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疗法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136例临床观察

2011-04-13 06:06徐晓明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内服患肢原发性

徐晓明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坐骨神经痛是一种综合症,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之一。临床表现以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臀部、大腿后部、小腿后外侧和足背部小趾侧)的放射性疼痛为特征,运动时疼痛加剧,下肢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大多数坐骨神经痛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沿坐骨神经通路有明显的放射性疼痛和压痛。根据本病的发生原因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由于临床单独采用针刺、艾灸、热敷、按摩,或者内服中药治疗,都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因而笔者在总结了他人和自己多年来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采用针刺、局部热敷和内服中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原性坐骨神经痛136例,收到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36例病例均为经CT检查诊断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患者,其中男77例,女59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1岁;病程最短15 d,最长6年;从事体力劳动者93例,非体力劳动者43例;影像诊断有腰椎间盘病症的128例。本组病例以患侧下肢沿坐骨神经通路的放射性疼痛为特征,下肢运动时疼痛加剧,患肢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大多数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沿患肢的坐骨神经通路有明显的压痛点。

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给予针刺、局部热敷和中药内服相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

2.1 内服中药

基础方:独活18 g,桑寄生25 g,细辛6 g,防己20 g,当归 20 g,川芎 15 g,白芍 20 g,赤芍 20 g,杜仲 15 g,牛膝 15 g,木瓜 15 g,党参 20 g,黄芪 20 g,桂枝 10 g,茯苓 20 g,泽泻 20 g,天麻 15 g,地龙 15 g,炙甘草 10 g,没药 10 g,乳香 10 g,红花 10 g。

随证加减:寒甚者,加制川乌先煎10 g,制草乌先煎10 g,干姜 15 g;湿盛者,加薏苡仁 30 g,苍术 15 g,萹蓄15 g,僵蚕10 g,白附子10 g;风盛者,加防风15 g,桑叶 15 g,荆芥 15 g,乌梢蛇 10 g;偏血瘀者,加土鳖虫10 g,丹参15 g,鸡血藤25 g;疼痛较剧,下肢拘急,屈伸不利者,加伸筋草15 g,制马钱子粉冲服5 g;病情日久者,加全蝎 10 g,蜈蚣 10 g,穿山甲 10 g。

2.2 针刺

取双侧肾俞、大肠俞,患侧环跳、秩边、血海、委中、阳陵泉、地机、悬钟、飞扬、三阴交等穴。操作方法:进针后快速提插捻转,强刺激,务必使针感放射到足部,有飞经走气的电传感,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连续10 d为1个疗程。休息3 d~5 d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本组病例最多治疗4个疗程。

2.3 热敷

将食用盐 500 g~1 000 g,干姜 20 g,附子 20 g,蜀椒20 g,炒热,温度约50℃~60℃,分装于2~3个白布袋中,趁热敷于腰部和患肢压痛最明显处。每次针后随即热敷1次,每次25 min~30 min。热敷时,要随时注意观察热敷部位,以免烫伤烧伤。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恢复正常工作。显效:疼痛显著减轻,体征基本消失,但不影响工作、生活。好转:疼痛减轻,体征未消除。无效:疼痛、体征均无改变。

3.2 疗效观察

136例病例治疗后痊愈88例,显效36例,好转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33%。其中疗程最短10 d,最长 55 d,平均 28 d。

4 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女,62岁,退休教师。2009年9月6日初诊。右侧腰臀及下肢抽掣疼痛6个月有余。自述3个月前因睡卧寒凉,开始出现左下肢疼痛,并逐渐加重,近1个月来疼痛加剧,尤其在行走时以及夜间疼痛较为剧烈。疼痛从腰臀部起,沿着大腿后及小腿外侧抵达足踝部。曾经多方治疗无效,或封闭,或火针,或针刺加艾灸,或按摩,或内服中药等,虽然疼痛稍有缓解,均未获理想的疗效。检查:患肢不能自行站直,需搀扶才能移步行走,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15°,沿坐骨神经通路压痛明显。CT检查:除轻度骨质增生外,无腰间盘突出。舌色淡紫而暗,舌苔薄白而润,脉沉弦细涩。诊为痛痹(坐骨神经痛)。处方:独活25 g,桑寄生 25 g,防风12 g,防己 12 g,细辛6 g,当归 15 g,川芎 15 g,白芍 20 g,赤芍 20 g,杜仲12 g,牛膝 12 g,骨碎补 28 g,党参 25 g,黄芪 25 g,桂枝 15 g,茯苓 20 g,泽泻 20 g,木瓜 10 g,天麻 12 g,地龙 10 g,制川乌先煎6 g,制草乌先煎6 g,土鳖虫 8 g,丹参 20 g,没药 10 g,乳香 10 g,伸筋草 15 g,乌梢蛇10 g,制马钱子粉冲服0.5 g,炙甘草10 g。水煎服,每日1剂。并配以针刺双侧肾俞、大肠俞,患侧环跳、秩边、血海、委中、阳陵泉、地机、承山、悬钟等穴,3~5个穴位1组(双侧肾俞是每组必取之穴),每日1次,针刺1组穴位,每次30 min。针刺后热敷(食用盐 1 000 g,干姜 30 g,附子 30 g,蜀椒 30 g,炒热,温度约50℃~60℃,分装于2~3个白布袋中,趁热敷于腰部和患肢压痛最明显处。每次针后随即热敷1次,每次25 min~30 min)。7 d后疼痛减轻,可在他人搀扶下缓慢行走,3 w后腿疼痛基本消失,但是在行走时患肢还有疼痛。至第4周,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年未发。1个月前腰部CT检查,未见明显变化。

5 体会

神经痛是一种综合症,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坐骨神经痛主要是以坐骨神经间质炎、寒冷刺激、感染、外伤等为常见的诱变原因,如腰骶椎间盘突出、腰椎肥大性变、椎管内肿瘤压迫、骶髂关节炎、髋关节炎、臀部肌肉病变,此外怀孕、糖尿病等也可以引起坐骨神经痛的症状。本病属于中医学的“痹证”范畴,多为肝肾亏损,气血不足,营卫不和,又感受风寒湿之邪;或者病人长期居住环境阴暗潮湿,或者腰部用力太过,旧有瘀血滞留之病理基础,复感染风寒湿之邪,形成本病,正如《灵枢·贼风》所说,“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证之临床,常以感受寒邪湿邪者居多。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而收引;湿亦为阴邪,黏滞而易阻气机,故而使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加之本病又有风邪夹杂其间,所以病人的患肢多呈放散或抽掣状疼痛[1]。

由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因此治疗本病时,无论是单用内服中药,或者单用针刺,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都不很理想。只有采用针刺、热敷、内服中药综合治疗,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内服的中药由独活寄生汤[2]加减化裁而成,具有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温经脉、止痹痛之功效,旨在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兼用针刺之后加热敷的治疗方法,目的在于温通经络、疏利气血、消除痹阻、调和营卫,使风寒湿邪无所依附,痹痛随之得以消解。本病的治疗,无论是用药还是热敷,总以温通为务,因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对于寒湿之类的阴邪,温则使行,寒则使凝。所以除了内服药物偏于温热外,热敷所用的药物也是热性的。根据本病疼痛放散的区域和部位,属于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而此二经分别与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为表里,因此在取穴和热敷时,尽可能地考虑到这几条经脉的分布状况,处方用药亦如此,这就是笔者针刺取穴、热敷、处方用药的依据。

结合临床实践,笔者认为综合方法对于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属于腰椎肥大性变、骶髂关节炎、髋关节炎、臀部肌肉病变等效果好,而效果不理想或无效的病例都是腰骶椎间盘突出症。如果椎间盘突出的问题不解决,坐骨神经根的压迫不消除,其疼痛就不能得到彻底解决。

[1]张景明,陈震霖.一个月学针灸[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69-74.

[2]李景荣,苏礼,任娟莉,等.备急千金要方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98.

猜你喜欢
内服患肢原发性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内服外敷防疫情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内服外敷,治愈新生儿顽固性呕吐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中药内服、外敷联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58例