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住院病人急危状态的防范

2011-04-01 14:41刘桂英
当代医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精神科医务人员入院

刘桂英

精神科住院患者的急危状态是指患者存在威胁自身或他人生命安全可能性的一种严重的需要立即干预的状态。患者常常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或严重的精神刺激等原因而出现各种急危事件,如:暴力事件,自伤自杀行为,出走行为等。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自身的健康和安全,也会威胁他人安全和社会秩序,给患者和医院带来损害。因此,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来预防各种急危状态的发生。做到事前未雨绸缪,事中正确应对,事后亡羊补牢是危机管理的最佳步骤。

急危状态在以下3个时点较易发生:

1 接受治疗或入院初期

刚接受精神科治疗或入院初期的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对医务人员、医院和药物等充满疑惑甚至恐惧,对治疗的配合程度较低甚至拒绝治疗或住院,患者病情大多较为严重,而且应激程度较高,患者情绪容易波动,行为容易受情绪和环境的影响,很多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往往发生在接受治疗的初期。医患关系形成初期,工作人员对患者和病情不太熟悉,对患者的治疗与看护可能缺乏针对性,容易疏忽。此期:工作人员应该态度热情地接待患者,向病人介绍病区环境,消除病人陌生感,用专业的、尊重的方式查寻患者的衣物及身体,清除危险物品(刀、剪、绳等)。将病人安排在重症病室,24小时重点监护,熟悉病人的病史,对可能出现的异常行为做好防范和及时干预。认真做好病情观察,做好床头交接班,做好基础护理是此期的重点。

2 夜间和午休时间

自杀和逃跑是精神疾病患者最为严重的安全事件,据统计1979年~1990年间365名抑郁症患者自杀已遂资料发现:3个高发时段中有2个在夜间凌晨4~6点,24点至次日1点,我院4次自杀未遂事件都发生在午间,自杀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过早死亡的原因之一,约40%患者有自杀意念,缓解期患者对疾病感到悲观,工作或婚姻受挫,社会歧视等而采取自杀行为。夜间和午间工作人员偏少,而且工作人员越疲劳,就越有可能疏于看护而给有自杀或外逃等企图的患者以可乘之机。此期应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做好每周一次的安全大检查,及时修理损坏的门窗,清除病室内的危险物品,消除安全隐患。夜班的工作人员白天注意休息,保证夜班的工作精力,定期不定期巡视新收病人,监护病人,交班病人应重点观察,病房出现异常声音,应及时查看,这往往提示病人可能出现异常行为,及时干预,使意外情况消除在萌芽状态。

3 节假日

节假日留院治疗的患者可能因为思亲想家出现情绪行为的异常,另一方面,医院工作要接待大量前来探视的患者家属和亲友,人流增加可能导致场面混乱,加上节假日往往也要安排工作休息,人手相对不足,或者有些管理人员习惯安排经验相对不足的低年资工作人员节假日值班。近年来,我们发现节假日也是患者入院的高峰时段,工作人员的忙乱,态度生硬,开关门频繁,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患者逃跑等意外事件发生的风险。因此,护士长排班应注意新老搭配,即要考虑到业务能力和责任心,还要考虑到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在上班人员少的情况下,能应对突发冲动及逃跑。对患者家属的探视,必须依据患者的病情,急性期、病情波动者原则上不探视,家属带病人外出要有登记及记录,需交待相关注意事项,并让家属签名。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生活上给予病人关心照顾,组织病人开展一些活动。例如:我院各病区组织中秋座谈会,大家一起吃月饼,谈心,表演一些小节目,让病人在欢笑声中度过一个愉快的节日。当病人出现心理困扰,如自卑、担心、害怕等时,护理人员给予积极心理疏导及支持性心理治疗,及时解决病人提出的合理化要求,在病人出现身体不适和药物副反应时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置,使病人能安心住院。

总之,应该提高医务人员危机意识,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临床实践经验等,从而使急危状态消失在萌芽阶段。

猜你喜欢
精神科医务人员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住院医师入院教育实践与效果探索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
精神科医院安全隐患多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
参与式教学法在精神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