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从传统到网络

2011-04-08 20:30赵惜群翟中杰
关键词:政治传统思想

赵惜群, 翟中杰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目前,学界对什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的回答,仍可谓见仁见智。笔者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深受网络文化熏陶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运用网络技术、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对一定的受众(网民)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团体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实践活动。近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渐成学术研究的热点,研究内容涵盖概念界定、价值探究、机制和模式构建等,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为主题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因此,对二者进行深入系统的比较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同时,通过比较,明晰二者的差异,掌握各自的特点,有利于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超越的理论根源探析

单从字面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概念仅两字之差,前者能否实现对后者的超越?这种超越是否存在着可能性与必然性?是否能够从可能走向必然?这些问题的解答需要坚实的理论依据。因此,对其理论依据进行探析极为必要。同时,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存在着某些“顽疾”阻碍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与任务的完成,从而产生超越的社会需求,使超越成为必要,同样是首先需要阐释的问题。

(一)网络自身的价值使超越成为可能

虽然目前学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界定观点纷呈,但我们仍可以从中找出一些共识,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于网络的出现并发挥其自身多层次价值才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区别开来,并为超越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平台,为超越提供了技术支持。网络作为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发展的产物,首先作为一种技术力量,体现出自身的工具价值,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首先赋予其一种新兴的工具、载体或者说平台。网络信息传递的快速性、开放性、互动性优势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获得一种技术的支撑,只要充分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便有可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更加顺畅,效果更加显著。

第二,网络对自身工具价值的超越提升“超越”的层次。网络的迅猛发展已使网络的价值早已突破技术的范畴而向更高层次迈进,即拥有更多的人文和精神价值。也就是说,网络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新技术的支持,而且有可能推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出现。如果这种可能性得以实现,这种超越将是更深层次的革命性变革。

第三,作为一种时代背景,网络为实现整体性超越创造条件。网络时代的来临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作为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网络的力量将成为一种整体性的影响力。这种整体性不是对事物内部某些部分的影响,而是通过作用于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而产生的整体作用。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有可能从局部的手段或理念的层面延伸到整个系统,在超越其各组成部分的基础之上,实现整体性超越。

(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超越成为必然

任何理论和实践归根到底都由一定的规律所支配,并受到规律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转变,这种转变本身便是一种层次的提升,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一种必然的超越。

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由量变到质变的产物。质量互变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过程是从量变走向质变的过程。网络出现之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组成部分首先发生了量的变化,如网络的发展丰富了教育内容、扩展了教育方法、创造了新的载体等等,而量变的过程不会无限制地持续下去,超过“度”的限制,必然产生质的飞跃。当网络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造,对要素的结合进行了全新的优化重组以及对系统外部环境的重塑达到了所谓的“临界点”时,便实现了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飞跃。

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否定之否定。辩证的否定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是事物发展的契机和推动力量”[1]188,作为一种规律性的力量,它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两次否定之后,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否定之否定的产物,实现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在网络出现之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肯定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使其可以正常地实现教育目标,完成对各社会群体的思想引导。网络出现之后,这种肯定因素逐步被否定因素所替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初步接受网络的同时又面临着社会各界的种种质疑,由此产生第一次否定。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现适应了网络的发展,新的机制和模式对新事物、新思想的应对游刃有余,这时,肯定的因素又重新回到主导位置上来,从而完成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此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便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替代物的面目出现,作为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实现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

(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使超越成为必要

理论作为一种理性认识,从本质上要求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从而“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1],进而产生实践发展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良性循环。但是,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表现为理论的相对先进性和实践的相对滞后性。

首先,理论的相对先进性。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成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已形成较为科学而深刻的认识。同时,理论工作者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步丰富和深化这种认识,对传统的理论进行修正和创新,如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重新定位,对手段、方法的创新等,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在总体上保持其先进性、科学性。

其次,实践的相对滞后性。先进的理论并没有对实践起到充分的指导作用,或者说实践能力和水平并没有因为理论的创新而快速提高。一方面,一部分素质较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在过时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着日常工作,他们并未意识到新方法、新手段已经出现;另一方面,一部分素质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虽然已经接受了先进理论,但由于现实环境的制约,新方法操作复杂等各种原因,使得具体实践受到极大的限制。

总之,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出现了滞后甚至停顿。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允许这种滞后长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滞后直接影响着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降低了个人道德素质以及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因此,社会各界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一新的教育模式必须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理论并且能推动理论的再创新,能够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即必须拥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不具备的优越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这一社会需求的推动下应运而生的。

二、超越的现实境况考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全方位体现在这种超越几乎涉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及实践环节的每一部分、每一侧面;多层次表现为超越在某些方面仅仅是量的大小,而在另一些方面则是质的飞跃,或者某些超越正在实现由量向质的转变。具体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实现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的超越,还完成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理念的超越。

(一)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的超越

主体与客体最初是作为哲学范畴而出现的。“一般来说,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1]73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育主客体问题是思想教育的根本问题和重大课题。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特质及其关系的把握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推进的逻辑起点和‘元话题’”[2]。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正是从这一“元话题”开始的。

第一,对主客体定位的超越。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学界对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定位主要有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说;受教育者主体、教育者客体说;双主体说;主客体转化说等几种不同的观点。但在教育实践中,第一种观点,即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说仍然占据着绝对主流的地位,其他学说因为无法得到实践的更多支持,只被作为一种有益探索或预测,始终处于非主流的地位。但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下,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正在变得愈加模糊。传统意义上的主体,即教育者在网上接受信息、受他人教育的情形似乎越来越多,实现主体向客体的转换。而传统客体,即受教育者同样可以有意识地在网上发表观点,从而达到影响他人甚至教育者的目的,实现客体向主体的转变。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大大提高,而此时,上文中提到的那些非主流学说已经获得更加确凿的论据。无论哪种观点成为未来的主流,教育者单一主体、受教育者单一客体的学说必将受到彻底的颠覆。

第二,对主客体能力的超越。一方面是对客体能力的超越。在网络时代,客体可以接收到与主体同样多的信息,客体对信息的辨别能力逐步增强,自主意识大幅度提高,对主体的教育和引导,不再简单地全盘接受,而是根据自身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对教育信息有选择地吸纳甚至完全抛弃,客体的信息选择能力显著提升。另一方面是对主体能力的超越。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等特征,使得网络成为信息的海洋。网络信息呈现出庞杂性和混乱性,很容易使得主体发出的信息淹没在信息的海洋当中。加之客体的独立意识及信息选择能力的提高,对主体掌控局面的整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的教育主体,应当能够深刻把握个人发展规律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从而拥有引导网络舆论、规范网民行为的能力。

第三,对主客体地位的超越。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地位并不平等,主体始终占据着主导性优势,掌握着绝对多数的信息资源,并在多数情况下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客体则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随着主客体的双向转换,主体的主导性减弱,客体的主导性增强,二者在主导性上实现某种程度的均衡;同时,客体不再处于被动地位,可以利用自己在网络中掌握的海量信息,通过各种交流工具与其进行双向交流。由于双方身份的虚拟性,客体可以充分发表意见而不必有后顾之忧。

(二)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超越

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是介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第三者”,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桥梁”和中介。“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超越,首先体现在对载体的超越上。学界对于载体的内涵和分类尚无定论,大致归纳起来有谈话、开会、理论教育、活动载体、管理载体、文化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等。而网络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载体,即网络载体。这种新型载体的产生本身便是一种超越。一方面,网络自身拥有传统载体无法比拟的特性,如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开放性,交流沟通的互动性、平等性等等。这些特点的存在,使得网络载体能够承载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反馈信息并在主客体之间实现快速传播;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变过去信息流由主体向客体单向运动的弊端,实现信息传播与流动的双向性与对称性。另一方面,网络载体又是传统各载体的集大成者,它几乎囊括了大部分传统载体的特点与功能,如利用QQ、MSN、远程视频会议等各种网络交流工具,可实现谈话、开会、理论教育以及管理载体的功能;利用网络虚拟空间,可以组织各种虚拟活动,部分实现活动载体的功能;同时,网络本身具有的多媒体性使得文字、语音和视频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形式,网络报纸、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的出现似乎使传统传媒的存在已经没有必要。其次,表现为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超越。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内容,如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网络价值观教育等,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没有的内容。另一方面,即使是传统教育内容,也经历着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如意识形态教育以及对意识形态斗争的正确认识在网络背景下显得更加迫切。再次,表现为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超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完整的方法体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除吸纳传统方法体系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们共同构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包括信息库法、信息隐匿法、主体交互法、虚拟现实法和网上与网下教育结合法等”[4]。与此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方法的吸纳建立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之上,或者对某些方法进行彻底的剔除,或者对某些方法进行技术改造,使之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管是新方法的建立还是对传统方法的批判继承,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传统方法的超越。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超越

环体即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92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进而达到影响人的思想的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产生,首先在于其环境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超越则主要是指对其社会环境的超越,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暂以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为例来阐述这一超越。

首先,对经济环境的超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网络作为高新技术的产物,直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完善,不仅通过其技术优势促使传统产业进行现代化改造,而且创造了诸如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其次,对政治环境的超越。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而网络则正在推动着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等特性推动着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人民的批评、建议、控告、检举、监督等各项民主权利通过网络得以实施,贪污腐败、渎职失职等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得以相继被揭露和曝光。同时,政治氛围也更加开放,更加自由,政治理念更加先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环境正在朝着更加民主、开放、自由、平等的方向前进。

最后,对文化环境的超越。网络的发展催生出了网络文化,而网络文化正在成长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文化。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处在网络文化的氛围当中,而网络文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融合了全球各民族、各地区、各层次的文化形式与内容,使文化环境逐步复杂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发展的窗口与机遇又面临各种意识形态、思想观点、文化形式的冲击与挑战。

(四)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超越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 它具有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能动性等基本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主要由八个方面的要素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主体、目的、动力、环境、控制、方式、保障。[6]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包括说服、灌输、激励、调节、沟通等,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条件下,这些机制同样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并不局限于此,在改造传统机制的同时,新的机制不断产生。

首先,对机制构成要素的超越。要素是机制形成的基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八要素的内涵与外延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如对主客体界定的重新审视、对教育环境的更新、对教育方式的重新构建等。这使得要素这一形成机制的基础发生较大的转换。

其次,对要素结合方式的超越。对要素的超越只是对机制超越的第一步,对结合方式的超越则更加触及机制的根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乱了传统要素的结合方式,并对其进行整合与重构,如强化了教育方式对教育目的的直接作用力、突出了控制要素与环境要素的结合等。

再次,新机制的产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孕育了一系列新的机制,这些新机制与传统机制相区别,以适应网络环境,利用网络环境为基础,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目的。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建立信息管理机制和虚实互动机制。所谓信息管理机制,即建立一套完善的机构与运作程序,对信息的生产、加工、传播、利用、反馈等环节实施科学而有效的管理,从而避免网络环境下信息的混乱性与无序性,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谓虚实互动机制,即通过一定的制度性安排,在虚拟世界与现实界中搭建起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使得教育对象不仅能够在教育者的教育下从虚拟世界中走出来,而且能够实现从虚拟到现实的平稳过渡,最终能自主、健康地穿行于二者之间。

(五)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超越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本认识,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本观点,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发展的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扬弃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并与网络的发展相适应,孕育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新理念。

第一,技术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学属于典型的社会科学的范畴,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通常是和人以及人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打交道,较少涉及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数字、设备、技术等概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也多强调人文性,从而造成技术理念的缺失。这种缺失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并未显现出来,而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使得技术理念的缺失凸显。由于对网络技术的系统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缺乏,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探索步履维艰,实践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收效甚微。这表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加强对网络技术的重视,并将其提高到理念的高度,借以推动教育主体掌握网络技术、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第二,服务理念。教育者与受教育的关系的平等化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产生的一大成果,而这一成果则强化了服务理念的重要性。一方面,随着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提高,教育者“唯我独尊”、居高临下的地位受到挑战,这促使教育者摆正心态,降低姿态,强化服务观念,认识到打动受教育者内心的只能是服务而不是强制。另一方面,网络的互动性、多媒体性、趣味性能够为教育者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推动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更多贴近生活、灵活多样且以人为本的工作方式方法,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质量,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而形式却更加隐蔽,效果更加显著。

第三,竞争理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环境是相对封闭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具有明确性,教育信息具有有序性和针对性。很少有其他意识形态、其他价值体系的信息干扰。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竞争者是不存在的。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情况则大不相同。首先,网络环境是开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存在于同一平台上,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在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所谓的“和平演变”。这样,一个强大的竞争者正在分化一部分人的思想。其次,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信息之外,一些反文化、反人类、反社会的思想流派也在网上大行其道,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最后,网络信息的庞杂性、混乱性还在削弱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力量,降低其针对性,同时,影响着教育对象的信息辨别能力。

三、对超越的理性反思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并不代表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尽善尽美,超越所产生的效应同样有正负之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在这种超越中并非无能为力,相反,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度超越”。

(一)“一分为二”地看待超越

如前所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的超越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并且我们通常从积极的方面理解这种超越,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性,更不意味着这是一种尽善尽美的超越。因此,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其正负效应。在充分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越性、并利用自身优势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同时,必须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负面影响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一方面,网络本身的负面效应的存在,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非完美性。对于网络的影响,社会各界已基本形成共识,即网络是一柄双刃剑,既能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又存在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如网络的开放性加剧意识形态及文化间的冲突,网络的虚拟性又造成虚拟与现实的冲突等。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负价值的影响,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教育信息良莠不齐、教育内容针对性弱化、教育环境复杂多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网络所具有的空间开放性、传播快速性、信息丰富性等特征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不成熟导致超越隐患的存在。1994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而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也才走过十几年的历程;2000年,“刘梅同志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最早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界定”[7]。此后,其相关理论才逐步进入探索阶断,时至今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甚至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内涵的界定仍在争论当中。理论的不完善使超越没有相应的标准和参照物而处于混乱状态,极有可能在超越过程中出现某些偏颇,而这些偏颇无法在当时的情境下被发觉,最终有可能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某些致命的缺陷。

(二)着力实现“适度超越”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讲求“中庸”,即无过无不及,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则是“适度原则”的体现,即事物的发展应当保持在度的范围之内,既要防止发展的缓慢与停滞,又要避免发展中的冒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同样应在“适度”原则的指导下进行。一方面,对网络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能过度限制。万维网的发明者伯纳斯·李曾指出:从原理上讲,要使网络成为一种普遍的资源,就必须使其毫无限制地发展。而从技术上讲,如果有任何控制中心的存在,它就会立刻成为限制网络发展的瓶颈,这样网络就永远也不会发展壮大。[8]32-33伯纳斯的观点也许过于激进,但我们从中可以窥见过度规制对网络发展的阻碍作用,而对网络的制约将直接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由于缺乏技术支撑而陷入停顿,所谓超越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能过度放任。在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加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应当充分认识到正确的实践离不开成熟理论的指导,而理论的不完善则容易造成超越过程的混乱和冒进。因此,必须加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设,尤其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索,从而使教育实践在科学的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有序进行。二是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管理。科学的管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系统工程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避免其激进发展的前提,应合理“利用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管理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9]271,从而推动教育计划、教育目标、教育规范、教育信息、教育队伍的建设和完善,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规范有序,并实现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度超越”。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潮流,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前进的方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要经历痛苦的变革,但思想政治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使这种变革显得更有价值。网上阵地是未来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是中华民族实现文化复兴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没有任何退路可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李秀林,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刘振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分析.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6).

[3] 王升臻,张华.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几个理论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4(5).

[4] 宋元林.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

[5]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徐志远,潘晔,张煜.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理论界,2007(5).

[7] 冯春芳,成长春. 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涵义的新视角.江淮论坛,2004(6).

[8] 蒂姆·伯纳斯·李.万维网:谈万维网的最初设计与最终命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9] 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政治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