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乡土地理使地理课上出地方特色

2011-04-03 23:59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215006廖书庆
地理教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乡土苏州课堂教学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215006) 廖书庆

在设计人教版的问题研究课“城市的气温为什么比郊区高”这节课时,为了体现地理课堂教学的地方特色,笔者重新设计了“问题研究”的问题,把这节课的课题变成“苏州城为什么越来越热?”。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先展示了苏州政区图、苏州市区年均气温分布图和苏州市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长江三角洲的苏、锡、常三个城市中,只有苏州一个城市有柑橘树大量分布,其它两个城市都没有,为什么?”试图让学生通过三张地图的分析得出特大城市热岛效应对苏州柑橘分布产生影响。但我马上想到,苏州是不是在城市化出现后才出产柑橘?后经查找资料发现,苏州早在唐朝就有橘子出产,而那时还没有城市化,更谈不上城市热岛效应,这使笔者感到,要想使课堂教学能够具有地方特色,使学生能感到在学习自己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师必须要对乡土地理知识有一个充分透彻的了解,否则,就会出现偏差或是科学性错误。那么,要如何来了解和学习乡土地理呢?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习。

一、了解乡土地理的宏观概况,以正确把握一个地方的地理特色

要想使地理课能够具有地方特色,对学生所在地区的乡土地理的宏观概况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教师在利用乡土地理素材来讲解时才能把握一个总体的“准确度”,才不会在使用乡土地理材料时出现偏差。如在问题研究课“城市的气温为什么比郊区高”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在苏州高新区的一张城市景观图上空画出因城市“热岛效应”而产生的等压面弯曲的示意图,本意是让学生画出一幅市中心等压面中间向上凸起,边缘郊区等压面向下凹的分布图。但画完以后有学生说:“苏州新区只是苏州西部的一部分,等压面不可能如此对称分布,而可能向一个方向倾斜,”无疑这位同学说的是正确的,这也反映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对苏州市区的宏观考虑不周。

如何从宏观上来把握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呢?笔者觉得,首先要对本地区的行政区划、地形特征、气候特点,以及河流、湖泊、工农业发展、交通状况、文化特征等地理特征了解和掌握,以保证在用乡土地理材料时不会出现错误。其次,要了解本地区与相邻地区在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比如要了解苏州周边地区乃至全江苏省的宏观地理特征,以保证学生对课堂教学中乡土地理材料的拓展和提问,提高乡土地理材料利用的准确性。

二、了解乡土地理的发展历史,以准确明了一个地方的地理脉络

如何使地理课堂教学具有乡土文化特色,地理教师对本地区乡土地理的发展历史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全面驾驭地理素材,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联系到城市发展历史和社会实践中,在学习中不断丰富、加深巩固、拓展视野,从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问题研究课“城市的气温为什么比郊区高”中,教师在讲苏州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强的原因的时候,讲到了苏州古城区在上世纪初时水域面积比现在大得多,河道纵横交错,而现在有些桥下已经没有河道了,只留下一个地名,如“乐桥”、“接驾桥”等,都是有名无河了。这样,由于对本地乡土地理发展历史讲解,学生感到地理素材更加真实,无形中增加了教师课堂教学知识的“可信度”。

实际上,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本地区历史地理的素材,还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在历史传说中学习地理的效果。为了使学生对苏州作为水城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也为讲“为什么苏州城越来越热?”这个问题打下基础。另外,笔者还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学校附近的“带城桥”的历史传说,教师先展示了民国初年带城桥的老照片,并与现在新桥进行对比,教师还讲了关于带城桥在古代苏州城南地区的地理位置,介绍该桥在当时苏州古城的重要作用,并说明当时桥名叫“袋沉桥”,原因是相传在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战胜了吴国,抓住了美女西施,越王的王后为了防止越王沉迷女色,背着越王勾践把西施用袋子装好沉入桥下而得名。由于该桥紧邻学校,所以引起学生很强的兴趣,不少同学还回家上网查了大量资料,做了地理小报,很好地把握了带城桥的历史和地理脉络,还引起了不少学生对苏州桥文化的关注。

三、了解乡土地理的发展方向,以明确掌握一个地方的地理趋势

一个地区的地理特点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苏州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变化的速度更加快,如果老师不积极关注乡土地理的发展变化,就会滞后于地理环境的变化,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一些过时的地理素材,使学生兴趣索然,从而大大降低乡土地理在教学中的效益和必要性。笔者在设计“苏州城为什么越来越热?”这节课时引用了这样一则地理素材“现在在马路两侧的人行道,都铺装了新型透水混凝土砖,同时保留了现有道路的排水设施,因此路面的积水会一部分从路面直接渗透入地下,经测算,该路面每平方米一分钟能吸收270升左右的水,而苏州平常的雨量不过100毫升/分钟。今年夏天,在拙政园附近地区进行的一项保水性铺装道路试验表明,虽然比普通道路成本高,但夏天路面温度可下降约10摄氏度,可以大大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这则素材就是苏州市政府所做的工作,而且可以去实地参观,所以学生感到十分真实,同时也使乡土地理的材料更具说服力。

如何才能做到与乡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时俱进呢?笔者觉得首先要关心当地各种媒体和网络所报导的新闻、图片,不断收集,集少成多,并加以分类。如地理新闻类、交通类、经济类、环境类等等,这样可便于利用。其次,可以动员学生去收集,既可以促进学生对乡土地理的关心,同时也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再次,对自己所在城市或地区加以关注,利用外出游玩的机会对身边的乡土地理变化加以记录或分析,使自己对乡土地理素材的使用达到熟记于心,信手捻来的程度,同时也使学生对乡土地理素材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了解乡土地理的微观状况,以精确动察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

宏观的地理素材可以加强学生对一个地区总体的了解,但还不足以使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乡土地理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而要达到这一目的,还必须要了解乡土地理的微观状况,使学生对乡土地理素材的使用“落到实地”,感觉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知识,也会使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乡土地理素材的使用与课文的教学“无痕对接”,达到锦上添花之效。如在讲解不同城市下垫面由于热容量的差异而造成升温状况不同,笔者用了校园内夏季操场和学校西花园草坪实测地表温度对比来比较,让学生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对这种微观状况地理环境的了解和研究,使学生学会对自己身边地理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研究,也可以为以后的小区域地理问题的研究打基础。在“苏州城为什么越来越热?”这节课的讲授过程中,在要求学生研究“如何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调整城区主干道的红绿灯,便于汽车提高行驶速度,减少汽车因慢行而施放出的大量热量,比如调整我们学校附近凤凰街上南北向的红绿灯,使南北方向绿灯时间增长。”这实际就是一个乡土地理的微观状况,体现了这位同学对学校附近交通状况的细致观察,作为老师更应注意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周边的乡土地理事物,注意积累、分析和研究。

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难以真正做到这一要求的。乡土地理素材的运用能体现联系学生实际,体现课堂教学的时代感。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分析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逐步确立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素材的学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这些都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的事实,其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录像等音像展现的事实,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猜你喜欢
乡土苏州课堂教学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读《乡土中国》后感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