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治验一则

2011-04-13 06:06苗建英陈家礼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血常规体温患者

苗建英,郭 萍,陈家礼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陈家礼教授系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我有幸跟师学习,并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曾收治1例发热患者,家属多方延请中西医专家检查会诊,反复治疗不愈,遂建议延请我师陈老诊治。陈老从湿温辨证治疗,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1 典型病例

李某,男,74岁,离休干部。主因发热10 d于2010年5月16日住院。患者10 d前(2010年5月6日)洗澡着凉后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以晚间发热为主,伴鼻塞流涕,自行口服感冒药及头孢克洛分散片,鼻塞流涕消失但发热未减,化验血常规白细胞增高,具体不详;在诊所输注头孢唑啉钠5.0 g/d,2 d不效,发热未降体温反高达39.4℃;加用阿奇霉素0.5 g/d静脉滴注治疗,仍不效,故收住入院。入院症见:发热,体温波动在37.6℃~39.8℃间,发热以下午至晚间为著,凌晨体温逐渐下降,汗出多而热不解,恶寒轻,伴咽部不适,偶咳嗽,无痰,精神差,纳食差,偶有恶心,饮水多,大小便正常。发病以来无呕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患者有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服二甲双胍、格列齐特片血糖控制良好,服依那普利片血压控制正常。有胃溃疡病史。入院体检:体温:37.4℃脉搏:88次/min,呼吸:21 次/min,血压:130 mmHg/80 mmHg。咽部略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关节无肿痛畸形。入院化验及理化检查:胸片示右下肺纹理增多,增重,提示右下肺炎。血常规示白细胞15.9×109,淋巴细胞比率11.5%,中性粒细胞比率82.4%,血红蛋白108 g/L,尿常规(-),血糖 12.52 mmoL/L,肝功 AST、ALP、ALT正常,r-GT 60.9 U/L,甲型肝炎抗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均阴性。肿瘤系列CA125、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正常,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甲状腺系列FT3、FT4、s-TSH正常。肾功能(Cr、BUN、NA)、心肌酶学(CK、CKMB、HBDH、LDH)正常。西医诊断:发热待诊,右下肺炎考虑。中医诊断:感冒(风热型)。

2010年5月16日,完善各项入院检查,因无咯痰故给予咽试子培养,同时改用头孢曲松钠2.0 g/d,阿奇霉素0.5 g/d静脉滴注。主管医师入院观其舌淡苔薄黄,脉浮数,即中药给予疏风清热的银翘散加减进行治疗:药物组成:银花2包,连翘2包,杏仁1包,浙贝母1包,牛蒡子1包,生地1包,陈皮1包,半夏1包,薄荷1包,枳壳1包,桃仁1包,生山楂1包,3剂,为免煎颗粒剂,早晚水冲分服,日1剂。

2010年5月18日,肺CT:“双肺各级支气管通畅,双肺野肺纹理尚清晰;未见异常肿块及结节影;纵隔窗示纵隔内未见肿大的淋巴结”。故从症状体征及肺CT可排除肺炎的诊断,诊断仍为发热待诊。从血常规看支持感染导致的发热,故继续抗炎治疗不变,并查找发热的原因。

2010年5月19日,患者热势仍高,体温高达38℃余,家属自行邀请我院一专家诊治,认为外感风寒导致,拟方如下:柴胡1包,黄芩1包,荆芥1包,葛根1包,姜半夏1包,羌活1包,独活1包,藿香1包,细辛1包,炒白术1包,生三仙各1包,甘草1包,2剂,服法同前。

2010年5月20日,患者体温仍波动在37.1℃~38℃间,乏力纳差明显。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1.3×109,淋巴细胞比率20.2%正常,中性粒细胞比率62.3%恢复正常,血红蛋白104 g/L,较2010年5月17日好转。化验血沉108 mm/h,C反应蛋白97.8 mg/L,抗链“O”74.4 U/mL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0.8 U/mL正常。咽试子培养为草绿色链球菌。请山西医科大二院呼吸科专家会诊,查体咽略充血,双肺呼吸音清,心脏无杂音,腹部右侧中输尿管点压痛(±)。分析:①血常规高以中性为主,仍考虑感染性发热,建议行末梢血涂片,碱性磷酸酶染色,以判断区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腹部右侧中输尿管点压痛(±),患者发热,饮水多,尿频,虽无尿急、尿痛但泌尿系感染尚不除外。草绿色链球菌是分布于咽部的正常菌群,胸片、肺CT不支持肺炎的诊断。②患者血沉快,是否存在结核、免疫系列疾患可能,建议行尿培养及结核、免疫系列方面检查。加莫西沙星0.4 g/d,可针对泌尿系感染,而其对结核的治疗亦有一定效果。患者胃脘不适,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停用阿奇霉素。

2010年5月22日,主管医师认为,头孢曲松静脉滴注3 d症状缓解不明显,改用哌拉西林舒巴坦2.5 g,日2次静脉滴注,加强抗感染力度。因患者发热已十余天,热势未减,再次更换中医专家延诊。患者合并糖尿病,发热且多饮,考虑可能热盛阴伤,中药以滋阴退虚热为法,拟方如下:沙参15 g,麦冬15 g,桑白皮12 g,地骨皮 15 g,秦艽 10 g,知母 10 g,银柴胡 10 g,杏仁 10 g,浙贝母 15 g,枳实 15 g,陈皮 10 g,鱼腥草 30 g,桔梗10 g,芦根 30 g,神曲15 g,甘草6 g。生姜为引,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后在此方基础上化裁加生石膏、黄芪、冬瓜仁等连服7剂,患者症状无改善。

2010年5月28日,结核检测PPD阴性,结核抗体、结核蛋白芯检测均阴性,基本可排除结核。肥达氏试验、外斐(Weil-Felix)氏试验阴性排除伤寒、斑疹伤寒。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涂片示:单核细胞4%,淋巴细胞8%,中性粒细胞87%,中性杆状细胞1%,支持细菌感染可能。

2010年5月31日,免疫系列ENA检测(抗ds-DNA、抗 SM、抗 SSA、抗 SSB、抗 JO-1、抗 U1-nRNP、抗Sc1-70、抗Rib-P抗体、抗核抗体ANA)皆阴性,基本排除了风湿免疫系列疾患。多次尿常规正常,尿培养无细菌生长,排除泌尿系感染。故目前诊断仍考虑上呼吸道感染。因多次更换抗生素效果不佳,血常规于2010年5月24日再次升为白细胞 13.2×109,血红蛋白99 g/L,患者纳食差明显,脘闷无食欲,全身疲乏无力,下午至夜间仍发热,凌晨后可自行汗出,体温下降,早晨多在37.4℃左右,大便不干,小便多,血糖控制在空腹8 mmoL/L~10 mmoL/L、餐后10 mmoL/L左右。今日征求家属意见,建议请陈老会诊,陈老观其舌脉,舌淡苔薄黄腻,脉濡滑,面色淡黄,患者虽饮水多,皆因发热强迫所为,实为口和不渴,发热午后上升,但热势不扬,汗出多,热缠绵不解,反复不愈。结合季节辨证为湿温,证属湿热之邪留恋气分,邪在半表半里伏于膜原。拟方如下:柴胡10 g,黄芩 10 g,姜半夏 10 g,杏仁 10 g,白蔻仁 9 g,生薏苡仁 3 g,陈皮 10 g,茯苓 15 g,厚朴花 9 g,滑石18 g,青蒿 15 g,姜竹茹 6 g,桔梗 10 g,焦三仙各 15 g,豆豉 10 g,薄荷后下3 g,甘草 4 g,生姜 3 片,大枣 3枚,5剂,水煎服,日服1剂,分2次饭后服。

2010年6月4日再诊,患者服药2剂后热渐下降;5剂后,体温正常,但仍身困乏力,纳食差,无食欲,舌淡,腻苔已减,苔薄白微腻,脉濡弱。中药上方加党参12 g,灵芝12 g,继续服5剂。

2010年6月11日再诊,患者精神仍感乏力,纳食略好转,体温正常,但汗出过多,动则汗出明显,舌淡苔薄白少津,脉弱。处方如下:党参15 g,银柴胡10 g,炒黄芩 10 g,姜半夏 10 g,陈皮 10 g,茯苓 15 g,滑石18 g,青蒿 15 g,姜竹茹 6 g,桔梗 10 g,焦三仙各 18 g,豆豉 10 g,薄荷后下3 g,白薇 10 g,灵芝 15 g,鸡内金 10 g,甘草4 g,生姜3片,大枣3枚。5剂,患者出院。

2010年7月11日随访,患者回家后饮食调养,以清淡易消化,忌食生冷、辛辣、肥甘之品,劳逸结合,血糖服格列齐特控制良好,再无发热,汗出减少,精神食欲恢复,生活恢复正常。1个月后复查血沉恢复正常,血常规正常。

按: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多见于夏秋季节,起初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主要症状。本病起病缓慢,传变较慢,主要稽迟于气分,以脾胃为主要病变部位。薛生白认为:“太阴内伤,湿停饮聚,客邪在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说明本病的病因为本脾胃损伤,运化失司,加之外感湿热之邪而病湿温。湿热浊邪阻滞气机,郁遏清阳是湿温病机的主要特点。陈老诊治该患者认为其以下特点符合湿温的诊断:①患者有胃病史,说明脾胃不健,加之洗浴后除外感风寒之邪外,尚加有湿邪。②患者发热长达1个月,缠绵不愈,身热不扬,午后明显,身困乏力,不欲饮食,面色淡黄,舌淡苔薄黄腻,脉濡滑,是湿热的症候特点。③湿热病邪入侵人体,虽多“直取中道”,径犯脾胃,但在病之初起,因邪从外受,郁遏肌表,故常见内外合邪,卫气同病。一般湿温卫分过程比较短,卫分表证消失后即表现为湿阻气分的症候。该患者初起有伴鼻塞流涕症,但很快消失,符合邪气入里表现,其症状留恋,月余变化不大,符合湿邪致病的特点。在辨证治疗方面陈老认为该病症在六经辨证为外邪由表入里,属少阳病证;在卫气营血辨证属邪在卫气;在脏腑而言,病及胃肠肝胆。综合分析,以湿热留恋,邪在半表半里少阳膜原为特点。临床上用小柴胡汤合三仁汤加青蒿化裁治疗。三仁汤开上、畅中、渗下清利湿热。小柴胡汤抒解少阳之机,柴胡、黄芩二药既清热又疏解,清解热邪,性平和不伤脾胃,同时用半夏、生姜与黄芩配合辛开苦降和脾胃。青蒿是清透少阳邪热之要药,与二方中黄芩、半夏、滑石相配伍取蒿芩清胆汤之意。饭后服,鼓舞胃气,驱邪外出。二诊,患者热退,但仍身困乏力,纳食差,无食欲,舌淡,腻苔已减,说明热邪已减,但脾胃虚弱,湿邪尚存,故原方加党参12 g,灵芝12 g鼓舞正气,以达健脾益气,祛邪外出目的。三诊从症状舌脉看为疾病后期,正气已伤,余邪未清,湿热之邪已伤阴津,故用药宜平和,以健脾和胃除湿,清余热为法。故去杏仁10 g、白蔻仁9 g,生薏苡仁30 g,厚朴花9 g,加白薇10 g,改柴胡为银柴胡退余热养阴,加鸡内金10 g,加强开胃健脾之功。黄芩改炒用减轻其苦寒之性,防止损伤脾胃,并加大党参、灵芝的药量增强补气之功。三诊之方较初诊方,补气力度大增而清利湿热之功渐减。

2 体会

感冒是由于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以头疼、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脉浮为主证。一般病程3 d~7 d,在整个过程中很少传变。该患者虽初起有轻微卫表症状,但很快消失,以发热缠绵身困,纳差为特点,所以不属于感冒。湿温的病程较长,其午后身热一症,易于被误认为阴虚发热。但患者尚有面色淡黄,舌淡苔薄黄腻,身困为特点,所以该患者曾用滋阴退虚热法治疗不效。糖尿病中医属于消渴范畴,虽多以阴虚燥热为病理基础,但部分病人可由脾胃虚弱,脾失转输,精微失布导致,不能由此及彼,妄加推测,应根据症状仔细分析辨证。对发热患者除采用内科系统常用的辨证方法外,尚需结合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从多方面考虑才能全面。

吴鞠通《温病条辨》43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认为湿为阴邪,其来有渐,因其性氤氲黏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痼结而不可解之势,提出忌汗、下、滋润。故该患者初始治疗,应用辛凉解表、辛温解表、滋阴退热法,均为本病禁忌,所以不效。湿邪为患,所以湿温补之不宜过早,所以陈老一诊不用党参,反二诊加之,三诊加量,皆此原因。

猜你喜欢
血常规体温患者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