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籍

  • 《四库全书总目》政书类的形成过程* ——基于图书分类视角的考察
    而《续文献通考·经籍考》(以下简称《续经籍考》)《续通志·艺文略》(以下简称《续艺文略》)《清朝文献通考·经籍考》(以下简称《清经籍考》)《清朝通志·艺文略》(以下简称《清艺文略》)的纂修与《总目》很可能相互影响和借鉴。郭艺鸽[8]、李成晴[9-12]、刘晓胥[13]、韩李良[14]的相关研究,都确证了《续经籍考》《续艺文略》《清经籍考》《清艺文略》的分类体系分别在整体上继承《通志·艺文略》(以下简称《艺文略》)《文献通考·经籍考》(以下简称《经籍考》)的

    图书馆研究 2023年5期2023-12-30

  • 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经部》考辨五则
    的数倍。此外,“经籍志”一门的创立亦是此志的创新之处,打破了此前四川省志以艺文类的形式著录单篇作品全文的传统。此志共计6卷,分布于卷百八十三至卷百八十八,其内容仿《四库全书总目》的体例,以四部分类法进行编排,将蜀人的著述分置于经、史、子、集四部之中。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发现该书“经籍志”一门不仅对四川本土文人的作品及著述有相对完整的记录,而且又另设单独一卷,即卷百八十八,详尽地记载寓蜀作家的创作盛况。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以书目的形式反映出巴蜀地区从古至

    名家名作 2022年18期2022-12-16

  • “得间”与“甚解”
    《隋书·经籍志》被看作走进中古学术领域的津筏,如何阅读成为理解和研究其学术内容的关键。本文提供了它的别集目录的三种读法,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帮助。近十年来,笔者专心致力于汉魏六朝集部典籍,特别是别集的研理,《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经籍志》)是翻检最勤的一部史志。若论唐初魏征等纂修《隋书》的学术史价值之要,恐怕莫过于书中“十志”里的《经籍志》。自班固《汉书·艺文志》之后,对典籍源流、艺文升降和学术变迁的考索无不仰赖于《经籍志》,其可谓走进中古学术领域的津筏。

    中华瑰宝 2022年9期2022-05-30

  • 试析彝族毕摩经籍绘画艺术
    ]232彝族毕摩经籍绘画是以彝文文献为载体,并以形象生动、惟妙惟肖的图解、释疑而进行创作的彝族传统绘画作品。既有毕摩经籍系列性连环画式的绘画作品,也有散见于其他彝文文献的零星插图绘画作品,形成图文并茂,或独立成幅的毕摩经籍绘画作品,或图与图之间有内在联系的毕摩经籍绘画作品,形成鲜明的民族共性特色和地域个性特色。表现手法拙朴形象,构思独特,简洁夸张,寓意丰富,概括出一幅幅内涵丰富的经籍绘画作品。质言之,彝族毕摩经籍绘画是彝族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充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3-24

  • 山东书局刊《经籍要略》考论
    学政龙启瑞编著《经籍举要》,并于次年付梓。光绪元年(1875)缪荃孙佐四川学政张之洞编著《书目答问》,并于光绪二年(1876)在成都刻印。此三种推荐书目皆由一省之学政主其事,影响颇大,可并列为清代三部最重要的推荐书目。“清代向生童出示推荐书目的学政,见于记载者尚有雍正初年浙江学政彭维新、乾隆中期山东学政李中简等,但其书目都已失传。”[1]阮元之后,几近百年,裕德出任山东学政,效仿前贤,又编《经籍要略》一书。该书目在书籍的分类、选目、推荐版本以及著录数量等方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1年5期2021-11-02

  • 国家图书馆藏陆元辅《经籍考》的流传
    要式目录学著作《经籍考》,惜乎其书未竟而其人殁。今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图”)藏清抄本《经籍考》三十四册,为卢文弨增补、周星诒批按本。《经籍考》抄录序跋、解题,考撰者、卷帙、撰书之旨,于元明遗籍索引抉微,是《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接续之作。卢文弨增补本后来散入福州陈氏带经堂,周星诒于同治四年(1865)从陈树杓(字星村)手中购得。周星诒对《经籍考》卢文弨抱经堂写本进行了整理,添加批按并撰题记。本文拟据周氏题记及全书内容考察国图藏《经籍考》的流传情况。一、周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1期2021-04-02

  • 《四库全书总目》对《国史经籍志》的利用与考订
    00)1 《国史经籍志》述略明代焦竑所撰《国史经籍志》(以下简称《经籍志》)一书在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大学士陈于陛向明神宗奏请纂修本朝国史,“欲竑专领其事,竑逊谢,乃先撰经籍志,其它率无所撰,馆亦竟罢。”[1]至于罢馆原因,李剑雄先生在《焦竑评传》中有所交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皇宫皇极、中极两殿火灾。明史馆位于皇极殿西庑,文稿资料付之一炬。张位等以开史局事非由己出,愤之已久,遂奏停修史事。”[2]347因此,尽管国

    图书馆研究 2021年5期2021-01-06

  • 朱彝尊《经义考》引陆元辅《经籍考》考论
    ,朱彝尊详考历代经籍存佚情形,撰成《经义考》三百卷。陆元辅(1617—1691),字翼王,号菊隐,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区)人,为清初经学大师,“学无所不通,尤善治经”[1]307,得抗清名士黄淳耀(1605—1645,字蕴生)亲炙。朱彝尊、陆元辅二人私交甚善而陆氏稍长,在学问上互相推重,常相约出游、鉴赏碑帖,多有酬唱之作。弘光元年(1645)黄淳耀抗清身亡,五年后,陆元辅集其师遗文成《陶庵集》,康熙十三年(1674)请朱彝尊为之作序。朱、陆二人曾同应康熙十

    图书馆界 2020年4期2020-10-15

  • 宋代音乐研究的典籍资源(下)
    54页)、《国史经籍志》(724页)著录。7.《则全和尚节奏指法》一卷,则全和尚(?-1045)著。有《琴苑要录》本传世。8.《皇佑新乐图记》(又名《皇佑乐图》《皇佑乐图记》《皇佑乐记》《皇佑新乐图》)三卷,阮逸、胡瑗著,成书于皇佑二年(1050年)。《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256页)、《通志·艺文略》(767页)、《中兴馆阁书目》(372页)、《郡斋读书志》(94页)、《直斋书录解题》(403页)、《文献通考·经籍考》(5466页)、《宋史·艺文志》

    中国音乐 2020年4期2020-04-18

  • 陆元辅《经籍考》之原稿考辨
    籍资源库现藏有《经籍考》不分卷(后统称“国图藏《经籍考》”)三十四册,题陆元辅撰,卢文弨校,周星诒题,系清抄本。陆元辅(1617—1691),字翼王,号菊隐,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人。清初遗民,曾师从同乡硕儒黄淳耀、侯岐曾。后与陈瑚、陆世仪、徐乾学等学者交往颇深。善治经,世人谓“其学博极群书,而要归于六经”[1]。著有《学易折衷》《仪礼集说》《十三经辨疑》《争光录》和《经籍考》等。但“传世的 仅 存《 菊 隐 诗 文 集》《 菊 隐 诗 选》和《 经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2020-02-26

  • 刘伯庄《史记音义》卷数考
    书增多。《隋书·经籍志》“正史类”著录有3部,《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5部,《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14部。刘伯庄《史记音义》一书即是为《史记》作注而撰。贞观初,刘伯庄奉敕于弘文馆讲授《史记》,乃采辑南朝宋徐广、齐邹诞生、隋柳顾言三家所著之《史记音义》而撰成此书。关于该书,《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二十卷”,其卷数颇有差异,故对其作一考辨。一、历代目录书籍著录《史记音义》一书成书后,唐司马贞之《史记索隐》、宋高似孙之《史

    文化学刊 2020年11期2020-01-02

  • 《文献通考·经籍考》经部分类渊源及其调整*
    关于《文献通考·经籍考》(以下简称《经籍考》)的分类体系与历代目录的因革关系,在姚名达所著《中国目录学史》所附《四部分类源流一览表》中有所体现。该表依次开列《七略》(《汉书·艺文志》所本)、《七录》、《隋书·经籍志》、《古今书录》(《旧唐书·经籍志》所本)、《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共十四部主要目录书籍之分类类目的对照表格,其功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2019-04-24

  • 经籍籑诂》研究综述
    经籍籑诂》是一部由清代阮元主编的收集唐以前各种古书对文字训诂的字典。全书汇集了唐以前的经史子集等各种古籍对某个字的注释,全书共收字一万两千多个,对于词典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其在注释时仅仅把唐以前的各种注解罗列出来却并不依自己的见解做出相应的取舍,因而难免存在内容繁冗或有误之处,因此本文将依此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1 《经籍籑诂》的成书及版本问题1.1 关于成书的问题李步嘉曾根据《清史稿》以及王引之、臧镛堂等人给《经籍籑诂》所做的序文等史料推

    卷宗 2019年11期2019-04-20

  •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补续编的内容及价值
    100)艺文志、经籍志是一种体例相对简明的书目著作形式,是查考历代古籍文献的主要依据,也是梳理学术源流的重要途径。清中叶至民国,受考据学风的影响,学者们对二十五史艺文志、经籍志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原有者加以考证、补遗,原无者重为补撰,已佚者重新整辑,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史志目录系统”[1]250。自清代开始,便有学者有意识地将历代史志目录进行汇编,陆续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成果。2014年5月,由山东大学王承略、刘心明二位教授主编的《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03-05

  • 论《隋书·经籍志》中的文学思想
    30)一《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现存的第二部图书综合目录、史志目录。《经籍志》不仅全面著录了有隋一代的藏书,反映了六朝至隋代古籍的存佚情况,而且呈现了各门类学术的本末源流,梳理了先秦以来诸家学术的发展历史。《经籍志》还首次以经、史、子、集四大名目鸠集群书(后附道经、佛经),而这种四部分类法为此后大多数官私簿录所袭用,成为此后居主导地位的图书分类方法。因而,《经籍志》是目录学史与学术史上的经典文献,受到目录学史和学术史

    阴山学刊 2019年2期2019-03-02

  • 论《文献通考·经籍考》分类的渊源及调整——以子部为中心
    论《文献通考·经籍考》分类的渊源及调整——以子部为中心连凡(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辑录体的特殊体制决定《文献通考 · 经籍考》的分类体系与书籍归类具有综合众家而折衷为己意的特征。通过对其子部书目文献的分析可知,马端临《经籍考》在辑录前代书目的过程中进行的调整主要包括:分类体系中由分类项目的设置及其横向关系与纵向沿革造成的调整;书目归类中由分类者的主观视角与思想立场的差异造成的调整。通过分析历代目录与学术史,特别是与古籍目录的集大成

    天中学刊 2019年1期2019-01-18

  • 《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分类渊源与归类调整 ——以经部为中心的考察
    关于《文献通考·经籍考》(简称《经籍考》)的分类体系及其与历代目录的因革关系。学术界虽然已有不少相关研究[1],但基本停留在大的宏观类目及个别例证的分析上,还缺乏对全书中的分类异同及其书目归类调整的全面系统分析。为此,笔者从穷尽分析《经籍考》所引前代目录书籍的条目入手,分析其整合过程。进而对其分类体系与归类调整作出自己的评判。具体则以《经籍考》经部全文作为考察范围。一、《经籍考》经部的分类渊源笔者通过建立“《文献通考·经籍考》全文分析数据库”,将《经籍考》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2019-01-11

  • 《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分类渊源与归类调整 ——以史部为中心
    关于《文献通考·经籍考》(简称《经籍考》)的分类体系及其与历代目录的因革关系。学术界虽然已有不少相关研究[1]连凡.海内外《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述评.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P63),但基本停留在大的宏观类目及其个别例证的分析上,还缺乏对全书中的分类异同及其书目归类调整的全面系统分析。为此笔者从系统分析《经籍考》所引前代目录书籍的条目入手,分析其整合过程。进而对其分类体系与归类调整做出自己的评判。具体则以《经籍考》史部全文

    史志学刊 2018年6期2018-12-28

  • 论《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分类渊源及其调整
    果说《文献通考·经籍考》(下文简称《经籍考》)中的各种著录要素(包括总叙、小序、小计、书目、解题、注语、按语)是其血肉的话,那么分类体系则是《经籍考》的骨架。目录著作如果没有分类,堆砌再多的文献也只是一盘散沙,可见分类对于目录的重要性。《经籍考》中的分类是马端临在广泛参考前代书目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取舍判断(具体体现于类目的废立与归属及其先后次序的调整等)而成。因此弄清其与前代书目的继承关系极为重要。不光是宏观的分类体系,具体到各类之下著录的每一条

    武陵学刊 2018年6期2018-12-13

  • 孙诒让的目录学思想探究
    0岁,撰成《温州经籍志》。41岁,佐父营建玉海楼藏书。46岁,写成《墨子间诂》十九卷,附后语二卷。52岁,写成八十六卷本《周礼正义》,该书历时二十七年始成。孙诒让性格恬淡,不慕荣利。孙诒让著作有:《周礼正义》《周礼政要》《墨子间诂》《古籀拾遗》《名原》《契文举例》《籀庼述林》《札迻》《周书斠补》《九旗古义述》,又有《经进》《尚书骈枝》《大戴礼记斠补》《六历甄微》《广韵姓氏刊误》《永嘉郡记辑佚》,以及《温州经籍志》等。2 孙诒让的目录学思想孙诒让编撰《温州经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8年6期2018-11-28

  • 《文献通考·经籍考》文献的辑录方法与统计分析
    0072)关于《经籍考》的著录内容(总叙、小序、小计、书目与解题)的文献来源,马端临在其《文献通考·自序》中做了如下交待:高路明指出:“《经籍考》所著录之书,是根据汉隋唐宋四代史志目录‘列其目’;其存于近世可考者,则书目下有提要。提要来自‘诸家书目所评’,主要是宋代的官修、私修提要目录,如《崇文总目》、《国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除此之外,还旁搜史传、文集、杂说、诗话等各种典籍,凡涉及著作之本末,考订其流传真伪、文理纯驳者,俱辑录,作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2018-04-28

  • 《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综述
    纂的《文献通考·经籍考》(以下简称《经籍考》)作为辑录体的目录书,因其所收录的丰富文献资料而受到重视。到目前为止,海内外学术界虽然已经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还没有出现全面系统的总结综述,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经籍考》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此笔者在全面搜集目前为止海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前人时贤关于《经籍考》的研究归纳总结为9个方面并评论其得失,在此基础上指出学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进一步的努力方向。2 《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的9个方面2.1 成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8年3期2018-01-29

  • 《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整理、著录及其评价
    临及《文献通考·经籍考》简介马端临①马端临的生年经白寿彝考证定为1254年之后(白寿彝:《马端临的史学思想》,《江海学刊》1962年第5期),学界对此无异议。而关于其卒年,学界则有多达5种意见,即1323年、1324年、1330年、1334年与1340年。学界多持1223年说。邹明军则通过对《扶风马氏宗谱》等文献的详细考证,赞成余庆民的1334年之说。其说可信,今从之。参见邹明军:《〈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6-2

    图书情报研究 2018年4期2018-01-29

  • 《文献通考·经籍考》内容层次及其书目析论
    第二类如《隋书·经籍志》,第三类如《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经籍考》(以下简称《经籍考》)也属于第一类。它具体包含的内容要素有总序(总叙)、类序(四部之下各二级分类的小序)、小计(二级分类下书籍的部卷数统计)、书目(一般包括作者、书名和卷数)、解题(辑录各家书目的解题及序跋等相关文字)、注文(说明文字)、按语(表述自己的学术见解或需要特别说明的地方)。《经籍考》没有大序,即经、史、子、集四部的序文,也没有四部著录书目部卷数的合计。关于《经籍考》的内容层

    史志学刊 2017年6期2018-01-05

  • 中古会稽士族的学术著述及贡献
    。本文以《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为主,兼及史书、方志等文献的记载,统计如下:一、经学著述与分布①《隋书·经籍志》所载:《梁宾礼仪注》九卷。卷数与《南史》、《梁书》不同。《南史·贺玚传》载:“《宾礼仪注》一百四十五卷”。《梁书·徐勉传》载:《宾礼仪注》“一百三十卷”。此处采用了《南史》本传所载。从以上的统计可以看出:第一,从朝代来看,会稽士族东吴时期经学著作有四部,两晋有十一部,南朝有二十部,其中宋代两部,齐代一部,陈代一部,其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7年4期2017-10-16

  • 法家类著作在古典目录分类中的发展演变
    法家。从《隋书·经籍志》开始逐渐稳定下来,除在明代法家类著作被附录于杂家中外,从《隋书·经籍志》一直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被归入到子部的法家或法家类。伴随着这一过程,法家类著作种类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以法治为核心的法家类著作,到后来逐渐增加的宏观法制理论著作、治狱类著作、对法家经典进行考订的法家类著作、微观法制理论著作及辑本。法家类著作;古典目录;发展演变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经历了西汉《七略》《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西晋《中经新薄》、隋唐《隋书·经籍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2017-06-27

  • 关于《经籍籑诂》和《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几点疑义
    0000)关于《经籍籑诂》和《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几点疑义宋丹丹(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天津 300000)阮元是清代学术史上的一位经学名臣,主持学术风会几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抚浙约十年,其间以设立诂经精舍,编纂《经籍籑诂》、《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最为突出,《经籍籑诂》至今仍是训诂学的主要工具书,《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被阮元自称为“大清朝之《经典释文》也”,是清儒校勘的典范之作。关于两本书的编纂过程,仍有一些疑义,本文简要论之。阮元;经籍籑诂;十三经注疏校勘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8期2017-04-15

  • 《续修四库全书》本《经籍考》著者考辨
    修四库全书》本《经籍考》著者考辨陈东辉(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310028)《续修四库全书》本《经籍考》是根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影印的,其书名页所注明的《经籍考》系卢文弨所撰,是依据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著录,而北京大学图书馆之所以如此著录,是因为该书卷端注明“卢文弨弓父编”。本文通过考辨,得出如下结论: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的《经籍考》并非卢文弨所撰或所编,而应该与国家图书馆所藏的《经籍考》一样,最初当为陆元辅所撰,其中有少量卢文弨之批校。《经籍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7年4期2017-04-13

  • 从 《解冤经》看彝族经籍的运用及其仪式生态
    《解冤经》看彝族经籍的运用及其仪式生态王明贵,王小丰(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贵州省毕节市民族中学,贵州 毕节 551700)人文生态仪式中传统经籍的运用,有文化的传承,也有科学知识的内涵。本文通过彝族 《解冤经》使用的两个仪式案例及其所使用的两类经籍的解析,论述了传统的理论阐释的局限和彝族传统经籍中复杂的文化与科学内涵及其理解与传递方式以及这类仪式与经籍在当代的意义。仪式生态;彝族经籍;文化;科学内涵;《解冤经》在20世纪人类学逐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2017-03-28

  • 论彝族传统经籍的文学特征
    00)论彝族传统经籍的文学特征王明贵(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毕节 551700)从传统的视角上看,彝族传统经籍诗歌多而散文少,五言诗体多而杂言诗体少,有认识、教育、审美等功能;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看,还有治病、禳灾、慰灵与安人的功能与作用。彝族传统经籍创制者、传承者和使用者往往身份合一,经常是诵而不读、听而不看,有的经籍在使用时才得以完成。彝族;传统经籍;文学特征;功能彝族传统经籍既是传统信仰包括原始宗教信仰和日常民俗信仰所使用的经书,也是彝族人民在宗教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2期2017-03-09

  • 徐文伯著作考述
    书已佚,《隋书·经籍志》医方类、《通志·艺文略》医方类妇人属、《国史经籍志》医家类方书属均著录。按: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云:“《说文》:‘瘕,女病也。’桂氏《义证》曰:‘馥案:华氏《中藏经·癥瘕论》云:癥者,系于气也;瘕者,系于血也。《御览》引《宋书·徐文伯传》:明帝宫人患腰痛牵心,众医以为肉瘕,文伯曰:此发瘕。以油投之,即吐,得物如发,引之长三尺,头已成蛇,悬柱上,水滴尽,一发而已。病都差。馥案:《隋书·经籍志》,徐文伯《疗妇人瘕》一卷。’案《南

    中医文献杂志 2017年5期2017-01-16

  • 艺文志、经籍志命名探微
    历史学】艺文志、经籍志命名探微张宏锋(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正史之中,仅有《隋书》和《旧唐书》称“经籍志”,其余史书皆称“艺文志”,学界对此鲜有考证。从词本义出发,“艺文”指儒家经典之术,“经籍”指儒家典籍或泛指各学派的典籍;从汉人使用的实际情况来看,“艺文”、“经籍”皆指儒家典籍。这两个词的使用与儒学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儒学兴盛,以“艺文志”命名来凸显儒家经典治国之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受佛道二教冲击,地位下降,改称“经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2016-11-01

  • 近十年《隋书·经籍志》研究综述
    ]近十年《隋书·经籍志》研究综述⊙唐荣[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 362000]近十年的《隋书·经籍志》研究,无论是本体研究还是价值研究,都取得了进步。但这十年的研究也存在着表面研究、重复研究等问题。本文认为《隋书·经籍志》的研究只有融入思想文化研究中,才能摆脱单纯的文献学研究模式,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隋书·经籍志》 本体研究 价值研究《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后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学著作。它的编纂不仅是我国目

    名作欣赏 2016年30期2016-08-15

  • 《阮籍集》著录情况考辨
    著录1、《隋书·经籍志》:"魏步兵校尉《阮籍集》十卷(梁十三卷,录一卷)"按:隋代,《阮籍集》已散佚三卷及录一卷。《隋书·经籍志序》载:"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致京师。行经底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录亦为所渐濡,时有残缺。" 《阮籍集》可能为当时洛阳官府所藏,亦散佚于此时。2、《旧唐书·经籍志》:"《阮籍集》五卷"按:《旧唐书·经籍志序》:"开元三年(715年),左散骑常侍储无量、马怀

    科学与财富 2016年6期2016-05-14

  • 论彝族传统经籍的程式与结构
    0)论彝族传统经籍的程式与结构王明贵,王小丰,王 显(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2.毕节市民族中学,贵州 毕节 551700;3.毕节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贵州 毕节 551700)彝族传统经籍的总体结构、程式与经籍所使用的具体仪式紧密相关,不能错乱。具体各部经籍的起头句与结尾句往往有一些的固定程式,文本内部通常有并列叙述和递进叙述两种排列模式,结尾句式一般要与开头句式呼应,形成回环式的结构。彝族;经籍;结构;程式从人类学的角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2016-03-28

  • 《七录》著录小说考*
    史志书目《隋书·经籍志》之间唯一一部可考的书目。通过《七录》的相关著录,可以了解魏晋至萧梁时期的学术发展情况。但是较为可惜,这部书目已经散佚,详细的著录情况不可见,仅在《广弘明集》中保存了阮孝绪为这部书目所写的一篇序言。一《隋书·经籍志》在总序中详细介绍了历代典籍的著录情况,其云:普通中,有处士阮孝绪,沉静寡欲,笃好坟史,博采宋、齐以来,王公之家凡有书记,参校官簿,更为《七录》:一曰“经典录”,纪六艺;二曰“记传录”,纪史传;三曰“子兵录”,纪子书、兵书;

    古籍研究 2016年2期2016-03-20

  • 彝族传统经籍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以《献酒经》为例
    00)彝族传统经籍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以《献酒经》为例王小丰 (毕节市民族中学,贵州毕节551700)摘要:彝族文献《献酒经》中所展现的对生态文明的关注与理解对于现今所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让人们自觉确立新的生态价值观,强化道德文明意识,提倡文明生活方式,对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彝族;经籍;自然;生态文明思想;价值一、引言生态文明在经济信息和大工业时代是人们追求一种生态和谐发展的境界。是指人类改造客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3-18

  • 《清文献通考·经籍考》因革《四库全书总目》析论* ——以子部为样本
    )《清文献通考·经籍考》因革《四库全书总目》析论* ——以子部为样本李成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长沙410082)学界迄今尚未对《清文献通考·经籍考》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关系加以考述,实则《清文献通考·经籍考》解题内容本于《总目》,但在部类、体式的安排上则系折衷马端临《文献通考》及《总目》而来。通过以《清文献通考》中的《子部经籍考》为样本进行分析,可发现《子部经籍考》对《总目》有所扬弃,在这一改编的过程中,在解题的立意、史实、考证诸方面对《总目》皆有所补充与订

    图书情报研究 2016年3期2016-02-13

  • 从史部义例看《清文献通考·经籍考》对《四库全书总目》之因革
    看《清文献通考·经籍考》对《四库全书总目》之因革李成晴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82)学界迄今尚未对《清文献通考·经籍考》及《四库全书总目》的关系加以考述,实则《清文献通考·经籍考》解题内容本于《总目》,但在部类、体式的安排上则系折衷马端临《文献通考》及《总目》而来。通过以《清文献通考》中的《史部经籍考》为样本进行分析,可发现《史部经籍考》对《总目》有所扬弃,在这一改编的过程中,以意改《总目》而出现一些失误,同时也在解题的立意、史实、考证诸方面对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6年2期2016-02-12

  • 正史《艺文(经籍)志》著录小说名实辨
    史《艺文志》或《经籍志》所著录的小说,无论其归类为小说家还是小说,均为当时人所理解的小说作品。这一归类创始于《汉书·艺文志》而定型于《隋书·经籍志》,主要体现为传统的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政教学术是其立类基础和价值评判标准。其较少著录唐宋传奇甚至根本不著录通俗小说,也与这一部类的设定原则密切相关。至于此类著录中有许多不合今人小说标准的作品,那是古今小说观念差异造成的,我们不能因此否认这些作品在当时人眼里的的确确是小说的历史事实。关键词:正史《艺文(经籍)志》

    江汉论坛 2015年3期2015-11-05

  • 《清文献通考·经部经籍考》对《四库全书总目》之因革析论
    清文献通考·经部经籍考》对《四库全书总目》之因革析论李成晴(清华大学中文系,北京100084)《清文献通考·经籍考》解题内容本于《四库全书总目》,但在部类、体式的安排上则系折衷马端临《文献通考》及《四库全书总目》而来。通过以《清文献通考》中的《经部经籍考》为样本进行分析,可发现《经部经籍考》对《总目》有所扬弃,在这一改编的过程中,以意改《总目》而出现一些失误,同时也在解题的立意、史实、考证诸方面对《总目》有所补充与订正。《清文献通考》《经部经籍考》《四库全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5年5期2015-04-10

  • 论彝族传统经籍文学的概念及其价值
    00)论彝族传统经籍文学的概念及其价值王明贵1,王小丰2(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2.毕节市民族中学,贵州毕节 551700)彝族传统经籍文学是指彝族传统宗教生活一直使用着的经书中,具有文学价值的古籍。深入研究彝族传统经籍文学,不但丰富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宝库,还可以充分挖掘其传统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的价值的同时,开掘其文学禳灾、文学治疗的新功能和重修彝族文学史等方面的价值。传统经籍文学;概念;价值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古圣先贤创造了丰富厚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3期2015-03-29

  • 《文献通考·经籍考》互著法探由
    9)《文献通考·经籍考》互著法探由邹明军(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研究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武汉,430079)《文献通考·经籍考》不但以总序和类序简要说明我国历代藏书制度和规模,更在各小类中著录图书计四千三百余种。《经籍考》所录图书中有五十八种重复出现于该目录,其中有三十九种属于互著。《经籍考》中的互著现象主要由两个原因导致:一是据《文献通考》全书处理史料的辑录之法而在《经籍考》中尽力保存前代书目旧貌,二是马端临践行“书有两用”的观念而主动互著。《

    华中学术 2015年1期2015-03-26

  • 《隋经籍志考证》是否仅完成史部①
    10062)《隋经籍志考证》是乾嘉时期的学者章宗源所撰写的一部对于《隋书·经籍志》加以考证的著述,此书虽然成书较早,但是此书长期秘不示人,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所存的光绪三年(1877年)由湖北崇文书局刊本仅有史部。至于此书是否全部完成,还是仅完成史部这一部分,众说纷纭,其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复旦大学的李庆《关于〈隋书经籍志考证〉的三个问题》,对于该书的成书、类目次第以及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是否窃取章宗源成果诸问题做了分析,还认为:此书仅完成史部,其他各部章宗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2014-04-10

  • 焦竑及其《国史经籍志》提要辨正
    焦竑及其《国史经籍志》提要辨正许小玲(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武汉 430079)焦竑是晚明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其籍贯在各书中说法不一,经考证其祖籍为山东日照琅琊人,后因远祖焦朔受封,占籍南京应天府上元县旗手卫。焦竑著作等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收录其著作十六部,其中十三部被列入存目中。根据各书存目提要,归纳出三点原因:与儒家学说相悖;受李贽思想影响;著作内容不佳。最后就《国史经籍志》提要内容从体例、成书过程和馆臣评价三个方面对该书的价值重新作了相对客观的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3期2014-03-20

  • 《国史经籍志》论略
    0039)《国史经籍志》论略●李权弟,张金铣(安徽大学历史系,合肥230039)《国史经籍志》;焦竑;类例;价值和影响《国史经籍志》是中国目录学史上较有影响的书目之一,其编撰在继承借鉴《通志·艺文略》的基础上,进行了诸多变革和创新,以其体例严谨、类例详悉、著录丰富等显著特点和驳正前人谬误的学术批判精神,恢复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在明清之际和清代受到学者们的普遍肯定和广泛重视,其学术价值与学术影响日益得到彰显。焦竑编撰的《国史经籍志》是中国目录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12期2014-02-12

  •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指瑕
    的区别,《隋书·经籍志》别集类序云:‘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自灵均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辞人景慕,并自记载,以成书部。’由此可见,别集是‘属文之士’作品的各自汇集,开始是后人为前人编集,后来是‘辞人’自己为自己编集。别集收的是文学作品,这是与经、史、子三部的区别。”[1]379-380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修订本)》与此引文全同[2]302,该说是对长孙无忌等《隋书·经籍志》集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2013-03-19

  • 论辑录体目录的延续
    0)《文献通考·经籍考》问世后,后世学者纷纷仿效,多有沿用其书名和体例的著作,包括《续文献通考·经籍考》、《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皇朝文献通考·经籍考》和《皇朝续文献通考·经籍考》,这些著作完成了对辑录体目录从形式到内容的延续,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该书和辑录体目录两者都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这种延续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辑录体目录;延续;原因;意义宋末元初,马端临撰成《文献通考·经籍考》,内容上分为序言、文、献、考几个主要部分,并最先采用了辑录体提要,辑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期2012-08-15

  • 论马端临的小说观念*
    )在《文献通考·经籍考》图书著录中,马端临在前人书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清理小说类书目。这种行为是以重视史部的博洽和小说的虚构性思想为指引的。在分类实践中,马端临对史传与小说的分野有较为明确、统一的判断。《经籍考》小说类得以进一步纯粹,也得益于更为完善的分类体系。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小说观念《文献通考》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1254-1334)编撰的一部“会通古今,该洽载籍”的典章制度巨著,其中《经籍考》著录图书条目计三千九百三十七条,四千余种,所涉时间

    华中学术 2012年1期2012-04-12

  • 项士元《台州经籍志》评介
    0)项士元《台州经籍志》评介徐三见(临海博物馆,浙江 临海 317000)项士元《台州经籍志》凡40卷,搜罗自隋到民国初台州人士所有著述共计4532部,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参照《四库》划分子目,又有自己的特点。不仅为台州经籍作了一个全面的总结,而且得到当时学界高度评价,如章太炎、马一浮、章箴(太炎之兄)、屈映光、杨晨、曾士瀛、褚传诰均有好评,肯定是书“考证详密,大裨文献”,“留心乡邦文献,有功于桑梓”之作用,并以为胜于瑞安孙氏《温州经籍志》和钱唐吴氏《杭州

    台州学院学报 2011年1期2011-08-15

  • 《古文苑》辑录作家及其别集流传蠡测
    位作家,《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和《宋史·艺文志》等七部目录书籍曾经著录 (或没有著录)其别集。通过考证这五十七家别集在唐到元初的散佚及重辑情况,发现《古文苑》在这个由佚到重辑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古文苑》;辑录作家;别集;目录;价值《古文苑》是我国古代一部基础文集,收录自先秦迄于齐梁的诗赋杂文二百六十四篇,这些作品大多不见于史传与《文选》,故在保存中古文学史料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3期2011-04-11

  • 敦煌经籍辑存会研究
    究。目前有关敦煌经籍辑存会的内容只能在工具书如《敦煌学大辞典》的一些条目和一些零星的人物介绍中发现,非常简略,而且基本由北大荣新江教授一人撰写。在中国期刊网中也只检索到3篇有关“敦煌经籍辑存会”的文章,皆出自荣教授,研究时间也只有这两年。这3篇文章有些重复,最大价值在于作者看到了未公开出版的日记材料,通过日记论证“敦煌经籍辑存会”的成立时间,纠正陈垣、王重民等先生一贯引用的“错误”时间。本文目的在于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系统研究“敦煌经籍辑存会”这个组织从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1年3期2011-04-04

  • 《文献通考·经籍考》辨误
    代所称,而其中《经籍考》七十六卷更是以“会萃晁陈诸家,折以己意,几于豪发无憾”,读之乃可“百代坟籍烨如指掌”。[1]作为辑录体目录学经典著作,引文收罗之富,能博采众家之说,汇聚群籍所论,自然是其为人称道的重要原因。《文献通考·自序》云:“先以四代史志列其目,其存于近世而可考者,则采诸家书目所详,并旁搜史传文集、杂说诗话。”[2]可谓无所不及,但也正因于此,在处理这些庞杂的条目引文中,难免千虑一失。对此,前贤亦有论述。乔衍琯《中国历代艺文志考评稿》[3]中认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年9期2010-08-15

  • 浅淡《隋书·经籍志》及其特点
    的史料。《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现存的又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它集史家目录工作精华于一体,继承和发展了汉魏六朝的目录学成果,研究了历代书目的体例结构、分类体系,并根据时代要求和具体情况在编纂方法上有所创新。它影响并推动了当时学术思想的发展,也奠定了此后一千多年中国传统历史文献著录的基本形式。《隋书·经籍志》是《隋书》中“十志”之一。旧题为唐魏征撰,实际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逝之际《隋书》的十志并未完成,直到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才修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1期2010-08-15

  • 论《文献通考·经籍考》的重出与互著
    临之《文献通考·经籍考》①重出或互著问题的讨论,则不免稍显冷落。在笔者看来,《经籍考》著录图书重出或互著的复杂程度并不减于此二书,通过分析讨论其著录性质,或将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比首创权更为重要的问题:古人在何种程度上使用互著法。一对于《经籍考》图书著录问题的关注,当始于四库馆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说家二》《唐语林》八卷提要云:马端临《经籍考》引陈氏之言入小说家。又引晁氏之言入杂家。两门互见,实一书也。[1]提要所言“互见”似乎很接近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年10期2010-03-22

  • “这皇侃不是那黄侃”
    1,介绍艺文志与经籍志,谓“艺文志、经籍志,互为或称,是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中各志之一,属于目录类。……二十四史,加《清史稿》,或称二十五史中都有艺文志、经籍志”。按《艺文志》,创自班固《汉书》,其先太史公之《史记》无志,其后《后汉书》、《三国志》等二十四史中的绝大部分,或不立志,或有志而不立艺文志或经籍志,故二十四史中,惟《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和《明史》六部立有艺文志或经籍志,只占二十四史中的四分之一。今谓“都有”,不免过矣

    读书 1987年12期1987-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