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诗文①对汉译佛经之容摄

2011-04-03 13:54李秀花
东疆学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观世音功德佛经

李秀花

隋代诗文①对汉译佛经之容摄

李秀花

隋代佛教非常兴盛,现实中的多灾多难决定了汉地诗文大量容摄功德及轮回转生思想,决定了愿文体裁对属于实践行为的佛经功德表现出强烈的选择性,决定了汉地诗文在容摄佛及菩萨言行、因果报应等佛经内容时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而汉地发达的实用—经验理性又决定了容摄佛经内容表现出较高艺术性的诗文不多。

隋代;诗文;汉译佛经;容摄

汉地诗文对汉译佛经之容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有容摄的前提、容摄的原因、容摄的内容与量的多少、对佛经内容表现出强烈选择性的体裁、容摄的艺术性等。其中,容摄的内容是核心;容摄的前提、容摄的原因是容摄该内容的外部条件;容摄内容的量的多少、对佛经内容表现出强烈选择性的体裁、容摄的艺术性是容摄该内容的具体状况。

汉地诗文每个时代容摄佛经的系统并不完全相同,决定性因素是容摄的外部条件。外部条件发生大的变化,则此系统的其它因素即容摄的具体状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外部条件中,容摄的原因比较活跃,对容摄具体状况的变化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容摄的前提——宣扬相关佛经内容及具备相关佛经形式的佛经的译出则迟钝得多,对容摄具体状况的变化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因为不少佛经内容及其形式具有很强的延续性,一旦它们在汉地传播开来,便会持续至后一时代,后一时代即使有相关内容及其形式的佛经译出,该佛经中相关内容及形式的传播也会汇聚到前代该内容及其形式的传播大潮中。容摄的原因主要为佛教的发展状况、兴盛程度等。

在隋代,制约汉地诗文容摄佛经系统变化的关键因素——佛教的发展状况非常兴盛,此系统中容摄的具体状况方面的因素——容摄的量的多少、对佛经内容表现出强烈选择性的体裁等均有相应的表现。

一、容摄的前提

容摄的前提是汉地诗文容摄佛经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没有此前提,则诗文对佛经的容摄便不会发生;其具体内容自然与诗文所容摄的佛经内容及其形式密切相关,是所容摄的佛经内容及其形式已在汉地传播开来,而此传播的前提是相关佛经已经译出。在隋代,汉译佛经中的功德、因果报应、轮回转生、诸法皆空、佛及菩萨言行等内容,以及五言颂、赞之五言等形式已在汉地传播开来,而此传播的前提即是相关佛经已译出。隋代已译出的宣扬功德的佛经有《佛说四愿经》、《优婆塞戒经》、《佛说未曾有经》、《佛说作佛形像经》、《佛说诸德福田经》、《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等。这些佛经认为,布施奉持经戒,无尊无卑,获得如愿、法施、修建寺塔、造像、布施等功德,福报无量。如,法施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可得寿命长、饶财宝、身得大力、安乐等无量福报。宣扬果报轮回思想的佛经有《大般涅经》、《无量寿经》、《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弥勒上生经》等。这些佛经认为,善恶业因产生同类果报是必然的,果报的发生或在今生现世,或在来生,乃至极为遥远的后世等。宣扬诸法皆空思想的佛经有《大品般若经》、《华严经》、《无量寿经》、《中本起经》、《佛说泥犁经》、《生经》、《佛般泥洹经》等。宣扬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的佛经有《法华经》、《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等。

二、容摄的原因

容摄的原因是汉地诗文容摄佛经的直接外部条件,包括两个方面,即佛教与诗文作者。只有佛教在汉地传播、发展,佛经内容及其存在形式才有可能影响诗文作者的思想、言行等,从而进入诗文;只有诗文作者了解、熟悉佛经,才有可能容摄其内容及其形式并进入诗文中。固然,两方面的原因均不可或缺,而地位、重要性却相差很大:佛教在汉地传播、发展是主导、关键,是前提;而佛教的发展状况、诗文作者受佛经影响的程度,制约着诗文容摄佛经的具体状况。

隋代战争频繁,如隋文帝灭后梁、灭陈、平定南方诸叛乱,经常与吐谷浑发生战争;隋炀帝三次远征高丽;隋末爆发了农民大起义等。战争造成了兵民的大量伤亡;隋炀帝时期沉重频繁的徭役亦造成了人民的大量死亡;水旱、饥疫、地震等灾难时有发生。现实多灾多难,为佛教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条件。此期佛教非常兴盛,在民间的普及程度很高。据《释迦方志(卷下)》、《辨正论(卷三)》载,短短30余年,隋代即有寺3985所;修治故像、铸刻新像凡1720370躯;隋文帝时期写经论132086卷,修治故经3853部,平陈后于扬州装补故经,并写新本,合29173部,903580卷;度僧尼236200人,佛经内容及其存在形式对汉地人的思想、言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遂非常多地表现在其诗文中。

三、容摄的内容与量的多少

从佛经方面而言,汉地诗文所容摄的佛经内容及其形式是由该佛经内容在佛教体系与汉地人思想认识中的重要性或该形式的表现力决定的。佛经内容在佛教体系与汉地人思想认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佛教的传播、宣扬阶段,必然被传播、谈论,而进入传播、谈论的重要载体——诗文。汉译佛经某些独特的形式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或特殊的表达效果,是被汉地诗文容摄的先决条件,是汉地诗文容摄它的最终动力。佛经功德是与佛教义理相并列的佛教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同时,在汉地人的思想认识中占重要地位,他们相信做功德可得无量福报,并且功德是达成美好愿望的途径。因果报应为佛教的基本思想;诸法皆空为佛法“真谛”的基本思想;轮回转生是佛教基本理论因果报应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往生思想等重要理论的基础;佛、菩萨均是佛经中普济众生的重要人物,佛,特别是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觉圆满,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处于现实种种不如意、种种灾难不幸的汉地人颇具吸引力。在现实的社会秩序、法律、制度、个人的努力等无法制止、化解灾难的时候,对灾难中无助无依、信奉观世音威力的人们来说,念观世音名即可脱难得救至关重要。因此,隋代诗文遂容摄了这些佛经内容。

一个时代容摄佛经内容的诗文总数,是衡量此期诗文容摄佛经系统规模大小的指标。此总数多少的直接决定性因素,是此期人们谈论宣扬佛经内容意识的强弱。总体而言,人们谈论宣扬佛经内容的意识强,则宣扬、谈论佛经内容的重要工具——诗文必然使用得多,即容摄佛经内容的诗文总数必然多;人们谈论宣扬佛经内容的意识弱,则宣扬、谈论佛经内容的重要工具——诗文必然使用得少,即容摄佛经内容的诗文总数必然少。隋代佛教非常兴盛,饱受灾难煎熬的汉地人热切地渴望摆脱灾难,将来包括未来生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时,现实的多灾多难磨蚀着人们生存的信心和勇气,容易使人沮丧、迷惘,从而逃避现实,而上述佛经宣扬的诸多思想内容正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他们谈论、宣扬佛经内容的意识于是就非常强,因此,容摄佛经内容的诗文总数非常多,现存340篇以上①《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八琼室金石补正》、《金石萃编》、《敦煌愿文集》(此中,只有文本明确标明作于隋代容摄功德的文章才被列为统计对象,下同)、《颜氏家训》、《冤魂志》、《旌异记》8种书中,隋代容摄佛经的诗文凡340余篇;此外,隋代容摄佛经的本土文章尚有不少,如记录造像等功德的文章等,帮隋代摄佛经的本土诗文现存340篇以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隋文》卷二十一王劭《舍利感应记》系由30 余篇独立的小说构成的小说集, 卷二十二王劭《舍利感应记别录》中各州所上的表各成1 篇, 下同。,表明诗文容摄佛经系统的规模非常大。

《中华道藏》、《道藏提要》中标明作于唐以前、隋唐时期的道经中,一些容摄了汉译佛经的形式,如其五言颂、五言赞容摄汉译佛经五言颂、赞之五言形式等,而这部分道经究竟哪些作于隋代,目前学术界尚无法断定,本文对隋代容摄汉译佛经形式的本土诗文及其有关问题只能缺而不论。

四、对佛经内容表现出强烈选择性的体裁

汉地文章体裁容摄佛经内容表现出强烈的选择性,表现为某体裁容摄某佛经内容的文章比较多,多于容摄此内容却对此内容不具有强烈选择性的其它体裁的文章;其决定性因素是该体裁的构成要素之一为此佛经内容等。

上文已述,隋代佛教非常兴盛,饱受灾难煎熬的人们热切渴望摆脱灾难;佛经宣扬造像、造寺等属于实践行为的功德是将来获得无量福报、达成美好愿望的途径;而且,这类功德与汉地本土传统的祭祀本质上相同,具有后者的作用,并远远大于它。而在古代,汉地祭祀是全国性、全民性的,祭祀可达成愿望的思想深植于汉地人的心底,故此期造像、造寺等属于实践行为的佛经功德特别流行,据《释迦方志(卷下)》、《辨正论(卷三)》载,隋代修治故像、铸刻新像172万余躯,有寺近4000所,而功德是愿文的构成要素之一,愿文是以做功德而发愿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因此愿文就很多,仅《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八琼室金石补正》、《金石萃编》、《敦煌愿文集》、《颜氏家训》、《冤魂志》、《旌异记》8种书中,隋代即有愿文66篇,②主要集中在《八琼室金石补正》、《金石萃编》、《敦煌愿文集》中。大大多于容摄此内容却对该内容不具有强烈选择性的其它体裁的文章,如书、小说、表、启、序、诏、敕③王劭《舍利感应记别录》中有关的表有10篇。等,愿文对造像、造寺等属于实践行为的佛经功德表现出强烈的选择性,成为容摄该类佛经功德的主要体裁。

五、容摄的艺术性

汉地诗文容摄佛经内容艺术性的表现,与佛经内容本身的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如果佛经内容是有思想性的,汉地诗文容摄它的艺术性,就表现为通过事件表达,且该事件叙述具体细致甚至生动,有一定复杂的情节。如果佛经内容缺乏思想性,则汉地诗文容摄它的艺术性就表现为文辞美丽等。隋代对佛经因果报应思想之容摄表现出较高艺术性的文章,有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五)》中《归心篇》之“王克”条、“梁孝元”条、“杨思达”条等;对轮回转生思想之容摄表现出较高艺术性的文章,有侯白《旌异记》之“元魏北代乘禅师者”条;对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之容摄表现出较高艺术性的文章,有《旌异记》中的“孙敬德”条。我们具体看“孙敬德”条:

元魏天平中,定州募士孙敬德防於北陲,造观音金像,年满将还,常加礼事。后为劫贼横引,禁于京狱,不胜拷掠,遂妄承罪。并断死刑,明旦行决。其夜,礼拜忏悔,泪下如雨。启曰:“今身被枉,当是过去枉他,愿偿债毕,誓不重作;又愿一切众生所有横祸,弟子代受。”言已,少时,依稀如梦:见一沙门,教诵《观世音救生经》。经有佛名,令诵千遍,得度苦难。敬德觉,起坐缘之,了无参错,比至平明,已满一百遍。有司执缚向市,且行且诵,临欲加刑,诵满千遍。执刀下斫,折为三段,不损皮肉,易刀又折。凡经三换,刀折如初。监当官人,莫不惊异,具状闻奏。承相高欢表请其事,遂得免死。敕写此经传之,今所谓《高王观世音》是也。敬德放还,设斋报愿,出在防像,乃见项上有三刀痕,乡郭同睹,叹其通感。[1](347—348)

此文情节较为复杂,叙写细致,将念观世音名而可脱难得救的思想表达得具体、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具有潜在艺术性的佛经内容进入汉地诗文,容易表现出艺术性。佛经内容的潜在艺术性是指其内在的、将来有条件必然能发展出来的艺术性,如佛、菩萨的言行等。佛、菩萨是佛经中的重要人物,佛特别是释迦牟尼佛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大觉圆满,普救众生,菩萨修行位次仅次于佛,亦普救众生,汉地人对其言行充满了崇敬,予以很高的赞誉。此崇敬、赞誉之情潜在着对美丽文辞的需求——美丽的文辞可增强颂扬的效果①美丽的文辞可增强颂扬的效果,故《文心雕龙》中,具有颂扬功能的体裁均强调美丽的文辞,如其《颂赞》云颂、赞“镂影声、支理有烂”,《诔碑》云诔、碑“铭德纂行,文采允集”等。。汉地人对佛、菩萨言行的崇敬、赞誉之情一旦表现为诗文,为强化颂扬的效果,必然出以美丽的文辞,从而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如陈子秀的《荆州道俗请智讲<法华经>疏》、皇甫毗的《玉泉寺碑》、释彦琮的《通极论》、释慧净的《杂言诗》、缺名的《龙华碑》等。我们具体看《荆州道俗请智讲<法华经>疏》:

窃以法门不二,理绝言忘,应病随机,假名相说。虽复常居寂灭,而广示威仪,不起道场,躬升自在。义谈广狭,迹现浅深,普是有识津梁,含生舟渚。论其汲引,莫不方便为先;语其提携,无非譬谕为本。宅中童孺,识三车而竞出;佣赁穷子,知粪秽之可除。[2](4183)

上文在称颂佛时,多用对偶,文辞美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容摄艺术性的是否表现,由人们有无增强佛经内容表达效果的意识决定。有这种意识,就会选取增强该佛经内容表达效果的方式,用具体细致甚至生动、具有一定情节甚至复杂情节的事情说明因果报应、称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轮回转生等佛经思想,有具体的人、事,似乎是真实发生的,对不少盲目信仰的人来说,比直接生硬地述说该思想可信度更强,更具有说服力,比以叙述粗疏的事件说明该思想更有吸引力,宣传效果更好;称颂佛、菩萨言行,美丽的文辞较素朴的文词颂扬的效果更强。隋代,佛教非常兴盛,饱受灾难煎熬的人们热切地渴望摆脱灾难,将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果报应、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轮回转生、佛及菩萨言行等佛经思想内容正满足了他们的心理渴求,所以他们看重这些佛经内容,遂有增强其表达效果的意识;为增强表达的效果,所以宣扬、说明因果报应思想、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的思想、轮回转生思想均用了具体细致甚至生动、具有一定情节甚至复杂情节的事件,颂扬佛及菩萨言行出以美丽的文辞,均呈现出一定的艺术性。

一个时代容摄佛经内容呈现出较高艺术性的诗文总数的多少,由容摄每一佛经内容呈现出较高艺术性的各类诗文的数量多少决定。容摄某一佛经内容呈现出较高艺术性的诗文数量的多少,受人们增强该佛经内容表达效果的意识的强弱等因素的制约。此意识强,则容摄该佛经内容呈现出较高艺术性的诗文就多;反之,则容摄该佛经内容呈现出较高艺术性的诗文就少。隋代,在汉地发达的实用—经验理性的作用下,佛经因果报应思想在一些情况下明显与事实不符,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渐渐地被普遍认为无可征信,轮回转生思想的未来生和过去生也太过缥缈,佛、菩萨是否能普救众生在事实中不难验证为虚假,因而人们不再相信、看重它们了。不过,由于接受佛经内容的时间有先后、接受者知识水平的限制等原因,社会上总有人尚未发现佛经内容与事实的距离而仍予以看重。就整体而言,此期对上述四种佛经内容虽重视却程度不高,增强其表达宣传效果的意识便均不强,所以容摄因果报应思想呈现出较高艺术性的文章、容摄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呈现出较高艺术性的文章、容摄轮回转生思想呈现出较高艺术性的文章、容摄佛及菩萨言行呈现出较高艺术性的文章均不多,上列八种书中,此四类文章依次约为9篇、1篇、1篇、8篇。整个隋代,容摄佛经内容呈现出较高艺术性的诗文总数不多,上列八种书中,凡10余篇。

[1]鲁迅:《古小说钩沉》,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责任编辑 梁浚]

I299

A

1002-2007(2011)02-0015-04

2010-09-2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隋诗文受汉译佛经影响研究”(07CZW 014)成果之一。

李秀花,女,文学博士,山东经济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古汉译佛经与本土文学关系研究。(济南 250014)

① 本文的“文”是广义上的,泛指受佛经影响的一切文章,包括了颂、赞、论、子书、小说、史传、愿文、忏文及道经等。

猜你喜欢
观世音功德佛经
互动平台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西夏文《佛顶心观世音菩萨经》考略
西夏文《高王观世音经》底本源出考
陶刻作品《十八罗汉拜观世音》的造型意蕴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
“立塔写经”与“内外之际”:唐代妇女的佛教功德活动
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