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苑》辑录作家及其别集流传蠡测

2011-04-11 03:03王晓鹃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经籍隋书艺文志

王晓鹃

(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 710062;2.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西安 710021)

《古文苑》辑录作家及其别集流传蠡测

王晓鹃1,2

(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 710062;2.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西安 710021)

《古文苑》辑录了八十五位作者的二百六十四篇作品,其中五十七位作家,《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和《宋史·艺文志》等七部目录书籍曾经著录 (或没有著录)其别集。通过考证这五十七家别集在唐到元初的散佚及重辑情况,发现《古文苑》在这个由佚到重辑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

《古文苑》;辑录作家;别集;目录;价值

《古文苑》是我国古代一部基础文集,收录自先秦迄于齐梁的诗赋杂文二百六十四篇,这些作品大多不见于史传与《文选》,故在保存中古文学史料方面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对先唐文学文献的传播与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因此,考定《古文苑》辑录作家作品,无疑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和审视此书在文学、史学和文献学方面的价值,也可以为中古文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基本资料。

1经过较为详细的考辨,我们认为南宋郑樵《通志》卷七十所记《古文苑》十卷本,可能出自 南宋金石学家王厚之之手,成书时间大致在绍兴二十一年 (1151)至三十一年 (1161)之间[1]。南宋孝宗淳熙六年 (1179),韩元吉校定《古文苑》为九卷,刊刻于任所婺州。九卷本收录自先秦迄于齐梁七十四位作家 (包括无名氏)的诗赋杂文二百三十三篇。南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章樵注释韩氏九卷本,并重编为二十一卷。章樵根据汉晋间文史册之所遗和唐宋类书所引,在补遗刊误、训释音义、增补资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增加诗文三十二篇,又不慎脱去张衡《羽猎赋》,故二十一卷本共辑录八十五位作家 (包括无名氏)的二百六十四篇作品,比九卷本多收录三十一篇。

这二百六十四篇作品,大体可以划分为四类,即刻石文、辞赋、诗歌和散文。其中,收录刻石文三篇、辞赋六十一篇、诗歌八十四篇、散文一百一十六篇,分别占总数的 1%、23%、32%和 44%,收录重点是散文。从收录作品的具体文体看 ,有刻石文、赋、歌、曲、诗、敕、启、书、对、状、颂、述、赞、铭、箴、杂文、记、碑、诔等十九种。其中,诗、赋、箴、铭、碑,收录篇数较多,依次为八十四篇、六十一篇、四十三篇、二十一篇、十篇,其他文体选录一到七篇不等 (其中收录杂文六类,分别是约、叙、奕旨、势、辞、碑阴文)。从收录作品时间看,《古文苑》收录先秦作品八篇,秦代一篇、汉代一百八十三篇、三国十三篇、晋代八篇、齐三十七篇、梁十三篇、后周一篇,收录最多的是汉代,占 69%;其次为齐,占 14%,再次为梁,占 5%。从辑录作品内容看,涉及政治、历史、人物、传记、地理、职官、射猎、事物、宫殿、音乐、鸟兽、出游、文字、书画、友谊、爱情、亲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外,从辑录作家作品数量多寡看,少则一篇,如羊胜《屏风赋》、司马相如《美人赋》、班婕妤《捣素赋》、杜笃《首阳山赋》、闻人牟准《魏敬侯碑阴文》、冯衍《车铭》、程晓《嘲热客》、傅咸《皇太子释奠颂》等;多则几十篇,如扬雄三十二篇,王融三十二篇,蔡邕十五篇,王粲十五篇,崔骃、崔瑗、班固各八篇,孔融七篇,宋玉、董仲舒、李尤各六篇,分布呈现出不平衡性。从作者身份看,既有帝王,如汉高祖《手敕太子》,汉武帝《落叶哀蝉曲》、《柏梁诗》,汉昭帝《琳池歌》、《黄鹄歌》,后汉灵帝《招商歌》,魏武帝《与杨太尉书论刑杨修》,魏文帝《浮淮赋》、《九日送菊与钟繇书》、《曹苍舒诔》,晋明帝《启元帝》;有知名作家,如宋玉、董仲舒、扬雄、班固、蔡邕、王粲、曹植、秦嘉、谢眺、沈约、庾信;也有一般文人和普通人的作品,如公孙乘、路乔如、羊胜、子迁、杨彪、曹公卞夫人、杨太尉夫人袁氏、闻人牟准等。总体来看,选录的作家多是政治地位比较高者。可贵的是,编者没有排斥女性作品,不仅收录班婕妤《捣素赋》、曹大家《针缕赋》、曹公卞夫人《与杨太尉夫人袁氏书》、杨太尉夫人袁氏《答书》四篇诗文,还收录以女性为主人公,歌颂女性的作品,即无名氏《木兰诗》和邯郸淳《度尚曹娥碑》。这种编纂方式,呈现出包容兼并的姿态,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古文苑》的价值,反映出编者不但具有一定的编纂水平,而且具有深邃的历史观和进步的文学观,正如章樵《古文苑》序所言:“始于周宣石鼓文,终于齐永明之倡和。上下一千三百年间,世道之升降,风俗之醇漓,政治之得失,人才之高下,于此而概见之。可谓萃众作之英华,擅文人之巨伟也。”

2《古文苑》辑录的四篇无名氏作品,分别是《秦惠文王诅楚文》、《汉樊毅修西岳庙记》、《楚 相孙叔敖碑》和《木兰诗》。除此之外,《古文苑》共收录先秦至齐梁八十一位作者的作品 (九卷本收录六十九位作者)。其中,史籀、李斯、汉高祖、汉昭帝、后汉灵帝、公孙乘*、①后加“*”的,是章樵注释时增加作者和篇目,后同。路乔如*、羊胜、邹长倩*、中山王*、苏武、曹大家、秦嘉*、子迁、杨彪、张昶、曹公卞夫人、杨太尉夫人袁氏、卫凯、闻人牟准、樊毅、王延、萧衍、萧琛等二十四人,有些人没有别集,有些人的别集没有流传下来,如《高祖歌诗》二篇,唐魏征等撰《隋书·经籍志》已经不著录。其他五十七人 (九卷本五十二人),我们可以凭借隋代到元初的官、私目录书籍对其别集的收录情况,比勘这些作家别集的变迁情况,从而进一步了解《古文苑》一书的文学文献价值。

这五十七位作者中,唐魏征等《隋书·经籍志》,五代刘昫等《旧唐书·经籍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艺文志》,北宋官修《崇文总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尤袤《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和元脱脱等《宋史·艺文志》等七部官、私目录书籍大都著录其别集,其流传情况和各代卷数变化如下 (仅列著录书目名称,未著录书目均不列)。

第一,宋玉:《隋书·经籍志》(《楚大夫宋玉集》三卷)、《两唐志》(《楚宋玉集》二卷)、《直斋书录解题 》(《宋玉集 》一卷 )。

第二,汉武帝:《隋书·经籍志》(《汉武帝集》一卷)、《两唐志》(《汉武帝集》二卷)。

第三 ,贾谊 :《隋书 ·经籍志 》(《贾谊集 》四卷 )、《两唐志 》(《贾谊集 》二卷 )。

第四 ,枚乘 :《隋书 ·经籍志 》(《汉弘农都尉枚乘集 》二卷 ,亡 )、《两唐志 》(《枚乘集 》二卷 )、《遂初堂书目 》(《枚乘集 》)、《直斋书录解题 》(《枚叔集 》一卷 )、《宋史 ·艺文志 》(《枚乘集 》一卷 )。

第五,刘安:《隋书·经籍志》(《汉淮南王集》一卷)、《两唐志》(《淮南王集》二卷)。

第六,司马相如:《隋书·经籍志》(《汉孝文园令司马相如集》一卷)、《两唐志》(《司马相如集》二卷)。

第七,董仲舒:《隋书·经籍志》(《汉胶西相董仲舒集》一卷)、《两唐志》(《董仲舒集》二卷)、《崇文总目 》(董仲舒集 》一卷)、《遂初堂书目 》(《董仲舒集 》)、《直斋书录解题 》(《董仲舒集 》一卷)、《宋史 ·艺文志》(《董仲舒集》一卷)。

第八,李陵:《隋书·经籍志》(《汉都骑尉李陵集》二卷)、《两唐志》(《李陵集》二卷)。

第九,刘向:《隋书·经籍志》(《汉谏议大夫刘向集》六卷)、《两唐志 》(《刘向集 》五卷)、《遂初堂书目 》(《刘向集 》)、《直斋书录解题 》(《刘中垒集 》五卷 )、《宋史 ·艺文志 》(《刘向集 》五卷 )。

第十,刘歆:《隋书·经籍志》(《汉太中大夫刘歆集》五卷)、《两唐志》(《刘歆集》五卷)。

第十一,王褒:《隋书·经籍志》(《汉谏议大夫王褒集》五卷)、《两唐志》(《王褒集》五卷)、《宋史·艺文志》(《王褒集》五卷)。

第十二,扬雄:《隋书·经籍志》(《汉太中大夫扬雄集》五卷)、《两唐志》(《扬雄集》五卷)、《遂初堂书目》(《汉扬雄集》)、《直斋书录解题》(《扬子云集》五卷,《二十四箴》一卷)、《宋史·艺文志》(《扬雄集》六卷,又《二十四箴》一卷)。

第十三,班婕妤:《隋书·经籍志》(《汉成帝班婕妤集》一卷)。

第十四,冯衍:《隋书·经籍志》(《后汉司隶从事冯衍集》五卷)、《两唐志》(《冯衍集》五卷)。第十五,杜笃:《隋书·经籍志》(《后汉车骑从事杜笃集》一卷)、《两唐志》(《杜笃集》五卷)。第十六,傅毅:《隋书·经籍志》(《后汉车骑司马傅毅集》二卷)、《两唐志》(《傅毅集》五卷)。第十七,崔骃:《隋书·经籍志》(《后汉长岑长崔骃集》十卷)、《两唐志》(《崔骃集》十卷)。第十八,班固:《隋书·经籍志》(《后汉大将军护军司马班固集》十七卷)、《两唐志》(《班固集》十卷)。

第十九,李尤:《隋书·经籍志》(《乐安相李尤集》五卷,亡)、《遂初堂书目》(《李尤集》)、《宋史·艺文志》(《李尤集》二卷)。

二十,黄香:《隋书·经籍志》(《魏郡太守黄香集》二卷,亡)、《两唐志》(《黄香集》二卷)。

二十一,张衡:《隋书·经籍志》(《后汉河间相张衡集》十一卷)、《两唐志》(《张衡集》十卷)、《遂初堂书目 》(《张衡集 》)、《宋史 ·艺文志 》(《张衡集 》六卷 )。

二十二,崔瑗:《隋书·经籍志》(《后汉济北相崔瑗集》六卷)、《两唐志》(《崔瑗集》五卷)。

二十三,马融:《隋书·经籍志》(《后汉南郡太守马融集》九卷)、《两唐志》(《马融集》五卷)。

二十四,胡广:《隋书 ·经籍志》(《后汉太傅胡广集 》二卷、录一卷,亡)、《两唐志》(《胡广集》二卷)。

二十五,崔寔:《隋书·经籍志》(《五原太守崔寔集》二卷,录一卷)。

二十六,邯郸淳:《隋书·经籍志》(《魏给事中邯郸淳集》二卷)、《两唐志》(《邯郸淳集》二卷)。

二十七,蔡邕:《隋书·经籍志》(《后汉左中郎蔡邕集》十二卷)、《两唐志》(《蔡邕集》二十卷)、《崇文总目》(《蔡邕文集》五卷 )、《郡斋读书志 》(《蔡邕集 》十卷 )、《遂初堂书目 》(《蔡邕集 》)、《直斋书录解题》(《蔡中郎集》十卷)、《宋史·艺文志》(《蔡邕集》十卷)。

二十八,王延寿:《隋书·经籍志》(《王延寿》三卷)。

二十九 ,郦炎:《隋书 ·经籍志 》(《郦炎集 》二卷 )、《两唐志 》(《郦炎集 》二卷 )《遂初堂书目 》(《郦炎集 》)。

三十 ,张超:《隋书 ·经籍志 》(《别部司马张超集 》五卷 ,亡 )、《遂初堂书目 》(《汉张超集 》)、《宋史·艺文志》(《张超集》三卷)。

三十一,孔融:《隋书·经籍志》(《后汉少府孔融集》九卷)、《两唐志》(《孔融集》十卷)。

三十二,曹操:《隋书·经籍志》(《魏武帝集》二十六卷)、《两唐志》(《魏武帝集 》三十卷)、《遂初堂书目 》(《魏武帝集 》)。

三十三,王粲:《隋书·经籍志》(《后汉侍中王粲集》十一卷)、《两唐志》(《王粲集》十卷)、《郡斋读书志 》(《王粲集 》八卷 )、《遂初堂书目 》(《王粲集 》)、《宋史 ·艺文志 》(《王粲集 》八卷 )。

三十四,刘桢:《隋书·经籍志》(《魏太子文学刘桢集》四卷)、《两唐志》(《刘桢集》二卷)。

三十五,应玚:《隋书·经籍志》(《魏太子文学应玚集》一卷)、《两唐志》(《应玚集》二卷)。

三十六,诸葛亮:《隋书·经籍志》(《蜀丞相诸葛亮集》二十五卷)、《两唐志》(《诸葛亮集》二十四卷)、《宋史·艺文志》(《诸葛亮集》十四卷)。

三十七,魏文帝:《隋书·经籍志》(《魏文帝集》十卷)、《两唐志》(《文帝集》十卷)、《遂初堂书目》(《文帝集 》)、《宋史 ·艺文志 》(《魏文帝集 》一卷 )。

三十八,曹植:《隋书·经籍志》(《魏陈思王曹植集》三十卷)、《两唐志》(《陈思王集》二十卷,又三十卷 )、《郡斋读书志》(《曹植集 》十卷 )、《遂初堂书目 》(《陈思王集 》)、《直斋书录解题 》(《陈思王集 》二十卷)、《宋史·艺文志》(《曹植集》十卷)。

三十九,程晓:《隋书·经籍志》(《魏汝南太守程晓集》二卷)、《两唐志》(《程晓集》二卷)。

四十 ,裴秀 * :《隋书 ·经籍志 》(《裴秀集 》三卷 ,录一卷 ,亡 )、《两唐志 》(《裴秀集 》三卷 )。

四十一,晋明帝:《隋书·经籍志》(《晋明帝集》五卷,录一卷)。

四十二,傅玄*:《隋书·经籍志》(《晋司隶校尉傅玄集》十五卷)、《两唐志》(《傅玄集》五十卷)、《遂初堂书目》(《傅玄集》)、《宋史·艺文志》(《傅玄集》一卷)。

四十三,傅咸*:《隋书·经籍志》(《晋司隶校尉傅咸集》十七卷)、《两唐志》(《傅咸集》三十卷)。

四十四,张华*:《隋书·经籍志》(《晋司空张华集》十卷)、《两唐志》(《张华集 》十卷)、《郡斋读书志 》(《张华集 》三卷 )、《遂初堂书目 》(《张华集 》)、《直斋书录解题 》(《张司空集 》三卷 )、《宋史 ·艺文志 》(《张华集 》二卷 ,又《诗 》一卷 )。

四十五,左思:《隋书·经籍志》(《晋齐王府记室左思集》二卷)、《两唐志》(《左思集》五卷)。

四十六,闾丘冲*:《隋书·经籍志》(《光禄勋闾丘冲集》二卷,录一卷,亡)、《两唐志》(《闾丘冲集》二卷)。

四十七,陆机:《隋书·经籍志》(《晋平原内史陆机集》十四卷)、《两唐志》(《陆机集》十五卷)、《郡斋读书志 》(《陆机集》十卷 )、《遂初堂书目 》(《陆机集 》)、《直斋书录题 》(《陆士衡集 》十卷 )、《宋史 ·艺文志》(《陆机集》十卷)。

四十八,王融:《隋书·经籍志》(《齐中书郎王融集 》十卷 )、《两唐志 》(《王融集 》十卷 )、《崇文总目 》(《王融文集 》七卷 )、《宋史 ·艺文志 》(《王融集 》七卷 )。

四十九,谢眺:《隋书·经籍志》(《齐吏部郎谢眺集》十二卷,《谢眺遗集》一卷)、《两唐志》(《谢眺集 》十卷 )、《崇文总目 》(《谢玄晖文集 》十卷 )、《郡斋读书志 》(《谢朓集 》十卷 )、《遂初堂书目 》(《谢玄晖集 》)、《直斋书录解题 》(《谢宣城集 》五卷 )、《宋史 ·艺文志 》(《谢眺集 》十卷 ,又《诗 》一卷 )。

五十,虞炎:《隋书·经籍志》(虞炎集》七卷)。

五十一,刘绘:《隋书·经籍志》(《梁国从事中郎刘绘集》十卷,亡)。

五十二,范云:《隋书·经籍志》(《梁尚书仆射范云集》十一卷)、《两唐志》(《范云集》十二卷)。

五十三,宗夬:《隋书·经籍志》(《梁司徒谘议宗夬集》九卷)、《两唐志》(《宗夬集》十卷)。

五十四,任昉:《隋书·经籍志》(《梁太常卿任昉集》三十四卷)、《两唐志》(《任昉集》三十四卷)、《遂初堂书目》(《任昉集》)、《宋史·艺文志》(《任昉集》六卷)。

五十五,沈约:《隋书·经籍志》(《梁特进卷沈约集》一百一卷)、《两唐志》(《沈约集》一百卷,又《集略》三十卷)、《崇文总目》(《沈约集》九卷)、《直斋书录解题 》(《沈约集 》十五卷,《别集 》一卷 ,又九卷 )、《宋史 ·艺文志 》(《沈约集 》九卷 ,又《诗 》一卷 )。

五十六,江革:《隋书·经籍志》(《梁都关尚书江革集》六卷)、《两唐志》(《江革集》十卷)。

五十七,庾信:《隋书 ·经籍志》(《后周开府仪同庾信集》二十一卷)、《两唐志》(《庾信集》二十卷)、《遂初堂书目》(《庾信集 》)、《直斋书录解题 》(《庾开府集 》二十卷 )、《宋史 ·艺文志 》(《庾信集 》二十卷,又《哀江南赋》一卷)。

3通过比勘,我们发现这五十七种别集中,《隋书·经籍志》著录五十七家;《旧唐书·经籍 志》与《新唐书·艺文志》一样,都收录四十九家。《隋书·经籍志》反映了隋代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情况,《两唐志》反映出唐代官府的藏书情况。《隋书·经籍志》和《两唐志》相比,相差八位,分别是班婕妤、李尤、崔寔、王延寿、张超、晋明帝、虞炎和刘绘。李尤、张超和刘绘的别集,在隋时已亡,其他五位作家的别集在隋唐之际也亡佚了,故《两唐志》所载《枚乘集》二卷、《胡广集》二卷、《黄香集》二卷、《裴秀集》三卷应该是唐人重辑。其他作家的别集,唐、隋两代的卷数也不一致:有卷数增加的,如魏武帝、贾谊、刘安、董仲舒、李陵、司马相如、江革、蔡邕、孔融、宗夬、范云、应玚、傅玄、陆机、左思等人,篇数增加一到几十卷不一。其中,蔡邕别集由隋代的十二卷增至二十卷,傅玄由隋代的十五卷增至五十卷,傅咸由十七卷增加至三十卷,变化较大。也有卷数减少的,如刘桢别集由隋代的四卷减至二卷,宋玉、刘向、张衡、崔瑗、王粲、谢眺、庾信七人别集由隋入唐均减少一卷。这说明他们的别集在隋唐时期变化较大。

《崇文总目》仅收录五位作家:董仲舒、蔡邕、王融、谢眺、沈约。《崇文总目》是北宋官府所藏昭文、史馆、集贤、秘阁四馆之书,能反映出北宋官府藏书的基本情况。

《郡斋读书志》著录的十八家中,阮籍、嵇康、陆云、陶潜、鲍照、谢惠连、吴均、江淹、何逊、阴铿十人,《古文苑》没有收录他们的作品。其他八人,分别是蔡邕、曹植、王粲、张华、陆机、谢朓、庾信和扬雄。《郡斋读书志》成书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 (1151),基本反映出南宋初年文人别集的存亡情况。《崇文总目》所收录的董仲舒、王融、沈约三家别集,晁公武已不录,说明当时已经散佚。晁氏增收的扬雄、蔡邕、曹植、王粲、阮籍、嵇康、张华、陆机、陆云、陶潜、鲍照、谢惠连、吴均、江淹、何逊、阴铿、庾信十六家别集,应该是南宋初年重辑。

《遂初堂书目》和《郡斋读书志》相比,另收十一家,分别是张超、枚乘、郦炎、李尤、张衡、董仲舒、刘向、魏武帝、魏文帝、傅玄和任昉。《遂初堂书目》记载有《古文苑》,记载时间应在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尤袤卒前,所记是韩元吉九卷本,也是现存最早记载《古文苑》的目录书。李尤和张超的别集,在隋时已亡,而两人的别集现在又见录于《遂初堂书目》,则说明他们的集子是南宋人所辑。其他八位文人,即郦炎、张衡、董仲舒、刘向、魏武帝、魏文帝、傅玄和任昉的别集,《郡斋读书志》不录,说明也应是南宋乾道、淳熙年间所重辑。南宋人在辑录这些作家作品时,应该参校过《古文苑》。其中,《郡斋读书志》所录的曹植、阮籍、嵇康、陆云、陶潜、鲍照、谢惠连、吴均、江淹、何逊、阴铿十一家中,《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只录曹植)和《宋史·艺文志》均不录,说明这些别集在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后已经逐渐散佚。

另外,有一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即《古文苑》九卷本为何不给张衡、张超、班固、程晓、王融、崔瑗等人的一些诗文署作者姓名呢?我们认为,可能是王厚之辑录《古文苑》时,这些作家的别集已经散佚,他一时无法确定作者所致。《郡斋读书志》著录的十八家别集中,也没有上述五位作家。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这又一次说明《古文苑》并非成书于唐代,因为张衡、班固、程晓、王融、崔瑗五人的别集《两唐志》都曾著录,故唐人不会犯这类错误。张衡和张超的别集,《遂初堂书目》也已经著录,应是南宋乾道、淳熙年间重辑。如果韩元吉认真校勘,也许能够给这些作品署名,事实上仍然不注姓名。这不仅再次说明韩元吉没有对《古文苑》初编本做大的调整,而且进一步说明《古文苑》成书于南宋绍兴末年。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六收录十二家,依次而下分别为宋玉、枚乘、董仲舒、刘向、扬雄、蔡邕、曹植、张华、陆机、谢眺、沈约和庾信。《直斋书录解题》可考的撰写年代,最晚在淳祐五、六年间 (1245—1246),陈振孙又另收五家,即宋玉、扬雄、枚乘、董仲舒和刘向。《直斋书录解题》明确说明辑录文人别集的来源,即大多是从《古文苑》、《文选》、《汉书》和唐宋类书中抄录而出,如《董仲舒集》一卷,陈振孙云:“《隋》、《唐志》皆二卷,今惟录本传中《三策》及《古文苑》所载《士不遇赋》、《诣公孙弘记室书》二篇而已。其叙篇略本传语,亦载《古文苑》。”《刘中垒集》五卷,陈氏云:“前四卷,《封事》并见《汉书》,《九叹》见《楚辞》,末《请雨华山赋》见《古文苑》。”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卷八也曾说:“刘向赋三十三篇:《楚辞·九叹》,《古文苑·请雨华山赋》,《文选注·雅琴赋》。《隋志》向集六卷,《唐志》五卷,今所存十八篇。《别录》曰,向有《芳松枕赋》。”[2]故《请雨华山赋》无疑出自《古文苑》。再如《宋玉集》一卷,陈氏曰:“今书乃《文选》及《古文苑》中录出者,未必当时本也。”《扬子云集》五卷,也“大抵皆录《汉书》及《古文苑》所载”;扬雄《二十四箴》一卷,则“集中所有,皆据《古文苑》”[3]。

这充分说明,《古文苑》在南宋宁宗、理宗时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并被大多数文人所接受,成为和《文选》一样的诗文选本,并成为南宋人整理汉魏六朝作家别集的主要来源之一。由此可见,当时人对《古文苑》并没有太多的排斥和怀疑。

《宋史·艺文志》著录二十一家别集,基本上是《崇文总目》、《遂初堂书目》、《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四家所载之和。《宋史·艺文志》,是根据宋代官修历代国史艺文志及《崇文总目》、《中兴馆阁书目》编成。《宋史·艺文志》著录的二十一家中,《古文苑》都曾收录其作品。王融和沈约别集,《隋书·经籍志》、《两唐志》和《崇文总目》都有著录,南宋官、私目录书《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却均不载,《宋史·艺文志》又著录,充分说明是南宋末或元初所辑,而其来源之一,便是《古文苑》,因为《古文苑》曾选录王融三十二首诗歌。

南宋以后的文人在整理作家别集时多参考《古文苑》。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些别集,如《扬子云集》、《孔北海集》、《王粲集》、《王融集》等,都是后人从《古文苑》、《文选》等选本中辑录出来的。如王粲诗文,在南宋就已经散佚,见章樵《思亲为潘文则作》题解:“挚虞《文章流别》云:‘王粲所与蔡子笃及文叔良、士孙文始、杨德祖诗及所为潘文则作《思亲诗》,其文当而整,皆近乎雅矣。’《赠杨修诗》今亡,《三赠诗》入《选》。”说明王粲曾经作过多首赠答诗,其中三首,即《赠蔡子笃诗》一首、《赠士孙文始诗》一首、《赠文叔良诗》一首,《文选》卷二十三收录,《赠杨修诗》在南宋已亡,①《颜氏家训·文章》收录王粲“我君饯之,其乐泄泄”两句。见余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中华书局 2005年版。《思亲为潘文则作》被《古文苑》收录。再如王粲《七哀诗》,章樵注释说:“《粲集》,《七哀诗》六首,其二诗入《选》。”说明南宋时,王粲《七哀诗》已经亡佚三首。王粲别集亡佚后,后人辑录时,也多以《古文苑》为来源,如余绍初辑校《王粲集 》所收录《浮淮赋 》、《羽猎赋 》、《柳赋 》、《大暑赋 》、《思亲为潘文则作 》、《七哀诗 》一首、《杂诗 》四首、《无射钟铭》、《蕤宾钟铭》、《为刘表与袁尚书》,均明确注明出自《古文苑》。因此,《古文苑》在保存汉魏六朝文学史料、辑佚、校勘等方面的价值毋容置疑。

此外,后人在编纂诗文总集时,也多参考《古文苑》。如李攀龙编《古今诗删》、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贺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费振刚等编《全汉赋》,均有文章直接录自《古文苑》,故《古文苑》和《文选》、《文苑英华》、《唐文粹》等诗文选本及类书、史传一样,成为后人整理汉魏六朝作家别集和总集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这些文献资料,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研究《古文苑》辑录作家的生平行事及其文学活动和创作情况,而且可以进一步了解汉魏六朝人的生活、思想、情感和心理,故其文学史研究价值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然唐以前散佚之文,间赖是书以传。”[4]

[1] 王晓鹃 .《故文苑》成书年代考[J].文史哲,2010,(1);王晓鹃 .《古文苑》编纂者新考 [J].南京师大学报,2009,(5).

[2] 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M].光绪十一年刻本.

[3]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60-466.

[4]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整理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7:2608.

J2

A

1007-4937(2011)03-0086-05

2011-02-28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0XZ W020);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0K14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 (20100471602)。

王晓鹃 (1969-),女,甘肃武都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古代文献研究。

王晓春〕

猜你喜欢
经籍隋书艺文志
彝文经籍《祭龙经·祭彩虹经》中的敬畏自然观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对《国史经籍志》的利用与考订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中国瑶族文化经籍的海外传播及其意义
裴矩《西域图记》研究拾零
杨坚的儒学阅读及其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汉书·艺文志》“辑而论篹”句释说——“论语”二字话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标点错误六则
关于梅山地区民间宗教习俗中经籍的个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