黄,指纹紫。中医辨证为湿热伤脾,传化失常。治以清热止泻,佐以淡渗利湿之法。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并配合补液,纠正小儿电解质紊乱。处方:葛根15 g,黄芩6 g,黄连4 g,甘草6 g,泽泻10 g,炒白术10 g,通草10 g,茯苓10 g,马齿苋10 g,地锦草10 g,藿香6 g,诃子肉10 g。3剂,水煎服100 mL,每日1剂,分3次服用。3剂后大便正常,精神转佳。

按:导师认为泄泻之因,未有不源于“湿”者[1]。外感风、寒、暑、热诸邪常与湿邪相合而致泻,盖因脾喜燥而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阳,脾运失职,水湿混杂而下,发生泄泻[2]。故古人常有“无湿不成泻”“湿多成五泻”之说。因此,湿邪在小儿泄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临床上治疗本型泄泻时,导师主张以祛湿为主,尤其对于湿热合邪而致泄泻的患者,祛湿尤为重要,此即前人“湿去热孤”之谓也。治疗上以葛根芩连汤加味,方中葛根升阳止泻,解表退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痢;马齿苋、地锦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藿香化湿和中;甘草调和诸药。并强调在治疗中注重运用甘淡利水渗湿药物,如茯苓、泽泻、通草、白术等,使水湿从小便而去,即所谓利小便而实大便也。正如万全所云“治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 脾虚泻

患者女,2岁,初诊2009年9月8日。患儿自幼体弱,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来诊时家属诉大便稀溏3个月,日3~5次左右,时轻时重,色淡不臭,且多于饱食后出现,偶有腹胀,小便量可。舌淡,苔白,指纹淡。中医辨证为脾虚失运,清浊不分。治以健脾益气,助运止泻之法。方选七味白术散加味。处方:炒白术10,党参15 g,茯苓10 g,甘草6 g,葛根15 g,木香10 g,藿香6 g,诃子肉10,地锦草10 g,马齿苋10 g,黄芪15 g,五味子10 g。7剂,水煎服200 mL,日1剂,分3次服用。7剂后患儿大便次数减为1~2次/d,粪质较前黏稠,但口中异味较重,纳食偏多,寐中时辗转易醒。上方加焦山楂、延胡索、川楝子各10 g,续服4剂。4剂后患儿大便成形,日1~2次,质软。饮食、睡眠均明显改善。

按:《景岳全书·泄泻论证篇》中论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3]。盖因小儿素体脾虚,若久泻迁延不愈,则易导致脾胃受损,形成脾虚泻。临床治疗中应以健脾助运止泻为主。方选七味白术散加味。本方由“儿科之圣”钱乙所创,是治疗小儿泄泻之良方。全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是融补、运、升、降为一体,补而不滞,并且针对婴幼儿腹泻脾运不足,容易耗伤阴液的特点,起到标本兼顾的治疗效果[4]。方中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葛根鼓舞胃气,升阳生津;木香、藿香开胃醒脾,甘草调和诸药。同时在治疗中导师强调健脾者,贵在运脾。脾虚泄泻的主要成因在于运化失司,因此健脾不在补脾而在运脾。脾气主升,其健运散精全赖脾之升动之性,在治疗中可选用轻清上浮之品升发脾之阳气,以助脾之生长之用。如黄芪,该药具有健脾益气及升发阳气双重功效,为治泻之要药。同时强调久泻不止可加五味子、诃子肉等涩肠止泻之品。全方补中有泻,寓泻于补,共奏良效。7剂后,患儿症减,纳食稍多,加焦山楂以消食健脾;寐时辗转易醒,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调和肝脾,行气止痛。4剂后患儿病已向愈。

3 体会

3.1 病因病机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其发生的关键主要在于脾胃功能失调[5]。其中“脾虚”和“湿胜”是导致小儿泄泻的重要原因。外因与湿邪关系最为密切,湿邪侵入,阻滞中焦,损伤脾胃,运化失常。内因则与脾虚,“脾常不足”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脾虚失运,可致湿胜,而湿胜又可影响脾的运化,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3.2 治疗 以运脾祛湿为大法。对于脾虚致泻者,以益气健脾为主。脾气宜运而不宜补,只有脾气升发,清阳四布,元气方可充沛,生机才能旺盛。对于湿胜所致泄泻,以祛湿为主,同时注重淡渗利湿法的运用,通过利水渗湿,通利小便,使水归原路,泄泻自止,即利小便实大便之意。对于久泻不止者,可加用涩肠止泻之品。

3.3 注重饮食和生活调护 泄泻之病,常因饮食不慎而反复发作者甚多,所以治疗本病时应嘱患者注意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富于营养之物,有时还需少食多餐,勿食生冷瓜果,滋腻而不易消化之品,同时更忌暴饮暴食,重伤脾胃。对于外感致泻的防护,除应慎风寒,避暑热以外,还必须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应四时气候变化而增减衣被,如此则“寒暑不能侵”外邪不伤人,泄泻不作矣。

[1]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1.

[2]王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0-104.

[3]张景岳.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17.

[4]刘杰.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腹泻刍议[J].江西中医药,2008,39(7):15-16.

[5]付淑文.对“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理解和应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5):288.

猜你喜欢
利小便藿香运化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广藿香和土藿香不一样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综述
HPLC法同时测定五味藿香片中6种成分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伤寒论》辨小便在黄疸病中的应用
脾主运化浅议
上如浮云 下如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