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视野下的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2011-04-03 06:31郭元阳邵红侠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本质马克思教学内容

郭元阳,邵红侠

(大庆师范学院 思政部,黑龙江 大庆 163712)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深刻认识,是从哲学上对人所作的最高层次思考,理应成为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一)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在扬弃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在不断劳动的过程中,猿从森林走向平原,前肢得到解放,由四肢行走改为直立行走。在不断劳动的过程中,由于合作的需要,人和人之间相互交流增加,导致语言的产生和社会关系的产生,这些都是人作为一种全新的物种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第二,劳动是维系人存在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指出:“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志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1]57也就是说,离开劳动,人和其他物种没有本质区别。人类通过相互协作,进行社会分工,有意识地改造和征服自然,从而生产出更丰富、更多品种的物质资料,是其他物种所无法比拟的。第三,人类在进行体力劳动以外,也在从事比其他物种高明得多的精神劳动,如文字、音乐、戏剧、道德、伦理等内容的出现,就是精神劳动的产物。无论是从劳动的角度看,还是从人的角度看,劳动和人在现实的环境下构成了本质的一一对应关系。马克思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

(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现实本质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已经试图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确定人的现实本质,但其局限性在于他只是指出而已,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没有对人的“现实本质”进行批判。马克思在扬弃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飞跃性认识,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6。

第一,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2]67可以说,马克思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但只有社会属性才能纳入人的本质范畴。因为“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2]67-68。由此可见,人的社会属性对人类的进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实践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2]56“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73。人的活动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而社会关系又需要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形成,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实践的。第三,人的本质是发展的。马克思指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2]345也就是说,社会会变,社会关系会变,由社会关系综合决定的人的本质同样会变,从而强调了人的本质的阶段性和变动性。

二、大学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第一,一些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能把握主次和轻重。表现一,2005年课改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思想概论)由两门课变为一门课,同时,增加科学发展观等“十七大”以来的一些新内容,使其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但课时有限,有的教师没有及时根据课程的变化调整讲课内容。比如哪些内容应重点讲,哪些内容应点到为止,很多教师对此都不能很好地把握。面面俱到的效果就会使得每个问题都讲得不深不透,出现不痛不痒的状态。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接收状况,教学效果不佳。表现二,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重复性。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横向交叉性和纵向重复性。一是目前高校开设的四门思政课在内容上有部分重复,甚至一门课程各章节之间也有一定重复;二是与初中高中教学内容部分重复。以思想概论课为例,在横向上,其中“思想路线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哲学部分内容有重复,“市场经济理论问题”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有重复,思想概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更多的内容重复等等。就思想概论各个章节之间也有重复性,例如关于科学技术问题,第五章、第八章和第十章都有所讲解。在纵向上,如国体、政体、“一国两制”等问题与初、高中也有重复等等。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忽视了这些重复,不分主次,那就会使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新鲜感,即缺乏兴趣。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经历,教学效果不佳。

第二,教学内容空泛,与现实脱节。一方面,对大学生们普遍关注并渴望回答的社会现实问题,诸如贫富差距、腐败等问题不能及时客观地做出回应,学生不想听的内容满堂灌,学生渴望回答的问题教师回应乏力,导致理论课丧失吸引力;另一方面,对大学生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就业问题的研究、关注、关怀不够,帮助不力,导致理论丧失吸引力。虽然有些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强了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但他所联系的现实、所选用的事例不能与时俱进、与学生俱进,所以仍未能有效解读现实问题。教师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和所处的社会现实,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育者往往不自觉地突出自己的角色地位,教育方式多采用外部灌输的方式,在教学方法方面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呈现出呆板单一的状态。讲授这种方法并没有错误,问题是讲授不应成为唯一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应当研究讲授的技巧和方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开始借用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手段,但部分教师又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课件色彩缤纷,声、光、电交相辉映,影视动画交替出现,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未能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要么基本就是把书本内容、教案转换成“精心设计的电脑排版”投影到屏幕上。这实际上还是传统讲课方式的重现,只不过是披上了现代技术手段的外衣而已。至于有的教师不能自如地应用现代教学设备,这就更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忽视学生使教学效果不佳。

三、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思政课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为人类“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1]57。马克思举例说明,“只有音乐才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才对我而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1]87。而今天思政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感觉所及的程度”无法相契合。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是社会性的、具体的、实践的、发展的,要研究学生的时代特征,“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2]68。

(一)促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契合

第一,把握主次,实行精讲。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时代的变化决定了学生特点的变化,决定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及着重点也要相应变化。针对思想概论课,一是内容丰富但课时有限的情况,二是内容有横向、纵向的重复性情况,教师应把握主次,重点问题讲深讲透,非重点问题点到为止。精讲内容主要采取集体备课形式讨论决定。首先,召开4门课程所属的教研室主任集体备课会,统一思想认识,从整体上考虑各门课程的衔接问题和重复问题,商议哪一部分应该由哪一门课程精讲,其余课程可以对这部分内容略讲。其次,召开每门课程主讲教师备课会,选择出本门课程精讲的重点、难点和主要理论问题,其他的一般性问题可以略讲或通过学生自学形式来完成,教师布置思考题,对有疑问的学生,教师再集中解答或以网络为平台,通过QQ、邮箱、博客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有些问题还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完成。例如思想概论课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复的内容比较多,教师在备课和讲课时,要时刻注意前者更注重理论,后者更注重史实,其侧重点不同。

第二,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所谓现实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是自己思想上存在的困惑问题,二是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三是思政课本身所涉及的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认识问题。因为现实社会是大学生思想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研究当代大学生,研究他们关注的问题和困惑的问题。今天的“80后”、“90后”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独生子女”身份、应试教育、就业压力等使他们有着不同于前几代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群体特征,他们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也会不同。同时,他们关注和困惑的问题有一定的阶段性,所以,教师可以定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准确地掌握在一定阶段内大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在解释他们关注和困惑的问题、透析他们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分析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的过程中,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把满腔热情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客观公正地分析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一内容时,可以将其与学生关心的就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心理、合理的职业期待和职业规划。

(二)促进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契合

思政课教师在合理使用多媒体的同时,要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

第一,专题式教学。以专题为单位组织教学内容,可以不必受具体理论整体性、系统性的限制,突出思政课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时代感,关注学生的疑点、难点、热点问题。各专题可随着时代的变化、思政课的发展而随时增减,形成有整体性的、可增减的、可变化的开放型教学内容体系。

第二,案例式教学。首先,案例式教学中的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具有真实性;同时它又是在现实生活中搜集,经过筛选、提炼后的成果,能够很好地反映实际,也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其次,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由“参与式”教学代替“注入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

第三,讨论式教学。这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自主互助学习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相关知识的学习阶段。由教师在课前提出一个为课程教学进度服务的开放式的课题,学生则围绕这个课题对所需的知识进行初步的认知性学习。第二个阶段是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倾向于以寝室为单位,6~8人一组,其中包括1名组长)。在这个阶段,主要由各小组成员进行小组内部讨论学习,在思辨中扩充原有的知识体系。第三阶段是课堂讨论阶段。这是唯一需要教师直接参与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再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得出最优的结果。

第四,问题式教学。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带着“问题意识”来组织教学,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到引申问题等一系列环节,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第五,启发参与式教学。其一是试讲法,选择教材中某一章节,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备课写出讲稿,安排一部分学生尤其是想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分别进行十几分钟的讲课,并且组织学生评议,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试讲情况进行总结;其二是演讲法,由教师出题目或学生自己选择题目,要求学生就某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内容进行演讲,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学会对理论的应用,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其三是辩证法,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所学的基本理论,针对社会中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四是时事法,选出一名学生在课堂的前10分钟将本周自己认为很重要或自己感兴趣的时事讲给大家,可以只是叙述或叙述加评论,如果其他学生对某时事比如日本核泄漏等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延长时间,让学生们自由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既可以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又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笔者认为,思政课仍然需要以讲授法为主,上述教学法的运用一方面可以提高讲授法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本质马克思教学内容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